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2025-04-03 04:24:12

从一粒种子, 长出根部,发出嫩芽, 需要多久的时间。

很难想象, 所有的生命都是依靠这样的嫩芽生存,即使千百年后也不例外。

粮食种出来,人吃的, 牲畜吃的,靠着它们维持人的生活跟生命。

所以人们会为这样的嫩芽兴奋,更会为植物的生长着迷。

观察一片叶子, 是再无趣也最有趣的事情。

不怪人们都爱养花种草,不怪人们爱种菜种田。

满朝文武在这样的一片嫩芽面前, 呼吸都慢了许多。

总感觉多呼吸两口, 就会损伤眼前细嫩的叶子。

这可是大宝贝, 让百姓吃饱的好东西。

但凡有点想法的, 都不会慢待眼前的嫩芽等皇庄的人介绍之后, 众人看看旁边收获的谷子,那沉甸甸的穗子实在不可思议。

即使不懂农务的人, 也能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这次培育的种子抗病害能力很强, 只要小心照料, 绝对能丰收。

皇庄的农人道, 今年夏收秋收的时候,厉害的地方稻子均产在三百二十斤。

如果换了这次的种子,能在三百八十斤左右, 不仅如此,一年的时候, 绝对可以两熟。

也就是说, 这次的一年两熟的种子已经十分成熟。

纪炀想要的一年两熟, 两年五熟快要达成。

从纪炀回京稳定之后,带着当初的太子,如今的皇上一起召集农人,到现在也就是一两年的时间。

集合天下农人之力,终于有了些成果。

皇上也算看着皇庄一步步开始研究稻子,对他们的研究结果自然十分满意。

试想,以前一年熟一次的庄稼,现在变成熟两次,直接翻倍。

那天下百姓还愁吃喝吗。

皇上也没想到,自己登基头一年,就有这样好的消息。

他这一年算是战战兢兢,总害怕自己做错事情,更怕什么东西说的不对惹来笑话。

可良种的成功培育,让他再也不担心自己之前做过什么。

说句不好听的,有这个东西,那就足够了!徐九祥看向纪炀。

自从他登基之后,无数人围着他转,说什么话的都有。

只有纪炀不是这样,他还跟父皇没去世之前一样,继续做自己的差事,不邀功,也不献好。

但等他这边有问题的事,又会站出来帮忙。

徐九祥从心底感激这样的纪炀。

他现在隐隐发现,自己当初的惧怕纪炀,更多像是敬畏,不是对上位者的敬畏。

而是像夫子一般的感觉。

这话如今肯定不能说,他已经是天子,说这种话,朝堂肯定大乱。

他之前说了句育苗不错,全天下都开始育苗,若夸了纪炀,谁知道又会让纪炀处于什么位置。

所以徐九祥努力让自己没有太多表情,不让别人猜出他的心思。

不过提到育苗,也不是没有好处。

他这个皇帝还是有点用的。

有了他那句话后,这件事的速度果然提高很多。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纪炀。

纪炀想的,一直都是最实际的事。

一直都是让天下安稳的事情。

徐九祥面上有些兴奋,开口问道:这次的种子不够多吧。

作为试验品自然是够了的。

但想要下面百姓真正种下了去,这点肯定不够。

被点名的农人连忙道:是,这些稻子将会在年后种下,等再种出的稻子合格,便能作为良种发下去。

这次种植,就不是在皇庄种了,皇庄容下不那么大面积的种植。

徐九祥点头:从官田拨地,不得苛待佃户。

农人立刻叩首称谢。

其他农人跟着兴奋,太好了!有了这个先例,以后他们也会有如此待遇。

皇上亲自过问,还亲自拨地,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有用的。

今后他们要更加努力,培育出更好的种子!纪炀还沉迷在饱满的种子里。

但凡中华儿女,谁会不喜欢粒粒饱满的种子呢。

这种刻在基因的喜爱谁都阻拦不了。

等身边人小声提醒,纪炀才看向皇上,拱手道:多谢皇上。

徐九祥自然不在意,又道:明年播种,夏天收获,年中就能送到江南一带种子第二季。

也就是说。

等明年七八月份,这些稻子就能发芽了。

