第 159 章

2025-04-03 04:13:55

俩月没来, 华宅依旧热热闹闹的。

这么大个宅子,分明只住着华琼和华姥爷两位主子,厨子加上仆役凑一块也没十个, 却能过出百八十人的热闹来。

几个嬷嬷正坐在院里说话,瞧见华琼领着她进门,七嘴八舌地招呼着,好像唐荼荼不是俩月来一趟的客人,是府里正儿八经的小姐回家了。

二姑娘来啦?快派个人去街门口喊老爷回来!哎哟,二姑娘又长高了, 大姑娘一天一个样。

唐荼荼寻思自己最近几乎没锻炼, 工部的饭油水又足, 光吃不动是大忌,她小臂的肉都瓷实了。

遇上熟人不是夸她聪明, 就是夸她长高了。

她不在意这个, 闻言就只是笑:个子高点好,上马车都不用踩凳,一抬腿就上去了。

唐荼荼左右瞅瞅:账房先生们呢?华琼手搭在她肩膀上往里走:都回家了。

每季末才统账, 就是每三个月过来一个月,忙完了,就各回各家了。

都是五六十的老太爷了,家里牵挂着, 一直住在咱们这儿不是个事。

唐荼荼纳闷:账房这么赚钱?一年干四个月就能赚够钱了?那可不,一天二两银子呢, 多劳还有提成。

华琼又道:账房只算是挂在咱家名下的长工, 跟牙行签了二十年契的, 不能泄露咱家生意走账。

一年里头不忙的那几个月, 他们也接外活儿。

走到正院, 华琼摁在荼荼肩膀的力道重了重。

你等会儿,我叫俩嬷嬷把你屋收拾出来,给你换套床褥。

你上回住的那屋,铺的还是凉席和夏凉被呢。

好嘞。

唐荼荼一听,就知道那屋子没人住过。

说明那不是客房,是专门给她留出来的屋子。

嬷嬷烧水上茶,两人坐在院里喝盏茶的工夫,又见着了个熟人。

傅九两一路踱着园中的石子路过来,走姿滑稽,他几乎是踮着脚、贴着廊边走的,人还没走到跟前,隔了一个转角便说上了话。

他啧声:掌柜的天天弄这邪门东西。

谁家往青泥路上安鹅卵石啊,硌脚硌得这能走吗?唐荼荼脚底板厚,鞋底更厚,走过来一点没感觉。

华琼哈哈大笑:老太爷非让安上,他跟句家老爷学来的,说是每天来来回回地走,按摩脚底穴位,能延年益寿。

她跟荼荼笑说:你姥爷啊,前两年不忌辣、不忌酒,街口那家不干不净的爆炒大肠配上羊杂汤,他能吃三大碗;成日天不亮就起来刷马、剁马草,谁也劝不住——一劝他就横眉竖眼,嚷嚷着‘谁也别管我,累死了也好早点下去见你娘’!言犹在耳啊,这两年,姥爷又可着法儿地延年益寿了,天天在外边跟着一群老头儿打八段锦和五禽戏。

这鹅卵石路一时成风,一群老太爷家家起了地皮,重抹了地。

唐荼荼捧着杯子直笑。

笑过了,又有点心酸。

人到晚年,老人家是什么样的心境能从中窥得片缕,五十岁时脾气还硬,不服老;六十岁时不敢老,七十岁害怕老,琢磨着如何长寿,多看看世间好风光。

傅九两一路闪躲挪腾着过来了,仔细瞧了瞧唐荼荼,唇角翘得老高:二姑娘怎么过来啦?稀客呀!俩月来一趟,还认得家门朝哪儿开不?生意人说话都九转十八个弯,唐荼荼从这话里品出了一丝丝的嘲讽,她有点窘迫,不知道怎么应答。

