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乱清_青玉狮子 > 第四十七章 祸兮福兮

第四十七章 祸兮福兮

2025-04-03 08:01:11

马威达训练和率领的海军陆战队,本来是打算在登陆马关的时候大显身手的。

但长州人不战而退,计划中的登陆作战变成了登陆演习。

之后,主力部队深入长州内陆,战斗一直是陆军同事们的事,海军陆战队呆在马关,整天无所事事,还不如同病相怜的十五团有一个维持治安的差使呢。

不过,十五团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幸运的。

维持治安能和野战相提并论吗?兄弟部队都在攻城略地,大刷功勋值,自己却被留在后方干着衙役们的活——这份郁闷,谁干过谁知道啊。

再者说了,说是维持治安,其实自长州灭商事件之后,整个马关水静河飞,十五团几乎一枪没放过。

地方如此安静,真的需要一个满编野战团来维持治安吗?这个情况,也多少出乎关卓凡的意外。

来到日本之前,曾将日本的民气想象得多么彪悍。

实际上,他很快便发现,如果没有武士阶层的组织和参与,只要占领军维持住基本良好的纪律,日本的普通老百姓,根本不会自发地起来抵抗。

这个情况,和中国大不相同。

中国的基层政权,掌握在乡绅和宗族手里。

外敌入侵,政府军撤退或溃败之后,这些人就是抵抗行动的组织者和核心力量;而日本基本不存在这个阶层。

日本本来就小,这么小的国家,又分成了几百个藩国。

这些名义上的诸侯,体量小的,和中国的基层政权,也没啥实质区别。

因此,日本既不需要、也没有空间留给类似中国的乡绅和宗族这样的阶层。

长州藩的决策层,始终抱有和中国人媾和的幻想;而关卓凡直到进军萩城的时候,还在刻意显示不会对长州藩赶尽杀绝的意思。

所以,长州藩的武士们,也就始终没有下定动员全体人民群众,进行抗战的决心。

轩军除了和长州藩军作战之外,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实质性的袭扰——原因就在这儿。

关贝子也就因此没有陷入他最头疼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关卓凡回到马关,十五团和海军陆战队的牢骚,通过合适的渠道,委婉地向爵帅表达了出来。

关卓凡听了,微微一笑,说道:是吗?好吧,过几天,我就派他们去办一件体面差使。

咦,体面差使?**高杉晋作站在丙寅号的船头,海风拂面,衣袂飘飘,总督大人一副羽扇纶巾的派头。

虽然在逃亡之中,但是高杉晋作依然意气风发。

局面至此,高杉晋作并不悲观,反而认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二次长州征伐之前,长州藩已经算是和幕府翻了脸。

那个时候,高杉晋作有一个计划:如果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失败,而幕府又要斩尽杀绝,无法妥协,就奉藩主一家,北渡朝鲜海峡,避难朝鲜。

这个避难朝鲜,是一个委婉的说法,其实质内容,须看当时情况而定。

如果兵力损失殆尽,那就真是避难,暂不做他想;如果手上还有相当实力,就变避难为征韩,占领釜山及周围地区,打出一片新天地。

接着,徐图扩张。

时机合适的时候,攻回日本,光复长州。

这个计划,原本确实是可行的的。

李朝的军力有多垃圾,高杉晋作一清二楚。

韩人懦弱颟顸,岂能挡得住长州志士之一击?但是,中国人介入之后,避难朝鲜便行不通了。

朝鲜为中国属国,如果长州藩已是强弩之末,李朝不可能不奉大清敕令,予以驱逐;如果长州藩尚存征韩之力,中国人亦不可能不追杀到朝鲜,而由得长州藩在自己的属国的土地上为所欲为。

朝鲜去不成了,那么能去哪里呢?当初在马关的时候,高杉晋作以谷潜藏的化名,登上翁贝托国王号,和关卓凡谈判。

关卓凡曾提出来改易毛利氏于虾夷地——高杉晋作有了灵感:对,就去虾夷地!高杉晋作认为,中国人对日本的干涉,一定是一个短期的计划。

而虾夷地极北苦寒之地,路途遥远,和日本本州,还隔着一个津轻海峡——如果用兵于虾夷地,后勤运输、兵力部署都要重新规划,和原计划相比,所费不知要多出多少?这个所费,既包括经济成本,也包括时间成本。

高杉晋作知道,这位关贝子,在国内经过了激烈的权力斗争,刚刚上位,不知道有多少事情要做,他怎么可能长期滞留海外,疲兵于荒蛮之地?耽误国内的事情不说,还有,他就不怕后院起火?再说,就算关某人铁了心要远征虾夷地,美国人也未必会配合他吧?单是长州征伐,已经能够看出美国人的小心谨慎了——这一点,高杉晋作的判断,和大村益次郎是一样的。

没有强大的海军支持,打什么北海道?虾夷地广阔天地,幕府和中国人鞭长莫及,一年半载之后,中国人撤出日本了,俺们返回长州,振臂一呼,周、长二国不还是毛利氏的?还有,既赖在京都的志士、公卿之谋略机变,也是天作机缘——天皇陛下为我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