一年两熟,第一次成熟时全做种子,第二次拿这些种子送到气候更好的江南一带种第二季。

而这第二季,就是百姓收获的粮食了。

如此高产的粮食,明年江南一带定然会大丰收。

当时的场面,单是想想便激动万分。

纪炀还道:对,到时候皇庄的农人也会搬到江南一部分,只要江南全面铺开,全国都可以惠及。

到时候的良种会随着四通八达的水路传遍全国各地。

虽说全国有先后快慢,但只要五年,五年时间,培育出来的良种会让各地开始增产。

在这五年里,说不定还会有更多高产的稻种。

徐九祥在内所有大臣,都被这个美好宏愿震惊。

如果在之前告诉他们这回事,他们肯定觉得异想天开。

土地就那么多土地,人口也就那么多人口。

粮食产量看天命,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

谁还能逆天改命不成?可现在的皇庄育良种告诉他们,努努力,一切都是有可能的。

怪不得纪炀之前那样低调,不做出成果绝对不吭一声。

这种不可思议的事,确实要瞒着的。

不过说起来,皇上都比许多大臣更了解庄稼的情况,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他比下面大臣都要懂。

估计这些大臣们回家后,全都恶补农业知识。

否则什么时候皇上问话,他们再什么也答不出来,那怎么办。

恶补,必须恶补。

一时间,朝中又兴起学农的风潮。

聚会的时候谁不说几句种田的事情,仿佛落伍一般。

更有甚者,还在自己院子里开辟出菜地出来,自己种的菜更好吃!这个好消息几乎让整个朝堂振奋,粮食永远牵动百姓,牵动朝廷,只要粮食足,天下就安稳。

别看朝堂争来斗去,若天下不稳,对他们来说也不见得是好事。

良种终于有了进展,纪炀可以稍稍松口气。

就在大家以为他要继续忙碌的时候,跟着他卷来卷去的官员们发现,纪炀不卷了,纪大人竟然不加班了。

而且身为府尹,本就不用天天坐在府衙里,一般有事再去就行,或者直接把公务送到府尹家中就行。

现在纪炀就是这么做的。

原因自然是,他娘子还有不到一个月便要生产,这个时候还加班?他是人吗。

再说,良种已经有条不紊继续培育,他这个半吊子过去也没什么用,只要时时去看看情况就好。

如今他娘子跟将要出世的宝宝也很重要。

纪炀回家的时候,前来探望的林家女眷还没走。

林夫人,林婉芸的母亲正在说一些生产的常识,身边的林二姑娘,林三姑娘,以及跟着的表姑娘都有生产的经验,所以都有话说。

纪炀刚进房间,便听到里面隐隐约约传来声音:你今年二十五,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已经有了你三姐。

如今生育是迟了些,但也不打紧,小心护住身体即可。

二十五?生育迟了?纪炀听到这话便皱眉。

放到现代,他娘子还是刚毕业没几年的年轻女孩子,哪有迟了的说法。

纪炀就听她娘子笑:娘你放心,我是大夫,其实二十多岁生产才最合适,年纪小反而是鬼门关。

这也是她跟相公圆房晚的原因。

虽说身为大夫的她对这事反应有些迟钝,可心里还是高兴的。

不过这种私房事,便没必要说了。

希望一举夺男,我们也就放心了。

以纪炀如今的声势,如今的本事,便是林家也要依靠。

特别是林大学士若是退了,全靠林启跟这个女婿,林家上下都盼着得个男孩。

纪炀打帘子进门,旁边候着的素竹嬷嬷们立刻高兴。

有姑爷在,定然不会让小姐娘家人再说些乱七八糟的话。

她们都是跟着小姐去过灌江府,又跟着回汴京的。

自是知道姑爷的为人。

别说成亲七八年才有了孩子,纵然一直没都动静,他们姑爷也是从不说什么。

纪家的人更不敢来多问。

旁的人户,都是夫家埋怨多年没有孩子的事。

在她们小姐身上,反而娘家一直着急,就怕姑爷找个小。

可她们不知道,这些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别说小姐了,便是自己这些下人都看得出来,这种事完全不会发生。

