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看时,果然,右前方三开间的大门上,悬着玉澜门的匾额。
别的不说,这三开间的大门本身,就很不寻常。
虽然小巧,但三开间是正经的仪门或者说府门的格局,这意味着,玉澜堂是一组独立的、自成一格的宫殿;紫禁城里,东、西六宫,乃至养心殿,都没有这样子的格局——东、西六宫宫门以及养心门,都是一开间的。
玉澜堂的格局,仿佛三大殿、后三宫、宁寿宫以及文华殿、武英殿,是真正的宫中之宫了。
不同于普通仪门的是,玉澜门前,摆的不是狮子、貔貅,而是两件太湖石——同仁寿门一样。
关导游继续介绍,玉澜堂倚山临水,山是万寿山,一出后门,即可登山;水是昆明湖,玉澜堂坐北朝南,整个西墙——包括‘随墙’的榭、楼、轩以及抱厦,全部临水。
哟,慈安满脸笑容的说道,榭、楼、轩……还有抱厦,怎么这么多呀?回母后皇太后,关卓凡说道,玉澜堂前后四进,第一进,正殿曰‘玉澜堂’,西配殿曰‘藕香榭’——这是‘榭’了;第二进是一个庭院,别名‘狮子林’,不设正殿,只有东、西两厢的规制,西厢曰‘夕佳楼’——这是‘楼’了;第三进,正殿曰‘宜芸馆’,西配殿曰‘近西轩’——这是‘轩’了,第四进也是一个庭院,西连圣母皇太后的寝宫乐寿堂,北通万寿山,不过尚未命名。
关卓凡还没有说完,慈安已经哎哟不止了,这么多!——我单是听着,就……眼花缭乱了!关卓凡笑了一笑,还有,藕香榭和夕佳楼之间,有一抱厦——西向,可谓之‘侧抱厦’,也是临水的,因此——一榭、一楼、一轩,再加上一抱厦,全部临水。
你方才说——‘随墙’?是,关卓凡说道,玉澜堂两厢的殿庑,全部是‘随墙’的。
所谓随墙,是指围墙和殿庑左右相连,殿庑前后开门,出殿庑的后门,就到了墙外了。
这么说,慈安笑着说道,一推开什么……嗯,‘藕香榭’、‘夕佳楼’、‘近西轩’的后门——西门,就是个无边无际的大湖了?无边无际略嫌夸张,不过,大湖确实是大湖。
是!哎哟,那可真是惬意!呃……是的。
顿了顿,关卓凡继续说道,还有,码头——玉澜堂的‘专属码头’,就在藕香榭的西门,母后皇太后若乘船游湖,出藕香榭即可上船,十分方便。
哟,那还真是方便!——太方便了!母后皇太后啧啧赞叹了一轮,又想起一件事来,对了,你方才说第二进是个庭院,叫什么……哦,‘狮子林’——庭院摆在中间,这可真是别致!是,关卓凡说道,此谓之‘中庭’。
顿了顿,庭院木石、起居寝卧,相互间隔,既多了许多意趣,也有很实在的功用——盛夏之时,前头的玉澜堂也好,后头的宜芸馆也好,都会十分的凉爽。
对,对!讲了好大的一篇儿,一直是慈安和关卓凡你来我往,别人根本插不进嘴,到了这里,总算叫慈禧寻到个空隙了,含笑说道:姐姐,我听的都心动了——咱们这就进去吧?啊?好,好!进了玉澜门,一眼望去,印象最深的,还不是贝阙珠宫,而是草木葱茏。
院子的四个角落,各有一块修剪的极精致的草坪,其中各植一株大树,西北、东北的,是西府海棠——较之仁寿殿的那几株海棠树,可粗壮高大的多了;西南、东南的,是白皮松——此树干短冠茂,十分适合植于内廷。
关导游说,玉澜堂的东配殿,曰霞芬室,一出后门,便有一条路,可通仁寿殿……话音未落,慈安哦了一声,我想起来了——方才在仁寿殿那边儿,你说过的,仁寿殿后头的假山,有几条‘曲径’穿行其中,其中的一条,直通霞芬室后门——就是这一条了吧?太后圣明!哟,慈安说道,东边儿通仁寿殿,西边儿通昆明湖,那真是……四通八达了!是!顿了顿,关卓凡继续说道,还有,宜芸馆的东配殿,曰道存斋,其后门几乎对正德和园大戏楼的西门,彼此不过一巷之隔——玉澜堂的格局,确实算得上‘四通八达’。
