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女士和小姐妹聚过之后,被小姐妹的海滩旅游计划所蛊惑,决定给自己的假期充值,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周边游。
等再回到江城于舟小屋的时候,脸晒黑了一圈儿,但是喜气洋洋的,而向挽的培训课也快要接近尾声。
与此同时,《神龛》广播剧发布了定档预告,正式官宣。
官宣时,于舟特地注意了网上的消息,还注册了一个账号,以防有争议时去battle。
笑死,根本没有争议。
所有人都在说这篇文是祖坟冒了青烟。
于舟高兴,又没有那么高兴。
和所听到的初版预告不同,正式预告里并没有sc工作室联合出品这一项。
于舟也在猜,是不是临到发布,苏唱又觉得不太好,怕之前的过往被八出来。
但她这次问了,在苏唱和她说给奶牛小猫打疫苗的时候。
苏唱说,因为sc工作室注册的时候想得太简单,直接用了她的拼音缩写,有心人很快就能联想起来,而喜爱她的听众,可能会因为这是她第一部 出品的剧,对这个作品特别肯定。
她说,但这部剧,剧组也许想要听一听,听众不那么肯定的反馈。
说得很含蓄,但于舟听明白了。
但苏唱也有纠结,因为作为出品方,应该要为作品承担责任,公布出品方保证听众的知情权利,也很重要。
后来和执耳方的负责人商量,考虑到她并没有参与过多制作环节,仅仅是作为投资方,可以不进行公开,所以,就退掉了出品方的title,仅作为投资人,投资了执耳app制作这部剧。
因此,最终版本的预告,出品方只有执耳app一个。
有一点复杂,如果于舟不问,以她的脑瓜子,根本想不到苏唱想了这么多。
她突然想到一些之前的事情,如果是原来的自己,是不是就任由自己的猜测发酵,以为是苏唱不愿意跟她有私人牵扯?于舟突然发现,其实她自己有一个很致命的缺点,她很喜欢逃避,比如之前觉得苏唱高高在上,觉得苏唱不愿意公开,她就逐渐离苏唱的圈子远一些,不打扰她,也不再给任何东西可能伤害自己的机会。
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也是一种彻底的鸵鸟行为。
她总是不断地说服自己,接受一个看起来对自己目前的生活方式来讲,相对安全的理由。
哪怕这个理由并不那么合理。
向挽的培训课,有一个小小的结业考试,由于是来到这里的第一个考试,向挽很重视,在家里复习了好几天。
每天晚上关上门学习,比高三党还用功。
赵女士又重温了一下高三家长的岁月,每天准备果盘给向挽送到书房去,赵女士习惯在被需要上寻找满足感,和于舟一样。
感觉像自己生了二胎。
而向挽无疑是争气的二胎,还没从培训班毕业,她接了两部非商协役,渐渐在论坛里,有了除去嫂子之外的姓名。
《神龛》广播剧的播出,没有像很多人预期的那样,大爆特爆。
虽然有闪亮的卡司加盟,质量也很不错,但,原著太……糊了。
像苏唱她们这样的CV,虽然意味着能吸引更多的眼球,但也意味着,她们的粉丝有非常非常多的选择。
因为她们不缺作品听。
在苏唱主役的众多大IP的声量中,《神龛》显得没有那么起眼。
一个小高潮,还是在向挽出现的那一期来临,cv列表里出现了向挽的名字,很多人才恍然大悟,原来向挽和苏唱的交集,能够追溯到那么久以前。
没有大爆,但不意味着加成不明显,播了几期之后,于舟的微博粉丝从一万多涨到了五万多,评论量也从两位数,稳定在了三位数。
私信里开始有粉丝关心她,每天给她问早安晚安。
开始有广告来找她,多半是情趣用品的广告。
在《神龛》的收藏数破30000的时候,有出版社上门了。
于舟举着手机,用光宗耀祖的口吻,热泪盈眶地对住了过长时间的赵女士说:妈,我要成作家了。
出版对一个写手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当然不仅仅是钱。
它意味着你的文字可以被打印出来,装帧好,被喜欢它的人妥善收藏,也意味着它有资格被摆到书店里、书架里,和我们小时候看到的各种各样的书籍并驾齐驱。
大概每一个写作的人,都对书店有过向往。
对于热爱文字的人来说,书架上的书籍是装巧克力的纸盒子,小小的我们在书架中穿梭,望着琳琅满目的书籍,抬头将一本抽出来,就会是一个世界。
于舟也想,让《神龛》成为某位素不相识的朋友,安静一下午的,小小世界。
向挽一边洗碗,一边看她在旁边蹦来蹦去,又很大家闺秀地笑了。
她在哗啦啦的水流声中说:恭喜,你也要一字千金了。
喂,于舟靠在水槽边,你夹带私货,夸我还要捎带你自己。
向挽低头浅笑。
以后我要是红了,可咋整啊。
我会不会特别飘,特别膨胀,特别看不起你啊?于舟有点愁。
向挽看她一眼,以看范进中举的眼神。
没关系,咱俩还是各论各的,你管我叫大作家,我管你叫大cv。
于舟喜滋滋地下了结论。
大作家,你的袜子到底收不收啦!赵女士在外面喊。
来了来了。
于舟应声出去。
收完袜子,于舟才想了一点实际的问题,因为出版社这件事,她不太懂,和向挽一起看了看这家出版社的介绍,好像也没怎么听说过。
赵女士就更指望不上了。
于是在苏唱给她发奶牛猫打第二针疫苗的照片的时候,她多说了一句。
有出版社找我了。
其实不仅是因为困惑,好像也有一点想让苏唱知道。
不对,她是想向全世界炫耀。
恭喜。
但我不知道这家出版社好不好,应该签吗,有点忐忑。
你不是签约长佩了吗?你的编辑呢,问一问。
哦对哦。
她现在是有编辑的人了。
不过我建议你等一等。
为什么?还会有别的出版社来。
苏唱永远那么自信,好像从不怕机会丢失掉,应该说,她一直都很有底气,因为这个世界总会回馈给她更好的、最好的。
但于舟第一次感受到苏唱将这份信心用在自己身上,用在她的作品身上,她感觉很微妙。
好像她真的只是一个作者,因为作品可能的出版机会,和合作的cv在平等地对话。
当年的她并不会这样,因为写作其实是相对私密的事情,她会在里面用很多矫情的话描绘一些难以启齿的感受,她耻于让认识的人看。
不想让赵女士看,不想让于老爹看,也不想让枕边人看。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写作对于舟的意义是跨过亲密关系的倾诉,我以我最隐秘的、辗转反侧的情怀,致遥远的、永不会见面的你。
现在她和苏唱拉开了距离。
苏唱也成了万千读者中不特别的一个,拿到了阅读她的入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