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乱清_青玉狮子 > 第二五九章 八里桥!决死的冲锋!

第二五九章 八里桥!决死的冲锋!

2025-04-03 08:01:17

居伊上校脸色铁青,紧闭着嘴唇,一言不发。

我想,作为一位老资格的骑兵指挥官,居伊上校比在场的任何人都清楚热雷米上校的要求意味着什么?两公里……密集的炮火……还有,除了距离、炮火这两个最致命的因素之外,另有一情形,亦是重大不利:这一带,地势虽然平缓,但连日阴雨,原先相对坚实的地面,已变得颇为泥泞,马匹奔驰其中,速度很难提的起来。

骑兵正面冲锋,真的形同自杀!我们都以为,居伊上校必定会拒绝这个看似荒唐的要求——就像他当初拒绝莫雷尔将军的‘骑兵变步兵’的建议那样。

那么,阿尔诺将军会强行命令居伊上校执行这种‘自杀任务’吗?我认为不会——这不是阿尔诺将军行事的风格。

何况,即便阿尔诺将军严词曰‘此乃命令’,以居伊上校的性格,亦极有可能依旧予以拒绝——哪怕战后要为此被送上军事法庭。

在越池,莫雷尔将军提议‘骑兵变步兵’,居伊上校怒火上冲,都拍起桌子了——莫雷尔将军的军衔可比他高啊。

因此——行此‘自杀’任务,必须居伊上校自愿。

居伊上校沉默不语,其他人也一样——包括阿尔诺将军。

不过,阿尔诺将军的沉默,另有意味——他对热雷米上校的‘看似荒唐’的要求的不置可否,其实意味着‘默喻’,亦即是说,他其实是赞同热雷米上校的‘对中国人实施必要的压力’的主张;同时,亦赞同‘这个任务只能由骑兵执行’的看法。

对于骑兵来说,执行这样的任务,确实形同自杀,可是,阿尔诺将军要考虑的,不止于混合骑兵团一部的安危,对于他来说,更加重要的,是整支部队的存亡,是整个战役——乃至整个战争的胜败。

但是,就像我说的,他不可能强行命令居伊上校执行这种‘自杀任务’,因此,对于热雷米上校的提议,只能报以沉默。

而对于居伊上校来说,沉默——尤其是上峰的沉默,是一种压力——巨大的压力。

热雷米上校建言之后、居伊上校开口之前,我觉得,时间好像过去了整整一个世纪——事实上,不过就是三、四分钟的光景罢了。

可是,这三、四分钟的每一秒,都有炮弹落在我们的炮兵阵地上,将更多的炮兵和大炮炸成碎片。

终于,居伊上校开口了——面无表情,声音则干涩的像一根烧焦的木头:‘好罢。

’在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中,我清清楚楚的听见‘波’一声——在场几乎所有的人,都重重的吐了口气——松了口气。

我真心感动于居伊上校的英勇、无私,同时,也真心的为他感到难过。

入越以来,除了侦察、通讯之外,混合骑兵团几乎没有参加过任何正经的战斗——并不是骑兵怯战,而是越南的地理,实在没有成建制的骑兵的用武之地。

也不晓得,当初是哪位老爷心血来潮,派了整整一个骑兵团到越南来?可是,低级军官和普通士兵是不大理会这些客观因素的,尤其是那些参加过城头山之战的官兵们——他们有足够的底气嘲笑骑兵的‘胆小怯懦’和‘浪费粮食’,而骑兵也晓得自己在其他部队心目中的形象——您可以想见居伊上校和他的部下们的郁闷!在越池的时候,居伊上校可以拒绝莫雷尔将军‘骑兵变步兵’的要求——毕竟,彼时并未接敌而全军上下对战局的发展皆十分乐观;而此时——却是生死存亡之际了!若居伊上校拒绝热雷米上校的要求,全军上下——乃至全国上下,将目混合骑兵团为何?!只怕,不止于‘胆小怯懦’和‘虚耗粮食’,而是‘贪生怕死’乃至‘临阵脱逃’了罢?何况,若拒绝热雷米上校的要求而导致祖阿夫营的奇袭失败,则失败——而且是惨败!必不止于祖阿夫营——必是整支北上部队!覆巢之下无完卵,到时候,混合骑兵团亦不可能独存啊!因此,即便明明知道是‘自杀任务’,居伊上校亦不能不咬牙应承下来。

经过紧急讨论,议定:祖阿夫营出发二十分钟之后,混合骑兵团发动第一波冲锋,彼时,祖阿夫营刚刚走过三分之一的路——再往前走,就存在被中国人发现的可能性了,需要开始正面对其‘实施一定的压力’,以吸引、分散其注意力了。

