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乱清_青玉狮子 > 第八十八章 慈德动天,我武惟扬

第八十八章 慈德动天,我武惟扬

2025-04-03 08:01:12

太后阅兵,和劳军是连在一块儿的。

说到劳军,标准的程序,当然是大人物深入营房,嘘寒问暖,和普通士兵、基层军官,握个手、聊个天,再参观个陈列室,一起吃个食堂,以示体贴下情,与子同袍神马的。

说实话,这些活计,真叫慈禧来干,她未必不乐意,但关卓凡并没有安排这个程序。

原因有二:第一,中国的政治文明,实在还没有发达到这一步。

真这么干,回銮之后,必然浮议四起。

太后阅兵,步子迈得已经够大了,再大,就要扯着蛋了;第二,这次天津之行,关卓凡定位轩军官兵之于圣母皇太后,就是这么一句话: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倒不是关贝勒小气,自个的女人必得藏着掖着,生怕给别人瞅一眼就吃亏了——他实在另有深意,暂且按下不表。

于是,圣母皇太后不入军营,直接就上小站大校场阅兵了。

大校场规制恢弘,大约有后世的四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

校场虽大,但阅兵台却非常朴素,上面也没有阳蓬——这是关卓凡的要求,取一个台上台下,寒暑雨雪共之的意思。

不过,这个台子,拿来接待圣母皇太后,就显得简陋了一点。

于是临时在阅兵台上加了一座大大的扎花彩坊——拿二十一世纪的眼光去看,自然不伦不类,但在御姐眼里,就悦目得多了。

彩坊上头,又挂了一条大大的横幅,基本和彩坊同宽。

书友们大致想象得出这条东东干什么用的——如果是二十一世纪,自然要上书热烈欢迎圣母皇太后莅临指导。

可是,这是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这行字,御姐看了,必然觉得怪怪的;要不写轩军全体将士恭祝圣母皇太后万寿无疆?呃,还是怪怪的。

几个幕僚,众说纷纭,最后,还是关卓凡自己定了案:慈德动天,覃恩普沛;我武惟扬,无远弗届。

这十六个字,是从《尚书大禹谟》的唯德动天,无远弗届变化而来,而我武惟扬亦出自《尚书泰誓》。

几个幕僚交口大赞:意思极好,又扣得太后阅兵极为扎实,还有极堂皇的出处——好!贝勒爷大才!还有没说出来的话:这十六个字,出处虽然堂皇,但书读的少的圣母皇太后,却应该能够看的懂——因此,也就必然看的慈颜大悦!关贝勒矜持地笑笑:各位老夫子面前班门弄斧,献丑了。

整个阅兵,先行阅兵式,再行分列式。

阅兵式,即诸军列队而立,首长在队列前徐行而过,阅看军容。

如果是二十一世纪,首长问一句同志们辛苦了,队列答一句为人民服务,云云。

分列式,即诸军列队步操,依次通过阅兵台,接受检阅。

台上的首长微笑挥手,台下的队列高呼口号,云云。

参加阅兵的轩军,共有:一个礼兵方队,三十个步兵方队,十个骑兵方队,十个炮兵方队。

礼兵方队,横十三人,纵十二人,旗手一人,护旗二人,共一百五十九人。

步兵方队,横二十五人,纵十四人,领队二人。

一个方队三百五十二人,共一万零五百六十人。

骑兵方队,横十二骑,纵十骑,领队二骑。

一个方队一百二十二骑,共一千二百二十骑。

炮兵方队,横四门大炮,纵四门大炮,每门大炮前连弹药车,由一匹骏马牵引,马上骑一位驭手;每个方队领队一骑。

一个方队十七骑、十六门大炮,共一百七十骑、一百六十门大炮。

总计:官兵一万二千一百零九人,马一千三百九十匹,大炮一百六十门。

除去驻防江苏和远征西北的,轩军驻天津部队近五万。

其中,单是参加征日的部队,就远远超过了受阅部队的数目。

不过,和在美国的那次庆功加狂欢性质的大阅兵不同,这次阅兵,更多的是表演的成分居多——表演给圣母皇太后一个人看。

因此,必须精中选精。

另外,如果把五万轩军全拉出来,阅兵式加分列式,恐怕要从早到晚,整整一天才走得完——华盛顿大阅兵,十五万人,单走分列式,就整整走了两天。

当时,关总司令在阅兵台上,站得全身肌肉酸痛不堪,脸上的表情肌完全僵住,除了微笑,不会做第二种表情了——如此深刻的体验,记忆犹新啊。

当时关卓凡就深深感慨:领导也不好当呀。

御姐深宫历练经年,站功想来不错。

可是,又有什么必要叫她吃这样的苦头呢?凡事过犹不及嘛。

**这不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天气变过了,空中铅云低垂,四野草木萧疏,校场上寒风凛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