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4 章

2025-04-03 04:21:55

目前还在逃的四个人都不是洪江市户籍, 岑柏把他们四个交由当地的公安局办理,那边警察也只能张贴告示寻找潜逃的四个人,有什么消息之后再通知他们。

这些路霸都精着呢, 偷来的东西转手就会卖掉, 钱也会藏起来,时间每过去一天钱收回来的可能性就越低,而且同伴被抓他们估计跑得更远,很难再抓回来。

周心心里也清楚剩下的四百多块钱估计收不回来了, 好在这一百二十块钱也够他们家再撑两三个月了,这中间找找别的工作也能过渡下。

她一开始以为公安局把钱收回来可能要从中扣一点成本什么的, 结果到了警局以后, 警察直接把收回来的一百二十块钱都给了她, 唐继军跟她汇报之后的进度:目前潜逃的四个人已经在通缉了,具体什么时候能找到我们这边暂时没法给你一个确定的答案,之后有任何消息再通知你。

周心感激地点了点头,谢谢啊谢谢,辛苦了。

唐继军笑了笑, 不客气。

周心随后又拿着钱来了利华水果厂,经过这几天的修养, 冯威明身上的伤已经结疤了,不过暂时还没法去跑长途, 在厂里帮着做一些轻活,比如帮忙给水果理货之类的。

周心拎着一筐鸡蛋, 冯师傅, 你身体好些了吧?冯威明看到是她停下了手中的活, 好多了。

周心把鸡蛋递给他, 之前是我性格太急躁了, 胡乱对你发脾气真不好意思,这点东西请你收下。

不用不用,你拿回去吧。

冯威明知道他们家的经济状况,摇摇头不收,拿回去给孩子吃。

周心态度坚持,收下吧。

警察帮我找回来了一百多块钱,这些钱差不多能够我们家生活一两个月了,再做别的小生意也算有点本钱了。

以后如果还有货要您帮忙拉,希望您以后还能给我个面子咱们继续合作。

经过这一次他们也算是共患难了,冯威明点点头,那是当然。

眼下是工作时间,周心不能一直拉他闲聊太久,那行,我就不耽误你工作了,还要去医院一趟。

冯威明目送她走远,周心又找到章忠财,也是送了鸡蛋,随后她骑着车往医院赶,又去看望了下受重伤的两位。

至此,她的案子也算是告一段落了。

经过这件事以后,周心觉得长途拉货太危险,向本地的国营企业批发成本又太高,她转而也做起了小吃生意,在洪江市大学城附近摆摊做章鱼小丸子来卖,时间自由,工资也比她在广播站要高一点,一家人的生活总算重新步上了正轨。

周心知道她的一百二十块钱能找回来主要是因为当天岑柏当机立断去了现场一路查下去,之后对苏雪桢他们家突然热络起来,每天打招呼都非常热情,尤其是对娄桂兰,几乎把她当成了半个周老太太,有什么事也喜欢征求一下她的意见。

苏雪桢在此期间也通过分配重新回到了博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班,有三个月的实习期,洪江市这两年的政策是硕士学历实习期和转正的工资一样,她现在的月工资也从过去的45元涨到了65元一个月,也有了单独的诊室和办公室。

儿科医院正是需要人手的时候,所以今年他们毕业生基本全部分到了同一所医院,按照当初的方向选择了科室上班,舒常鸣偶尔会组局,大家抽出时间聚一下。

暑假过完,张光香也从老家回来了,一回来就直接住进了医院,原来是在老家干农活弄伤了腰,她刚开始感觉没事就拖着没治,后来实在疼得受不了了,村里又说他们没法治,赶紧回了洪江市,当天就住院了。

苏雪桢得知消息以后,下了班赶紧过去,到病房的时候张光香正在吃晚饭,苏显国也端个饭盒在一旁吃着,看到女儿来了抬起了头,问道:吃饭了吗?还没吃,一下班就来了。

苏雪桢走过去看张光香,怎么会伤着腰啊?医生怎么说?谁能想到高高兴兴回老家,带着伤回来,张光香也有点不好意思,跟女儿说:也不严重,卧床休息两天就好了。

苏雪桢面色不太高兴,还不严重呢,都住院了。

第一时间扭到腰就该早点治,病就是越拖越严重。

张光香被闺女一顿训,拉了把苏显国,你说。

要是别的事,苏显国可能会替她说几句,但现在事关身体健康,他才不会帮着张光香说话,身体是大事,也不看看你现在年龄多大了,恢复本来就慢,还伤了腰。

我多大了啊?提起年龄张光香就不高兴了,嫌弃我年龄大是吧?苏显国无奈道:你说说你,净找我麻烦,咱俩说的是一回事吗?非要曲解我意思。

这俩人一言不合就要吵起来,苏雪桢叹了口气,声音拔高了点:都别吵了,吃饭。

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夫妻俩现在也逐渐学着看女儿脸色了,张光香跟苏显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乖乖低头吃饭。