素竹跟嬷嬷们私下跟林夫人说过好几次,姑爷小姐恩爱得很,姑爷是俊朗,可从不拈花惹草,连家里的婢女都不多看,每日除了公务就是娘子,旁的什么事也没有。

但娘家人总是为这事担心。

虽说是为小姐好,可她们在外面多年,其实隐隐觉得这些话是伤人心的。

或许以前在汴京的时候没觉得,跟着姑爷他们,想法倒是有些改变。

果然,纪炀开口笑道:男孩女孩都是我们俩的孩子,有什么了。

纪炀进门,笑着朝林夫人行礼,对林婉芸的姐姐也客气,但最终目光还是在前面的林婉芸身上。

不用迎我。

纪炀站在林婉芸身边。

两人私下自然不用迎,这样说只是做给其他人看,不过两人相视笑笑,倒跟之前一样,手也下意识握在一起。

林家女眷见此,也知道自己多嘴了,看着他们夫妻感情,其中滋味自有人知道。

可时过境迁,说再多都是无用的。

回家的马车上,林家人自然看向原本跟纪炀有婚约的林家三姑娘。

二姑娘到底大一些,不过也只是拍拍她,旁的什么也没说。

外面人都以为纪炀跟林家的婚约是定的老五,鲜少有人知道内情。

但自己选的路,怎么都要走下去。

林三姑娘嫁人多年,其他夫妻和睦不和睦,日子顺不顺心,都是能瞧出来的。

伯爵府只有五妹一个女主人,夫君待她又好,家里田产铺子奴仆,尽数在她手中。

不止如此,连普通人家要烦恼的侍妾都没有。

他家书房磨墨的都是小童,奉茶的婢女上来,他连看都不看。

回到家中第一时间去看五妹,两人之间的笑其实让她们这些人心里都酸楚片刻。

何况是她。

可三姑娘不止一次想过,她要是没急着退婚,又会怎么样。

不会的。

以她的性格,一定会闹着退婚。

纪炀在扶江县的时候会闹,要去灌江府的时候还会闹,便是去了灌江府,她又会像五妹一样做出一番成就吗?不会的。

她做不到。

她不可能去给百姓赠医施药,也没有勇气带着一群女子去义诊,更不会提议办女医学。

之后回汴京在国子监的时候,她也不能成为韩潇的帮手,周旋应对国子监复杂的形势,最终让国子监在她和韩潇两个人手中。

现在她夫家的子弟想去国子监读书,都会来求她来寻五妹。

如果说以前还有些不服气。

现在的林三姑娘已经被生活磨平棱角。

她服了。

对五妹彻彻底底地服了。

如果说京中其他人暗中说五妹多年没有身孕,暗中笑两句。

林三姑娘当时怎么回的,她用自己惯有的嗤笑:没生育怎么了?他们夫妻俩的感情谁人不知道,纪炀会因没生育慢待五妹?放在你们身上,你们若几年没生育,早就被休了吧。

这话有些毒。

但也是实话。

你们再说又怎么样。

人家才不会因为生育之事为难自己娘子。

放你们身上,你们早就哭死了。

这次去看五妹,林三姑娘是认真备礼的,所有小孩子能用的东西,孕妇用的东西,都备了一份。

她不算个好姐姐,以后勉强算个好姨妈吧。

此时伯爵府,纪炀见婉芸心情还算不错,没有被她们影响,也就放心了。

他跟婉芸父母缘分都浅,好在两人都不怎么在意。

可对即将出世的孩子,心里都有许多期待。

倒不是希望孩子多聪明多漂亮,只要健康平安就行。

接近临产的时候,纪炀基本都在家中,太后也从宫中派了御医稳婆过来,都是请的最好的。

上次林婉芸救了先皇,之后每隔几日都会进宫给先皇把脉,直到现在太后也会经常宣婉芸进宫,所以这份照顾并非只因为纪炀。

纪炀难得有些紧张,遇到晁盛辉的时候,向来沉默的晁盛辉笑话道:之前你还笑我。

那会映月郡主还没生产,晁盛辉一直着急,反而大大咧咧的映月本人跟没事人一样,还往报纸小院跑。

晁盛辉几次送她回家,两人一个脾气急一些,一个虽然寡言但心里有盘算,倒是给围观的纪炀,井旭,颜海青他们添了不少乐子。

现在身份转换,纪炀无奈:别取笑我了,你最近的报纸怎么样了?虽说晁盛辉领着的京都趣闻在汴京府衙下单独是个机构,但纪炀平时当读者多一点,并未过多参与。

毕竟纪炀参与最多的一次,差点让报纸给弄没了。

晁盛辉道:苏州扬州粤地以及应天都有筹办的意思。

他们算是京都趣闻的分支,还在考察。

应天?晁盛辉:应天金家也想筹办,但我的意思是,他们不行。

应天金家,就是如今的外戚,本就在应天十分厉害,再让他们掌握喉舌,肯定不行。

晁盛辉心里向来有成算。

去各地开分支也是他的意思。

主要是其他地方早就效仿汴京的两份报纸,在办些小报,可没有监管的情况下肯定会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既如此,不如有个稳定报纸乱象领头羊出现。

