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65 章

2025-04-03 04:41:36

稻谷大丰收之后, 整个农署都沉浸在喜悦之中,毕竟他们可谓是真正见证了历史, 亲眼见到了如此高产的粮种, 居然是从他们手中种出来的。

这可是要名垂千古的事啊,到时即使自己不能记载在史书之上,最多只能得个某某等之类的称呼, 那他们也足够心满意足了。

而且史书上不写他们,那他们也可以自己在族谱上写明自己的功绩, 好叫后人知道,他们不仅见过那位国师, 还亲自种出了国师拿出来的仙稻呢。

一些庄户农户之间, 私底下也开始流行起青州的那些雕像来,只不过这一回, 他们嘴里说的可不是什么药师娘娘, 而是庇佑丰收的司农仙君了。

这些人都是亲眼见过那日丰收景象的,但是与旁人说起时, 那些鼠目寸光的人总觉得他们是发了癫, 青天白日做起梦来了,个个都不相信。

还是后来听得那些大官还有皇帝都写了文章称颂,并且还将那些稻种都分发到十三处州府之后,他们这才将信将疑。

难不成, 这世上真有这种好东西?不然的话, 那些达官贵人怎么会如此笃信, 还疯了似的写了许多诗赋文章出来歌功颂德。

因此,很多人都想偷偷溜到摘星楼前拜一拜, 不过还没进那条街, 就被人拦下了。

因此, 这些人只能退而求其次,请了雕像回来摆在家中上香祈求,希望来年是个丰收年,能有个好收成,莫要再来个水旱大灾了。

皇帝也实在高兴得很,恨不得让全天下都知道这个消息,自己还亲自写了一篇赋,将那个稻种夸得天上有地上无,还是国师见自己仁德,又怜悯众生,遭灾之后又逢疫,实在可怜,才发下此物。

并且还特地发给了众官员欣赏,自然引来了一片歌功颂德。

在这之后,他当然没有忘记姜虞,而是恨不得将宫里的好东西全部翻出来,任她随意挑选,对她有求必应,只唯恐对方看不上这些凡间俗物。

一箱又一箱的宝贝如流水一般源源不断地送进了国师府,到最后还要特意选了几间大宅子,专门用来存放这些东西。

无论是什么稀有少见的宝石鲛珠,还是珊瑚屏风,玛瑙玉石,抑或是一年只产几十克的香料,西宛的汗血宝马。

宣文帝将自己能想到的所拥有的东西都送了去。

并且,还特意派人前去询问了关于建立庙宇之事,原本他是想着让底下每个州县都开始着手兴建,铭记国师恩德。

只不过还是因为国师实在是不愿意如此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宣文帝最后还是退了一步,从自己的私库里拨了钱出来,在京郊设立一座国师庙,而且若是地方有富商民众自愿出钱,愿意筹措银两修建庙宇,那么也是可以的。

宣文帝还暗自想着,不愧是真正的仙人,果真是正神做派,这香火必定也要是民众发自内心信奉,才算是真正的功德,要是强求来的,或许就不算了。

姜虞却是有些无奈,她当然知道自己拿出来的东西的确对这个世界很重要,但是这毕竟不算是她的能力,大部分还是系统的功劳,要真是因为这样为她修庙宇,她实在受之有愧。

于是她只能推脱说,不能强令百姓修建庙宇,如此得来的香火并不算数,因此劳民伤财,反倒影响功德。

没想到宣文帝倒是脑子活泛,又是从自己的私库里拿钱出来修建,又是提供不错的待遇令人自愿前来,如此当然就不算劳民伤财了。

姜虞也没了法子,算了,他乐意修就修吧,只要我没看见,那就可以当作没发生过这件事。

……农官们在短暂几日的休憩庆贺之后,又重新回到了岗位上,毕竟这件事算是暂时完了,但是接着可还有不少其他事要做。

之前从西昌国带回来的棉花,在他们的一番研究之下,确认了这东西确实用处极大,而且御寒效果着实非常不错,若是冬日里有了这东西,想必也不会像往日那般那么难捱了。

而且此物的种子不少,因此在确认之后,太子便下令暂时先在清远府试种此物,家中良田十亩者定要分出半亩来种植此物。

清远府原本就地处西北,环境与西昌国相似,总是晴朗天气,白天和晚间温度相差极大,不愁棉花难种,而且太子还派了一并带来的西昌国农夫,前去指导如何种植。

京中富户见状,也跟风似的开始求起了棉花种子,毕竟他们家中其实并不缺良田,反倒是这稀奇东西,如今得了贵人青眼,说不定便是日后将会流行风靡的东西,他们自然愿意赌一把,若是赌赢了,那他们可就先于旁人,能大赚一笔了,若是输了,也不过就是浪费些小钱,反正也亏不了多少。

