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绶、宋尊邦如果到案,当面接受质询,不论他们俩事先做了什么安排准备,十多万两的银子的去向,一一整理交代清楚,若有情弊,不露马脚是不可能的。
不过,这要请旨。
颜士璋和刚毅找到麟昌的时候,正好方鼎锐也在场。
听了二人的要求,麟昌愣了一愣,望向方鼎锐,说道:子颖,你看?方鼎锐说道:这是应该的,就请大司寇领衔,我附议,咱们一起出奏吧。
于是,由刑部堂官出面,奏请饬下安徽巡抚英翰,着令李宗绶、宋尊邦迅速来京,赴部听候质讯。
上谕照准。
这下子,黄绍祖和毛英章两个,终于坐不住了,上折自请解职听勘。
上谕很快下来了。
毛英章的要求照准,着听候查办,毋庸在军机章京上行走。
不过,没有解职的字眼。
对黄绍祖,却另有说辞:户部侍郎黄绍祖力求罢斥,恳请再三。
黄绍祖历任府道臬藩,至于部堂。
该员素来著有政声,办事少有贻误。
朝廷简任大臣,一秉至公,黄绍祖受恩深重,惟当黾勉趋公,力图报称,仍着照常入直,不得引嫌固辞。
对这道上谕,不同的人,有完全不同的解读。
有人认为,毛英章虽被赶出军机,但黄绍祖不但无恙,上谕中还颇有奖勉之语,表示上头并无意大办此案,会适可而止的。
有人不以为然,毛英章如果身陷囹圄,黄绍祖岂能独善其身?现下的舆论,早已将毛、黄二人视为一体,办毛而不办黄,何以示天下以一秉至公?慰留黄绍祖,怕只是上头的缓兵之计。
毕竟,正二品的大员,没有确凿的受贿的证据,不好轻言罢斥。
证据齐了,火候够了,自然就轮到黄绍祖了!还有人话里话外地暗示:军机处某大佬,和黄绍祖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然要全力维护黄某人啦。
办惯案子的人,对这道上谕,有更准确的理解:对黄绍祖的慰留,只是官样文章,不代表上头对黄的处置有任何的倾向性,因为案子还没有办到黄绍祖那儿,黄绍祖还远着;而将毛英章撤出军机,听候查办,却是对办案水落石出的明确支持,因为李宗绶、宋尊邦一到,就要牵扯毛英章了。
颜士璋和刚毅两个主审官,颇受鼓舞,尤其是刚毅,一副摩拳擦掌的架势。
聘公!刚毅说道,‘上头’颇有期许!李宗绶、宋尊邦到案之前,刑部一定要拿出一点扎实的证据来——不然怎么能打他们一个下马威?我看,潘达成要再审一次!还有,要开审户部山东司的书办!颜士璋沉吟说道:潘达成当然要再审,户部的书办也该问。
只是,如果潘某人还是一副牛皮糖的模样,如之奈何?刚毅狞笑了一下,说道:如果他还是不知好歹,说不得,就只好动刑了!颜士璋不说话,脸上是不以为然的表情。
不是说不能动刑,而是八大圣人问案,自高身份,向来以推求因果、勘磨案情为能事,能不动刑就不动刑。
一动了刑,难免招屈打成招之讥,似乎便落了下乘,隐隐然有丢了面子之嫌。
刚毅说道:聘公放心,我不动大刑。
不过小惩大诫,叫他迷途知返而已。
嗯,我这个,不算霹雳手段,却是菩萨心肠!刚毅的这番道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防止某某在错误的道路上愈走愈远。
另外,这个案子里边,银号掌柜掌握相当内情是一定的,倒不存在屈打成招的问题。
颜士璋有沉吟了片刻,说道:好吧,如果潘某还是执迷不悟的话,就照你说的办。
再审和初审相比,情形全然不同了:颜士璋和刚毅公服升堂,潘达成下跪回话。
有提牢厅的差役,带齐了家伙事儿,在堂下伺候着。
看到这副架势,潘达成原先从容的神态没有了,跪在地上,脸色苍白。
正式问案之前,刚毅先疾言厉色:今儿问案,倘若有人仍然意图狡饰,满口胡柴,难免自讨苦吃,勿谓言之不预也!颜士璋开口问道:潘达成,银号的‘例规’,你当我们不知道么?你们和京城大小衙门、六部司官书办,互有来往,有人想捐个官儿,请个诰封,都由你们经手;应入官的银钱,都由你们代缴——这都过了明路了!关系如此密切,银号收到的款子,由谁汇出,数额多少,又是怎么支出去的,岂有全然不知之理?你老实交代,安徽粮道汇来的款子,总数多少?都用到了什么地方去了?潘达成身子微微发抖,勉强笑道:回老爷,这个,老爷也说‘过了明路’的……这个,过不得明路的用项,小号奉公守法,是不好插手的……因此,安徽粮道的事情,小人实在是不知底细。
这个,还请老爷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