吵了大半辈子了,也该消停了。

苏雪桢坐在病床前,给她倒了一杯水,回老家怎么样?今年大丰收呢,一亩地产量比之前多一倍。

张光香提起这个就很开心,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政策是真好,抢收粮食的时候可有干劲儿了!苏显国见缝插针,讽刺了一句:难怪,受伤了都不肯去医院看。

张光香彻底不高兴了,要从病床上爬起来打他,你非要找事是吧?正好这个时候平平安安也来了,远在走廊就喊着外婆外婆,张光香赶紧收回了手,瞪了苏显国一眼,很快又换上了笑容,朝平平安安敞开怀抱,哎呦我的小乖乖,你们俩可算来了,外婆想死你们了。

平平安安也两个多月没见过她了,幼儿园一放学岑柏就带他们来了,兄妹俩一路小跑冲到病床前,安安看着身着病号服的外婆,眉毛皱起,担心问道:外婆,你怎么了?张光香同样很想平平安安,拉着他们看了又看,笑着回答:没事,就是扭伤了腰。

平平摸了摸她的手,外婆,你疼吗?张光香摇头,不疼了,看到你们来看我就不疼了。

岑柏来的路上买了点补品,苏显国赶紧接过放到了桌子上,快坐快坐。

隔壁床的病人看到他们家庭关系这么和谐,不由得羡慕,真有福气啊,女婿这么快就来了,还有一对龙凤胎。

张光香听了眉开眼笑,跟他们聊了起来,一家人坐一起简单聊了会儿,苏显国感觉时间也差不多了,你们还没吃饭吧?今天就先回去吧,你妈这边还有我照顾呢。

张光香也点了点头,催他们:是啊,我在这一切都好,不用担心,你们快回去吃饭吧。

平平声音清润:我们在幼儿园吃过了。

这么久没见了,安安也不想这么快离开外婆,我想再陪外婆待一会儿。

回去也是买饭吃,苏雪桢想了下说:那你们俩再陪外婆待一会儿,我跟你爸先去吃饭,等下再回来接你们一起回家。

平平安安冲妈妈点了下头。

苏雪桢跟岑柏下楼吃饭,走出门口手就牵到了一起,难得两个人有单独吃晚餐的机会,岑柏故意走远了些,沿着医院前面的路直走,找饭馆。

附一医院处在市区中心,街边有很多小店,非常繁华,一到晚上六点就亮起了灯。

苏雪桢有点饿了,但一时想不到自己想吃什么,转而问他:吃什么?岑柏看着她,目光黏糊糊的,我看你,我都可以。

苏雪桢挽着他的胳膊,身子靠过去,甜蜜笑道:少贫了,我不知道吃什么,看你想吃什么吧,我都可以。

岑柏就近指了下前面一家店,不然吃这个?海鲜大杂烩。

苏雪桢顺着他指的方向看了一眼,是家新店啊,可以一试,就它吧。

因为苏显国在附一医院工作,她之前经常过来这一片,对附近的店铺还挺熟的,一眼就看出了这是家新店。

两个人走进去,服务员立马迎了上来,两位吗?岑柏回:两位。

好的,请跟我走。

服务员领着他们来到了窗边的空位置,递过去两份菜单,请坐,点单直接喊我就可以。

苏雪桢点了一下头,跟岑柏把菜单看了一遍,最后点了一份海鲜大杂烩和拔丝红薯,店里另外送了两碗米饭。

海鲜大杂烩很大一锅,里面多是一些平价的海鲜,不过也有稍贵的海参和鲍鱼,数量不太多,又辣又鲜,很下饭,尝下来还不错。

苏雪桢一碗米饭就饱了,岑柏还不够,又要了一碗,服务员特意给他多舀了点,整个碗冒尖儿了,苏雪桢先一步吃完,一边喝茶一边等岑柏结束,靠在窗边看夜景,这一看就发现这条街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开了家乐器行。

