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同本愿寺关系真正好的,是被幕府架空了的皇室。
战国时代,群雄并起,你方唱罢我登场,天皇被这个幕府、那个大名,倒腾来、倒腾去,长年处于一种风雨飘摇的状态之中,本愿寺看出便宜,主动拿出自己的一部分香火钱,向天皇进贡——这笔钱,数目或许不是很大,但对于穷嗖嗖的天皇来说,已算得上雪中送炭了。
于是,投桃报李,天皇锡赐本愿寺御门迹、门主权僧正——这成为本愿寺权力合法性的来源,以及进一步开扩展势力的最重要的凭藉。
另外,既然土地、人民都掌握在幕府、大名手里,天皇只是一个空架子,本愿寺和皇室之间,便不存在任何前述大寺、大名之间的那种利益冲突,彼此只有需求而无冲突,本愿寺的尊王,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门主同公卿之间的世代联姻,既是尊王之必然,同时,也反过来加强了本愿寺尊王的倾向,将本愿寺和皇室更紧密的捆绑在一起。
而尊王和倒幕,在这个时代的日本,是有某种必然的逻辑联系的。
靠……关卓凡重重的透了口气,心说,原时空的倒幕,本愿寺似乎并没怎么掺和呀,本时空,怎么就跳了出来,还扮演了那种登高一呼的首义角色呢?他娘的!他不能不再次提醒自己——埃姆斯密电一计未售之时便已意识到了的一个重大变化——因为自己的介入,时迄一八六八年,本时空较之原时空,已开始面目全非了。
自己这个历史投机者的储备,已经不够用了!譬如,关卓凡虽然晓得本愿寺在日本的势力很大,可是,这个大,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他无法确定,目下,这个大,到底在一个什么样的量级上?他关于本愿寺的储备,到德川幕府建立的时候,基本上就断篇儿了。
如前所述,一向宗惯于在乱世、末世兴风作浪,国家一统、太平时节,大体上就消停了;而幕末虽然也算末世,但拢共没乱上几年,便尘埃落定,开始明治维新了——这大约是本愿寺在倒幕中存在感不强的原因之一。
非不为也,来不及也。
另外,也是更重要的,幕末不同于日本历史上任何其他一个末世,新、旧的斗争、转化,前所未有,本愿寺自个儿大约也懵逼,搞不大清这个末世的状况,就有心再玩儿一次一向一揆,一时之间,也不晓得该如何措手?之后,明治政府大力扶持本土的神道教,打压舶来的佛教,本愿寺虽然顶着御门迹的衔头,一样在打压之列。
不久,神道教便取佛教而代之为日本的主流宗教,本愿寺愈发没有多少声息了。
德川幕府建立之后,关卓凡关于本愿寺的唯一有点儿价值的储备,是二战的时候,本愿寺同军国主义混到了一起,提倡忠皇爱国,宣传护国,并身体力行。
譬如,对战殁者的家庭进行慰问和援助;对伤残士兵进行救护;向前线派遣随军僧,在战地传教、慰问士兵,并为阵亡者安葬和举行法会,等等。
不过,那个时候,整个日本佛教,不论哪个派别,基本上都是这个德性,一向宗不过是表现的最积极的一拨罢了。
这几年,关卓凡对日本的攻略和经营,颇费心力,也颇有成绩,然而,由始至终,从未想过要在宗教方面着力。
唉,疏忽了!既对本愿寺的发难,出乎意料;又不真正掌握本愿寺的底细,于是,闻警之际,便有手足失措之感了。
教训啊!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教训归教训,这场乱子,若只是单纯的一向一揆,其实,并不足以令人真正失措。
现在毕竟不是战国时代了,本愿寺呢,也毕竟是混体制内的,两百六十多年下来,如同幕府的暮气沉沉一样,现今的本愿寺,想来,也一定不比硬怼织田信长时的生龙活虎了,若只是本愿寺一家作乱,镇压下去,未必如何为难——多半,德川庆喜自个儿就可以应付的来了。
问题是——唉!即便依据现有的有限的情报,裹进这场乱子里的,亦明显不止本愿寺一家啊!还有那一帮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维新志士啊!不论本愿寺一向一揆的能力有没有退化、退化了多少,目下,日本遍地干柴,那个明如上人,点几个火头的能力,总是有的;待火烧起来了,维新志士顺风纵火,到时候,局面的麻烦,就倍于单纯的一向一揆了!关卓凡有些愤愤的:之前,老子也很有针对性的做了不少的事儿了,还是压不住这场乱子?掰掰手指头——第一,本来,第二次长州征伐的兵费,幕府以日本海关税收,逐年向中、美摊还,老子大手一挥,今天的兵费,暂时不必幕府还了——往后顺推一年!就是说,今年日本海关的洋税,中、美两国,暂且不分他的账了。
为了这个,老子还欠了美国佬一个人情呢。
第二,由庆记的庆和会领衔,官督商办,弄了一个青黄小额放贷专案,利息十分克己,低到不能再低,专门贷给农人和小手艺人,帮助他们渡过今年的青黄不接的关口——哎,你们就算要一揆,也请往后推一年吧!据实操的情形看,这个小额贷款专案,效果似乎还不错,申请的人不算少,也很有些感恩戴德的声音出来——既如此,这个一揆,怎么还是在今年就爆了出来?第三,帮幕府从越南进口了一批大米,又杀了十几个囤积居奇的米商,费了不少气力,总算将米价降了下来。
当然,降是降了,不过,算不得什么大降,可是,好歹小民勉强能够喝口米粥了不是?大米是最紧要的民生物资,米价降了,其余紧要民生物资,如棉、茶者,也多多少少的降了一些。
既然饿不死也冻不死了,也能喝的起一点子茶了——还要闹?哼!第四,庆记除了领衔小额贷款专案,还开办了许多善堂、粥厂,恤老怜贫,施医舍药,据说,颂声一片啊!这个,对于化解社会的戾气,不是也该有些助益的吗?嗯,俺还做了些什么?对了,还向日本加派了两个营的轩军。
原先日本那儿,已经有了一个特种合成营,加上这两个营,日本的驻军,就超过一个团了,真乱了起来,拿这一个团去平乱,自然不够用,不过,多少能收一定的震慑的效用吧?——叫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的人,起事之前,三思后行!不晓得人家有没有三思后行?反正,乱子是起来了。
这个震慑……力度不够?不,问题不在于震慑的力度够不够,也不在于自己做了多少事儿——问题在于,第二次长州征伐之后,导致是次大乱的根本的、深层次的矛盾,不但没有得到任何的解决,反而在不断的累积、加深,终于,一发不可收拾了。
事实上,自己也是晓得的,这些矛盾,迟早有再一次爆发的时候——而且,力度可能比上一次更加的猛烈。
自己做那些事情,出发点并不是为了解决这些矛盾,而只是努力推迟矛盾的爆发。
事实上,自己根本就不想日本真正解决这些根本的、深层次的矛盾。
因为,这些矛盾若解决了,日本也就脱胎换骨了!之后呢?到时候,不论当政者是谁——哪怕还是德川庆喜,日本都会如原时空一般,掉头以中国为敌了吧!衰败的日本,才是好日本。
可是,这个矛盾的爆发,犹如火山之喷发,这个推迟,犹如推迟火山之喷发——纵有通天彻地之能,又岂得控制自如?唉!该来的,总是要来。
*如果您觉得《乱清》还不错的话,请粘贴以下网址分享给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谢谢支持!( 本书网址:https://m.keepshu.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