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炮艇的设计,关卓凡的要求是这样子滴:排水量不超过三百吨,全防护,重火力,至于速度、机动、续航力神马的,嗯,算啦,不做任何要求。
全防护,就是除了舷身——甲板以下要防护,甲板以上也要防护,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炮位。
即,把一只船,从头到脚,用铁甲、铁板包裹起来,只露出……炮口。
三百吨不到的船,套上这么一身盔甲,自然没有任何速度、机动、续航力可言。
关于重火力,关卓凡做了一个补充说明:一门炮就够了,不过口径嘛,不能低于九英寸。
九英寸?!英国人张口结舌:穹甲巡洋舰、装甲巡洋舰上,都没有这么大口径的炮!九英寸?放到铁甲舰上,也是做主炮的料啊!英国人终于明白了:这哪里是什么炮艇?这就是一个水上移动炮台嘛!您还真是有……创意啊。
至于这个全甲炮艇的设计工作,关卓凡特别指定,要由一位名叫乔治.伦道尔的年轻设计师负责。
这可有点儿奇怪!之前,设计穹甲巡洋舰和装甲巡洋舰的时候,亲王殿下都是只提要求,不对具体设计事务做任何干涉,更不会指定设计师,这一次是怎么回事?何况,这个乔治.伦道尔年纪轻轻,名不见经传,亲王殿下何以就看上他了呢?当然,不管怎么说,要尊重客户的意见。
也许,人家私下底已经沟通过了,甚至,全甲炮艇的设计思路,就有乔治.伦道尔的贡献也说不定。
海军部猜对了一半:私下底,中国人并没有和乔治.伦道尔沟通过,但是,关卓凡全甲炮艇的设计思路,确实有乔治.伦道尔的贡献,嘿嘿。
乔治.伦道尔做梦也没有想到,万里之外的中国人,会知道自己这样一个毫无名气的小设计师,更想不到,中国人居然看中了自己!咋回事?我……可是从来没有和中国打过什么交道啊!不过,他晓得,这是扬名立万的天赐良机!抓住了,由此一步登天也不稀奇!听明白了中国人的具体要求,伦道尔也张口结舌了——这倒不是因为他和海军部那帮子官僚一般没见识,以为这个要求太过匪夷所思,而是——上帝,这和我的想法,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怎么会这么凑巧?!那位万里之外的中国亲王殿下,真正是古往今来,我的第一位……知己!乔治.伦道尔一头扎进船厂,全身心地投入到全甲炮艇的研制工作中,家也不回了,女朋友也不要了。
在充足的资金、人力的支持下,全甲炮艇很快便面世了。
试验艇排水量仅两百吨,长二十三米,宽八米,吃水两米,无桅,无帆,纯蒸汽动力,两台卧式双气缸蒸汽机,两台圆式锅炉,主机功率一百三十四马力,航速七节半。
后来,定型的时候,排水量增加到了两百五十吨——两个原因:一是增加重甲;二是调整、降低重心,以加强稳定性。
航速则降到了六节——这不过是纯风帆舰的正常航速。
事实上,如果顺风,风帆舰的最高航速可以超过十节,就是说,全甲炮艇这个纯蒸汽动力的速度,连纯风帆舰都比不上了。
没关系,反正客户对速度、机动、续航力没有任何要求。
全甲炮艇彻底抛弃了传统的船旁列炮法,在船头置一门九英寸前装线膛炮——全艇就这么一门炮,也只能这么布置了。
最终,关卓凡眼前的全甲炮艇,是这么一副奇葩模样:沿着船舷的边沿,高高竖起一圈超过一人高的锻铁围壁,最关键的部位,厚度几达一英尺,超过目前世界上所有铁甲舰装甲的厚度——包括冠军号。
炮艇的甲板,被这圈围壁整个的围了起来,船舷边沿,几无立锥之地。
只留出船头一块三角形的甲板,此为锚甲板,上设锚杆。
炮艇内部,无法腾出多余的空间设置锚舱,起锚、下锚,都在这一小块锚甲板上操作。
锚甲板亦为铁板,中间微微凸起,形如龟背。
全甲炮艇船身低矮,海水容易涌上锚甲板,锚甲板的特殊设计,可以达到更好的破浪效果,使涌上甲板的海水迅速流泄回大海,不致滞留甲板,涌入炮舱。
另外,如此设计,多少能够增加一点船速。
正面的围壁,中间开一道炮门,仅容炮口伸出。
炮位的上方,平覆一层锻铁板,犹如在正面的围壁上,朝向舰艉,搭了一面凉棚,整个炮位,都在这面凉棚荫庇之下。
这几乎等于把大炮装进了一个铁盒子里面——只有后面是敞开的。
不过,因为炮门太窄,炮口几乎不能左右转动,如果要调整横向射击角度,就必须采用整船瞄准法——通过军舰自身转动,来实现火炮横向转动。
在这个关键点上,伦道尔展现了惊人的设计天赋:他将炮艇的操作系统设计得极为灵便,转舵速度远较一般军舰为高,仅用两分四十五秒,全艇便可旋转一圈!这个旋转速度,甚至超过了许多重型岸防炮。
主甲板中央,竖立着一根高高的烟囱。
这是全船唯一无法充分防护的部位。
不过,烟囱受损,炮艇固然无法正常航行,但并不影响大炮的发射——那个时候,炮艇早已部署到位,能否正常航行,并不十分重要。
前面不是说过吗?这个全甲炮艇,本质上是一个水炮台,对速度、机动、续航力,通通不做任何要求。
还有,这个全甲炮艇,除了一个狭小的船长室外,没有任何船员居住的空间——要住在船上,就得在甲板上打地铺。
还有,既然没有桅杆,也就没有法子悬挂海航信号旗。
呃,这样的一只船,怎么……出海作战啊?谁说我的全甲炮艇要出海作战?再说一遍:这是一个水、炮、台!和标准巡洋舰一样,全甲炮艇的叫法,是关卓凡自己的杜撰。
原时空,伦道尔设计的这种炮艇,中国的译名,称蚊炮船——看,这个土鳖名字,比咱们轩郡王全甲炮艇之高大上,差远了吧?蚊炮船在后世,是争议很大的一种兵器,支持者认为它本小利大,诚守口利器也;反对者认为它然并卵,不三不四,不伦不类,从未在战争中有过像样的表现,根本是十九世纪中后期海军发展史上开错了的一朵奇葩。
关卓凡认为,蚊炮船的不尽如人意,根本原因,不在自身,而是人们一厢情愿,使其后续发展,完全偏离了伦道尔的设计初衷。
蚊炮船设计之本意,是一种纯粹的防御兵器,主要作用,是在港口防御作战中,和岸防炮台高低搭配,形成更合理、更立体的火力网。
蚊炮船的优势有二,一,可以自由移动,可以布署在任何港口的任意水面位置,海港可以,河港也可以;二,造价远远低于岸防炮台,生产周期也短,不比岸防炮台,非数年经营不为功。
一句话,成本低廉,可以大数量布署。
中国的特殊情况,使蚊炮船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很早之前,关卓凡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中、法开战,我的最大的软肋在哪里?不是云桂边壤,不是福州马尾,不是台澎金马,也不是天津大沽口。
是上海,是上海的高昌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