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乱清_青玉狮子 > 第八章 浮一大白!浮一大白!

第八章 浮一大白!浮一大白!

2025-04-03 08:01:16

这个人。

这个人、这封信,之所以令关卓凡如此意外,忧谗畏讥、持盈保泰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更加重要的,对于曾国藩本人,关卓凡虽一力尊崇,但是,这份尊崇,及身而止,对于曾所代表的湘系,却是大加裁抑的。

关卓凡破格提拔信用其子纪泽,除了曾纪泽本人确实能干之外,其实也是及身而止的一部分。

对于关卓凡来说,曾纪泽属于曾国藩本人利益的一部分,并不涉湘系的利益,不然的话,即便是曾国藩的至亲,也一样在裁抑之列——譬如曾国荃,他是湘系第一等的要角,绝不能仅仅视为曾国藩的九弟,因此,一旦被劾去职,便再无复起之望。

前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之流,就更加不必说了。

事实上,整顿两淮盐政、裁撤长江水师、发送退役湘军……一系列裁抑湘系的举动,都是以轩军的强大武力为后盾,胁之以威之余,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曾国藩、彭玉麟等,虽然最终都接受了关卓凡的开价,并在实施、执行中,尽力予以配合,并没有言行不一致之处,但是,关卓凡很清楚,曾、彭等再怎么顾全大局,也是被迫的,湘系的反弹风险,始终存在。

这个风险,可说是关卓凡唯一的重大的心病。

唯一,意思是,关卓凡认为,除了湘系,国内并不存在有能力对其地位和统治做出实质性挑战的势力,包括淮系。

原时空,湘、淮并称,但在本时空,淮系的势力,远不能同湘系相提并论。

不论在原时空还是在本时空,淮系都是兴于平洪杨,但在原时空,淮系真正成了大气候,还是靠剿捻。

而本时空,淮军平洪杨的功劳,被轩军抢走了一半;剿捻,淮军的角色,更加只是负责清扫外围——只不过是给轩军打了一个下手,功劳其实是很有限的。

所以,李鸿章本来是没有入阁拜相的资格的,他之能够做到大学士,完全出于关卓凡的力保,因此,李鸿章才会在感激涕零之余,对关卓凡心结尽去,并随着关卓凡的地位的不断的提升,慢慢生出以轩王私人自居的心态。

如是,才有后来首倡禁缠足等惊世骇俗的举措。

如何消弭湘系可能的反弹,是这几年来,关卓凡一直念兹在兹的事情。

他当然不能走回授湘系以地方的老路,非但如此,还得继续向代表地方势力的湘系收权,这个过程,尽量做到温水煮青蛙,不激化矛盾,但是,大方向绝不改变。

因此,也就没有哪个人可以保证,青蛙不会耐不住,突然之间,一跃而起,打翻水盆,溅你一头一脸的热水。

现在,这块唯一的重大的心病,霍然而愈了!曾国藩的这封信,不但是对关卓凡的相关政策的支持,甚至可以视为对关本人的输诚!而且,因为某些话到底不好明言——至少不好形诸文字,而又要将这种支持和输诚明白无误的表达出来,很可能,曾国藩还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即,以他道学大家持志养气的修为,纵然心绪激荡,也未必会如信中说的那样形诸于色——太息可能有之,但是,扼腕、抵掌、击案乃至无以自已,很可能是曾国藩的修辞手法。

言下之意,反反复复三个字:我撑你!我撑你!我撑你!则曾国藩何以会有如此关键而重大的转变?说转变也许不是十分准确,换一个说法——是什么促使曾国藩迈出了如此关键而重大的一步?向地方收权,是关卓凡的既定方针,而湘系系地方之重,这些,曾国藩都是心知肚明的;华夏云云,无关中央、地方的授权、收权,曾国藩绝不会因而有了朝廷改弦更张、中止收权、甚至反过来向湘系授权的错觉。

那么,曾国藩之所以迈出了如此关键而重大的一步,其原因,只能是在他心中,大我压倒小我,小我让位于大我了。

小我——湘系;大我——华夏。

关卓凡想起原时空左宗棠吊曾国藩的那副著名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欺无负平生。

不由就更加感慨了!真正睿智、真正优秀的人物,能够感知历史转变和前进的大方向,所谓历史,就是由这班最睿智、最优秀的人物,拨转、推动的。

能够同你们共事,协力推动中国的转变和进步,是我的荣幸。

关卓凡在心中暗暗透一口长气,‘即欲浮一大白’——好!我亦为涤翁浮一大白!说罢,站起身来,走到门口,喊道:来人啊!侍女进来,关卓凡吩咐,撤茶!上酒!我与赵先生共谋一醉!啊?真的要浮一大白?赵烈文微微的张着嘴,有些瞠目结舌的样子。

不过,赵烈文的性情里,本就夹着几分狷介狂放,辅政王此举,虽然大出意料,却极有意气相投之感,他没有出声,本已大致平静的内心,呼呼的热了起来,连掌心都微微的发潮了。

很快,酒水果品便端了进来,关卓凡一看,轻轻哟了一声,忘记交代了——不要红的,要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