京都趣闻的名声自不用说,只要有这个名头,去哪办报都是老大。

纪炀点头:但要注意方向,更要审查内容。

金家就算了,可以收揽点其他世家的人。

纪炀又道,要多往皇宫走走,这件事还是要让皇上亲自参与。

只有这样,皇上才能真正理解喉舌的意思。

不过说到这,晁盛辉脸色古怪:皇上又换了个笔名,在写话本。

纪炀听到这话,也是看过去。

什么样的话本?皇上自然从未揭过马甲,但晁盛辉掌管报纸,怎么会不知道这件事。

从当太子的时候便投过稿,也中了几篇,现在当皇上了,竟然开始写小说?也是,现在京都趣闻那么火热,也因为上面连载的话本十分精彩。

晁盛辉道:鬼怪类型,不过质量一般。

纪炀跟晁盛辉都笑。

想想他们十六岁的时候,其实也没个定性,到底是小皇上。

偶尔过几个短的,剩下的就算了。

晁盛辉想的一样,不过这让他去宫里找皇上聊各地报纸的事时,总有点心虚。

等晁盛辉走的时候,又安慰纪炀:等你家孩子出生,就知道有多开心了。

现在紧张很正常。

反正生产的时候更紧张。

时间到婉芸生产的时候,纪炀果然更紧张了,陪在身边的王伯平安,从未发现自家少爷这么紧张吗。

或者说,从去扶江县以后,这种情绪很少见。

好在宫里的御医稳婆,加上婉芸自己也是大夫,生产还算顺利。

八月二十六凌晨,终于听到孩子的啼哭。

是个姑娘,恭喜姑爷,是个极漂亮的小姑娘。

素竹赶紧跑来报喜。

纪炀听到这话,忍下激动:赏,全府有赏。

说着,急匆匆进了内室,若不是方才众人都拦着,他早想进来了。

内室里,婉芸浑身是汗,怀里抱着乖巧的婴儿,跟丫鬟素竹说的一样,是个极漂亮的小姑娘。

反正在纪炀看来,要比其他家小孩好看多了。

但纪炀更多的目光还在他娘子身上,声音更是柔和:辛苦了,这会疼不疼。

疼是疼的,也高兴。

林婉芸眼神带着爱意,却对孩子有些手足无措。

怀胎十月,终于落地。

林婉芸甚至能抽空记下自己的感受,再对比她给其他妇人看诊的经历,更发觉年岁稍微大一些,生产的时候才最合适。

那些十五六成亲生孩子的,很容易落下病根。

纪炀哭笑不得,但又不好收走她的笔记,心里放心了许多。

有这精力,看来是没事的。

不过在纪炀吩咐下,还是小心照看娘子的身体,让她心情好才行。

纪炀家孩子降生的好消息,很快传遍相熟的人家。

接下来什么满月酒,百日宴,自然全都安排上,他家少有什么宴席,但凡收到请帖的人户,早早开始准备,生怕失礼。

伯爵府所有下人全都有赏钱。

下面铺子田产的伙计佃户们也不例外。

韩潇带着夫人也过来凑热闹,现在韩潇这一支基本都搬到汴京,还有四五个想要赶上明年恩科的韩家子弟,基本都过来了。

新皇登基肯定要加开恩科,今年太过匆忙,三四月份的时候还在忙先皇葬礼,所以便定到明年四月。

有韩家人在,也是纪炀的根基之一。

不过这次过来,纪炀还想请韩潇给他家女儿取个名字。

必然要好听好记,寓意还要好。

这虽难不倒韩潇,但韩潇还是忍不住摇头笑,谁都看得出来纪炀对孩子的喜欢。

去看宝宝的时候,孩子正被小白鹤抱着,小白鹤也算宝宝的姑姑了,现在特别有长辈瘾。

纪炀女儿的名字被国子监主簿,汴京府尹纪炀跟本人,再加上过来的林启,林家的林大学士等等一起集思广益,终于定下。

若不是不合适,皇上都想过来凑凑热闹。

讨论到最后,定下纪晴林这个名字。

既是出自,落花天气半晴阴,好去寻芳傍碧林,这句诗。

又有两人的名字。

韩潇看到这名字就笑,生怕别人不知道纪炀想让女儿悠闲自在的想法。

