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乱清_青玉狮子 > 第五十三章 江户行

第五十三章 江户行

2025-04-03 08:01:12

废除天皇既不可行,那么就不得已求其次——将登基后的女天皇和倒幕派,最大限度地区隔开来。

女天皇西渡中国,倒幕派想和女天皇取得任何形式的联系,几乎都是不可能的,再利用女天皇的名义进行倒幕,其说服力和号召力便很打折扣;时间长了,日本人亦会不可避免地对天皇产生疏离感,从而降低天皇在日本政治中的作用。

倒幕派少了天皇这面旗帜,难以形成对付幕府的合力;而以幕府可怜的施政能力,也不可能真正压服倒幕派。

日本的运气如果够好,大概能保持一种有秩序的混乱;运气不好的话,最终开启新战国时代,你来我往,乒乒乓乓,没完没了。

吾之所欲也。

还有,像中川宫朝彦亲王这种人,再怎么亲慕,也是皇族。

而从根本利益上来说,皇族和幕府永远是对立的。

天皇西渡中国,留在京都的皇族便完全失去存在感,假以时日,必被慢慢阴干。

皇族是天皇的根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皇族衰喑,天皇的存在感也会大为减小。

女天皇西渡中国,一国元首,长时间滞留他国,不论就中、日当时的政治现实而言,还是考虑到国际观瞻,都需要有一个好名目。

有没有合适的名目呢?有的,一个是求学,一个是治病。

德川家康制定的《禁中并公家诸法度》,开宗明义,打头的一条便是:天子诸艺能事,第一御学问也。

就是说,天皇要干的事,主要是钻研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治国理政,那是将军的事情。

瞎折腾了这些年头,现在要回归正途。

其时的日本,还没有脱亚入欧——以后大概也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在文化上,是将自己和中国视为一体的。

清兴明亡之后,日本甚至一度认为自己比中国还中国。

既承认中国是日本文化的本体,天皇西渡中国讲求学问,垂范后世,就是说的过去的。

这个事情,幕府和中国完全可以将其包装成一个伟大的的文化工程,超迈先贤,教化百代。

这个,鉴真东渡、玄奘取经固然不在话下,就是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也要瞠乎其后啊。

至于治病,和宫确实有病,日本的医生也确实治不好,怎么办涅?到英国、美国去治?你不晓得和宫亲子内亲王——咱们未来的女皇陛下,秉承皇兄孝明帝遗志,一向以攘夷为己任吗?你叫陛下到英夷、米夷的地头上去,叫丑夷长满红毛的大手在陛下的玉体上摸来摸去——那是治陛下的病吗?那是要陛下的命吧!只好到天朝去治啦。

说句实话,单就医疗技术水平而言,如果不把洋人计算在内,当时的中国,大概还不如日本。

因为兰学渊源,日本有相当数量的兰医——就是西医,有的水平还相当之高,比如楠本稻。

而在中国,掌握近现代医学知识的医生还是凤毛麟角。

当时中国对日本的优势,主要在于物产相对丰富,国人尤其是统治阶层,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更加合理,热量和营养摄入更加充足。

不过,这些小小细节,相信日本人也注意不到。

天朝上国嘛,除了文明制度,其他方面,自然也应该比日本发达,陛下西渡荣养御体,也说得过去吧。

关卓凡的想法是,讲求学问是台面上的说法,治病疗养是台面下的说法,以此给外界造成一种名为求学,实为治病的印象。

这样, 天皇西渡, 台上台下,便都有了一个比较说得过去的名目。

**幕府的富士山号、翔鹤号和麾日号,加入了中美特混第二分舰队,由大阪湾出纪伊水道,浩浩荡荡,向江户驶去。

富士山号是将军大人的座舰,翔鹤号是其他幕府重臣的座舰,麾日号则是护卫舰。

德川庆喜本来意气风发,可是中途发生的一个小插曲,影响了将军大人的好心情:麾日号锅炉故障,失去了动力。

麾日号上还有风帆,也能继续航行,可是速度大大减慢,单靠麾日号自个儿,赶不上大队。

于是,麾日号只好挂在一艘美舰的后面,被人家拖着走。

你还是护卫舰,真打起仗来,这副德行,怎么能够指望你护卫?想到这里,将军和幕臣们都大皱眉头,至于在中国人和美国人那儿丢面子,更加不必说了。

除此之外,一路顺利,庞大的舰队如期抵达江户湾。

江户再次举城出迎,将军大人和关贝子再次携手入城。

江户是日本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已达百万,比起上海、伦敦、纽约,亦不遑多让。

但是,关卓凡却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这个城市开始萧条了。

虽然,他从未来过这个地方,本时空的江户也好,原时空的东京也好。

关卓凡的感觉是对的。

江户的人口虽多,但人口结构却很畸形:将近一半的人口为武士。

这些武士,主要是两大类,一是幕府的旗本,二是因参觐交代制度来到江户的各藩藩士。

德川家康建立幕府之后,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要求天下大名在江户修筑藩府,大名的正妻和世子在江户居住,大名本人则每年一次,入江户幕府参觐。

这样,一年下来,大名便一半时间呆在江户,一半时间呆在自己的领地上,此谓之交代。

加起来,就是参觐交代。

实施这个制度,一来,大名的妻、子成为幕府事实上的人质;二来,大名一半时间花在江户,对自己领地的控制必然减弱;三来,也是最重要的,在江户修筑藩府,将养数量庞大的人员,加上每年往返扔在旅途上的花费,大名要将大量资金用于参觐交代,给本藩财政造成很大压力,幕府则借此达成压制和削弱大名实力的目的。

这近五十万的武士,不事生产,是一个纯粹的消费阶层,江户就依靠这支庞大的武士团的消费而繁荣。

但近年来,幕府权威消减,诸藩愈来愈不愿意执行参觐交代制度,有的大名,把老婆孩子都撤回本藩,好几年不来江户一趟,幕府也无可奈何。

参觐交代的减少,带走了大量在江户生活的武士,也带走了他们的消费。

幕府自身财政状况的恶化,也使附食于幕府的旗本的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江户市面上来源于旗本的消费也在减少。

还有,随着尊王运动的兴起,日本的政治中心开始由江户向京都转移。

有尊王倾向的大名不必说,连将军和最重要的幕臣都开始长驻京都。

其余各藩有样学样,纷纷缩小江户的藩府规模,扩大京都的藩府规模。

这些,都进一步减少了江户的武士的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