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乱清_青玉狮子 > 第七十三章 钉子

第七十三章 钉子

2025-04-03 08:01:10

自从李鸿章接替了薛焕的苏抚,吴煦的心中便总有些不安。

他跟关卓凡之间,过往虽有过些冲突,但好在自己见机得快,认低服软,总算应付了下来,没有出大毛病。

特别是在道署衙门设计擒拿何桂清,还算是在关卓凡那里立了一功。

而李鸿章这个人,就未见得这么好打发了。

也不必怕他。

吴煦在心里给自己鼓劲。

薛焕这座冰山虽倒,但李鸿章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安徽佬,洋场上的事情,哪里搞得清?必定还是要借重自己!仿佛为了印证他的想法似的,这天下午,巡抚衙门有人来通报,说李中丞用过晚饭之后,想到城东的道署衙门来逛逛。

这就很像是朋友之间的小访了,吴煦得意的想,果然还是要靠我。

等李鸿章到了道台衙门——此刻还兼做了江苏的臬司衙门,吴煦不管心中怎么样轻视,照样换上一副献谄的笑容,全套公服迎了出来。

李鸿章倒是客气得很,自言早该来坐一坐的,只是一直公务繁忙,现在有了闲暇,正好过来走走。

是!抚台赏面子,是求都求不到的事情。

吴煦很恭谨地说,心里揣摩这李鸿章的用意,我早想请抚台来的。

于是在院子里设下桌椅,又特地开了一瓶酒,主客二人在月下闲谈,树影婆娑之间,风雅得很。

酒是好酒——吴煦特意准备的法国葡萄佳酿,以冰凉的井水镇过,倒在雕花的琉璃杯中,入口极佳。

谈的却不是风月,而是战局。

主谈的自然是李鸿章,把现在战事的局面,逐点剖析——湘军的吉字大营,已经进军金陵,长毛的天京被围,整个战局很是有利。

而李秀成如果再来打上海,他预备和关卓凡分督南北两路,协力据守。

话中暗暗示意,上海的防务,仍旧要借重中外会防局。

借重会防局,也就是要借重吴煦。

有这一句话,吴煦立刻便放松了心情,于是座中的气氛变得很融洽,酒也就下得很快。

等战局谈得告一段落,又不免谈到地方上的种种事务。

吴煦把海关事务的繁难,添油加醋地说了不少,李鸿章听了一会,忽然有所感慨。

圣人书读了不少,但于这些经世务实的学问,真是一无所知,以后还要跟子润兄多多请教才是。

他摇着头说道,至于说海关上的各式账目,更是一窍不通,以后若是有人问起来,不免要无言以对。

子润兄是个中高手,能不能有所指教?抚台太客气了,指教二字,怎么敢当?我这里帐簿倒是有的是,不过都是些枯燥无味的东西,怕抚台看不进去。

看一看无妨,李鸿章饶有兴味地说道,只当是见识一下。

吴煦酒到半酣,已有熏熏之意,心想:你一个翰林出身的官,经史子集自然是好的,可是论到账目,就算敞开来让你看,难道你就能得其要领?于是叫了人来,从账房内取了十几本帐簿来,摆在桌子上。

原来只有十几本,那么账务上的事,看来也没有多难。

李鸿章的酒量极好,但此刻却扮出一副醉意,随手翻着这些账簿,漫不在乎地说。

怎么不难?好叫抚台得知,这还只是总账。

还有那些分账,我一并取来,抚台一看就知道里面的难处!吴煦说完,挥一挥手,吩咐道:都替我搬过来,给抚台大人过目!这一下拿出来了上百本,统统堆在桌上。

李鸿章略略翻了翻,忽然把身子向后一靠,笑道:原来真有这么多,一时之间,怕是看不完了。

我借回去,晚上左右无事,慢慢地看,行不行呢?啊?啊?吴煦猝不及防之下,脸色都变了,这些账本,随时都要用到……不妨的,明日午时之前,我全数奉还。

李鸿章拖长了声音,慢条斯理地喊了一声:来啊——早已得过吩咐的两名跟班,喏了一声,立刻便走了过来。

包起来带回去。

一直很随和的李鸿章,忽然扯起了官腔,把手在桌上比划了一个圆圈。

待到两名跟班把桌上的账本一本不漏地装进包袱里,李鸿章也不坐了。

子润兄,今晚上打搅了,他面上的酒意已经全然不见了,拱拱手说道,这就告辞。

说罢,带着跟班扬长而去。

吴煦终于明白自己中套了,木立当场,作声不得,半晌才恨恨地一跌脚:李少荃,你好狠!确实是狠——当初杭州陷落,上海危急,在一片惶惶之中,极力鼓吹引淮军援沪的,正是吴煦!现在李鸿章忽然翻脸不认人,真是再也想不到的事情。

李鸿章却是一刻工夫也不肯浪费,回到巡抚衙门,早已等在这里的十几个盘账好手,分工负责,把他带回来的账本一项项地细细稽核。

结果算下来,上海道上的每月关税及其他各项收入,足足达到了五十多万。

这一来,李鸿章对上海道的财务状况便了如指掌——倒不是说吴煦贪污,单从账上来看,还算清白,毕竟这么大的数额,任谁也没有这个胆子。

吴煦之所以惯于少报,是为了让旁人摸不清底细,这样拨起款来,给谁不给谁,给多还是给少,早给还是迟给,全在他的手里,给了他从中把持的机会。

虽然在账目上没有寻到吴熙的把柄,但这样的巨额收入,李鸿章不能不眼热,立刻便下了决心,这个上海道,一定要想法子换成自己人才好。

于是过了几天,先执行去其羽翼的一步,具名严参,把平日里奔走于吴煦门下的候补知府俞斌、候补县丞闵钊、金鸿保,一举革去。

一时之间,上海的官场震动,而吴煦心慌意乱之下,再也不复往日的气焰。

藩司衙门中的关卓凡,却不动声色,只是从旁观察,将李鸿章这一系列行事的手法,默默记在了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