第二六零章 大地震颤,热血上涌决死的冲锋……唉,事实上,在我的噩梦般的记忆中,这是最刻骨铭心、最……最像噩梦的一段……不过……好吧,该说的还是得说,我没办法回避它……投入第一波冲锋的,是斯帕吉连。

骑兵团不设营一级建制,普通的骑兵团六个连,巴黎的老爷们青眼有加,给混合骑兵团多配了两个连,拢共八个连——三个龙骑兵连,三个骠骑兵连,一个非洲猎骑兵连,一个斯帕吉连。

其中,龙骑兵是基干骑兵,或曰骑马步兵,每个连满编一百九十人;骠骑兵、非洲猎骑兵、斯帕吉骑兵,则是纯粹的骑兵,为骑兵中之精锐,每个连满编二百人。

升龙留了两个龙骑兵连,其余六个骑兵连北上,即:三个骠骑兵连,一个非洲猎骑兵连,一个斯帕吉连,一个龙骑兵连。

说到这儿,请容我多啰嗦两句吧,不然……憋得慌。

法国是个相对缺马的国家,军用也好、民用也好,都必须从国外大量输入马匹,平时,骑兵团都是不满编的——一般来说,一个团只有四个连,而且,平均下来,每个连装备齐全的,仅有一百二十人左右。

每逢战事,军队动员,都必须召集大批归休兵回队,并另行为他们安排马匹——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因此,即便战时,骑兵——团一级也好、连一级也罢,有时候也不是百分百满编的。

譬如,彼时的西线战场——欧洲战场上,几乎和山阳战役同时进行的沃尔特战役,我们的重骑兵部队,就不是齐装满员的。

而远东第一军混合骑兵团,非但每一个连都齐装满员,还足尺加二——还加强了两个连嘛!战马亦皆为良驹,一水儿的阿拉伯马,匹匹高大神骏——一眼看过去,就晓得是精挑细选过的。

这真不晓得叫我说什么好了——对普战争中,骑兵是能派上大用场的;而对中国——在越南战场上,骑兵——成建制的骑兵,几无用武之地啊!这不是……倒转过来了吗?巴黎的老爷们的奇思妙想,我这个小小的作战参谋,确实是搞不大明白的。

当然,远东第一军混合骑兵团之所以能够齐装满员兼足尺加二,除了有赖于巴黎的老爷们的奇思妙想,亦有赖于成军较早——若法普战争爆发后再来组建远东第一军,恐怕就没有为其配置一个‘齐装满员兼足尺加二’的骑兵团的可能了。

我晓得,我们这班前线的官兵对巴黎的老爷们的奇思妙想表示……困惑,巴黎的人——这就不止于‘老爷们’了,在巴黎,上上下下、男女老少,讲起战争,那是人人慷慨、个个激昂,就连一个还未出师的鞋匠学徒都能对战役战术、进退得失挥斥方遒一番的——对‘我们这班前线的官兵’,亦有诸多的指责。

譬如,有不少人攻讦居伊上校的排兵布阵欠妥——‘投入第一波冲锋的兵力,太少了!’而且,‘阵型不对!’还有一种含蓄的说法——‘派斯帕吉连打头阵?别有心思啊!’别有心思?什么意思?是不是说……斯帕吉连主要由来自奥斯曼的阿拉伯人和突厥人组成——都是***,所以,派他们连打头阵,就是……专叫阿拉伯人和突厥人去做炮灰、去送死?真正莫名其妙!这种说法,简直就是……对法兰西帝国的光荣战士的英勇无畏的……污辱!这种无聊的说法并不值得费更多的口舌去反驳,我还是重点谈一谈外界对于居伊上校排兵布阵的……误解吧!两百名斯帕吉骑兵排成了三条横向的线列,每一线列六十六或六十七骑,长度——亦即整个阵型的面宽——大约在一百四十至一百五十米之间。

三条线列彼此前后间距约为十米。

这是一个标准的骑兵冲锋的阵型。

批评者们批评的,就是这个‘标准’。

他们说,山阳战役的骑兵冲锋,不同于普通骑兵冲锋,情形特殊,目的特殊,但居伊上校却墨守成规、不知变通,以致——他们说,山阳战役的骑兵冲锋,要承受远较普通骑兵冲锋为多的炮击,因此,冲锋的过程中,应以减少伤亡为第一要务,不然,伤亡过大,队伍一定在中途崩溃,没有成功冲阵的可能。

而标准阵型,密度太大,必然导致伤亡过大——如果冲锋距离较短,我们的骑兵尚有承受这种伤亡的可能,可是,彼时敌我两军的距离,超过两公里啊!还有,炮兵阵地被袭的情形已说明了,即便不计射程的因素,中国人的大炮,也有着较十二磅拿破仑炮更强的毁伤能力——他们的炮弹的爆炸的威力,明显超过了拿破仑炮的十二磅弹丸。

