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八大圣人,但派出来审案的,只有两位。
其余的六位,案子要定谳的时候,才会冒出头来,开会集议。
主审的两位,一位叫做颜士璋,是秋审处的总办;一位叫做刚毅,是八大圣人中最年轻的一位,身份还只是个兼办。
这两位在历史上都是颇有来头的人物。
原时空,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刑部派往江宁复审这件泼天大案的,就是颜士璋;而刚毅的名头就更加响亮了,后世做到大学士,成为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力主废黜德宗,鼓吹拳民可用,是慈禧向万国宣战的重要推手。
需要留意的是,就个人品行而言,刚毅真正是人如其名,即清且刚,也颇当得起一个毅字。
不论办案、抚民、治河、理财,刚毅都算是一等一的好手。
如果他不与大政,始终做一个技术官僚,历史给他的评价,大约会与阎敬铭仿佛。
惜乎刚毅深介政治,却昧于大势,终于站在了历史的反方向上,救国之心变成误国之举,最后成为清官比贪官更可恨的典型。
至于宁与友邦,不予家奴的传言,考诸刚毅生平,狮子没办法相信,这种话出自清末最排外的刚毅之口,且也找不到任何权威的出处,只能认为,这是革命党的一种宣传策略了。
言归正传。
秋审司派出这两位来审这个案子,是有讲究的。
颜士璋素有虔诚持重的风评,就是说,政治敏感度高,会平衡各方利益,办案的时候,能够权衡轻重,不至一味蛮干。
原时空,马新贻被刺,大约是有清以来最棘手、最复杂的一件案子,颜士璋被挑去复审马案,足以证明他在这方面的功力了。
至于刚毅,是刚刚进入秋审司,跻身八大圣人之列的。
所谓兼办,有试用的意思,总要办过一两件案子,才能转正,成为会办。
虽说两位主审,无分主从,地位平等,但有这层资历的因素在,想来刚毅就算不以颜士璋马首是瞻,也不会随意发挥,使办案的方向失去控制。
本来,挑选主审司官的时候,麟昌和方鼎锐问过吴天乐,腾不腾得出手来?吴天乐很见机,说自己手头上有好几个案子,太忙了,这个案子,我就不出任主审了吧。
大伙儿都知道,老吴可是关贝勒的嫡系人马呀。
顺日祥的掌柜叫做潘达成,安徽六安人。
他的顺日祥,业务的大头,是安徽、山东和京城之间的汇兑生意。
因此,顺日祥不但和皖、鲁联系密切,和皖、鲁籍的京官往来频繁,和户部主管安徽、山东的山东司,也素有互动。
安徽报销军费,银钱由潘达成经手,甚至由他来为安徽和户部两边牵线搭桥,是很合情理的。
乾通盛的掌柜叫做杨定时,山西平遥人,他的乾通盛,是地道的山西票号。
潘达成、杨定时二人,此时的身份还是证人,不是嫌犯,所以颜士璋、刚毅两位司官,没有升堂,只是便衣传见。
先传潘达成。
潘达成是位小个子的中年人,虽然知道自己摊上大事儿了,但举止尚算从容。
颜士璋开口问道:安徽的粮道李宗绶李道台,有没有从安庆汇款子到你的‘顺日祥’?安庆,是其时安徽的省治。
潘达成低眉顺眼地说道:回老爷的话,小人不晓得。
银号同行的规矩,是认票不认人,小号也是照此办理的。
颜士璋和刚毅对视了一眼:这个家伙,一开口就不说实话。
银号确实有认票不认人的规矩,但那是台面上的;台底下,像李宗绶这种大主顾,银号绝无不知其票谁人的道理。
颜士璋说道:凤阳府的宋尊邦宋知府,有没有拿票子到你那里取过钱?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根据已有的情资,宋尊邦先到京;李宗绶后到京,并且在京城勾留的时间不算太长。
出入顺天祥的,多是宋尊邦。
据此可以大致判定:虽然李宗绶身为粮道,是安徽军费报销的正办,但前期的勾兑,基本委托给了宋尊邦。
更有力的证据是,宋尊邦和毛英章,原本就有颇深的交谊。
潘达成说道:回老爷,这是有的。
哦?总共取了几次?总数是多少呀?回老爷的话,拢共取了几次,小人记不清爽了。
不过,小号账目明白,一笔一笔都好查的,回去查明了再来回老爷。
总数小人倒记得清爽:刚刚好是十万两银子。
十万两银子?王永泰的折子里,军费报销的部费,户部和安徽的成交价是九万两银子。
轮到刚毅开口了:除此之外,你和李道台、宋知府还有什么银钱往来吗?回老爷的话,有的。
李道台在‘顺日祥’借了两万六千两银子,保人就是宋知府。
颜士璋和刚毅不由又对视了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