她知道傅九两是在讽刺她不念情分,自上个月从围场回来以后就进了工部,忙得脚不沾地的,把娘这儿给落下了,没工夫过来。

她这迂脑袋都能听出来的意思,华琼只听听语气调调儿就清楚了,斜眼睇着傅九两。

荼荼还知道给我做个皮影儿呢,你又是来蹭哪顿饭啊?成天来我这儿蹭吃蹭喝的,蹭吃也得有蹭吃的礼节,提上小酒小肉来呀,连根菜毛也没见你提来。

唐荼荼就又捧着杯子笑。

皮影儿是她做放映机的时候,要研究牛皮、羊皮、驴皮,还有不同厚度的皮影显色度,要一层一层地刮皮,一遍一遍地浸泡生石灰、臭火碱,使皮子透亮。

她跟着老匠人做了一套大刀关公出来,虽然下刀不稳,刻出来有点丑,却也丑得颇有意趣。

民间都称关公为武财神,有财源广进、镇守财路的寓意,唐荼荼就拿来送给娘了。

华琼推过去一个杯子,也不把傅九两当客人,叫他自己倒茶。

今儿怎么想起来我这儿了?傅九两俩手比划:听闻工部做了个新玩意,在国子监展演呢,我披了身儒衫混成学生进去观摩——好家伙!您是不知道啊!上头全是画,五颜六色的,画得那叫一个妙!华琼对书画毫无兴趣:什么东西?傅九两道:皇上亲自提名,叫‘万景屏风’,说是能照出天下万景来!那是一个特别大的座屏,两面都绣着花,站前头后头都能看着。

只是中枢位置拿黑布遮罩着,只露出一个圆筒来,我寻思里头一定装着个万花筒!我悄摸声儿地绕到后头,想看看是什么新鲜物件。

刚走近两步,衙役拄着杀威棒直眉瞪眼的,叫我离远点,谁也不能近前。

我又问这东西卖不卖,想给掌柜的您和我爹各买上一个,放家里瞧稀罕。

衙役说不卖,这是官家作坊刚刚造出来的,民间仿制是要入刑的。

华琼意兴阑珊:好好的官作坊,成天搞这些花里胡哨的。

傅九两信誓旦旦:这个不一样!这个真不一样,花哨是花哨,但是画得特别真,掌柜的去瞧瞧不?华琼便笑:你年纪轻,面嫩,混进国子监还能扮个学生,我进去像什么样子?傅九两兴头不减,又反复给她描述了两遍,奈何他没见着木机,不懂机巧原理,全凭自己乱猜,越说离实物越远了。