最先带回此物的赵廷自然也没有被忘记,他不仅得了太子的一大笔赏赐,还从国师那里得到了嘉奖,如此下来,手里的钱倒比他经商几载还要多了。

而且宣文帝在得知此事之后,大喜过望之下,不仅赐了字,并且还给了一道恩典,允许赵廷可以将一名家中子侄送去太学念书。

这恩典自然是经过一番考量的,虽然这时代的商人地位不高,但起码还是允许子孙后代科举的,但是即便是这样,还是有很多士人认为商贾卑贱,满身铜臭,耻于为伍。

因此就算可以读书,也很难找得到优秀的先生教导,更不必说有机会入太学了,那可是得家里不仅有钱,还得有足够的权势关系才行,寻常人哪有这个机会?再者说,也不能因为对方发现了一样好东西,就随意给了他官职。

若是这个人没什么做官的能力,让这样的人做事,岂不是乱了套了。

还是给一个名额才最合适,如此也是一个极为难得珍贵的机会,无论对方是想用这个名额同旁人攀交情,还是抓住机会将家中有出息的子侄送来念书,都可以随他去。

若是真是个读书种子,是个好苗子,最后还是要科考做官,为国效力,也不算埋没了人才,他甚至还要因为这道恩典对皇帝感恩戴德,如此才真正是一箭双雕。

赵廷接旨之后,一时之间还没有反应过来,还是一旁的公公开口提醒,他才回过神来,领旨谢恩,多谢陛下厚恩。

老公公却是笑眯眯地看着他,完全不介怀他刚才的失礼,毕竟这样的好消息,确实难得,任谁来都会是这般模样。

赵公子,既已收下了旨,那咱家就先告辞了,可别忘记要早些将名额呈送上来。

赵廷明白他的好意,悄悄将一袋银子塞到了对方手中,俯身拜谢,多谢公公,请您慢走。

他虽然为人随意了些,但并不是个蠢人,不然他这样四处走南闯北到处做生意的人,早就被骗得连衣裳都不剩了。

将人送走之后,他在自己租的小院子里,又发了会儿呆,还是一直跟随着自己的小厮出声提醒,他才猛然一惊。

老爷,咱们现在,是不是要回去了?是,是,是该回去,好好商量商量了。

这样大的事,他自然得回家同家中长辈父母好好商议一番才是。

于是赵廷便带着这一番赏赐以及行礼等,乘着船回了自己阔别已久的家乡。

……南云县离海不远,此处最多的便是那些海产品了,做这些海产生意的商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名气的便是林氏了。

而且林氏还与本地的赵氏联姻,两家联合之下,势力也比往日更强了些。

不过一直为人诟病的,便是那与林氏联姻的赵家小儿子,不是个什么做生意的料子,还总喜欢到处跑,也不知是做什么的,几年回来一趟,也不见发财,有时还穿得破破烂烂的,只带了些稀奇古怪,没什么大用的东西回来。

嫁给他的那位林小娘子,却是个有手段的,嫁过来这么十几年功夫,把家中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生意还越做越大了。

这样一来,就总有些眼红拈酸的人在背地里说坏话,说她这样厉害又如何,嫁的人又不怎么样,也不知道这么经常出门,是不是在外面也有个小家了。

说不定这林娘子看上去这么精明能干,背地里还要因为丈夫不着家而暗自神伤呢。

而今日,这些人在港口一见到那位赵老幺,便立马让人知会了些消息,想暗地里瞧瞧他们家的笑话了。

只是却没想到,这赵老幺也不知是走了什么狗屎运,居然带回了许多宝贝回来,像是从哪儿发了财一样。

这些人一个个都在外边打探着,里边的林娘子和赵家老太爷老夫人,在一番热络之后,看到那几箱子珍宝,也都吃了一惊。

小七,这些东西,都是从哪儿来的?赵老夫人第一个念头就是,自己这儿子或许是遇上什么贵人了,毕竟她很清楚,自己这儿子经商才能实在一般,倒是很擅长交际,说不定就是结识了什么贵人,得了赏赐呢。

在听说这些东西都是御赐的之后,老夫人和老太爷险些晕过去,在一番兵荒马乱之后,他们几人才重新恢复好心情,认真询问了一番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在得知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老夫人简直要抚掌大笑,好啊,我就知道,我儿是个有福气的,看看,这不是随便买了个东西就得了贵人赏识,还赐了这么多东西下来。

