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乱清_青玉狮子 > 第二一六章 天理!天理!

第二一六章 天理!天理!

2025-04-03 08:01:16

是啊!赵景贤的面色,愈加凝重了,东林一派,马士英、阮大铖一派,由始至终,争的不可开交!还不止!关卓凡说道,这是朝堂之上,是文争——除此之外呢?除此之外?赵景贤微微一怔,随即明白了关卓凡的意思,嗯,四镇支持马士英、阮大铖,左良玉则支持东林,这个‘武争’,也是不可开交!已经不止于‘争’了——已经到了‘斗’的地步了!关卓凡说道,想一想,扬州城陷之前,左良玉在做什么?——哈,他在‘清君侧’!顿了一顿,顺治二年三月二十三日,左良玉以讨伐马士英为名,全军离开武昌,顺江东下,临行之前,大约是怕留着武昌‘资敌’吧,居然下令——屠城!再顿一顿,他的‘敌’,有两个——第一个,是彼时李闯余部,已经进入湖北,到了襄阳;第二个,有趣了!——他欲劫巡抚何腾蛟以行,因何腾蛟素爱民,所以,‘非尽杀省中之民’!说到这儿,关卓凡四指曲起,拿指节在案几上重重一敲,微微咬着牙,别人屠城,是城破之后,屠敌人的城;他呢,是屠自己的城!——武昌可是他的大本营!左良玉——这个狗娘养的!这个狗娘养的一句,是赵景贤今天第二个万料不到,他滞了一滞,咽了一口唾沫,说道:不错!——真正是个狗娘养的!关卓凡哈哈一笑,随即隐去笑容,说道:四月初一,左军抵九江,旋陷九江,拘江督袁继咸;三日之后——四月四日,左良玉暴毙。

顿了顿,也不晓得真是‘既老且病’呢?还是武昌屠城的报应来的太快?反正——死的好!死的好!透一口气,微微苦笑一下,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左良玉死后,部下诸将推其子左梦庚为主,继续东进,一路陷彭泽、东流、建德、安庆,兵锋直指太平府!弘光朝廷手忙脚乱,北边儿是大清兵南下,西边儿是左良玉东进,顾得了北,顾不了西,左支右绌——当时就已经打了‘出狩’的主意了!四月二十五日,扬州城陷——距左良玉武昌屠城,不过一个月的时间。

敌人的刀子已经架到脖子上来了,自己人还在狗咬狗,不死不休——弘光朝不亡,天理何在?!赵景贤默然半响,然后,长长叹了口气,说道:追本溯源,都在当初一念之差啊!沉吟了一下,不过,弘光帝到底是一个昏君,即便所谓‘众正盈朝’,也未必就能变成明君吧?竹兄,关卓凡微微一笑,你这话说的有味道!所谓‘众正盈朝’——这个‘众正’,实在也不见得‘正’到哪里去!顿了顿,弘光帝确是不可能变成明君的——不过,又何必一定要他变成明君?赵景贤一怔,王爷此话,大有深意——请明示!弘光帝的‘昏’,关卓凡说道,实话实说,不过就是酒色之娱,他本人的性格,并不强势,甚至可说是颇为温和的,更不是那种心胸狭隘、睚眦必报的——他即位之后,并没有报复东林和史可法嘛!顿了一顿,还有,弘光帝对于政事,也没有多大的兴趣——他不是那种要掌控一切的人。

再顿一顿,考诸于史,‘主昏于上,政清于下’,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用事的大臣,只要敷衍的好,像弘光帝这种皇帝,是极有可能,自己满足于后宫的享受,将政事放手给信用的大臣,不加过问的。

啊,对……我举个很不恰当的例子——关卓凡说道,出于我口,入于你耳——譬如,肃顺之于文宗显皇帝。

顿了顿,肃顺做事情,不论如何大刀阔斧,文宗皇帝都一力支持——哪怕有些事情,文宗皇帝自己其实并不想做,但如果肃顺坚持,还是会照他的意思去办,譬如,戊午科场案杀柏葰。

戊午科场案共斩决五人,其中包括主考柏葰——其受贿数额是贽敬银十六两,其身份是文渊阁大学士。

为了十六两银子杀正一品的大学士,这个反**的力度,可谓亘古所无。

说到戊午科场案,赵景贤试探着说道,官场传言,文宗皇帝朱笔勾决柏葰之时,龙颜惨淡,脸色苍白,大汗淋漓,就好像生了一场大病似的;在廷诸臣,亦有因震恐而嚎啕失仪的,请教王爷,这些……都属实吗?关卓凡点了点头,都属实!顿了顿,这件案子,柏葰是否冤枉,且不去说他,就事论事,我其实很佩服肃顺的魄力——换了我,嘿嘿,未必下得了这个手啊。

赵景贤没有想到,辅政王对他亲手拿捕的肃顺,居然是这样子的评价,不由感慨:王爷心胸,真正包容天地!肃顺虽有魄力,可是,论及心胸广阔,就比王爷差的太远了!他若有王爷的一半心胸,也不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