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乱清_青玉狮子 > 第二八四章 良禽择木而栖

第二八四章 良禽择木而栖

2025-04-03 08:01:14

其次,母后皇太后的血诏,以及文宗的遗诏,在荣禄看来,来路都非常可疑。

母后皇太后何以会整了这么一道血诏出来?——荣禄想不出来,母后皇太后有什么理由,同轩亲王决裂呢?轩亲王在母后皇太后那里的帘眷,不在圣母皇太后之下——这是朝野公认的,不然,荣安公主也不能釐降于轩亲王啊。

坊间还有一种议论:母后皇太后和轩亲王,亦如圣母皇太后和轩亲王一般,同样的不清不楚。

这个……呃,市井传言,未足为凭,但是,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母后皇太后对轩亲王的眷注,实不在圣母皇太后之下呀。

在荣禄看来,荣安公主继统、承嗣,未必为圣母皇太后所乐见,但是,却是绝对符合母后皇太后的利益的。

以母后皇太后和丽贵太妃母女关系之密切,将荣安公主视同母后皇太后亲出,亦不过分。

荣安公主登基践祚,可以保证,母后皇太后的地位,磐石不移;于母后皇太后而言,荣安公主绝对是最好的嗣皇帝的人选——超过任何一个载字辈。

而且,荣安公主登基之后,不管两宫皇太后是撤帘还是继续垂帘,两宫并尊的局面,很可能都要发生微妙却紧要的变化。

新帝和母后皇太后的关系,远比和圣母皇太后的来的密切,则不知不觉之中,东宫的地位会高过西宫——东风真的要压倒西风了。

虽然,这未必是母后皇太后支持荣安公主继统、承嗣的主要原因。

总之,荣安公主做嗣皇帝,于母后皇太后,有百利而无一害。

所以,母后皇太后决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和轩亲王有所龃龉。

事实上,嗣皇帝人选之争起来后,朝堂之上也好,宫里面私底下传出来的消息也好,都证明了母后皇太后是支持荣安公主做嗣皇帝的。

难道,因为轩军突然入城、入宫,母后皇太后大受刺激,以为轩亲王称兵造乱,大逆不道,所以,就像洋人说的,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说不通啊!轩军之所以会入城、入宫,是因为轩亲王遇刺,刺客是大内侍卫。

如此一来,大内侍卫便不可信任,于是,只能用自己的人来维护宫禁——除非,轩亲王再也不进宫了。

仔细想想,轩亲王之所为,合情合理——合不合法,就不去说它了。

荣禄想,换了我是轩亲王,我也得这么办啊!这不是什么想不到、想不通的事儿,我想得到、想的通,母后皇太后未必想不到、想不通吧?更重要的是,轩亲王遇刺,是因为嗣皇帝谁属之争——荣禄也认为,轩亲王被刺,是出于醇王的指使。

在嗣皇帝谁属一事上,轩亲王和母后皇太后可是穿一条裤子的。

有的人,今天能够刺杀轩亲王,谁知道明天会不会去刺杀母后皇太后?何况,刺客还是大内侍卫!轩亲王不能够再信任大内侍卫,难道,母后皇太后就能够继续信任大内侍卫了?!我如果是母后皇太后,当然也会草木皆兵!左看右看,没有一个侍卫是信得过的——谁知道他们之中,还有没有刺客的同党?在这种情况下,我难道会不乐意轩军入城、入宫吗?——轩亲王是我的人,轩军是轩亲王的人,我是信任轩亲王和轩军呢,还是信任醇郡王和大内侍卫呢?醇郡王极可能为刺客之幕后主使,而刺客是大内侍卫,醇郡王是领侍卫内大臣。

我做何选择,还用说吗?所以,母后皇太后怎么可能整这么一道血诏出来呢?血诏本身,可疑之处亦不在少。

血诏的字迹,歪歪斜斜,不成章法,别字也很多,这些,确实像没读过什么书的母后皇太后之所为,可是,行文、语气不对!血诏的内容,浮现在荣禄的脑子里:谕醇郡王等:关卓凡称兵造乱,挟持圣母,大逆不道!大清危在旦夕,着醇郡王会同荣禄、恩承、文衡既神机营众将士,捕拿关逆,匡救宗社!特谕!行文、语气,简洁、明白,能够看出,草诏之人,尽量的模仿母后皇太后的说话,可是,漏洞还是在不知不觉中出现了。

譬如,母后皇太后会自称圣母吗?匡救宗社这种话,真的是没有读过什么书的母后皇太后说得出来的吗?再来看文宗的遗诏。

遗诏的行文、语气,就像模像样的多了,因为文宗的说话,是很容易模仿的。

可是,荣禄严重怀疑,文宗是否会在生前写这么一道遗诏?懿贵妃确实比较强势,后来文宗对她也比较疏远,可是,如果对她真的不放心到了这种地步,又何必给她一方同道堂呢?这岂非加强了她的权势和力量?这,根本就不是裁抑之道嘛!再者说了,这种密诏的做法,徒然替后人种祸,也不符合祖宗的规矩,文宗虽然谈不上多么英明,但是,这个分寸,一定是有的。

这份遗诏,几同小说家言,只有愚夫愚妇,才会相信!当然,这个世道,愚笨的人多,聪明的人少,到时候,若真把这道遗诏抛了出来,倒也是能够迷惑一些人的眼目的。

但是,若说仅仅靠这么道不知真伪的遗诏,就能够定倾扶危,重整乾坤,万世瞻仰,那纯属痴人说梦。

还有,按醇王和刘宝第的说法,知道遗诏,是母后皇太后密示醇王福晋,醇王福晋转述给醇王,可是,醇王福晋也没有读过什么书,这份遗诏,并不算短,其中还有致撄痼疾一类较为晦涩的字句,她怎么能够从头到尾,一字不落、一字不错的背下来?醇郡王福晋这个人,大伙儿都晓得的,可不像她姊姊,倒像她的两个哥哥,实在不算什么聪明人啊。

最最可疑的是,什么血诏,什么遗诏,皆由醇郡王福晋来传递——醇郡王福晋和圣母皇太后,可是嫡嫡亲的姊妹,且姊妹俩感情好是人所共知的,她会帮着老公,往死里整自己的姊姊?以及……嘿嘿,姊姊的情人?说的通吗?荣禄几乎有十成十的把握:血诏也好,遗诏也罢,都是太平湖伪造的!居然敢伪造诏书?荣禄不禁打了个寒颤。

不过,仔细一想,没啥稀奇的:人家连轩亲王都敢刺杀呢!彼此既然已彻底撕破了脸,干,就得干到底了。

朝内北小街那边儿,确实表现出了不以为甚的姿态:刺客突然暴毙;刺客的家人,草草的问了问,就予以释放;刺客的同班侍卫,亦是如此。

可是,谁晓得,这不是缓兵之计呢?现在是荣安公主继位的节骨眼儿,不能搞乱了局面,也不宜兴大狱,不然,场面难看,史笔可畏!可是,等到新君顺顺利利即了位,大局已定了,谁知道会不会秋后算账,甚至,连根拔起,斩尽杀绝?这种事儿,谁对谁,都不可能真正放不下心来啊!开弓没有回头箭!不然,欲做富家翁而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