老太爷虽然没有开口夸赞,只是矜持地点了点头,但其实心里已经想好,等会儿要去哪些人面前转悠转悠了。

谁让这些人以前说他儿子不务正业,说不定哪天做生意把自己也赔进去了呢?哼,虽然这些东西不是做生意得来的,但那也是廷儿的福气,不然换谁能抓得住这个机会呢?他们还打算着得回族里,把祠堂打开,好好告慰一下祖先才是,这道圣旨也是如此,还得供在祠堂那里去。

得知有太学入学的名额之后,老太爷甚至忍不住把自己的胡须都揪掉一根,还没来得及觉得心疼,他便开口道,好,好啊。

老太爷对这事的热诚甚至比方才见到那些金银还要夸张,毕竟他们家这样的大商人,其实见过的好东西好宝贝也不少,倒是这入学的名额,对于他们这样的商贾,才是最为珍贵的东西。

即便他们家这么些年来,想洗去商贾气,好好教导族中子弟,读书考取功名,但是族学里请来的先生也不过是个落第书生,教不了那么多东西。

而他们又不像是那些诗书传家的人家,家中银钱不少,底蕴却不丰,即便买来了那许多书籍,没有像样的先生,也很难读出个什么名堂来,毕竟像那种那种自学成才的天才,总是少数,更多的还是普通人。

因此,老太爷立即便想到了自己的两个孙子,吩咐下人将他们俩都叫回家来,才转头和自己的儿子商议起来。

这霈儿和沣儿,你们觉得谁更合适?赵廷看了看自己的爹娘,一时之间有些无言,沉默了会儿才开口问道,他们俩,如今功课不错?他有些疑惑,明明他还记得上次回来的时候,那两个小子功课都一塌糊涂的,都对那些圣贤书一点兴趣都没有,老大赵明霈就喜欢跟着亲娘一起出去做生意,老二明沣却是喜欢舞刀弄枪,以前还想偷偷摸摸溜去镖局,做个押镖师傅呢。

今日这么一说,难道他们俩改了性子,如今是个正经读书人了?老太太白了他一眼,她自然听出了赵廷话里的意思,不过儿子和孙子面前,她当然要护着自己的两个孙儿。

呵,你这样不着家,倒是还记得你有两个儿子啊。

赵廷尴尬一笑,没有接亲娘的话。

他们俩如今功课还是跟以往差不多,只是毕竟这名额珍贵,当然得先想着他们了。

老太爷也知道自己这两个孙子水平一般,但是毕竟是自己的亲孙子,这样的好事,自然是要先给他们。

正说话间,两个十五六岁的年轻人,和一个梳着妇人发髻的女子走了进来。

祖父祖母,我回来啦。

两个模样肖似的年轻人异口同声地开口说道,一下子让老夫人脸上露出灿烂的笑来,看他们这么热的样子,连忙让人快些上茶来。

咦,爹,你回来了啊。

给我们带什么好玩的了?两人毫不见外地跟许久未见的亲爹打起了招呼,然后一下子就看见了正厅里的那几个大箱子。

哇,爹,你是不是挖到什么宝贝了?怎么这么多好东西?两人好奇地上前查看了几个箱子里的东西,看上去一惊一乍的。

赵廷却是暂时没有理会他们俩,而是将视线投到自己夫人身上,阿榕,我回来了。

林娘子一向冰冷的脸,这时也露出一个笑来,二人对视一眼,伸手握住了对方的手,短暂接触过对方的体温之后,又很快分开了。

你这回又做了什么事?听得妻子开口问道,他才开口继续将自己方才的话,以及自己跟老太爷说的话又复述了一遍。

还没等妻子开口,便看见身后那两个儿子立马蹦起来,爹啊,我们又不是什么读书的料,送我们去岂不是浪费了?老太爷闻言倒是两巴掌下去,给了他们一人一下,别人求而不得的东西,这俩家伙还要推三阻四,真当这是什么滥大街的吗?二人看上去还是有些委屈,但是依然坚定自己的话,阿公啊,我们真的不想去嘛。

老大如今已经试着接手了家里的两间铺子,正开心地步入正轨,做做生意呢。

老二被教训了一顿之后,倒是不再想去当镖师了,反倒是想着要去建功立业,当个大将军去了。

如今让他们突然跑到京城里去,还要继续读那劳什子书,他们自然是不愿意的。

二人对视一眼,像是突然想出了什么好主意一样,不如把霖哥送去吧。

听得这话,原本还想开口训斥的老太爷,一下子犹豫了起来,又看了两眼儿子儿媳。

自己这两个孙子其实也不是什么蠢人,但是天赋也仅仅如此,他们的先生也说,他们俩识字认书都还可以,但是再往下深入下去,可就不太行了,若是运气好,或许能得个举人回来,但也差不多就是这样了。