她忽然想起来之前搁置的平平安安学乐器计划,苏雪桢小时候没学过什么乐器,其实很想让孩子们学一个,正好现在平平安安也快五岁了,年龄方面合适,她给岑柏指了下,你看那边是不是乐器行?岑柏把嘴里的米饭吃掉,转头看了眼,他视力很好,直接把店名都读了出来,是凤陵乐器行。

这名字一看就不是卖西洋乐器的,苏雪桢温声道:听着像是学古乐器的。

岑柏加快了吃饭的进度,吃完饭去看看。

结了账以后,夫妻俩从店里走过出来,直奔这家乐器行,进去的时候刚好要关店了,一个短发女孩看到有人来了没立刻关门,问道:请问你们是买乐器还是?苏雪桢笑着说:我们想进来看看可以吗?可以。

蔡兰初请他们进来,不过师傅已经走了,现在店里只有我一个人,可能你们问的问题不一定能全部答出来。

苏雪桢跟岑柏小心走了进去,一进去就被店内琳琅满目的国乐器惊到了,全部都放在架子上,像展示品一样。

不像是商店,更像是博物馆的展览,苏雪桢轻声问道:这些乐器看上去好精美。

蔡兰初笑笑:是啊,这都是知名乐器厂手工做出来的。

请问你们是给谁买?大人还是小孩用?苏雪桢眼睛在琳琅满目的乐器上移不开了,回道:两个快五岁的小朋友。

蔡兰初建议:那可以先买基础款,等以后熟练掌握了再换更好的乐器,现在基础款的价格不贵,这把琵琶,十一块一把,这台古琴十五块,我们包修,算下来还是很划算的。

价格方面不是问题,就是现在还不太确定他们想学哪个,过两天休息日我带他们来看一下好不好?看他们想选哪个。

苏雪桢涨了工资以后,现在他们夫妻俩一个月工资加起来有一百五十六块,完全可以承担得起两个孩子的学乐器的费用。

蔡兰初听她这么说也感觉有戏,态度温和:可以呀,那你们尽量白天过来,到时候我师傅也在,可以给你们演示一下。

苏雪桢看她年纪不大应该是过来兼职的,不过第一次见面她也不好问太多,结束了话题:那我们今天就先走了,不好意思,耽误你下班了。

蔡兰初挥挥手送走了他们。

回医院的路上,苏雪桢问岑柏:你说平平安安会喜欢学国乐器吗?还是说应该让他们也看看西洋乐器?岑柏对这方面很糙,刚才进店的时候他都说不上几句话,也问不出来什么,基本全听苏雪桢的意见,我感觉依平平安安的性子,说不定会喜欢,但能不能学下来就不一定了。

西洋乐器,之前去商场他们俩不也试了吗?看着也不太喜欢,说不定会更喜欢国乐器。

苏雪桢也觉得自己有点想多了,也是,学乐器最重要的就是持之以恒,他们俩那热情估计只能支撑第一个月。

回到病房,苏雪桢把这件事跟平平安安说了,这周日休息带你们过去看看。

小孩子嘛,多学点总不是坏事,苏显国跟张光香也很是赞同。

平平安安更多的是好奇,回去的路上问个不停,苏雪桢对国乐器也不太了解,回答不上来他们的问题,最后用去店里看了再说带过了。

很快到了周日这天,岑柏因为加班不能前往,只能苏雪桢一个人带着孩子们去。

张光香要住三天医院,今天是最后一天了,下午出院。

苏雪桢先带着平平安安去医院看了张光香,随后牵着他们来了乐器行,这时乐器行里面只有一个老人在,坐在桌前正在调试琵琶弦。

他看着年龄大概在六十岁左右,头发稀疏,带着一副老花镜,神情专注,看着桌上的琵琶仿佛是一件绝世珍宝。

苏雪桢没看到那天介绍的女孩,看到是一位长者态度更尊敬了,师傅,上午好。

葛光抬头看了她一眼,语气随意,有事儿?苏雪桢温声道:是这样的,想给孩子选一下乐器。

平平安安早已经等不及了,踮着脚往上看,安安第一次见到这些乐器,看到其中一个琵琶,在哥哥耳边说:你看那个,头好奇怪啊。

葛光回头看了一眼安安手指着的琵琶,气得他大喘气,小丫头,什么奇怪?哪奇怪了?这是琵琶的凤尾头。

安安被呛了回来,哼。

苏雪桢摸摸安安的头,教育道:跟老爷爷说话要礼貌。

葛光听到苏雪桢这么说那点怪脾气降下去不少,不过声音还是有点冷淡,你们想买什么?这里都可以选。

不给我们试一下吗?平平第一次见这么多陌生的乐器,根本不知道从哪儿开始弹,更不要提现在就让他选了,他之前去过商贸大厦那里的乐器行,里面的老师都会弹乐器,还会手把手教他们怎么做。