就是说,慈安说道,去正殿也好,去听戏也好,去坐船也好,抬一抬脚就到了,根本用不着轿辇什么的了?是!这可真正是方便了!慈安笑着说道,对我这种懒人来说,真正是太合适了!这句话关卓凡就不好是了,不然,岂非同意母后皇太后是个懒人了?他微微一笑,说道:玉澜堂‘四通八达’,这种格局,算是‘穿堂殿’——顿了顿,除了方便之外,最大的好处,就是‘八面来风’——盛夏之时,分外凉爽!当然,太后若在颐和园过冬的话,也不会更冷——关上门就是了。
对,对!另外,关卓凡说道,请两位皇太后留意——一边儿说着,一边儿示意两位皇太后看向正殿,玉澜堂面阔五间,边儿上的两间,都是前后开门的,天儿热的时候,前边儿、后边儿的门都打开了,南北对流,玉澜门进来的风,能一直吹到宜芸馆去!这话说的,不仅玉澜堂的主人母后皇太后,就连圣母皇太后和皇帝,甚至随侍的宫女、太监,听在耳中,都觉得浑身舒爽——虽然眼下还是初春,却真好像身处炎炎夏日,湖风浩荡,穿堂而过,遍体生凉了!这个时代的贵人,都是怕热不怕冷的。
冬天,有地龙、火盆、薰笼,外头再怎么大雪纷飞,屋里头也是暖洋洋的;出门儿呢,有大毛的衣裳,毛料的斗篷,以及手炉、暖手筒什么的,车轿里再摆上脚炉,怎么也冻不着。
到了夏天,贵人们的优势,可就没那么大了,有时候,甚至还不如普通人家——老百姓热了,男人可以光了膀子,只穿一条大裤衩;女人呢,在自己家里,也可以只穿一件小褂。
贵人们可就不行了,什么时候,都得衣冠整齐,男人们不去说了,出一次门,上一次朝,个个汗湿袍褂;女人们呢,就算在自己的闺房里,也不能露胳膊露腿,就是领口的纽子,也不能随意解开。
所以,关卓凡吹嘘的八面来风,简直就吹进了女听众们的心坎儿里了。
进入正殿,慈安轻轻的咦了一声,语气中透着意外,好轩敞啊!玉澜堂面阔五间,关卓凡方才说了,边儿上的两间,前后开门,如此一来,这两间其实就变成了连接东、西耳房的过道房,则玉澜堂的主体,便只剩下了三间——不过三间的面阔,怎么会感觉如此轩敞呢?关卓凡晓得慈安疑惑什么,回太后,玉澜堂前、后皆出抱厦,面阔皆为三间,相当于将玉澜堂向前、向后各扩了一倍,因此,也就比较轩敞了。
慈安仔细一想,果然如此,笑着说道,原来如此!其实在外头的时候,都看见抱厦了——我还真是不会想事儿!第七十三章 天子监狱里的皇帝,食言而自肥的皇帝关卓凡偷觑慈禧的这一眼,其实亦算是历史的感慨。
原时空,颐和园初初落成的时候,玉澜堂的正殿,也是八个门,可是,到了后来,只剩下一个门了,其余的,或者加了重锁——两间过道房的前、后门;或者干脆拿砖砌死了——玉澜堂的后门和两个侧门,整间玉澜堂,只留下了一个正门。
锁门、封门,皆是出于慈禧的指示。
何以如此?这是因为,彼时的玉澜堂,已经成为德宗的囹圄了。
原时空,玉澜堂是德宗的寝宫,戊戌政变之后,德宗虽然沦为事实上的囚犯,不过,玉澜堂依旧是他的寝宫——慈禧若临幸颐和园,一定是把德宗带在身边的,到了颐和园,还是把他安置在玉澜堂。
至于为什么必得是两宫临幸颐和园——若留德宗在紫禁城或西苑,看不见、摸不着,哪个晓得,会不会又作出什么幺蛾子来?德宗是一个被严加看管的囚犯,玉澜堂是一个四通八达的穿堂殿,为防德宗胡乱走动,或里外沟通消息,慈禧下令:封门。
于是,德宗非但不能出玉澜堂大门一步,就连后边儿第二进别名狮子林的庭院,也不能去;昆明湖的湖光,万寿山的山色,就更加不关他的事儿了,他能做的,只是在玉澜堂的院子里,看四方天。
所谓天子监狱是也。
