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德想起一个事情,问道:请爵帅的示,咱们编成连、排、班之后,这个连、排、班的长官称‘长’,往上去,营、团、师的长官称‘官’,再往上,军团的长官又称‘长’,会不会有一点混乱?关卓凡一愣,随即哑然失笑,用手指轻轻地点了点桌子,说道:姜德说的有道理……他沉吟片刻,说道:好,从今以后,所有主官,一律称‘长’!顿了一顿,又补充道:团长以上,称‘首长’!与会将领都是精神一振。
他们的心目中,大多隐约觉得长比官大。
你看:军团长称长,委员长称长,长的意思,不就是大么?还有,长官长官,长在官前面嘛。
这个首长,听起来更是通身舒爽!就好像自己升了官一样,一时间,腰板都不由挺得更直了。
姜德提醒了关卓凡,名号绝对不是一个小事情,孔老夫子说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是半点都不得错的;而且,这么做,无形中增强了将领们的荣誉感,从精神层面,将轩军和朝廷进一步区隔开来。
会议的最后一个大的版块,是关于军事建设的。
首先是要建立参谋制度。
轩军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参谋,更加不要说参谋长了。
轩军只有幕僚。
冷兵器时代,军队的组织结构比较简单,战争不是一件多么复杂的事情。
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只要有一定的天分,振臂一呼,一样能干这个活儿。
因此,有幕僚在旁边出出主意,提点一下,就够了。
进入热兵器时代,特别是拿破仑战争以来,军队组织、战争形态都愈来愈复杂,需要愈来愈多的专业人士专事后勤组织、情报搜集和战役策划。
这个活,只读过四书的幕僚可就干不来了。
近现代意义的参谋亟乏,是轩军最大的短板,关卓凡和华尔就此讨论多次,都颇以为忧。
轩军原来的洋教官,英、法、美皆有,军事思想其实是个大杂烩。
彼时练兵建军,最大的任务是整顿纪律,教授基本军事技战术,根本顾不上参谋两个字。
就算想到了这一层,合适的参谋人选也极少。
赴美一年,轩军的军事建设完全美化。
可是,参谋制度原本就不是美军的强项,美国人自己还在摸着石头过河呢。
因此,仗打完了,轩军参谋制度的建设,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参谋这个东东,最早是法国人弄出来的。
1795年,贝尔蒂埃创立参谋系统。
一年后,拿破仑接管军队,将之发扬光大,整出了总参谋部。
法军打遍欧洲,参谋这个玩意,便在欧洲各国落地开花。
其中青出于蓝的,是普鲁士。
1806年起,普鲁士就建立了培训中级参谋的系统;1814年,普鲁士正式建立总参谋部和军、师一级的参谋部。
普鲁士后来能够痛扁老师法国,德意志能够挑起两次世界大战,一度还牛气哄哄,和这套参谋制度大有关系。
但普鲁士的东西,关卓凡并不容易学。
普鲁士已经军、国合一,关卓凡的轩军,距离这个位面,还差得太远。
而且,普鲁士的总参谋部,不仅是一个参谋机构,还是一个地道的指挥机构。
中国的国情,轩军的军情,都不允许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一群参谋。
抄普鲁士—德意志这一套最起劲的,是原时空的日本。
只是起劲得过了头。
参谋们不断地下克上,终于凌驾于军衔远远高于自己的前线指挥官,一步步把日本推入一场不能承受之重的战争中。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大本营的参谋们根本就是在打电子游戏了。
他们呆在东京,看着地图、海图,把前线的军队搬来搬去,随心所欲,昏招不断。
日本最后覆亡,这班自以为牛掰的参谋应该负重大的责任。
平心而论,日本的参谋还是牛的,可是没有牛到可以和他们拥有的权力相匹配的地步。
日本成也参谋,败也参谋,对于关卓凡来说,也算是一个前车之鉴。
不能走普鲁士的路子,更不能走日本的路子,那么,走哪条路好呢?老老实实,俺从哪里来,就走哪里的路子好了。
参谋的职责:整理战斗信息,为军事主官提供资料和建议;经军事主管授意,向下面的战斗单位布置战斗任务。
这种保守型的参谋制度,对于轩军来说,也得分成两步走。
新设置的参谋人员,主要任务是上述要求之前半部分,即情报收集,战情分析,战役策划。
上述要求之后半部分,得迟一点再说;现阶段,在这方面,参谋顶多起一个上情下达的作用。
关卓凡决定,在军团一级设参谋长,级别为副师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