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看看安徽巡抚衙门和揭帖案及后续形势的互动。
揭帖案是凌晨时分爆出的,当天上午,恭王领衔的专案组,假座军机处召开工作会议,会上,恭王三令五申,为免谬种流传,厉禁外泄案情。
事实上,这是根本办不到的事情。
莫说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就是这个专案组,从上到下也是各怀心思,有人就是要向外偷偷泄露案情的。
到了晚上,整个北京城,已是满城风雨。
安徽在北京是驻有提塘官的,他们的差使,除了在安庆和北京之间递送廷寄、奏章之外,也负有打探京城消息之责。
现在已经通了电报,揭帖案的事儿,正常情况下,案发第二天一早,英翰便应该收到了消息。
我们继续瞅瞅,案发第二天,还发生了什么?上午,军机全班叫起之后,军机承旨,内阁明发——谕内阁:朕奉两宫皇太后懿旨,着惇亲王奕誴,闭门读书,禁绝交通,钦此!圣旨极短,拢共不过二十八个字,也没有说明任何事由,但谁都看得出来,既然禁绝交通,就绝不仅仅是面壁思过了——老天,惇亲王竟是已被软禁了!这是泼天大的事情,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把这个事儿和昨天凌晨发生的揭帖案联系起来——天爷,这事儿,是惇王干的?!很快,有传言出来,说是昨儿晚上,深更半夜的,宝佩蘅给宫里边递了一道密折,今儿军机叫起,他还痛哭流涕的——这是为了啥呢?难道,他和揭帖的事儿,也有啥关联?到了吃晚饭的时候,更可怕的说法流传开来:昨儿晚上,睿王府有个厨子,落毒弑主,被捉了现行,紧跟着,惇王府清华园管家立海就被宗人府拿下了——睿王府这件骇人听闻的案子,烧酒胡同撇不清关系!情报小组谒见英翰的时候,英翰未必知晓关于关于宝鋆和敖保落毒弑主的消息,但第二天——也即揭帖案发第三天,他应该是知晓了。
于是,又经过了一整天的各种打探消息、各种权衡利弊,英翰终于痛下决心,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现在是揭帖案发第四天,事情的发展,几乎全在关卓凡算中。
他不由大为得意:他妈的,老子真真是关半仙!**电报中,英翰先将军费案来龙去脉,一一如实相告。
事情比关卓凡原先想的要复杂得多。
李宗绶是安徽粮道,乃负责上京报销军费之正办;宋尊邦是凤阳知府,军费报销原本和他是无关的。
但是,宋尊邦和其时兼任军机章京、本职为鸿胪寺少卿的毛英章是世交,而毛英章除了奔走枢府、位居要津之外,还是户部侍郎黄绍祖的同年,两人的私交更是极好,毛英章在黄绍祖那儿,说的进话。
在户部内部,黄绍祖该管山东司,山东司该管安徽,因此,上京报销军费,英翰就交代了宋尊邦和李宗绶一起去办。
事实上,宋尊邦早于李宗绶到京,前期各种勾兑,所有紧要关节,都是宋尊邦包办,因此,在这个案子中,协办的宋尊邦,其实比正办的李宗绶更为重要。
这也是为什么刑部向安徽要人,李宗绶只是不良于行,宋尊邦却根本不见踪影的缘故。
英翰说,宋尊邦、李宗绶送了户部书办多少银子,他并不清楚,也没过问,他知道的是,和户部书办的交道,宋尊邦大多委托给了一个叫做顺日祥的银号去打理。
另外,最紧要的三个人收了多少钱,李宗绶、宋尊邦回来后是向他汇报过的:第一个,毛英章,一万两。
宋尊邦用的是向毛英章清还旧欠的名义,当然,借据神马的,是二人勾通伪造的。
第二个,黄绍祖,三万两。
双方说定,先付定银一万两,事成之后,再支付其余的二万两。
但是,安徽军费案不久便被人捅了出来,不能叫做事成,这二万两尾数,一直还留在安徽粮道在顺日祥开立的户头里。
关卓凡想起颜士璋和刚毅的调查结果:安徽汇到京里的款子,公款十二万两,汇到顺日祥;私款二万四千两,汇到乾通盛,私款已全部提出,公款提出了十万两,还剩二万两——这和英翰说的,榫头完全对上了。
第三个,管部的大军机宝鋆,三万两。
这个是支付了全款的,不过,过付的方式非常特别。
英翰当然没有在电报中直呼毛英章、黄绍祖、宝鋆三个人的名字,但略加暗示,贝勒自能默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