落花的时候天气阴晴刚刚好,正好出去踏青。

接下来一段时间,众人只见他们家大人俨然成了育儿达人。

什么男子不能哄孩子,什么抱孙不抱儿,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

在府衙的时候,有些家里有孩子的官员想主动去攀谈,原本是想套近乎的,可聊着聊着发现,他们对育儿一无所知!什么孩子要吃几次奶,什么时候会翻身,什么时候会笑,什么时候认识人,完全不知道!等跟纪大人聊过之后,他们深深陷入怀疑。

自家有四五个孩子,却对这些一点都不了解。

对老大还好点,最小的孩子一个月也见几次,实在太不了解了。

一想到大人不赞同的眼神,他们恨不得现在就回家问问情况。

没想到纪大人无意间促进很多家里的和睦?百日宴的时候,皇上终于忍不住出现,他也是头一次见这么小的宝宝,又见小孩子实在可爱,便伸手抱了抱了。

宝宝认生,瞬间哭起来。

纵然皇上也没办法的。

好在小白鹤一直在旁边,顺手接了过来,笑道:小孩子不认人,抱歉。

小白鹤今年十四,已经有些少女模样。

皇上下意识看看她,想到父皇曾想过让他纳江云中的妹妹江白鹤为妃,这会见了稍稍有些不自在。

小白鹤抬眼看了看,笑道:皇上,我抱着宝宝回屋换身衣服。

说着,旁边奶妈跟着一起回,林婉芸瞧着安心,她家小白鹤要比一般人敏锐多了。

不过接下来小白鹤也没出现在席面上,她聪明得很,见她哥来找,旁敲侧击问了情况,好笑道:原来是这么回事。

哥,以后不要在其他人面前提我,我还想好好上学呢。

在国子监当第一挺好玩的。

她才十四!她还能当很久的第一!这个小插曲并未影响大局,皇上虽然稍稍上心,但到底事情多,他也不是个专爱这种事的,故而同样抛之脑后。

对皇上来说,推广好不容易培育出的种子,才至关重要。

一两年的研究到底是有成果的。

不说其他地方,汴京周边很多地方,已经预定了或增产,或能防一定病害的良种。

这些人户最是机敏,本就是靠田地吃饭,知道有增产的种子,怎么能不上心。

在纪炀这个户部仓司长官操办下,仓司成立了专门的良种司,制定合理的种子价格,让种子尽量维持在比较低的价格,既然是惠民也是监控市面种子价格,不让无良的人借机钻空子。

如果发现有以次充好的,鼓励百姓揭发举报,举报成功者,可分被举报人的家产五分之一。

等一条条规则设立好,确保以后仓司长官换人,也能让仓司良种司有条不紊运行下去。

现在还处于良种推广的初期,等到明年产量出来,那才惊人。

今年第一茬冬麦种下去,明年五六月份就能看到成果了,新培育的稻子也差不多是这个时间收获。

到时候的情形,只怕会像当初扶江县头一次收获用了土化肥的田地一样,让整个承平国震撼。

只要吃到精心培育良种的甜头,再加上当今皇上是个有抱负的,这件事一定会长长久久推广下去。

纵然有朝一日朝廷不推动,伟大的农夫百姓们都会自发来做。

让更多人吃饱饭,这就是纪炀的想法。

如今这个想法正在一点点实现。

过了宝宝的百天,自然到十二月份,汴京大雪纷飞,可街上却格外热闹。

如今的汴京城人越来越多,以至于早市的时候都会堵车。

整个城里的温度比郊外高上不少,所以在这寒冬腊月,汴京百姓该逛街还是逛街的。

谁见了这场面,不夸一句太平盛世。

或者盛世还有些距离,但已然够承平国百姓自傲。

他们承平国就是厉害!在他们府尹的治理下,街上打架闹事的,纵马驰骋的,还有喝酒耍赖的,基本上已经绝迹,便是良家女子都敢在晚上逛街吃茶,那些家规森严的人户也知道如今太平,多半都会允准。