唐荼荼一琢磨,不让民间仿制么……她这几天昏昏沉沉的,只知道工部在复刻,还不知道别的消息。

不允许仿制,要么是图纸还没完善,木机拆解和安装有可以简化或升级的地方,怕民间照着半成品瞎仿制,浪费物力。

要么就是太子所图不小。

唐荼荼记得太子殿下在围场时说的话,还有知骥楼文士们雕琢出来的词稿,当时她便闪过了这个念头,没顾上细想。

太子大约是想把放映机当成是一种新式的官书,变成上情下达、以及全国管控的工具。

传媒的意义从来不仅仅是娱乐,科教文能承载万事万物,反过来辐射国家经济与政治,利用得好,能成就社稷经国之大业。

在放映机出现之初就定好性,跟民间娱乐工具彻底割裂开,也是有道理的。

只是万景屏风……放映机多好听啊,老皇帝给改成个这。

傅九两和华琼说了会儿话,又绕回唐荼荼身上来:二姑娘病了?唐荼荼:不小心着凉了,已经快好了。

傅九两总算对她和颜悦色起来:怪不得穿这么厚,跟我一样,寒号鸟托生的。

秋天|衣裳上身,别人都要显得臃肿,傅九两骨盘纤瘦,绸子面里头蓄了一层厚厚的兔毛,从手腕遮到下巴窝,看着厚实又暖和,反倒更把他衬成了个瘦竹竿,架不起这身衣裳来。

健壮和瘦弱的两人互相瞅了瞅,都有点艳羡对方。

*天一冷清,别的地方还不明显,二皇子府这样草木葳蕤的,萧条得比别的地方都快,大片大片的叶子黄了。

晏少昰喜静说不上,但他厌烦吵闹是十成十的,只要他人在书房,方圆十丈那个圈全是禁地。

环绕着书房的半圈游廊,落叶从清早攒到傍晚,没人敢挥着笤帚划拉。

廿一举步精准得像猫,明明没见他眼睛死盯着地看,却避开了脚边每一片落叶,没踩出一丝咔嚓声。

他端着一沓文抄送进去,那上头写的是唐姑娘的近况,从今年五月至今,所有大事按时序排列着,写了四五页。

殿下瞧瞧,可有需要润色的?晏少昰放下手头的奏抄,一字一字看了看。

京城右安唐氏(原山西太原府唐氏,元和五年分家改籍,入京户),第四世孙女,系礼部仪制清吏司郎中唐振之嫡长女,唐荼荼……异世魂魄入体……前头写得一板一眼,后头从功绩开始,字字都润色得过了头,像在给死者写铭诔词,无情无欲的,透着几分不详,全然不像是在描述一个真实存在的人。

晏少昰看一行,眉头紧一点,看完全稿,眉心簇出一座峰来。

殿下看不上这份么?廿一心里想笑,又觉得此事攸关唐姑娘性命,他不能笑出来,遂把手里另外厚厚的那一沓呈上去。

文吏惯爱雕章琢句的,写得古板。

弟兄们也写了一份,文辞不佳,倒显得真切。

影卫打小认字,也都能读能写,只是读写全大白话,比唐荼荼强不到哪儿去,描述起人反倒更鲜活。

八月初十,姑娘在围场,穿一身靛青的骑装,英姿飒爽。

次日,于外林斩母虎一头,大显神威(虎皮被年头儿拿走了)。

八月十八到九月初九,造放映机,姑娘夙兴夜寐,很是刻苦。

姑娘平常早睡早起,跑圈打拳锻炼身体,饭量大,但不挑食,曾听唐家厨嬷嬷唏嘘‘二姑娘好养活,能吃是福’。

别看姑娘天天出门溜达,她几乎没有同龄朋友,唯独和一条巷子里住着的容家交好一二。

容家有个少爷,需得提防。

……一条又一条的,什么字体都有,在唐家倒过班的影卫有六七个,与她共事过的影卫更多,一人一句写了十几页。

得亏做探子的记性都好,不然谁能记住这么些。

晏少昰满意点头:把这两份都放进国史馆罢。

廿一应声要退下,又被主子唤住:且慢。

殿下还有事吩咐?晏少昰矜持地指指那沓纸:你先下去罢,我再添上两句。

廿一不苟言笑地退行两步,转身出了门,门一合上,这侍卫头子把手背抵在嘴边压了压,忍笑。

屋里的晏少昰又逐字检查了一遍,尤其是几条精确的时间,跟印象里的时间全部对上了,并没有错漏。

他这才拆了块上好的醇烟集锦墨,晏少昰也不唤人,自己把墨条一点点磨匀了,又研了一点彩墨,提笔在纸上顿了顿,落下了第一笔。

半个时辰后,廿一再进去,瞧主子若无其事地端着一本书,廿一把装着姑娘事迹的扁匣整个端走,殿下也只清清淡淡地点了下头。

这扁匣一寸来高,是官府文书专用的奏疏箱,上头有个简单的子母榫卯,没上锁。

可惜主子近来威信不重,做属下的难免阳奉阴违了点,这箱上又没上锁,廿一在花墙阴影下顿了顿步,纵着自己的好奇打开了。

上头那一摞纸跟他送进去的一样,是影卫们鸡零狗碎写的那一滩话。

中间却多了几张厚实的绢纸,裁成小幅,边缘齐整,很秀气地藏在最中间。

那是几张唐姑娘的画像,头两张白描勾线,只有双颊、嘴唇、领口上点了几点彩——唐姑娘吃热锅子的、趴在桌上愁眉苦脸瞅着放映机的,各一张。

殿下画技也就那样,大概是嫌前两张画得一般,第三幅画用了重彩,画了张姑娘打虎的全身像。

大片花青和石绿色晕染打底,那是南苑郁郁葱葱的外林。

廿一清楚记得那天,主子分明是跟唐姑娘两人并骑,殿下把姑娘勾勒得认真详实,轮到画他自己,寥寥几笔勾了个形,懒得费工夫细致描画了,就这么放进去了。

右上角一行小字:八月初十,长缜与客共骑于南苑外林,留此图以传后世。

末了盖了他的一方公印,以皇子之尊,将这件事敲定成历史。

作者有话说:久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