要求还挺多。

葛光话虽然这么说,还是给他们拿起一把琵琶演示了下,平平安安就见他的手在琴弦上快速拂动着,一段流畅的乐曲流泻而出,琴声动人。

平平安安睁大了眼睛,好神奇!葛光弹了一辈子的琵琶,前半生收获赞誉无数,此时收到两个小家伙的喜欢不自觉就翘起了尾巴,想炫技一把,接着又弹了古琴和二胡,其他的乐器也都给他们拿下来看了下。

安安爷爷都喊上了,爷爷好厉害!葛光笑了,怎么样?有没有喜欢的?让你妈买一个回去学。

演示的也差不多了,苏雪桢询问他们的意见:想不想学?想学的话咱们今天就买了回去。

平平安安疯狂点头,想学!苏雪桢又问:学哪个?兄妹俩齐齐指向了葛光最先演示的琵琶,那个。

琵琶有好几种琴头,店里现在只放了一把凤尾的,这里有图案,看你们想要哪个?葛光把一个书翻开,给他们看了下其他的琵琶琴头样式。

安安选了最开始他觉得奇怪的凤尾头,平平选了简单的如意头,加一起一共二十二块,苏雪桢付了钱,开始操心孩子们的教学,想着眼前的老师傅会有这么多乐器肯定有认识的琴手,说不定可以帮忙引荐一下,走过去问道:师傅,我这个请求可能有点冒昧,想问一下你有没有认识的会琵琶的琴手,可以教他们弹琵琶。

实在是我们家里没有学这个的,一时也不好找老师。

葛光看着眼前两个眼神灵动的孩子,犹豫了下,沉声道:你要是愿意的话,我可以教他们两个学琵琶。

不过我有一个要求,跟着我学,十五岁以前,每天都要练琴,一周最少来我这里三天,我不会去你们家教他们。

苏雪桢跟岑柏平时都要上班,要考虑距离问题,她接着问:在哪练?葛光跟她说了下地址,他又看向平平安安,你们可要想好了,跟着我学绝对不会轻松。

平平安安可是那种迎难而上的人,才不会怕这些,听他这么说感觉更有挑战性了,我们才不怕困难。

一直到十五岁啊,那时间跨度有点长,现在孩子小肯定要接送,到时摆在她跟岑柏面前又是一个新的难题。

苏雪桢感叹,送个孩子学乐器真不容易,不仅要花钱还要付出时间和精力,而且平平安安再过两年就要小学了,还要考虑到小学到葛光家的距离。

毕竟两个孩子学同一种乐器,苏雪桢是想找能来他们家里教的老师,虽然贵点,但他们能省不少劲,不过规矩严一定程度上也说明老师水平高,葛光又会这么多乐器,看得出是个很厉害的人,她不想给平平安安放弃这么好的老师。

苏雪桢想了想回答:是这样的,我跟孩子爸都是职工,白天需要上班,加班也是常事,他们现在年龄又小,日常接送都需要人,可能没法现在就给你一个确定的答复,我回去跟家里人商量下,明天给你答复好不好?葛光也理解,拿出纸给她写了一张联系方式,可以,这是我的电话。

谢谢。

苏雪桢把纸条放进包里,拎起两把琵琶,对孩子们说:平平安安,还不快谢谢老师。

兄妹俩异口同声:谢谢老师!出了门,平平安安就想自己背琵琶,我要自己拿。

刚才在店里的时候葛光跟她说了这琵琶是用白木做的,很轻,适合儿童。

苏雪桢掂了一下重量,大概有六七斤重,感觉平平安安应该可以背,挨个给他们背到背上了,叮嘱道:如果感觉太重了跟我说啊。

平平安安说了声好,高兴地背着琵琶走到她前面,平平个头高一点,现在已经窜到115厘米了,背起来相对轻松,安安现在103厘米高,基本在碰地的边缘徘徊,这么多小的人儿背着快有他们身高高的琵琶走在路上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六七斤对他们这个年纪来说也不算轻了,从乐器行一路背到医院大概有一千多米,苏雪桢本来以为他们中途会求她帮忙拿一下,没想到平平安安两个人一声不吭一直背到了张光香病房才把琵琶放下来。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