这种繁荣的时候,商贸肯定悄悄冒头,很多很好的商品流通得更快,这让汴京城变得更加热闹。

不仅汴京城内百姓这么想。

城外种上良种冬麦的人户也是这样想。

潞州很多地方,灌江府所有百姓都是这么想的。

那边的来信也说了各处的情况,更借着年底跟纪炀孩子诞生送了不少礼物过来,不见得贵重,但都是特产。

潞州扶江县精美的葫芦制品,以及香粉还有新做出来的花露,更说了,纪炀家闺女从小到大的熏香跟香露他们全都包了。

灌江府更是夸张,送来一百多头羊,全都是给纪炀的。

现在灌江府连带着凉西州的养殖业发展得都非常好。

不少富庶地方吃的猪羊都是从他们那边运过去,最近还在尝试养走地鸡,旁的不说,当地百姓偶尔也舍得吃些肉。

这在之前根本不敢想。

至于粮食更不用说,纪炀在灌江府便提过育种的事,那边百姓对纪炀的话言听计从,不用旁人说,他们自己就在试着培育好种子,现在显然有些成效。

再加上田地都是自己的,每年只用交田税,不用交田租,还有纪炀留下的余威没什么苛捐杂税。

几年时间,灌江府已然超过凉西州的发展。

他们那的羊肉,水果,果干,中药,矿盐,成了周围的畅销产品。

关外甚至有部落眼红,可惜面对铜墙铁壁的古博城,以及镇守的吴将军,还有八万屯田驻军。

谁敢踏进一步?当时先皇走的时候,关外也有过想法,觉得关内转他们那么多皮毛羊群,有震慑力的皇上又不在了,说不定是好机会。

可惜吴将军让他们知道,什么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有稳定的军队,这些畅销产品更是畅通无阻。

