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乱清_青玉狮子 > 第二十七章 大村益次郎

第二十七章 大村益次郎

2025-04-03 08:01:11

艺州口长州藩主将是伊滕博文,副将是井上馨。

井上馨的年纪要大一点,但伊藤博文在年初推翻俗论党的战斗中,表现出了相当的军事才能,因此高杉晋作派了他做艺州口的主将。

文久三年,即1863年,长州藩向英国秘密派出了五个留学生,史称长州五杰,伊藤博文、井上馨,都名列其中。

因此,这两位算是一起同过窗,现在又一起来扛枪,动作协调,配合默契。

长州军和幕府军,隔着长州藩和艺州藩的界河小濑川对峙了一段时间,长州军先动了手。

伊藤博文和井上馨的策略,是不断派出小部队,偷偷渡过小濑川,对幕府军驻地发动袭击。

长州人打了就跑,幕府军接二连三地吃亏,可每次追到河边,就只能废然而返。

长州人对小濑川东岸的地理状况、幕府军各部的驻地的情况,都摸得门清,这个实在有点邪门。

德川茂承颇怀疑艺州藩有人向对岸通风报信,而艺州藩政就当啥都看不见。

德川茂承进退两难,全军渡河,深入长州藩境内,现在的这种局面下,他实在没有底气,很怕部队没全部渡过河去,就散了架;就算顺利过河,口粮不继,后路不靖,以目前的军需补给的状况,又能走多远?怕是走着走着,也是散了架。

但呆在小濑川东岸啥也不做也不是个事。

长州人神出鬼没地袭扰,各部本来就人心惶惶的,现在更加弄得神经兮兮,弦已经快绷断了,厌战的情绪一日胜过一日,再不做点啥,不等长州人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弄不好一个夜惊,就一哄而散了。

就在德川茂承绞尽脑汁地想我该做点啥的时候,长州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长州军的大规模进攻就是全军来攻。

高杉晋作只在艺州方向配置了千把人,所谓全军来攻,投入的兵力就是这千来号人。

这一路,幕府的兵力十数倍于长州,高杉晋作对幕府的蔑视实在无以复加。

事实证明,高杉晋作的蔑视是有道理的,仅仅这一千多人,就已经不是幕府军能够承受的了。

长州军选择了宫津藩的驻地作为进攻的突破口。

宫津藩的兵力和长州军差不多,战斗力就差得太多。

最搞的是,宫津藩被敌,幕府军其他各部,包括德川茂承自将的幕府亲军、号称西法训练的步、炮、骑三军,一个个严守阵地,岿然不动,没有一部主动或者受命去援助宫津藩。

正所谓友军有难,不动如山。

宫津藩崩溃之后,前田藩发现自己成为长州人的第二个进攻的目标,立即下令:撤!雪崩由此开始。

德川茂承一旦发现事已不可为,跑的动作还是不慢,全军争先恐后,一口气退到了下野地区,才惊魂稍定,收拢部队,点算损失。

这场仗,从辰末巳初开打,还没到午正,拢共一个半时辰,长州军便取得完胜,夺取了小濑川东岸幕府军所有的阵地。

刚好赶得及吃午饭。

讽刺的是,败退反倒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幕府军队的窘状。

原因是长州军并无意深入艺州藩境内追击——这方面长州藩和艺州藩是有默契的。

由此,幕府军不必再受长州军的袭扰了。

还有一个原因:因为大踏步的后退,幕府军反而靠近了自己的补给线,勉强能吃上饱饭了。

长州军返回小濑川西岸重新布防,而幕府军是再也不肯回到小濑川东岸的,双方隔着好大一片区域对峙,直至战争结束。

长州藩达成了艺州口的战略目的。

**长州藩石州口的主将是大村益次郎,在日本幕末的众多牛人中,这是一位非常特殊的人物。

首先,大村益次郎不是武士。

这不仅仅指他的出身——大村益次郎出身一个医生家庭。

更重要的,是指他的思维、行为。

这位日本历史上罕见的军事天才,原时空的日本近现代军制之父,在骨子里,和武士二字毫不搭界。

他的许多出身低微的同事,如山县有朋、伊藤俊辅,出身足轻,也没有武士的身份,但思维、行为,却是地道的武士。

大村益次郎说过:吃败仗的时候,与其无谓地继续抵抗,不如早早撤退为好。

这种和武士之道全然背离的观点,在日本的军事史上,不论是在之前还是之后,都显得特立独行。

其次,大村益次郎是一位政治上的沉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