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京之后, 递往摘星楼的帖子就更多了,不过短短几日, 门房那里收到的拜帖就已经多到几乎可以将一间小屋子堆满了。
即便从未收到回应, 但是这些人依旧毫不气馁。
毕竟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回应是正常的,若是有了回应panpan得了召见, 那才是撞了大运,反正横竖也不亏。
这还是小事, 毕竟这些帖子也不会到姜虞手上,一般只有重要人物的帖子才会有人前来通报一声, 不过那些人也没能尊贵到宣文帝那种程度, 因而他们也全都被拒绝了。
只是自从青州通州那边的消息接连传开之后,本就对那位国师的传言略有所知, 并且心生敬仰的京城百姓, 对国师就更加信奉了。
此地的民众也不乏有青州的亲戚,对于这些劫后余生的亲朋那里得知来的消息更是笃信, 甚至连那里传来的药师娘娘像, 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许多人都想请一尊回家保个平安,辟邪驱疾。
并且城中富裕之家也开始慢慢兴起了火葬之俗,对于他们这些拥有财富地位的人来说, 自己是否有下一世, 以及能否将自己的财富带到地下去, 这才是他们最为看重的事。
因此他们总是会在下葬时陪葬许多器具,如此便是希望自己即使到了地下去, 也能有足够的银钱珍宝, 不至于眨眼变成了赤贫之人。
如今得知确实会有下一世之后, 他们仿佛得到了什么肯定一样,人人都兴奋了起来。
许多富商也开始行善积德,用不低的工钱招收那些流落到此处的灾民流民们,仿佛一夜之间,这些人便立马变成了大善人。
毕竟这些人其实也不乏有信仰佛道之人,也听过轮回转世,因果报应的佛谒,只是这些毕竟只是一面之词,谁人能证明世上真有转世投胎之说呢?因此他们都只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做做法事,捐些香油钱,权当慰藉罢了。
如今那么多人亲眼见到了那些人轮回往生去了,而且还有国师金口玉言,说只有火葬才能使得那些人洗去身上疫病,求得来世健康。
这不正说明了,这世上果真是有轮回之说,而且今生的情况是会影响到来世的。
因此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许多富商便不再是那副半信半疑的样子,一下子精神起来,开始努力做善事,为求得来世顺遂。
那些家中原本都已经打好棺材的老太爷,也立马改了主意,吩咐子孙自己死后要以火葬之,到时把自己的骨灰坛子埋入墓地就好。
这桩桩件件传来传去,倒显得姜虞的名号更为神异起来,家家户户都能讲上几个跟国师有关的故事,当然,很多故事一传十十传百,最后的样子早已和最初大相径庭,毫不相似了。
……这一日,姜虞带着人离开了摘星楼,一则是想出去透透风,毕竟这些时日里来只呆在城里实在有些无趣了,二则是她已经想好了拿出粮种的方法,如今想出门试试,时机合不合适。
她去往的地点便是城外一处清幽的庄子上,那里风景不错,而且最重要的是,那里还有数十亩良田,全都归在她的名下。
其他人只以为国师名声大震的同时也招来了许多窥视,这些日子里来有些不堪其扰,因此才决定前往城外僻静处求个清净。
因此搬过去没两日,太子便亲自前来既是道贺乔迁之喜,也是为了致歉。
这几天实在是他的疏忽,他也已经好好警告过了那些随意发拜帖,窥探的家伙,将城内全都敲打了一番,这才忐忑地前来此处。
毕竟这确实是他没能及时注意到,才给国师带来了这些麻烦,实在是他的过错,只希望国师不要震怒才好。
姜虞却是根本没注意到这些事,听到太子的道歉一时之间还没有缓过神来,不过听明白之后,她倒是没怎么生气,反倒是对太子又多了几分欣赏。
没想到这人看上去一副端方温和的样子,手段却不软,做事倒是很迅速。
而且他这样严肃敲打惩戒过一番之后,对她来说也不是什么坏事。
毕竟或许是她出现的这些日子里展现出来的形象比较温和,所以这些人即使认为她是仙人降世,也下意识地觉得她属于善神,即使私自窥探也不觉得她会发怒生气。
现在这样敲打一次之后,这些人以后行事也会对太子,对国师多几分敬畏,不敢如此随意了。
因此姜虞只是朝着他微微摇头,然后主动邀请了太子出门,前去看看这片属于她的农庄。
太子看上去似乎有些不明所以,但是还是很快应下了。