凉西州百姓跟潞州那边还在嘀咕。

当年他们看到灌江府就头疼,兵民都恶劣得厉害,官府甚至还问他们官府借粮食,有借无还那种借。

现在呢?现在变成他们求着灌江府合作。

纪炀怎么就不来他们那当知府知州呢。

特别是潞州百姓,最早的时候,纪炀明明都在潞州城了,偏偏又被调到汴京,早知道那会就该齐齐拦着他,不让他走的。

现在后悔已经晚了,只能看着灌江府眼红。

不过这样一来,但凡只有纪炀提出的东西,他们全都纷纷响应。

这次培育良种也一样。

除了汴京周围的人户之外,购买更多良种的,基本都是西北这三地百姓。

虽然现在良种供不应求,可只要有货,他们必然购买。

依靠纪炀的名声,良种的作用还没凸显出来,便已经供不应求。

因为他们从心底里感激纪炀。

更感激纪炀给他们带来的生活跟转机。

他们感谢的纪炀,这会正在皇宫,进到十二月份,皇上情绪一直不佳。

纪炀不用看都知道,快到先皇忌日,皇上肯定会难过许久。

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确实好。

先皇所做的一切,也值得皇上如此想念。

这次出发去皇陵祭奠,虽说同样带了金家,太妃等人,可进到内里的时候,还是只有太后,皇上,林大学士,纪炀四人去上香。

太后跟林大学士体力不支,心里又难过,上过香之后便被扶下去休息。

内里只剩下纪炀跟皇上两人。

徐九祥先是叹气,随后才道:这皇帝当得越久,越知道父皇都为我做了什么。

他能顺顺利利接管皇位,还能有这么多朝臣帮忙。

是他爹走之前五年,甚至十年铺路的结果。

年中的时候几个边关请求关市欺他不懂,也是父皇亲点的纪炀来告诉他内里详情。

平日有什么错处,更有金家帮忙遮掩跟收尾,而且瞒得死死的。

不过当这一年皇帝,他是越来越谨慎了。

纪炀并未接话,这个时候皇上不需要他说,只需要倾诉。

幸好有你们,否则更麻烦。

今年不管怎么样,算是稳住朝堂,边关几处有你也压下去。

可还有武将,各地指挥使年后便会进京,今年若能处理了,那便最好。

说到这,纪炀拱手:皇上,臣会尽力辅佐。

平日他在忙,皇上不见得在闲着。

朝中各处关系,世家们什么情况,各地文官的派系,皇上是知道的,先皇也带过一年。

但带跟自己当皇帝还是不同。

不过有金家在,自然是不愁的。

那金家长子金炳郡还有金学士,再加上林大学士,不是无缘无故凑到皇上跟前。

一年的时间,已经让皇上掌握所有情况。

说句不好听的,脱离他们,皇上已经能调配七八分。

可年后的武将,金家便不行了。

这点还要靠纪炀。

作为武侯的孙儿,又有如此卓越的功勋,若不是碍着他是文臣,家中又有爵位,估计早镇守一方了。

不是谁都能收复失地的。

所以年后除了育良种的事,要换纪炀代替金家在皇上身边。

纪炀又道:等年后我们可以多去工部看看,他们一直在研究火炮,或许有些成果。

这对军备来说,可是大大的提升。

火炮这东西,自从纪炀提出来国外有,工部投入的精力简直丧心病狂。

再加上关市税他们分到一杯羹,更觉得人家有的东西,我们为什么没有。

承平国泱泱大国!什么都要当第一!从那开始,火炮的研究便提上日程。

工部那边自然找了纪炀帮忙,还请了韩家算术极好的韩松康进到工部任职。

韩松康刚开始还是抗拒的,更别说还要考核。

可听过火炮的畅想之后,考核的时候那叫一个积极。

等知道大概流程之后,韩松康当月便手搓个炮管出来,纪炀看着那炮管精细程度简直咋舌。

不过具体的计算,还有火药威力的配置,再加上射程远近,危险程度预测等等,那就是无休止地工作了。

那边研究也有一两年时间,已经有些进度。

等到年后他跟皇上去看看情况,说不定还超乎他们的预料。

这些东西,何尝不是震慑边关的东西。

更是皇上手中的底牌。

这种精兵利器一出,哪个军队不想要。

想要就要臣服,就要成为皇上的兵马。

等各处兵马清查结束,再装备好火炮,那些边关的互市也可以开了。

这东西的配备,更能节省大量屯兵,让兵士用于田地的建设,人力全都用来做军备,确实会拖垮一个庞大的帝国。

这东西则还能减少兵马,让国库的军资用于民生基础建设。

别人不懂,纪炀还不懂吗。

纪炀慢慢跟皇上说了火炮的好处。

只觉得皇上的眼睛亮得厉害,方才的烦恼似乎一下子都没有了。

纪炀总感觉,他不仅在育粮食种苗,还在跟金家育皇上这个苗苗。

莫名一种养成感。

纪炀又道:各处指挥使都是先皇定下,对先皇一直尊敬,在您手中,又大力更迭军备。

他们这次来只会更尊敬您。

说到军备,纪炀隐晦道:您掌有天下,该是您有底气的。

这有点太隐晦了,徐九祥却反应过来。

军备,掌有天下。

各处想要更迭物资,他作为皇帝,肯定有底气,他手中的牌面可不小。

其实纪炀很早就发现。

皇上别的不说,似乎对朝堂有着奇怪的敏锐。

可能暂时想不明白,却能靠着敏锐主动靠近报纸,主动接近育良种。

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皇上是在京都趣闻创办初期,便去投稿的。

搞良种的时候,也是他积极响应。

这就够了。

作为一个皇上,作为身边有不少能臣的皇上,够用。

徐九祥被纪炀点醒,心里渐渐明朗,看向纪炀的时候,更像看夫子了。

纪大人,那明年升个官?从三变正三,到翰林院好了。

承平国翰林院约等于皇上智囊团。

林大学士,文学士,金学士,下面一群翰林大夫,等着有一天升为学士,或去外放,再下面就是实习进士,就不说了。

纪炀要去的话,肯定直接当纪学士。

二十七岁的学士?是不是有点太出风头?可皇上心里已经拿定主意,去什么汴京府衙,不如到翰林院。

从皇陵离开,纪炀面带严肃,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怎么了。

被皇上斥责了?也不像啊。

得罪皇上了?更不会啊。

现在的皇上比先皇脾气还好。

众人回京,这才知道怎么回事。

承平国汴京吏部,赶在年前办得最后一件差事便是办理纪炀的升职手续,然后再找个合适的人当汴京府尹。

太难了,怎么净出难题。

不过这二十七岁的学士,也是承平国独一份了吧?众人在惊讶的时候,纪炀明年的事情已定了下来。

带闺女。

查验育良种情况。

带皇上熟悉军务,研究火炮。

归统起来,其实只是一件事。

带苗苗们长大!好好一个年轻人,怎么突然有了老父亲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