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面面相觑。
轩字的本义,从其形,指士大夫、贵族、君主乘坐的车子。
呃,车子虽然是高级的车子,但说一千道一万,终究只是一架车子。
就是说,轩是一件器物,本身没有任何嘉美之意,其高大、重视、飞扬的意思,都是后来敷衍引申出来的,封号、谥号都讲究本义,引申义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您再怎么谦抑冲退,这个轩字,也寒素得过分了吧?逸、卓、凡三字,更不堪用。
逸的本义是逃跑;卓的本义是以网罩人,即抓壮丁;凡字呢,像器物之模范形,就是铸造器物的模子。
一个个瞅过去,还不如轩呢。
没有一个人表示赞同,可也没有一个人能表示反对——因为这是关卓凡自己拟的。
好吧,姑且先递上去,恭请圣裁吧。
关卓凡晋郡王的圣旨,军机处拟好后递了上来,封号的位置留白,用两指宽的黄纸条,写了个轩字,贴在该处——这是臣下不敢自专,恭请宸衷之断的意思。
两宫皇太后正在养心殿西暖阁的三希堂歇息,看到轩之一字,都颇出意外。
不过,对于文字的深层含义,两个女人并不了解,在这上头,也就远不如一众军机大臣那般敏感。
还有,折子里边,对关卓凡谦抑冲退之苦心,说得十分明白透彻。
慈禧沉吟了一会儿,说道:既然他想把调子降得低一点,就由得他吧——也好,背地里说嘴的,大约也会少一点儿。
反正,就是个封号,到时候了,高兴的话,还可以改。
到时候了,指的是由郡王进亲王;还可以改——确实是这么回事,清朝的王爵,中途改封号的,并不十分罕见。
国初的八个铁帽子王,几乎都因为各种原因,改过封号,只是后来又都一一改了回去。
比如,礼亲王先后改为简亲王、康亲王,后改回礼亲王;肃亲王改为显亲王,后改回;克勤郡王改为平郡王,后改回,等等。
这些情形,两宫皇太后虽然未有甚解,但大体是晓得的。
慈安点了点头,说道:是,再说……她觑着折子,微微颦眉,脸上却是笑容,说道:这个‘轩郡王’,瞅着……倒也挺别致的。
慈禧一笑,说道:姐姐说的是。
她心里的感觉,和慈安不完全一样——说别致也可以,但更多的,是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慈禧称呼情郎,人前,当然是全名关卓凡;人后,有时候变成了卓凡。
但关卓凡的字——逸轩,从未出于慈禧之口。
轩,轩。
这个字,慈禧在心里默念了几遍,那种感觉,好像在喊他的名字一般。
女人的脸微微发热起来。
不过,有些地方还是要改动一下下的。
这个‘毅’字,要叙进旨意里边儿,就说是咱们姐俩儿赐给他的,他‘谦抑冲退’,以为‘过嘉过美’,‘不堪承受’,一力辞了,咱们便再赐了个‘轩’字。
只是,这个‘轩’字,不要和他的名字扯上干系——至于别的人怎么想,随他们的便!很好,就这么办。
这是典型的掩耳盗铃。
不过,在政治上,掩耳盗铃是很惯常的做法,自有其不可移替之功效。
慈禧想不到的是——慈安就更加想不到了:关卓凡用轩字做自己的王号,调子降得低一点,并非主要目的,他其实另有深意。
关卓凡以为,在农耕社会里,封号、谥号这套东西,实在是皇帝、贵族、士大夫的自嗨,在统治阶级高度垄断文化及其传播的时代,这套东西是有其重大价值和功用的,但在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中,这套东西如果始终不与时俱进,迟早会变成一套笑话。
文字和名号,在任何时代,都有其强大的力量,但不同的时代,一定会有不同的发挥渠道和表现方式。
拟封号的时候,关卓凡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封号,给谁看,给谁听?谁是排在第一位的受众?太后?皇帝?宗室?士大夫?不,都不是。
排在第一位的,是他的轩军。
广大轩军士兵,哪里搞得清:毅字有何嘉美?轩字如何寒素?他们看到、听到轩字,第一反应一定是:这是轩军之轩。
第二个反应是:这是爵帅的名字。
他们的潜意识里,轩郡王的封号,几乎等同于:朝廷在法理上确定了——轩军归于关逸轩一人。
这层永远不能宣之于口的意思,军机大臣里边儿,有人隐隐猜到了几分。
但,也只是隐隐,只是几分。
圣旨按照圣母皇太后的意思改过了,誊写之后,分成两份,两宫皇太后一一用印,一份交内阁明发,一份颁给关卓凡——也就是正式授爵了。
颁旨的场面,慈禧原本是想搞得大一点的,但略露口风,关卓凡便坚决辞谢,只索罢了。
不过,颁旨的地点的选择,慈禧就不肯让步了。
本来,旨意如果不是颁到接旨人的府上,那么颁旨的地点,就应该在接旨人的办公之地——于关卓凡而言,自然就是军机处了。
除非想搞大个场面,观礼之人众多,才会另寻堂皇开阔之处。
比如,杜立德受爵那一次,邀请百官观礼,就选择了礼部大堂。
但是,刚刚说过,搞大一点的方案,已经被否决了。
不过,圣母皇太后说,军机直庐太逼仄了,转个身子都会磕着碰着,还得摆香案、面南背北的,挤不下,不合适。
军机直庐的内部空间确实不大,可也没到圣母皇太后说的这个地步。
不过,上头的言下之意很明显,圣心所属不是军机直庐,这也不必多作争论。
关卓凡自己不好说什么,恭王是负责颁旨的,乃开口请两宫皇太后的示,应该在何处颁旨接旨呢?我看隆宗门不错,地方宽敞的很。
啊?隆宗门就在军机处旁边,面阔五间,兼之是门道,平日除了侍卫,没有其他的人,地方宽敞的很,倒是真的。
不过,隆宗门的地位特别而敏感。
隆宗门是乾清门前广场的右门,亦即西门,进去后,北而内廷中路各处,南而外朝中路各处,是紫禁城内廷、外朝之间的重要通路,称禁门,非奏事待旨及宣召,即王公亲贵亦不得擅入。
大员们的随从,则任何时候都不可以进入隆宗门,只能在门外台阶二十步之外立候。
圣母皇太后指定隆宗门为关卓凡晋郡王颁旨的场所,可谓别出心裁,这其中……有没有什么深意呢?至于这算不算违制、僭越,仓促之间,谁也说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