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2025-04-03 04:24:12

信件寄出, 学政那边也安生不少,估计憋着坏主意, 而且灌江府确实被纪炀掌控, 他们也不好生事。

只能按照纪炀的要求,尽量让下面官学尽力招生。

所谓的今年计划也算写了出来。

纪炀知道他们的目的,也懒得再去管, 在他眼里,学政这人迟早要被换下,并不搭理。

他搭理的时候, 还算能处,不搭理的时候, 基本已经弃用了。

再说, 这些人能做成个什么事。

如今春耕县试, 才是首要任务。

特别是给各地百姓准备种子, 提前购买耕牛农具, 才是重中之重。

下面人见到知府的行事作风,自然有样学样, 而且各地查抄的钱财不少, 其实各地衙门还算宽裕。

所以给百姓们补贴种子很是大方。

上行下效,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灌江府百姓无不挂念知府大人的好。

今年的春耕, 明显不一样,种田是给别人种的,今年种田是给自己种的。

加上知府大人许诺的税收, 大家干劲十足。

更有知府从其他地方调来的化肥,都是只收了成本价, 这些虽然都是琐碎小事, 但正是琐碎小事才构成百姓们的幸福感。

溪流汇聚成江河, 约莫就是这样。

林婉芸处理左县的事情,原先招来一些非议,但出头的学政已经被按回去,其他人自然不敢有意见。

灌江府各地都很顺畅,经过一个冬天休整,已经有了模样。

与此同时,纪炀跟那学政寄出的书信也已经到了汴京。

两封信自然到了不同的去处。

纪炀那个直接到了好友晁盛辉手中。

晁盛辉收到纪炀的信并不稀奇,他们虽然相隔甚远,但一两个月都会有问候。

之前还给井旭写信,让他们帮忙弄个玻璃出来。

那东西弄到井旭他们头疼,好容易找了个琉璃厂,也做不出那样透亮的玻璃出来,只好又去江南找门路。

纪炀家的王伯也在帮忙,甚至找了种特殊的砂子,说是做出的玻璃更好,然后形状还有要求。

不过纪炀让他们做的东西,大家一向热衷。

但晁盛辉家中到底只是禁军,对此事帮忙极少,颜海青家里是吏部,也帮扶不算多。

两人还在苦恼呢,晁盛辉先收到信。

等看完信件内容,晁盛辉直接跳了起来,别看他平时沉默,但能跟纨绔们玩到一起的,自然有点馊主意。

他家媳妇儿映月郡主,每每都说他一肚子黑水。

信里还说,可以带着映月郡主一起办这报纸,只要不透露出去是他们做的就好。

这么好玩的事,映月当然会参加。

晁盛辉再次扫视一遍这封信。

啧啧几声。

汴京这下,又要热闹了。

可办这事,怎么能不找颜海青跟井旭?当天晚上汴京酒楼,映月郡主兴奋道:宗室的八卦?那太多了。

你们知道敬国公家那个十一儿子吗?他最近纳了自己大哥的妾室的妹妹的女儿。

虽说没什么血缘关系,可是啧啧啧。

晁盛辉三人认真盘了下这层关系。

纷纷发出震惊。

厉害啊。

有这种趣闻当花边,就不愁报纸卖得不好。

内容跟噱头都有了。

那就要找个代理人了。

几天之后,一个屡次中不了第的举人,四处在搜罗骂纪炀的文章。

说是要把这个买官的人欺世盗名之徒真面目给揭露出来。

消息一出,那几个当了先锋的笔者自然直接把文章送去,润笔费都不要。

这事自然还要从灌江府来的两封书信说起。

其中一封到了晁盛辉手中。

另一份则到了御史台里王大人手中,经过王大人又到了国子监主簿手里。

主簿虽然不喜纪炀的行事,倒也没说什么。

纪炀如今圣眷正浓,还收回故土,他能怎么说,他只有让国子监几个弟子看了。

这些弟子们立刻义愤填膺。

当了先锋,写几篇言辞犀利的文章,在国子监跟御史台里传阅,又或者拿到茶馆朗读。

可惜纪炀是收复故土的人!收复故土!茶馆的百姓们根本不听。

你要是能收复故土,要是能给我们这些老百姓分土地,那你也可以买官,你也可以自傲!所以这些文章只是在文官的内部流传,还没能传开。

毕竟是先锋,都在大家预料之内,不过再大的圣人,也经不住持续不断的抹黑。

以后有的是时间,有的是笔墨。

心里虽然这么想,可先锋们还是觉得不满,本以为自己一篇文章惊天动地,没想到连个涟漪也没出。

看来只有继续输出了。

总有一天,百姓们会发现纪炀的真面目。

就在这个时候,来了个落地,当不了官的书生,说要收集斥责纪炀的文章,让更多人知道?好事啊!反正他们印了那么多份,只要随便给出一张即可。