他们来到农田之中,姜虞看着远处正在劳作的佃农,看着他们辛勤劳作,不停地弯着腰播下稻种的样子,沉思片刻,才轻声问着。
太子可知农事?略知一二。
一旁身着玄衣的太子虽然看上去表面平和,但是心中还是有些紧张,仿佛眼前是最严厉的某位太傅向他提问一般,他也不敢说自己了解得多清楚,依旧谦虚得很。
那你可知亩产如何?他仔细思索着,才谨慎地回复道,中田一亩,取粟不过一斛,出米二至三石。
那这些粟米产量于百姓来说,如何?听到这里,太子有些哑口无言,他并不是什么安坐高堂,不知世事的人,虽然他还只是太子,并没有真正经手朝事,但是父皇行事怠懒,对他又颇为信任,早就将许多奏折都交给了他,有时去行宫狩猎还会让他监国。
因此,他很清楚,如今的孟朝还不够繁华,这些粮食亩产对于那些家中人丁旺盛的人家来说,每年交了足够的赋税之后,也不过勉强维生而已。
即便如今并无兵灾,也算平和之年,但是每年依旧有许多人是因为吃不饱饭而饿死的。
看出太子神色间有些惭愧之意之后,姜虞倒是挺满意的,毕竟他作为未来的帝王,虽然不能保证所有的子民都能吃饱饭,但是总是该抱着一颗怜悯之心的。
更何况如今也算大安之年,君主只需守成即可,若是能有几分凌厉手段,再有些许怜弱之心,便已经是非常合格的皇帝了。
若是太子当政之时,粮食产量增加许多,会否多加赋税呢?听到这话,太子倒没有那么惶恐,毕竟他父皇其实真的很不喜欢处理朝政,早就盼着把位子传给他,不像是前朝那些十分忌惮长子,年老之时甚至将自己的孩子一一害死的那个皇帝一样。
因此这样好像是在说希望太子早日当政的话,传到宣文帝耳里,他其实也不会生气忌惮太子的。
姜虞也是看出了这一点,而且她确实很欣赏这位本该早逝,英明神武的太子,才会选择他,也顺便为他造一番势。
毕竟宣文帝虽然算个好人,但其实算不上是个好皇帝,只能说比较平庸,太子才属于那种比较出色,或许会成为流传后世,有些名气的皇帝。
如此看来两相比较之下,自己作为旁人以为的仙人,选择太子这样一位前途无量的未来帝王辅佐,或许还更为合理一点。
在听到国师的问话之后,太子却是沉默了一会儿,他从未在这样的假设下想过问题,虽然心中隐隐有感,但他还是认真思索了一番之后才开口回应。
若真是如此,税赋自然视情况而定,但是孤可以保证,不会随意加开旁的税目税种,尽我所能,使百姓能吃上饱饭。
虽然他并没有直接说自己一定不会多加赋税,但是姜虞看出了他眼中的决心,也听出了他话中的真意,然后轻轻点了点头。
如此,甚好。
太子心中却是有些不明所以,但是心底里却隐隐有了什么猜测,却不敢相信,只能一边否定一边暗自期盼着什么。
姜虞依然是那副玉容仙姿,站立在原地,轻轻抬起袖子,朝着天空随意一挥,下一刻,太子以及身后那群随侍的侍从护卫们,还有远处田野里的那些农夫们,便亲眼见到了此生都难以忘却的景象。
天空中似乎出现了无数道飞影,在阳光下还闪着金光。
直到它们飞到近前,这些人才看清,这些居然都是许多颜色种类各异的飞鸟,它们身上的金光也不是太阳照耀而来的,而是它们身上的羽毛仿佛就是由日光金丝织就而成一般,无比炫目。
这些带着金光的飞鸟直直地朝着这处飞来,仿佛无数流光如流星一般汇聚于此,一些人甚至忍不住后退两步,生怕这些飞鸟撞到自己面前。
直到这些飞鸟离得极近的时候,他们才发现,他们好像都叼着什么东西,同样也闪着光芒,让他们看不清具体是什么。
这些飞鸟来到他们的面前,低着头仿佛放下了什么东西,然后便消散成了一缕光,无数飞鸟汇聚于此,不断地低头放下,然后消散。
这样的画面持续了许久,直至最后,一只几乎有屋子那么大的神鸟挥舞着翅膀,飞来此处,却并没有直接放下什么,反倒是抬头看了周围人一眼,眼神里好似充满了智慧一般,最后朝着太子的方位点了点头,这才消散。
然后金光大盛,一瞬间的失明过后,众人勉强将眼睛睁开,便见得那些闪着光芒的飞鸟好似从未出现过一般,没有留下踪迹。
而地上那些由飞鸟叼来的东西也褪去了金光,展现出了自己真实的样子。
原本平坦的土地上,突兀出现许多堆积而成的稻谷,铺在地上,好似一条黄金路。
作者有话说:亩产参考范仲淹的《答手诏陈十事》:中稔之利,每亩得米二至三石。
以及他的《上执政书》:窃以中田一亩,取粟不过一斛(石)。
也就是水稻亩产大约为二石,粟亩产为一石。
两宋时期的一石是49公斤,1亩是0.9市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