但是霖哥儿却不一样,虽然家贫,但是从小极为刻苦,而且是个孝顺孩子,读书也极有天赋,第一回便考上了童生,后面更是顺利无比,一次便中。

但是他们南云县也不是什么富庶地方,这里的教书先生其实水平也不算高,见到了霖哥儿之后也不由得生出了惜才之意,还想着把孩子推荐给一位大儒,只可惜那人就这么不巧,竟在去年病逝了。

因此霖哥儿如今还是只能呆在南云县里。

这么一说,老太爷其实也有一些心动,毕竟这两个孙儿看样子是真的不想去,而且确实天赋不在读书上,若是将这个机会给霖哥儿,那确实可以考虑考虑。

毕竟霖哥儿和他们家是堂亲,他爷爷与自己还是亲兄弟呢,只不过世事难料,他这个老弟不太会做生意,又染上了赌瘾,将继承的家业都败光了,儿子又是个不成器的,成天喝酒,三十来岁人就没了,只留下孤儿寡母。

他们家还念着亲戚关系,时常接济他们母子二人,霖哥儿现在才能顺利读书。

老太爷是想着宗族的,毕竟他们赵家能做到今天这样的地位,少不了族人的共同努力,他自然是觉得扶持族中的读书种子是一件好事,而且霖哥儿和他们家关系也挺近的。

只是这毕竟是儿子得来的赏赐,他也不能随意便将其给了出去,这名额可实在是太珍贵了,若家中没有子弟还好说,可他们家中还是有两个孙儿的。

赵廷却是和林娘子对视一眼,没有开口。

林娘子倒是开口问着眼前的两个儿子,你们二人,是真的不想去吗?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是你爹这辈子估计只有一次的恩典,错过之后反悔也不可能了。

二人犹豫了半晌,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咱们二人的确不是读书的料,就算有机会去太学,也读不出个什么名堂来,还不如把这个机会给霖哥。

见二人真的决定好,并不打算反悔之后,林娘子才点点头,好,那便依你们二人。

然后转头看向老太爷,爹,你看如何?老太爷虽然心里还是有些遗憾,但还是有些欣慰,自己的儿孙媳妇都是看得开放得去手的人,都很有魄力。

好,那过两日我便通知族里,开祠堂,然后一并告知此事。

很快,外边的人就都知道了,这赵家老幺,这回不仅碰上了贵人,见到了皇帝,得了许多赏赐,手里还捏着一个可以入太学的名额,这让许多人都红了眼,一脸酸气地嘟囔着,他们家那两个小子,就算有机会去京城读书,恐怕也读不出一个官来。

而赵氏族里,自然也为赵廷感到高兴,毕竟他往日里总被人说小话,如今总算是成才了,他们也可以扬眉吐气了。

而且这一回可是光宗耀祖的大事啊,他们每个族人脸上都有光得很,走起路来都不打怵的。

不过族老听到赵老太爷要将这个名额给霖哥儿的时候,还是吃了一惊,毕竟这机会实在难得,就算他们家两个小子天资不是很出众,但是谁愿意将这机会拱手让给旁人呢?他眼神复杂地看着赵老太爷,老弟,你同我说,这是你的主意,还是你们一家的想法。

这当然是我们一家商量好的。

霈儿他娘,也没说什么?她问了两个小子,确定他俩真的不想去,也同意了的。

族长沉默了一会儿,好,你们家都是好的,也不能都让你们出力,霖哥要是上京,他路上要用的钱,也都由我们族里大家伙出了。

他们族中自然都对霖哥报以厚望,只是碍于能力,也没能给出什么帮助,如今老三家的能把这机会给出来,他们自然也不能什么都不做。

霖哥他娘原本正在家中纺纱,猛然听得这个消息,一时都没缓过神来,看着老太爷一家发呆,半晌才突然泪留满面,跪下来感激他们一家子。

林娘子将她扶起身来之后,她嘴里还不住地道谢,又将霖哥也拉过来一同拜拜三爷爷这一家,不要忘了日后回报他们。

霖哥其实也没想到,他知道自己聪慧,但是就算自己是商贾之子,容易遭人歧视,他也能安然若素,自顾自地看书。

他自然也听说了族里的消息,知道堂叔这次得了贵人看中,还有许多赏赐。

但他确实没有想过,明明堂叔家中还有两个弟弟,还愿意将这个机会给了自己,如此大恩大德,实在是无以为报。

因此,他一脸认真地朝眼前的三爷爷和堂叔堂嫂磕了三个头。

赵霖必不会忘记您一家的恩德,一定铭记于心,日后回报您诸位。

赵廷急忙将人扶了起来,他其实对这个侄子不是很熟,但是也知道霖哥确实天赋不错,又是个孝顺孩子。

这次他其实也不求对方能报答他什么,只求对方若是有了出息,关照关照他两个上蹿下跳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