标准阵型,同一线列,相邻的两名骑兵,彼此间距不过一米左右;前后两条线列的间距,不足十米——一枚炮弹落在队伍中,可以波及前后两条线列四、五名甚至五、六名骑兵。

批评者们说,正确的做法是——第一,拉开间距!第二,拉开间距!第三,拉开间距!拉开同一线列相邻骑兵的间距!拉开前后线列的间距!直到——嗯,直到敌人的一枚炮弹只能伤及我们的一名骑兵!还有人说,要进一步拉长整个阵型的面宽——不必排成三条线列,排成两条线列就好了!在拉开左右间距的情况下,排成两条线列,阵型的面宽可超过五百米——是标准阵型的面宽的三倍有多,而中国人的大炮再多,也是有数的,同时对如斯面宽进行打击,必定手忙脚乱、顾此失彼。

听到这个‘正确’的建议之后,我不由哑然失笑——照这样说法,叫整个斯帕吉连排成一条线列不是更好?如是,‘阵型’的面宽可是超过一公里了呢!如是,不是更加叫中国人‘顾此失彼’了吗?这些说法,缺乏最基本的军事常识——至少,不了解最基本的骑兵冲锋的原则。

骑兵冲锋——现代骑兵的冲锋,有两个最关键的要素,第一,密度;第二,阵型——密集而整齐的阵型。

两个要素,缺一不可。

前者——只有足够的密度,才能形成合力,才能产生足够的冲击力!骑兵冲锋,绝非单个骑兵的简单叠加!后者,前者之保证——只有保持阵型的密集和齐整,才能保证足够的密度——亦即保证合力、保证冲击力!看看我们的骑兵的作战‘流程’吧——排成密集而整齐的线形阵列进行冲锋,每条线列冲击敌军之后,并不像古代骑兵那样陷入散乱的单兵混战,而是强行顶着敌人的射击或砍杀,以一条弧形的线路,快速撤离,重新结阵,再次整队冲锋。

如此反复,直到敌人彻底崩溃。

事实上,这种始终依靠整齐划一的力量、密切配合的集体冲击方式,能够轻易击溃任何传统模式的骑兵——包括中国人的骑兵。

我们之所以在八里桥取得了压倒性胜利,火力占据绝对优势之外,骑兵亦居功甚伟——而我们的骑兵之所以能够完胜中国人的骑兵,就是因为严格遵循了上述作战原则。

当然,山阳战役的骑兵冲锋,并非骑兵之间的对决,可是,原则是一样的,若真像批评者们说的那样‘拉开间距——拉开到敌人的一枚炮弹只能伤及我们的一名骑兵的程度’——如是,就没有阵型可言了!如是,‘线列’就不存在了!——没有人有能力以那种间距保持线列!除非……上帝亲自下来整队!如是,冲锋,就变成了人自为战、骑自为战!在那种情形下,您认为,这个冲锋,能够持续多久?!队形为什么必须是密集的?除了合力、冲击力等因素之外,只有足够的密集——士兵们彼此的距离足够的近,心理上也好,实际行动上也好,彼此才能产生足够的支持和约束;这个距离若不够近,这个支持和约束就会减弱——直至消失。

其结果,就是更快的放弃、更快的崩溃!还有,为什么必须排成前后三条线列?道理是一样的——除了保证冲击力的连续性之外,前后线列之间,彼此亦提供至关重要的支持和约束:前排不乱,后排就不会乱;同样,后排的存在,亦逼使前排保持队形——面对敌人的猛烈的炮火,整个阵型,就没那么容易陷入混乱,更没那么容易崩溃。

如果只有两条线列,这个‘支持和约束’,就太过单薄了。

至于对第一波冲锋投入兵力太少的批评,更加莫名其妙了——彼时,祖阿夫营的路,只走了三分之一,而没有人指望着可以毕其功于一役,我们一共只有六个骑兵连,第一波就全扔进去,之后咋办?好吧,无论如何,斯帕吉连的冲锋,开始了。

细雨打湿了骑兵军帽上的红缨,随着马匹的纵送,水珠被甩了出来;虽然看不见太阳,军装上的铜扣,依旧闪耀着异样的光泽。

更加耀目的,是他们屈肘持立在胸前的雪亮的马刀。

地面震动起来——不是中国人落在炮兵阵地上的炮弹的关系,而是——八百只马蹄整齐的踩踏着地面,翻起泥浆,震颤着大地,也震颤着我的心灵。

我口干舌燥,热血上涌。

*如果您觉得《乱清》还不错的话,请粘贴以下网址分享给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谢谢支持!( 本书网址:https://m.keepshu.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