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乱清_青玉狮子 > 第二九一章 大恩大报

第二九一章 大恩大报

2025-04-03 08:01:16

唐景崧辞出之后,嗣德王坐在乾成殿里,发了好一阵子的呆。

脑子中昏昏沉沉,心头不晓得为什么怦怦的跳个不止——并不仅仅是因为升龙失守的坏消息。

到了后来,心跳得耳朵都有点儿嗡嗡作响了。

虽然眼皮涩重,可是,这个回笼觉,是一定睡不成的了。

陛下,杨义轻声说道,还是进去歇着吧……嗣德王摆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传阮知方、张庭桂!呃,陛下,您还没有进早膳呢……不进了!嗣德王摇了摇头,没胃口!顿一顿,这样吧——进一碗**吧。

内阁和枢密院都在皇城内,待嗣德王喝完了牛奶,过了大约一盏茶的光景,阮知方、张庭桂就到了。

两位重臣都是面色凝重,张庭桂的样子,更可算是愁眉苦脸了。

升龙的事情,嗣德王慢吞吞的,都晓得了吧?回陛下——是。

都说说看吧——咱们现在该怎么办?阮知方没有马上答话,张庭桂口中连连叹气,唉!一夜之间,大好的形势,就翻转过来了!这,这是怎么说的呢?顿一顿,唉!谁想得到呢?谁想的到呢?唉!一边儿说,一边儿缩着肩,搓着手,不断的摇头。

张庭桂有个毛病,一紧张和激动,小动作就特别的多,这些小动作,其实都算君前失仪,不过,满朝文武之中,嗣德王以为他是最忠心不二的一个,加上他年高德劭、齿德俱尊,对于这些轻微的失仪,便一向优容,可是,此时看他把个白发满头摇的像个拨浪鼓似的,嗣德王不由心生厌烦,胸口莫名其妙的,一阵阵堵得发慌。

你别动来动去的了!——看的我头都晕了!啊?张庭桂一愣,随即反应过来,慌忙说道,是,是!臣失仪,臣失仪!升龙大捷之后,越南朝野上下,一片欢欣鼓舞,贺折雪片般递了上来,都以为驱逐富夷,恢复金瓯,指日可待,有人说要告庙,太庙、肇庙、世庙、兴庙,统统都要告;有人说,不是捉了许多的富夷吗?应该解至顺化,献俘阙下!总之,那套说辞,同中国的翰詹科道,大同小异;同时,因为对这些事情,越南并不是下边儿剃头挑子一头热,而是上上下下都起劲儿,因此,彼时的顺化朝廷,比起北京的言路,可是热闹的多了。

就是阮知方这种既知兵、也持重的,亦认为,彼时法国在南圻和西贡的兵力有限,援军又非旦夕可集,如果乘胜追击,是大有可为的。

特别是据他的观察,升龙一役,清国部署,周密精妙,令人惊叹,绝非仓促可就,因此,必定是留有后手的,兵锋并不会及升龙而止。

这个说法,君臣上下,普遍认可。

说明一下,越南内部述及中国之时,一般情况下,就不称天朝了,基本上都是称清国的。

重臣之中,张庭桂是跳的最欢的一个,他甚至上了一个折子,说如果清国替越南敉灭富夷,克复南圻,咱们就应该仿朝鲜的故事,修建一个大报坛,以示崇恩报德,现在呢,就应该着手相关的准备,一俟南圻克复,便马上动工。