谁料那落魄举人来了之后,竟然挑挑拣拣,拿了比较短的文章,说报纸篇幅有限,短的文章更有力度。

什么叫报纸?怎么还篇幅有限?国子监的人只觉得这人神神叨叨,并不去理。

那落魄书生拿了文章,七拐八拐到了一处偏僻院落。

这地方是晁盛辉母亲的私产,被他拿过来临时做报纸印刷。

一进到里面,就是油墨的问道。

落魄书生一改外面神神叨叨的模样,眼神散着兴奋。

公子们!郡主,我拿到了!井旭啧了声:说了别喊公子,叫我井旭就行。

颜海青也道:苗书杰快来!客气个什么劲。

映月郡主朝他抬抬下巴:让我瞧瞧,他们到底怎么骂纪炀的。

众人围到一直没说话,却明显是这件事主心骨的晁盛辉旁边。

晁盛辉手中拿着一尺二长,一尺六宽的纸张,从中间折叠,可以掀开。

现在这纸张三面已经有了内容,都是他们手写上去。

分为一二三四版。

第四页上尽是宗室八卦,还有前朝旧闻。

宗室八卦大多都不伤体面,不过也能供人逗乐。

前朝旧闻要犀利一些,更骇人听闻。

反正这一页要多吸引眼球,就有多吸引眼球。

第三页登了近来坊间趣事,邻里婆媳之间矛盾,还有一些发人深省的小故事。

阅读性很强。

第二页刊登了近来官府的一些重要通知,皆是一字不落写上,也选的是比较安全的文书,方便大家查阅消息。

而正面的第一页。

已经分出九个板块,其中三个都是留给抨击纪炀的文章。

其他六个则分为正反方。

正方支持文章,反方则取笑文章内容,逐字逐句挑刺。

如果这么看的话,似乎很是公正。

可只要仔细阅读,就会发现,正方的文章写的枯燥无趣,屡屡引用枯燥无味还又冷门的典故,阅读性极差。

但反方,也就是支持纪炀的人,那文章写的犀利有趣,便是单独拿出来,都会让人捧腹大笑。

看似没有立场,看似公正。

实际上已经有了选择。

谁不喜欢看有趣的东西?这事的代理人苗书杰啧啧道:纪大人不愧是天纵奇才,这事都能想的出来。

不过你们找谁写得文章,也太有意思了。

晁盛辉轻咳,他才不会说,自己找了林家的人。

只是接触了下林大学士,很快就会他家弟子过来洽谈。

人家那边的文章,就是好啊,而且还守口如瓶,不过按照纪炀的话,留了个笔名,说以后还能继续写。

但说起办事的人,这代理人苗书杰确实落魄,昌盛三十六年进士落榜,但却没有回乡,在汴京帮人抄书挣钱,准备三十九年再考。

也不是他不想回,而是他家远在灌江府,一来一回去,半年过去了。

再说家里那样乱,不如留在汴京。

谁能想到,灌江府竟然大变样?他家人写信回来说,还说他们新知府极好,他家如今还有田地了,让他安心读书,家里不用照看。

这种恩情下,苗书杰对纪炀哪有半点愤恨,明明全都是崇拜。

不过他在外的人设,那是怨恨纪炀,觉得自己寒窗苦读几十载,却不如纪炀买官。

这种人实在不配当官云云。

许多读书多年的人,对纪炀都是这样的想法,所以也很能说服人。

晁盛辉选了苗举人出面,选得也非常合适。

报纸的事都是他一手操办,按照纪炀办报纸的要求,全都安排的妥妥当当。

这第一页的文章全都刊登上去,这报纸就成了。

以偏院印刷速度,不出三天时间,印个上千份不是问题。

但纪炀也说,小报这种东西,以前也有,但并不盛行,所以朝廷不会管。

可他们这叫京都趣闻的报纸,必然反响不同。

还要做好被限制的准备。

不过想想,以他们这几个人的身份,再加上他们对朝廷忠心耿耿,还有晁盛辉这个人精揣摩圣意。

应该不会犯太大忌讳。

只要不妄论国事就好,还要对以后百姓投稿点评加以审核,这才能让报纸长长久久存活。

纪炀都把这种细枝末节都想到了,晁盛辉自然办得妥当。

二月底,紧赶慢赶的《京都趣闻》终于新鲜出炉。

当天清早,各处店面茶楼陆续开门的时候,一群卖报小童挥着手里报纸:卖报!京都趣闻!抨击浪子回头纪炀整版头条!看名家犀利点评!卖报?不懂。

京都趣闻?京都什么趣闻?浪子回头纪炀?犀利点评?又听:看皇家密事,前朝幸密,尽在京都趣闻!虽说汴京许多店铺也打过很多耳目一新的广告,什么皇上吃过的糕点,什么皇后娘娘夸过的面条。

但报童们喊的几句话,着实吸引人。

再问报纸多少钱?一文钱!只要一文!这还有什么好说的,那么大一张纸就不止一文了吧?买来看看!一看不要紧,当下许多茶摊酒楼,一时拍案叫绝,一时啧啧几声,怎么敬国公家那么乱啊。