母子相残的悲剧,国家民族的悲剧。
好了,回到本时空来。
一出玉澜堂后抱厦西侧门,便觉得眼前微微一暗——这个中庭的光景,较之玉澜堂的前院,可荫凉的多了。
转下台阶,一抬头,慈安不由哟了一声:怪道叫‘狮子林’呢!——这许多的假山!中庭的假山,分为东、西两大片,东高西矮,两山夹池,池上架桥,通向第三进宜芸馆的正门。
假山上,藤萝交蔓;假山旁,香樟、侧柏之属高耸。
除此之外,庭院的四角,皆植大片修竹。
抄手游廊宛转连绵,掩映于凤尾森森之中。
慈安悠悠的叹了口气,好舒服!东庑是面阔三间的静憩轩,西边儿——咦,慈安有些糊涂了,‘狮子林’这里,西边儿不是有一座‘夕佳楼’么?怎么见不着?呃……是我记错了吗?母后皇太后记心极好!关卓凡说道,其实是西边儿的假山太高了,遮住了夕佳楼——臣带路,两位皇太后这边儿请。
转过假山,果然,一座卷棚硬山顶的二层小楼矗立眼前。
这兜来转去的!慈安笑道,这也算……‘山抑’了吧?母后皇太后圣明,关卓凡说道,确实是‘山抑’。
抬头看去,夕佳楼的匾额,悬在二楼;一楼的柱子上,挂着这样的一副楹联:锦绣春明花富贵,琅玕画静竹平安。
嗯,慈安点头,这两句好!我看得懂!意思好,也应景——这个院子里,竹子就是多嘛!姐姐,就晓得您会喜欢这两句,关卓凡微微一笑:是。
慈禧插口:‘夕佳楼’的名字也好,恰如其分!——姐姐你想啊,面向正西,又是正对着昆明湖,这个‘夕佳楼’,上了二楼,真正是看夕阳最佳的去处了!对,对!慈安连连点头。
登上夕佳楼,关卓凡说道,傍晚观赏夕阳,固然‘夕佳’;别的时辰,拿来看风景,也是极好的——顿了一顿,请两位皇太后留意,咱们方才没看见夕佳楼,是因为站在地面儿上,仰着头;若登楼东望,假山其实是遮不住的——假山虽高,到底高不过夕佳楼,则南边儿的玉澜堂,北边儿的宜芸馆,以及东边儿的仁寿殿、德和园大戏楼,都在眼前。
再顿一顿,如果站在西侧,凭栏远眺,就更不必说了!往左看——即往南看,由近而远,知春亭、廓如亭、十七孔桥、蓬莱岛,皆清晰历历——整个昆明湖,尽收眼底!往右看——即往北看,万寿山满目苍翠,佛香阁、智慧海,巍然高耸!往前看——即往西看,西山如黛,西堤如带——话没说完,两宫皇太后和皇帝都笑了,玉儿、喜儿等也忍不住掩嘴儿葫芦。
你这张嘴,慈安拿一根手指虚点着他,不去说书,真正是屈了才了!关卓凡嘿嘿一笑,说道:臣的意思是,这座‘夕佳楼’,就叫‘朝佳楼’、‘午佳楼’,也是极好的。
好,好!慈安笑道,不如这样吧——将这块‘夕佳楼’的匾额,挂到西侧去,这儿呢,挂一块‘朝佳楼’,你看如何?大伙儿不由得又笑了。
母后皇太后……难得这么诙谐呀!姐姐这个话,慈禧说道,虽然是玩笑,不过,我想,高宗皇帝的想头,倒和他的差不多呢!不但慈安、皇帝,连关卓凡也是一怔:什么意思?这座‘夕佳楼’,慈禧说道,清漪园的时候,就有了吧?——也是差不多的二层小楼吧?关卓凡答道,是!姐姐,慈禧转向慈安,你晓不晓得,高宗皇帝这一辈子,从未在清漪园过夜?总是早上到了这儿,过了中午,就回紫禁城了?哦?慈安愕然,这却是为何?什么缘故,我倒不晓得,慈禧说道,不过,高宗皇帝既然一过中午就回宫,那么,自然是从来没有在这儿看过夕阳的,说不定,高宗皇帝觉得,‘朝佳’、‘午佳’也很好,就不‘夕佳’,也无妨的——这不是和他说的,差不了多少么?说罢,抿嘴儿一笑。
慈安也是一笑,不过,到底疑惑难释,高宗皇帝为什么不在清漪园过夜呢?早上来,过午就走,这么大的一个园子,不是挺……呃,挺可惜的吗?差点儿说出挺浪费材料什么的了。
