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飘着小雨。
于谦和白慧茗从一家饭馆出来,急慌慌往路边赶。
白慧茗一边伸手拦车,一边抱怨:让你别喝酒别喝酒,非得喝!知道一会有工作还要喝!我又没喝多,全是啤酒,没事……于谦也有点后悔,但朋友聚会嘛,不好拒绝,在嘴上硬撑:再说我这不是紧张么?喝点酒还能平复平复,我现在就觉着状态来了。
得了吧,说好骑车去,现在还得打车,打车多少钱呢!二人冒着京城湿漉漉的天气,钻进了一辆出租车,走了一路,恰好经过团结湖公园,细雨中秋水晚柳,三五游人,清新中又带着初秋的一丝缠绵。
他们无意欣赏,内心忐忑,确实不好意思。
待到了大楼,上到13层,一瞧两侧全挂着99的牌子,不免又是暗惊:姚总那么年轻,创下这么大产业?刘薇薇早早在走廊候着,因为快迟到了,见了二人连忙迎上去:于谦老师?哎,是我。
你好你好,我们恭候多时了,这位是嫂子?真漂亮……刘薇薇说着客套话,脚步不停的将他们引到一间屋子,里面设备更先进,专门用来做节目的,可以边聊边录,还能后期剪辑。
姚远已经在里边了,一个大步过去,伸出手:于老师!没耽误事吧?没有没有,刚刚好。
他鼻子略微抽动,闻到了一股明显的酒气,心中不快,却也没说什么,拿过一页纸,道:之前给我们的内容,我们帮您完善了一下,大体不变,您先看看。
哎好好!于谦接过,这是自己写的,第一期要聊的大纲,讲老京城的吃食,卤煮肥肠什么的。
其中提到一个叫瞪眼食。
以前在京城贫民区,有些小贩会去酒楼收剩菜,有的地方叫烂菜,有的叫折箩。
把这些剩菜混到一口大锅里,支上架,烧煤,往街上一摆。
锅大汤深,用长筷子捞,捞一次一个铜子儿。
你要捞到个肉丸子,算你运气,你捞到块骨头,算你倒霉。
捞的人得瞪大了眼睛,瞅准肉菜才能下筷,所以叫瞪眼食。
颇受底层百姓的欢迎,有些落魄的八旗子弟也来试过。
说白了,早期盲盒。
姚远觉得这个很有意思,便同意做首期内容,但看于谦的状态,似醉非醉,含含糊糊,又有点担心。
再看了眼小嫂子,白慧茗更不好意思,尴尬又抱歉的笑笑。
太太!下面的就不说了……准备了一会,晚上七点钟,准时开始。
今儿周末,在线人很多,有不少对这个好奇,都等着呢。
我跟您搭是吧?对,我是主持人。
哦,那我还能松泛点……于谦感觉说相声似的,就是形式不同,一人戴个耳机,专业级的麦,对着一堆机器和屏幕。
姚远冲员工示意,OK了么?员工比了个手势。
于是登入【吃喝玩乐】聊天室,这个聊天室不如【大学生活】火爆,但人气也不错。
此刻大量的网友等待,其中就包括那些大学生。
来了来了!伞哥,欢迎欢迎!等你半天了!都不用工作人员当托,自己就把气氛烘托起来了。
姚远先喝了口水,来段简单开场,跟着介绍于谦,于谦咳了两声,不太适应,道:大家晚上好啊,初次见面,还有点紧张。
刚才听主持人介绍我,说什么著名演员、相声演员,其实我有点臊得慌,我谈不上什么著名。
但您拍的戏著名啊,《编辑部的故事》《小龙人》《李卫当官》,都是大热的电视剧,朋友们都看过吧?看过看过!文字聊天框飞出一句句回应。
于老师是什么时候开始拍戏的?我第一部是《编辑部的故事》,应该1992年吧,其实我从小是学相声的,最早在市戏曲学校的学员班,跟许多老师学过,后来正式拜师石富宽先生,就进了市曲艺团了。
所以在京城生活了很久,各方面多多少少都了解一点,节目请我来跟大家聊天,我开始也不知道聊什么,后来说就讲讲这些旧生活,吃喝玩乐,民俗,我才有了点底。
我小时候住在XC区,那地方叫白塔寺,元代建的。
白塔寺附近有条胡同,叫大茶叶胡同,胡同西口有个特别著名的小酒铺,方进左右的人都知道……开场之后,姚远就减少发言,将空间留给于谦。
按照大纲,他应该从这个小酒铺聊起,聊到里面卖的吃食,然后引申到京城的吃食文化。