还有前朝的皇室,太怂了,丢掉古博城的时候,竟然还在喝酒耍乐。

幸好纪炀给夺回来了!哦,还有纪炀的事。

第一页就是骂纪炀的文章,字迹最清晰,甚至最大。

这三篇文章换着法的骂纪炀。

而这文章两边则是正反两面,大家拍案叫绝的,就是反对文章,支持纪炀的内容。

再联想到前朝丢了古博城,纪炀给夺了回来。

看报纸的人心里自然有所偏向。

一个上午的时间,由落魄举人办的京都趣闻,在汴京大火,短短几个时辰,竟然小一万份!下朝了的官员们,刚在上面听的晕晕乎乎,这会被人告知汴京有个报纸。

什么报纸?这种娱乐跟趣闻兼并的报纸,自然得人欢迎,不识字的人还能听茶摊上其他人念给他们听。

念完大家再讨论一阵,很是有意思。

比之专门去看抨击的文章,传播面自然要广。

只看表面的人,只觉得纪炀这次挨骂挨的真惨,直接被印成这种叫报纸的东西骂。

但凡有人看第四版八卦的人,就有人会看到骂他的。

而国子监主簿看完,脸直接黑了。

办报纸的人,故意找了水平较低的抨击文章,附和的文章写的也是很无趣,反而是反对的文章很有意思。

他能站得高位,只用两刻钟,便想明白其中道理。

可他花两刻钟才能想明白的,其他人自然要等很久。

比如国子监里的学生们,对着言辞犀利的反对文章很是喜欢,也觉得这写得很对。

相比之下,抨击的文章确实有很多不妥。

下朝之后,林大学士等人自然也第一时间看到京都趣闻。

等看到四版的小心机,林大学士暗叹一声,转身又回勤政殿。

不用他说,皇帝也是看完那份引起汴京沸腾的报纸。

这就是前朝的邸报吧?林大学士点头:内容更偏民间。

皇帝看了几眼:让他们几个折腾一段时间,先不管。

这两人拿到报纸草草翻了翻,便知道这东西以后的影响力,再让人去查幕后之人,那也跟透明的一样。

既然是晁家那小子,还有吏部左侍郎家儿子,更有井侯的孙儿。

还有热心快肠的小映月。

那都不用说,自是纪炀的主意。

估计几个小子里面,都不懂这里的深意。

可他们跟纪炀交好,其实早就有了立场。

做不做这些事,都改变不了他们的位置。

皇帝如今对纪炀十分信任。

不是哪个臣子,能在差事办完之后,立刻归还权利的。

他前脚处理完灌江府的事,几乎没停歇就让人送回兵符。

这种年轻人,还是可以网开一面。

林大学士拱手退下。

陛下都说可以多办几期,那意思就是最近一段时间里,不会朝廷插手干预。

这就是默许的意思。

甚至尺度还可以再大些。

这几个小子,看来真要做成件大事了。

纪炀远在灌江府,还能有如此部署,也是个机灵到不能再机灵的。

罢了。

有这样的年轻人,他们这些老骨头们,很快就可以休息了?皇帝跟林大学士心情都极好,甚至津津有味点评起第四版的皇家秘闻。

他们身为内部人士,肯定知道里面内容是真是假啊!皇子也读了又读,不过他倒是在看第一页,抬头对父皇道:父皇,爹,这上面说可以投稿,我可以投吗?匿名写。

爹都喊了。

看来是真的想写。

皇帝沉吟片刻,点头:好,你先写,父皇给你参详参详。

他们这边心情极好。

国子监,御史台那边,则觉得自己在被当猴耍。

可落魄举人却道:你们觉得那文章不好,可以再来投稿啊,只要你们写,我们肯定刊登,一字不落。

写什么都登。

写,还是不写。

写了怕里面又有暗坑。

不写,众人只会对纪炀印象更好,以这报纸的传播速度。

他们以后就算写千百篇文章都没用。