转向关卓凡,你晓得什么缘故吗?关卓凡犹豫了一下,说道:回两位皇太后,是这样子的——顿了顿,乾隆九年,‘圆明园四十景’定型之后,整个圆明园工程——历经康、雍、乾三朝——至此就算基本告竣了,高宗纯皇帝御制《圆明园后记》,以志其事。
文中,高宗纯皇帝说,‘予小子敬奉先帝宮室苑囿,常恐贻羞,敢有所增益?是以践祚后所司以建园请,却之。
’又说,‘既释服,爰仍皇考之旧园而居焉’——总之,言下之意,是说圆明园之外,不会再修建其他的苑囿了——到此为止了。
’高宗纯皇帝还说,‘然后世子孙必不舍此而重費民力,以创建苑囿,斯则深契朕法皇考勤俭之心以为心矣。
’又说,‘藉曰祖考所居不忍居也,則宮禁又当何如?’——意思是,不但自己不再修建新的苑囿,后世子孙也不应该再修建新的苑囿了。
高宗纯皇帝做出上述承诺,大致是两个原因:一来,高宗纯皇帝眼中,圆明园‘规模之宏敞,邱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佳,高楼邃室之具备’,‘可称观止’,‘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踰此’——就是说,既然圆明园已尽餍所求,自然就不必再做他求了。
其二,自然是圆明园耗费人力、财力极钜,为恤养民力,也不宜再修园子了。
说到这儿,慈安、慈禧都听出了问题,姐儿俩对视了一眼,慈禧问道:清漪园是哪一年修的?回太后,关卓凡说道,乾隆十五年。
乾隆九年……乾隆十五年,这特么就尴尬了。
两位皇太后明鉴,关卓凡微微苦笑,不过六年,便食言而……呃,这个……自食其言,朝野上下,自然不免议论纷纷,高宗纯皇帝不能不有所譬解,于是,又写了《万寿山清漪园记》。
顿了顿,文中,高宗纯皇帝说,修清漪园,‘与我初言有所背’,‘不能不愧于心’,又说,‘吾过,而终不能不言者’,‘予虽不言,能免天下之言乎?’慈安、慈禧、皇帝,以及李莲英、玉儿等太监、宫女的头脑,心中都不禁暗自嘀咕:这不成罪己诏了么?关卓凡继续说道,高宗纯皇帝如此自譬:‘盖湖之成以治水,山之名以临湖,既具湖山之胜,概能无亭台之点缀?’意思是,疏浚昆明湖,是为治水;瓮山更名万寿山,是为皇太后寿,‘亭台之点缀’,不过是顺理成章之事。
这个理由,可是有点儿勉强啊。
高宗纯皇帝也晓得,关卓凡说道,这个理由,有些勉强,又补充说,修清漪园,是‘出内帑给雇直’——花的不是政府的钱,是皇家自己的钱。
可是,皇家自己的钱,又是哪里来的呢?嘿嘿。
文中,关卓凡继续说道,高宗纯皇帝还提到了‘圆明园后记有云,不肯舍此重费民力建园囿’,自嘲‘今之清漪园非重建乎?非食言乎?以临湖而易山名,以近山而创园囿,虽云治水谁其信之?’慈安、慈禧对视了一眼,心里头都在想:这位太爷爷写文章,还真是啥话都敢说啊,一副百无禁忌的模样。
总之,关卓凡说道,高宗纯皇帝自知,不论他如何譬解,也难免背信之讥,于是说,‘自失园虽成,过辰而往逮午而返,未尝度宵,犹初志也,或亦有以谅予矣’——意思是,我临幸清漪园,一向是早上去中午回,从不过夜——这总可以证明,我修这个园子,真不是为了自己的享受吧?哎,大伙儿可以原谅我了吧?原来,早去午回,是这么来的呀。
*如果您觉得《乱清》还不错的话,请粘贴以下网址分享给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谢谢支持!( 本书网址:https://m.keepshu.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