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六,开印。
养心殿东暖阁里边,年节的喜气犹在,君臣都是神采奕奕。
这个年,是两宫皇太后近十年来,过的最舒心的一个年。
天下底定,只剩下西北还有乱子。
不过,这一次,确实是纤芥之疾了。
一来,彻底平定回乱只是时间问题;二来,甘肃、新疆的回乱,再也不可能像之前捻回合流那样,有蔓延到中原的风险。
三来嘛,毕竟西北离内地还远着。
所以,十年来,两宫的心第一次真正放到了肚子里。
心态怡然,看一个又一个的庆贺典礼,不论规模大小,都愈觉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何况,又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在这种气氛中,几项人事安排:浙江巡抚马新贻调任陕西巡抚,江苏布政使刘郇膏署理浙江巡抚,江苏署理巡抚赵景贤真除,轻快地通过了。
讲到旗务改革,东暖阁里的气氛开始变得凝重。
慈禧轻轻叹了一口气,说道:旗务要改,多少年了,谁都知道,谁都不敢做。
难得你们有这个志气,我们姐俩,都是很欣慰的。
只是,万事要小心。
关卓凡和恭王对望一眼,关卓凡说道:是,臣等谨遵两宫皇太后圣谕。
臣等议过了,这个事情,调子要低,不用‘改革旗务’的名义,就说‘整顿旗务’便好。
还有,一开始不必大张旗鼓,先在外省,寻几处生计最苦的旗营,做一个……‘试点’,果然有效用,再在全国推行。
还有,这么做,另有一个好处:一开始如果有什么措施不当的地方,后边来得及改正;缺什么,也好加进去。
试点两个字,不是这个时代的用语,但两宫都听懂了。
慈禧喜道:好,好,这真是‘老成谋国’。
你们放心,这个事情,不要怕我们姐俩耳根子软,且放出手段,漂漂亮亮地把差使办下来!这是极难得的表示。
办这种差使,最怕的就是上头的的耳根子软,喊苦叫冤的声音听多了,便吓住了,乃往后缩。
而退堂鼓一打,第一个倒霉的是主政其事的人。
为搪塞舆论,主事的大臣会被当做替罪羊扔出来,大多都落个没下场。
历朝历代,无不如此。
当下关卓凡和恭王一起跪下谢恩。
军机准备跪安了,慈禧微笑道:关卓凡,今儿是你第一次办弘德殿的差使吧?关卓凡说道:是,请圣母皇太后训喻。
慈禧含笑说道:你学问大,我能有什么‘训喻’你的?不过,你仔细着,可别出什么丑啊。
话是这么说,脸上却是笑意盈盈。
下面的几个军机,也不由面上带笑。
关卓凡颇为尴尬,心想没有学历,就是被人说嘴啊。
刚想答话,慈安开口了,是笑着向慈禧说的:哎呦,妹妹你吓到他了。
转向关卓凡,温言道:皇帝年纪小,可也是很佩服你的,尽管好好的教。
可惜,我们姐俩不能在边上听你讲书了。
皇帝也是很佩服俺的?这可是一条重要的信息。
关卓凡正想回话,却又被慈禧抢了先。
她微笑道:这就吓到了?好吧,关卓凡,你给皇帝讲书讲得好,回头我们姐俩请你给我们姐俩讲书。
这句话随随便便地说出来,却似大有深意,几个军机大臣心中都是一动。
今天第一次给小皇帝上课,关卓凡本来就有点紧张,被慈禧几句话一揉,更是浑身微汗。
回到军机处,定下了神,在心里把备课的内容,默默过了一遍,看看时辰差不多了,拿起教具,往弘德殿而来。
本来,按照制度,不论教授哪门功课,不论授课时间早晚,所有的师傅和皇帝学生都要同时到殿、同时下学。
上一门功课的师傅口若悬河,下一门功课的师傅就在一边坐等。
不过,教满语的谙达,皇帝面前,是没有资格坐的。
尊师重道,尊重不到他们身上。
如果想坐,只能退出殿外,到廊下坐着。
这个制度,无法用于关卓凡身上。
关师傅国家首辅,政务繁忙,而大部分的公事,包括觐见两宫,都放在早上,是没有可能陪小皇帝从早上到中午枯坐大半天的。
因此有特旨,兵事、洋务功课开始前一刻钟,关卓凡到达弘德殿就好了。
为此,小皇帝午膳前的四段功课,兵事、洋务放在了最后一段。
弘德殿在乾清宫里边,关卓凡今儿是第一次见识。
太监带路,到了乾清宫,进了一个院子,关卓凡四周打量,不由微愕。
这个弘德殿,说是殿,其实不大,单檐,面阔三间而已,前边另接三间小小抱厦。
不过自成一院,十分清净。
转念想想也对,这是给小皇帝读书的地方,如果重檐画壁,金雕玉砌,目迷五色,还读个啥书。
总司弘德殿稽查的醇王亲自迎了出来。
皇帝就在屋子里,臣子之间是不能见礼的,于是相互微笑示意,一前一后,进了屋子。
翁同龢的功课排在第三段,刚刚讲完。
这也是翁同龢第一天给小皇帝授课,看小皇帝的样子,效果大致过得去。
不像倭仁、徐桐,小皇帝每次上课,苦口苦面;课上完了,如蒙大赦。
关卓凡和倭、徐、翁三位,相互点头,以示招呼。
然后,由醇王主持,小皇帝给关卓凡行拜师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