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刺,就是拼刺刀了。
从美国回来,关卓凡确定:这个时代的军队,并没有规范、统一的拼刺刀的技术。
想想也不奇怪,这是前膛枪向后膛枪转化的时代,连刺刀的安装位置都五花八门,况乎拼刺技术乎?前膛枪刺刀的安装位置,和后膛枪是不同的。
前者的刺刀装在枪管上方或两侧,后者的刺刀装在枪管下方。
这是因为,前膛枪从枪口填药装弹,弹药塞进枪管后,必须用长长的通条杵实了——枪管下方的位置是来插通条的,刺刀只能呆在枪管上方或旁边。
而后膛枪,因为由后膛装填弹药,用不着通条了,枪口下方的位置才腾给了刺刀。
拼刺是一个由后而前、自然上挑的动作,刺刀安装在枪口上方和两侧,并不适合拼刺动作的发力。
在历史上,由于强大的惯性,后膛枪出现多年之后,刺刀才完全转到枪口下方。
因此,完善的拼刺技术,直到一战之后,才真正形成。
本时空,这套玩意,要整整提前五十年面世喽。
轩军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两支全后膛枪军队之一——另外一支是普鲁士军队。
而普鲁士一完成工业革命,军队就走上了火力至上的重金属道路,直到希特勒挂掉了,德**队也没有真正重视过拼刺刀这回事。
真把拼刺刀玩出名堂来的,是俄罗斯、日本这类穷逼,尤其是日本——工业能力有限,没那么多钢铁火药可砸,不得不在冷兵器上下功夫。
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更加是穷逼一枚,所以,关卓凡要大力发展拼刺技术。
这个时代的战争,火力投送的距离和密度,都还有限,因此,拼刺刀具有极高的实战价值,甚至扮演着最后一击的角色。
许多战斗,哪怕对阵双方实力悬殊,优劣之势已十分明显了,但不决以白刃,亦不能言最后之胜利。
两次鸦片战争,许多时候,英、法军队,攻入中**队的阵地、炮台之后,都是靠刺刀,驱散和消灭顽抗的守军。
农业社会的军队,最爱幻想洋夷徒恃火器之利,不善肉搏,若短兵相接,吾必痛灭之,等到真的和受过严格训练的近现代军队的刺刀碰上了,才知道自个的长矛大刀片子根本不好用,要么被人家一个个捅倒,要么一哄而散。
关卓凡以为,近现代军队拼刺刀的突刺动作,是人类自有战争以来,在平坦地面上,步兵一对一肉搏战中,最有效率和杀伤力的动作——没有之一;步枪加刺刀的长度,亦是这种肉搏战中,长器械最合适的长度。
更长或更短,都会影响威力的发挥。
就人类遭受攻击的响应时间而言,成功闪避或挡格一个标准的突刺动作,概率是很低的。
所以,一个完全到位的突刺动作,足以干掉任何一个对手,包括所谓的武林高手。
这真正叫做一击即中,一招制敌。
按照爵帅的要求,轩军上下,除了苦练突刺动作,还创制了三人小组拼刺技术,具体如下:一旦开始白刃相交,士兵们立即三三成组。
一个三人小组,两人在前,一人在后,成一个倒品字形。
前面的两个士兵,负责包抄向前;后面的士兵,主要负责防守,保护小组的两翼和后方。
当然,需要的时候,后面的士兵也可突然插上,出其不意,给予前面的敌人致命一击。
这个阵势,灵感来自关卓凡的偶像——戚继光的鸳鸯阵,也参考了原时空二战早期的日本鬼子的玩法。
有意思的是,这个战术的第一次大规模施为,亦是用在日本鬼子头上——长州征伐,小郡城木渎谷之战,轩军就是靠拼刺刀,把大村益次郎苦心集结起来的攻击部队,压回了木渎谷内。
事实证明,在这种肉搏战中,敌我数量基本对等的情况下,轩军的突刺和三人小组战术,占有压倒性的优势。
日本武士,个个凶悍异常,对砍的经验也十分丰富——按中国的标准,得算练家子,甚至是武林高手了吧?但常常是刚把太刀举过头顶,正要大吼一声,轩军士兵的刺刀就捅进了他的肚子——妈的,哪来这么多废话!在战斗中,三人小组能够迅速形成局部优势;过不多久,一组组的局部优势,就会滚雪球般转化为全军的整体优势。
这个优势愈扩愈大,直至取得战斗的胜利。
在对方缺乏足够的组织能力的情况下,这种战术,甚至能够以少打多。
当然,这种战术,是在轩军实行了连、排、班建制改革后,才有了实现的组织基础。
一个班九到十二人,刚好组成三到四个三人小组。
此时,表演军体拳和擒拿格斗的六百名士兵已经离场,六百名手持斯普林菲尔德后膛枪的士兵进场,一时间,刀光闪烁,杀声震天。
不过,遗憾的是,这个场合,演练不了三人小组战术——因为这个战术,实在不具什么观赏性,圣母皇太后也应该看不出啥名堂来。
为了观赏性,拼刺演练加了一个实战中绝不会出现的动作:耍枪花。
这个旋转枪身的花式动作,一般只会出现在礼兵表演里面。
不过,关卓凡认为,这个动作,除了阅兵式上可以叫御姐看得更加高兴,也可以用来训练士兵掌控枪支的能力。
这样,白刃格斗的时候,敌我枪支彼此剧烈碰撞,就没那么容易把握不定,甚至脱手。
这个动作看起来花哨,其实并不如何复杂,稍花一点功夫,就能大致掌握,不至于挤占其他更重要的训练科目的时间。
六百支步枪,齐齐风车般转动,六百把刺刀,在半空中划出无数闪亮的圆孤,十分壮观。
圣母皇太后眼花缭乱,凤冠上的三层大东珠轻轻颤动——那是在微微点头,果然慈颜大悦。
武技演练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硬气功,有劈砖和胸口碎大石两项。
硬气功,关卓凡原本是没有任何兴趣的。
关某人虽然文科出身,可也知道硬气功云云,不过是一种肌肉紧绷训练,和气神马的,没有一毛钱关系。
不能说硬气功一点用处没有——至少可以增加忍受疼痛及抗打击能力。
不过,在军事格斗上,硬气功基本没有什么价值,轩军操典里面,是没有硬气功三个字的。
拿劈砖和胸口碎大石来说,劈砖,还有那么点硬功的意思;什么胸口碎大石,说的好听点叫做杂技,说的难听点,根本就是卖狗皮膏药,拿来忽悠不懂基本力学原理的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