除非自己也办个报纸?只刊登他们的文章?可未免有些拾人牙慧,肯定会被他们大肆嘲笑。

落魄举人苗举人再次认真道:真的,写什么登什么,你们自己决定。

我也是讨厌纪炀的,只要你们写得好,肯定能让更多人也讨厌。

对了,你们要是不写的话,还有人写。

只是文章质量不如你们的而已。

什么?还要刊登质量很差的文章?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无脑黑等于洗白啊!怎么可以用质量极差的文章代表他们的心声?国子监主簿咬牙:一边投稿,一边自己也办报纸。

他就不信了。

他这边文辞俱佳的人多得是。

难道还比不过他们?可惜等五天后,京城趣闻第二次发行时,主簿发现,这报纸上娱乐的内容更多了,甚至还在刊登没写完的话本。

再看看他们这满满当当自己的报纸。

虽然自家报纸还没发出来。

但百姓愿意看谁的,一目了然。

生活本来就够头疼了,谁没事看那么多字,还翻来覆去讲同一件事?京都趣闻这种,既有各种八卦,还有小说,笑话,故事可以看。

等看完之后,再去瞧瞧头版的文章,当闲暇时候磨牙的东西。

倒也不是娱乐至死,而是人都喜欢更为轻松简单又有趣的事情。

外面人也看不出来这报纸在拉偏架,只会觉得是抨击纪炀的人水平不行。

一旦有了这种印象,实在很难更改。

这也是对方擅用的一招。

现在被纪炀拿来使用。

纪炀死死拿捏住众人心理,远在千里之外,还让即将对纪炀起的抨击稍稍消散。

可纪炀也知道。

这只不过是笔战的开始而已。

等他们摸清这些路数,自然还有更精彩的笔战。

不过他也只能想想啊。

那么远的距离,五日一份的京都趣闻,京都百姓已经看五份了。

他才收到前两份而已!与之相比,把报纸带过来的人更为重要。

看着一群信心满满的候补官员们,纪炀自然高兴。

朝廷拨过来的官员终于来了!他这奇缺人手的灌江府,终于有更多人做事了!跟着报纸一起过来的,还有另一件东西。

其中一个官员把手里的盒子珍重递过来:知府大人,这是井侯家的孙儿托我转交的,说东西贵重,只做出两个。

能让井旭说贵重的物件,他实在战战兢兢,现在东西终于送到,简直长舒一口气。

纪炀一边看官员,一手拿报纸,平安则把盒子接过来。

等打开来看。

只见里面正是他去年就写信,让他们帮忙做的放大镜!虽说个头不大,但确实按照要求做的。

透明的玻璃,外面用了上好的木头做手柄。

盒子打开,众人下意识惊叹。

这是琉璃吗?如此透的琉璃,举世罕见吧?纪炀嘴角带笑。

今天还真是好事临头。

朝廷派来的官员到了,报纸他们也帮忙带来,还有他想了许多的放大镜。

三月份春暖花开,日子好,心情也好。

纪炀笑眯眯道:不错,大家今日先休息,差事不忙。

这些被派来的官员们下意识松口气。

很多人都说,纪大人总是一人当三人用。

特别是回京的宫中内官,更是绘声绘色讲了纪大人如何争分夺秒,如何勤于公务。

一个月之内折返好几个地方,每次做事还十分利落。

体质稍微差点的人,都更不上纪大人的节奏。

不止内官在说,随行的人也是连连点头,反正把他们这些人吓得够呛。

现在看来还好?只是纪炀下面又道:等安排大家到位之后,咱们就开始巡查灌江府。

灌江府每一个县,每一个村,都要去一遍。

???灌江府?那么大的灌江府?都要走一遍?你说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