张庭桂的这个建议,引起了非常热烈的讨论。

许多人叫好,包括嗣德王本人,也颇感兴趣,不过,也有不少人表示异议。

有人说,这个壬辰倭乱,神宗皇帝对朝鲜,那是真正的再造之恩——如果不出兵的话,朝鲜李氏就只好举族内迁了;不过,咱们的南圻,只占全越的三分之一,富夷将之占了去,虽然创巨痛深,到底还没有什么亡国之虞,清国替我们收了回来,这个恩,当然不小,可是,似乎算不得再造吧?张庭桂说,大恩即当大报,并非只有再造之恩才当大报——替我们收复南圻,驱逐富夷,无论如何,算是大恩吧!有人说,朝鲜建大报坛,报的是前明的恩,未必为清国乐见,清国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去多事罢了,咱们仿朝鲜故事,合适吗?会不会犯忌讳啊?张庭桂说,这好办,咱们这个坛,不一定叫做大报坛,叫大崇恩坛、大报德坛,都是可以的嘛!而且,咱们也一定不会说这是仿朝鲜故事——忌讳不忌讳的不去说他,这种拾人牙慧的事情,咱们越南是不屑于做滴!张庭桂还说,之前,咱们整整一十六年不贡不使,清国很不高兴,建这个坛,也算是力惩前愆了——如今不比以前,洋虎、洋狼环伺,咱们是一定要和北边儿的老大搞好关系啊!不然的话,再出事儿,只怕求告无门啊!这条道理很有力量,嗣德王尤其动心。

于是,基本上就没有人再反对建大报坛了。

建坛的大原则,既然已确定了,接下来,就要如张庭桂之言,着手相关的准备了,而这个准备,除了设计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字——钱。

不管叫不叫大报坛,这个坛,都要足够的大,朝鲜的大报坛,规制比社稷坛还要高,咱们不能输给朝鲜人呐!不然的话,这个坛,在清国那儿,就没有那么值钱了。

想值钱,就得多花钱。

可是,这个钱,从哪里来?这笔钱,不是小数啊。

翻翻自己的荷包,唉,真正囊中羞涩啊!都怪天杀的富浪沙鬼!——原先的那点儿家底,都他娘的赔给富浪沙鬼了!也不能因为建一个大报坛就加赋——那样搞的话,好事儿也搞成坏事儿了。

最后,还是张庭桂突发奇想——要不然,咱们向清国借点儿钱?啊?于是,就有人便嘲笑张庭桂,说他建这个大报坛,不止于借花献佛,简直是借经献佛了。

不管咋说,大伙儿都盼着大报坛早日落成——这意味着,富夷已被驱逐落海,南圻已经重归王化。

可是,延颈以望,清国的军队,不论升龙,还是沱灢,都一直没有进一步的动静。

越南人耐不住了,阮知方衔王命,拜访唐景崧,委婉请教天朝大军进止。

唐景崧的话,说的好像挺坦诚的:瞒谁也不能瞒含翁——我虽然顶着一个‘钦使’的头衔,不过,麾下的这个‘钦使护卫团’,其实要受‘督办桂、越军务’的三位大员——也即张克山、丁次章、姜寄秋的节制。

其中,丁次章是海军提督,主要负责海上的事情;陆上的事情,是张克山、姜寄秋两位说了算。

顿了顿,所以,含翁你问我‘进止’什么的——实话实说,我也不晓得。

这个……哎,维公是晓得的,目下,嘉定和南圻的富夷,兵力单薄,时日长了,富夷未必不会自他国内向越南增派援军,到时候,这个仗,似乎就……没有那么好打了吧?当然,当然!含翁长于戎事,说的很有道理!可是——含翁,我只是一个四品京堂,这个仗,怎么打,什么时候打,还是要看‘上头’的意思!这个,哎,咱们就耐着性子,再等一等吧!阮知方不得要领,虽然不免失望,不过,想着督办桂、越军务的,是辅政王麾下的三员亲信大将,说明上头对于越南的事情,还是很看重的,于是,就满怀信心的再等一等。

可是,等来等去,他之前预言的后手,始终没有等到。

终于等到的,是法兰西的大军,而且,兵力之厚,前所未见。

等到的,是沱灢、升龙的不战而弃。

这算怎么回事儿?!*如果您觉得《乱清》还不错的话,请粘贴以下网址分享给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谢谢支持!( 本书网址:https://m.keepshu.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