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3 章

2025-04-03 04:13:56

殿内观礼的信众把坛场围成了蒸笼, 几大圈炽热的目光全望着中间的紫袍真人。

真人焚香诵经、踏罡步斗、掐诀念咒,一样样的按着仪式走。

周围的信士要么取水净口,跟着一齐诵经;要么跪在蒲团上磕头, 求今年渔盐得个好收成,求出海平安,求妻儿健康家翁长寿,求得情真意切,眼含热泪。

唐荼荼一个唯物主义者,站这观礼有点局促, 抬头看看神台上高大威严的天后娘娘, 不求点什么又不好意思, 便也应景地弯下腰打了个躬,默念了句:全家平安。

唐荼荼行的是生客的礼节, 一转头, 看见二哥还不如她。

他无所求,就算有所求,也求不到神头上。

跟往常一样背着一只手, 挺专注地瞧着坛场里的道士做法,瞧这民间谣俗,目光里是审度与思量。

这太打眼了,天后宫外头多少想进进不来的信士, 要是看见他这优哉游哉的样儿,非得啐他唾沫不成。

唐荼荼只好拉起他袖口, 一路拣着人少的地方走, 就这么绕去了后殿。

世上处处捧高踩低, 娘娘庙里也不例外, 后殿供的是十几尊护法天将, 有名有姓的护法元帅马、赵、温、关四位,都在前院得享配殿,后殿这十几位是天后娘娘的侍从,法相雕刻得再细致,香火也是凄凄凉凉的,见不着人影。

三眼圆睁的、怒发叉腰的,唐荼荼一个也认不出,没进去扰人家清静,掏出块帕子,沿着院里的施食台一个挨一个地抹抹灰。

她像找着了自己的树洞,憋了一夜的气终于有了个说处。

……那老头儿是个王八蛋,我爹当着县丞的面没说什么,私底下有办法治他,一个九品官还敢养外室?连他的官帽都能掳了。

丛家姑娘也是糊涂,她们要是早早狠下心来咬牙供孩子上学,先供哥哥再供妹妹,大的带小的,一个帮一个,总能把这一关熬过去。

现在弄得七八岁的孩子还没识字,百家姓背不下三句半,启蒙得这样晚,几乎绝了孩子读书成材的可能。

晏少昰点头道:确是个麻烦。

贫家孩子启蒙得晚,田间地头又有无数琐事分心,学生厌学,夫子倦教,乡学总是办不了三年便关了门。

唐荼荼:可不么。

我听我爹说乡镇都有劝学章,每个村的适龄儿童至少得有五分之一的比例进学堂,村长里长需得劝小孩子们上学,每个村三年考绩一回,干得好继续当村长,干得不好就换人当——这破村,娃娃满地光脚跑,哪是上过学的样?昨晚上丛家二姐说,她孩子认的那俩字还是跟外乡人学来的,可见这群狗官屁事不干。

她说粗话也有趣,连着无处发的愤怒、不知道该怎么办的茫然,一股脑地倒出来。

昨儿一晚翻来覆去好不容易压下去的火,越说烧得越旺。

天儿不热,唐荼荼自己把自己气出一身汗。

丛家大姐说,丛家二姐说……街边摆小食摊的大娘说,打井的说……她讲不尽市井间的闲言碎语,晏少昰一路听着,分神引着唐荼荼上台阶、跨门槛,偶尔也分几个眼神给殿里的神像。

听到狗官屁事不干时,到底是笑了出来,道:不可偏听偏信。

唐荼荼被他截住了话,皱眉问:怎么说?民是一张嘴,官是一张嘴,穷氓小户嘴里说出来的话,如何能尽信?晏少昰漫不经心地落了这么一句。

他说这话时还背着手,不进香,不叩拜,连合掌作揖也没有,只抬眼看看木台上的神像雕的是个什么相。

分明是他仰着头看神,竟也像神台上的天将都是他的站岗兵,只等他一个眼色,就能跳下来给他行礼。

那一身气度矜贵的,好像满天后宫都是俗物,天神和凡人掉了个个儿。

好大的皇家气派!唐荼荼昨晚听的是民生哀苦,早上看的是龙鱼上贡,被这畸形的海滨经济一激,再看二殿下这走着神、句句敷衍的样。

蓦地,她一个字也忍不了了。

我不懂殿下为什么这样说。

我昨晚亲眼看见一群女人穿着片儿衣在门前晃,亲眼看见几百艘小破船漂在海边不敢上岸;今天早上,鱼官嫌那些疍民挡了码头,派差役抡着大棒撵人;连疍民在村口排着队打水,都要被撵到后边去,说他们穿得脏兮兮的,臭了井——样样都是我亲眼所见,怎么就成了偏听偏信?这里的孩子不是厌学,是没处上学;夫子倦教?方圆几十里地有一个秀才没有?遍地臭鱼烂虾的地方,城里哪个金贵的读书人愿意跑过来教书?唐荼荼语速越疾:什么叫‘穷氓小户不可尽信’?穷氓又是什么东西?殿下眼里,人穷到根上就变成了流氓?穷人说的话就不可信?谁逼疍民穷的?没钱不让置地,没地不让盖房,没房不给户口,没户口不让进城,不让摆摊,连买袋米打个水都不准,把活生生的人逼成海岛求生?她极少这样尖刻,连珠炮似的,晏少昰被突突得怔了神,张嘴没说出话来。

