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乱清_青玉狮子 > 第一四七章 公议与密商

第一四七章 公议与密商

2025-04-03 08:01:12

宗人府拿捕立海的时候,大风翔胡同的恭王府里,文祥、宝鋆、曹毓英、许庚申,正在用便饭。

就是说,加上主人恭王,除了天津的关卓凡,军机全班都在。

已经颇有一段日子,不见军机全班齐聚恭王府的盛况了。

这个盛况,今儿一口气出现了两次,早上一次,晚上一次。

以前,朝廷凡有大事发生,军机处会议之后,恭王、文祥、宝鋆、曹毓英,这四位大军机,一定会在下值之后,齐聚恭王府,再开一个小会,真正机密的话,在这个小会上说;真正重要的决定,在这个小会上做——这已经成了惯例。

恭王的老丈人桂良,虽然也是军机大臣,但一般是不参加这个小会的。

不是说恭王不拿自己的岳丈当亲信,而是桂良年纪大了,腿脚不便,脑筋也不是特别灵光了,频繁参加这种会议,既不方便,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必要。

当初,恭王拉桂良进军机,最主要的目的,不过是拿老丈人来占位置。

在桂良荣休、关卓凡补进军机之后,这个开小会的惯例也没有改变,与会的人员也没有改变——还是恭、文、宝、曹四位,不包括关卓凡。

就是说,那个时候的关卓凡,事实上,是被排斥在军机处决策层之外的,甚至可以说,他只能算半个军机大臣。

只不过,关卓凡回国之后,马上便投入剿回、剿捻的战事,他人不在北京,恭系开小会的事儿,就显得没那么扎眼。

但关卓凡既平陕、平回,凯旋回京,他和恭系的矛盾,便不可回避了。

乃有之后恭王跌倒的惊天大政潮。

恭王复出之后,恭系开小会的惯例发生了变化。

之前,恭系几乎就是军机处的代名词?——特别是关卓凡不在北京的时候。

开这种小会,虽然免不了政出私门之讥,但勉强也还说得过去;但关卓凡领班军机之后,如果恭系还这么干,那就是公然拉帮结派搞分裂,恭王在两宫皇太后面前的痛哭流涕,就是欺瞒圣躬了。

还有,慢慢地,文祥、宝鋆、曹毓英,恭系这几员大将,心态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彼此之间的信任度,也开始下降了。

特别是宝鋆对曹毓英,甚至有了严重的心结。

几个人聚在一起的时候,气氛和以前明显不一样了。

这种情况下,这个小会开起来,也没有什么真正的价值了。

于是,这种聚会,不知不觉中,就停了下来。

今晚的聚会,是文祥提议的。

他的理由是,这段日子,本来就积压了相当数量的政务,今儿军机叫起,又因故未能议事,政务压得更多了。

其中,不少事情是有相当的紧迫性的,不能再拖了。

眼下又出了这么件大案,必然又要牵扯有关人等的相当的时间和精力。

案子当然要办,但国计民生也不能耽搁,为加快接下来几日母后皇太后听政的进度,军机处应该把这些日子积压的政务梳理一遍,每一件都拿出一个方案,以备慈圣采择。

他建议,下值之后,军机全班赴恭王府,好好议一议这些事儿,如果到饭点了还议不完,就叨扰六爷一顿晚饭,边吃边谈。

还有一点,文祥没有说出口:他认为这个案子的基本的情形,还是要和宝鋆、曹毓英、许庚申三人通个气儿,因为此案不是男女私情,而是国家大事,军机大臣既有权利、也有必要与闻。

但这个案子确实不适合继续在军机处谈论,因此,要另外找个地方。

听了文祥的建议,恭王皱起了眉头,犹豫难决。

文祥终于不耐烦了,说道:六爷,《春秋》之法,常责备于贤者——我要有所进言了!咱们都是国家大臣,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当仁而不让,事儿该怎么办就怎么办,用不着想其他的——这不是你说的吗?恭王深深地看了文祥一眼,脸上露出惭愧的神情,说道:博川责备的是——是我想的太多了,这么办吧!**饭后品茗,五个军机大臣继续未了的话题,直到把这段时间积压的政务通前彻后地捋了一遍。

不但文祥,连恭王都微有如释重负之感。

大约戌正二刻左右,文祥、曹毓英、许庚申告辞。

宝鋆笑嘻嘻地说道:六爷,听说你新得了几本宋版书?这公务也议完了,偷得浮生半晚闲,容我鉴赏一番如何?文、曹、许离开之后,恭王和宝鋆的脸,都放了下来。

恭王默然片刻,说道:去‘小房子’吧。

六福晋将什么都安置妥当了,轻手轻脚地退出了小房子,带严实了门。

一时之间,主客二人似乎都不知道说什么好,沉默使房间里的空气好像变得有重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