一开头于老师确实这么说的:柜台都是玻璃的,一个大玻璃匣子,里面分成小格,这格是开花豆,就是蚕豆,那格是花生米,那格是粉肠……当时有一帮老头,每天早上都去,但那会人都穷,没钱,即便这些小吃也不买。
每天早上起来漱完口,活动活动就奔这来了,一坐,要二两酒……嗯???姚远看看词儿,看看于谦,你怎么不按词儿说?你下面该说粉肠了!那会都是散酒,一毛三分五一两,二两酒刚好装一小瓷杯子,一喝就一上午,直到中午回家吃饭。
哎呀,我记得很清楚……您别清楚了!姚远不得不插话,道:您说的那个粉肠是什么,可能有很多朋友不知道。
哦,粉肠就是肉汤勾芡,灌出来的肠,面的,但有肉味。
切成薄片,一盘有那么三五片,这是有点糟钱儿的吃法,没钱的怎么办呢?没菜不能喝酒啊,不然嘴里辣,这个酒啊我跟你们讲…………姚司令当场emo,白慧茗站在后面捂着脸,不敢抬头。
但于谦上头了,喝酒本来就兴奋,这会又聊开了,正想着大放情怀。
姚远叹了口气,索性把稿一扔,接过话题:喝酒得就点东西,我听说当时没钱的都自己从家带,兜里揣点花生米,揣半拉苹果什么的?哎对,但这还算有钱的,真没钱的连半拉苹果都没有。
哟,那还想喝一口怎么办呢?您听我说啊,我小时候在那酒馆见识多了,真没钱的去了,要二两酒,然后从兜里拿出个小布袋,里面装几块鹅卵石,要个盘子,倒点酱油醋。
酱油醋不要钱。
对对,倒上了,把这几块鹅卵石泡在里面,然后喝口酒,觉着嘴里辣了,就拿筷子夹起石头嘬,挨个嘬嘬,放里面接着泡。
知道为什么用鹅卵石么?因为光滑,没棱角,好嘬。
哎呀!于谦惊喜的看着姚司令,您捧的很舒坦啊!跟我学相声吧!他愈发放飞,继续道:这是嘬石头,还有更奇怪的,我看见过嘬洋钉子的。
洋钉子就是大个铁钉子。
对,它是生铁打的,生铁淬火就有一股咸腥味。
也拿一小布包,装十来颗钉子,倒桌子上,嘬那钉子就酒。
除了咸腥味,还有个原因,你们想象一下钉子的形状,长条的,那东西好嘬,顺滑。
姚远道。
哎,我是从功能上介绍,你是从形状上介绍。
对,我比较注重顺滑。
哎呦呵!在场的员工五体投地!这话题都偏到08年奥运会去了,姚司令愣能接上。
白慧茗也是大为惊奇,这位小老板蛮可以的嘛,听说才22岁,比我小一岁,哎呀……总之,在姚远强大的聊天能力的掌控下,总算没有特别不靠谱,外人听了还颇有章法,以为就是这么安排的。
聊天室里的网友进进出出,有喜欢的,有觉着没意思的。
但只要留下的,都能留到最后听完,节奏轻松,语言幽默,讲的又是新鲜事。
不是贬低文化低下的人,而确实是越读过书的,喜欢这个的比例越大。
谈话类节目小众,但观众极为忠诚,像《锵锵三人行》《圆桌派》都有一批死忠。
特别这里有不少大学生,本地的肯定喜欢听,外地的也吸引了一些人,颇觉有趣。
约莫聊了40分钟,姚远觉得差不多了,开始收尾:今天于谦老师跟我们聊了京城以前的小酒馆和市井阶层的饮酒文化……下一期的主题则是京城的美食。
有些人认为京城没有美食,有些认为有,大家可以在评论区讨论一下,抽奖有礼物。
最后提醒大家,喝酒会伤身,平时少饮酒,我们下期再见。
呼!姚远摘掉耳机,长吐了一口气,一脑袋全是汗。
特么的我互联网大亨还没体验到,先体验体验说相声的了!于谦还美呢,自觉发挥不错,意犹未尽的想继续唠会儿,却见姚远摆摆手,道:我去趟洗手间。
于谦没觉什么,但坐了一会,人家没回来。
刘薇薇过来了,笑道:辛苦于老师了,效果不错,我们会剪成音频传上去,让没赶上的网友也能听听。
哎好好,你们这个不错。
于谦回过点味,不由尴尬,刘薇薇还是极为热情礼貌,陪着说了会话,又亲自送下楼,给打了辆车。
坐在车里,他一捂额头:哎哟!这事闹的!现在知道后悔了?白慧茗没好气道:人家没当场翻脸就够意思的,你还在那儿美呢!我这不是……唉,等明天吧,我给人家赔礼道歉去,忒丢人。
于谦抹了把脸,这是真臊得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