殿下,不是所有人都跟你一样,一顿饭四冷四热四糕四果。

满天下的穷氓从口粮里省出那点钱供着你们一家,你吃着鲍鱼海参佛跳墙,穿着一日一扔的好衣裳,微笑着骂他们是‘流氓’?唐荼荼满身的汗全被冰水扑了个透骨凉,看着他,好像头一回认识似的,眼泪都差点迸出来。

你真是……骨子里的皇家人。

这句一出,晏少昰脸色刹那间变了,颔骨上浮出一个清晰的咬牙动作。

骨子里的,皇家人……后殿供着这些个破神,一个生客也不进来,回声在几间精舍里来来回回地荡,院前院后的影卫全听着了,惊得转过了脖子。

又僵硬地转回去,谁也没敢看殿下脸色。

唐荼荼再不想与他争口舌了,抹了把眼睛就走。

站住。

唐荼荼不理会。

晏少昰厉声:站住!他领了十万兵、杀了八万敌,在沙场上淬炼出来的铁血酷厉,任哪个副帅听了都得腿软跪下,方圆十几丈站哨的影卫全焦心地闭了气,大气不敢喘一下。

唐荼荼没出息地打了个抖,抬不动脚了。

晏少昰缓了缓语气:过来,站我面前。

唐荼荼挺着脖子走回去,看他冷冰冰的一张脸,越难受得眼睛发酸。

叁鹰提着心吊着胆,颤巍巍回头去看。

看见殿下以折扇在姑娘脑门上狠狠敲了一下,好一声清脆的脑瓜崩。

他这扇骨是玳瑁的,瓷瓷实实二十四根龟甲棍,敲得唐荼荼脑子一懵,从天灵盖疼到鼻子根,眼泪哗啦一下开了闸。

晏少昰声色俱厉:还有脸哭?胡搅蛮缠,出口无状,读的书都叫狗吃了!训完,以脚尖挑了个蒲团到她面前,又沉甸甸一声:坐下。

唐荼荼捂着脑壳、流着眼泪坐下,脑门疼尚能忍,不能忍的是委屈,委屈得想就地刨个坑,她哭得气儿都喘不匀。

你仔细听我道理。

先说疍民内情——看她捂着眼睛抽抽噎噎,头快埋到膝盖上了,晏少昰又训了句:坐直,仔细听!唐荼荼红着眼圈吼回去:我听着呢!疍民,贱籍里的至贱,你眼里那些衣不蔽体、可怜得食不果腹的疍民,往上倒二百年,祖辈皆是流配到海边充军的恶囚,浮生江海,才得以续了生息。

到我晏家先祖创王朝,天津才作为龙兴之地,从流配地里划了出去。

可积恶余殃,奸邪人家生不下什么好种,十户疍民,五户奸宄,多年来盗采私盐、残杀盐官,勾结海寇谋害出海的商旅。

从辽东、渤海、山东,一直到福广,飘在海上的疍民有几十万之众,一半附居海岛,穷困潦倒;一半做着秽行勾当,不是扒窃商船,就是走海路向东海番国贩盐,遇官军则诡称捕鱼,遇海匪则同为寇盗。

自我太爷爷颁下相纠令,几十年间,渤海里的海匪翻了一倍不止。

疍家人想上岸,想落籍,除了想法子赚钱置地盖屋,还有一条最简单的路,就是揭发检举谁家贩私盐,谁家与海匪有勾连——这就是相纠令。

可他们家家包庇,歃血为盟,口风紧成一串,严刑酷法之下,海寇反倒越来越多,只因杀人越货痛快,赚的银子多——叫他们是穷氓流痞,一字没冤枉。

唐荼荼眼泪刹住了。

晏少昰接着道:从恶成众,律法愈严苛。

我父登基第三年派兵剿海匪时,曾想过要不要诛尽沿海的疍家船,以绝后患,到底是没忍下心,才造就这绵绵不绝的民祸。

这些事,你该问另一人,与江凛共生的那萧小兄弟最熟悉不过——呵,他生父当了十几年的海匪头子。

唐荼荼眼睛涩得厉害,她知道殿下说话坦坦荡荡,话里例证详实。

可丛家姑娘的脸、她们家几个孩子的脸,还有那些衣不蔽体的疍民,他们的苦也那么真切。

她攥着手指想来想去,归咎于一半一半。

二百年前的死囚犯,余殃不及后人,就算恶人一身坏血,也不会代代生下坏种。

贫穷、无知、上岸落户的难,逼得这群疍民一年又一年的荒岛求生,才叫恶的基因二百年不绝。

没有财路,没有教育,没有文化,是非善恶歪倚着长成宗族大树。

出海的渔民死了就是死了,没有抚恤,妻女失了养,十三嫁人,生女作妓。

老一辈在作恶里咽下气,年轻一辈继续茫茫然地讨生活,直到哪一天撑不住了,换了更轻易的活法。

盗采盐矿是死,贩卖私盐是死,做海匪被逮住了更是死,却总比穷死饿死来得慢。

家家包庇,村村结盟,以致疍民里一半是奸宄。

而剩下的一半、十户里剩下的五户,都在庸庸碌碌地活,顶着个疍民的身份,就够他们一辈子受白眼挨巴掌了。

作者有话说:遇官军则诡称捕鱼,遇海匪则同为寇盗——引自广东都指挥同知花茂奏予朱元璋书。

广东南边大海,奸宄出没,东莞、笋冈诸县逋逃疍户,附居海岛,遇官军则诡称捕鱼,遇番贼则同为寇盗。

飘忽不常,难于讯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