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您真是提出了一个好问题。
不过,这个题目太大了,从哪儿说起好呢?关卓凡沉吟片刻,说道:臣先跟太后回一个人物,此人姓张名骞,便是禀告汉武帝,身毒可通大夏的那一位。
张骞使西域,出发的时候,带了一百多人;十三年后,终于归国,当初的一百多人,却只剩下他和一个贴身的仆人,真正叫百死余生。
关卓凡的声音非常平静,但慈禧却听得惊心动魄:这十三年中,这个叫张骞的,不晓得身历多少惊心动魄、万险千辛?合纵连横的差使,关卓凡说,虽然没有办成,但张骞此行,西域的地理、人情、风物,却摸得门儿清。
之后,汉大击匈奴,张骞从大将军卫青出塞,便以‘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封博望侯。
慈禧心中微微一震。
关卓凡继续说道:太后大约听过,汉朝有一位叫做李广的将军——李广?我晓得,‘飞将军’嘛。
是,这位李广,武艺高强,名气也大,可是,他打了一辈子仗,到死也没有封上一个侯爵——这个,比起他的同僚张骞,可是远远不如了。
慈禧目光一跳。
还有,关卓凡慢吞吞的说,拿本朝来说,打平长毛,削平大乱,臣子之中,居首功的,自然是曾国藩——论功行赏,亦不过一个一等侯。
慈禧不自觉地直起了身子——她晓得关卓凡要说什么了。
可知朝廷名器至重。
关卓凡凝视着慈禧,臣想,如果这位张骞生在本朝,凭‘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能不能也博取一个侯爵?——他并没有攻城略地,说到底,不过是一个向导。
向导?侯爵?怎么可能?在本朝,张骞这类人物,打完了仗,顶多在保案中带上一笔,给个出身罢了。
慈禧心中,震撼而混乱。
哪里不对劲儿?方才太后说,关卓凡微微一笑,‘升官没有用,给银子没有用’——臣不晓得,给多少银子,升几级的官?这几句话,微含讥讽之意,慈禧当然听了出来,不过,事儿不是她手上的事儿,讥讽也不是讥讽她。
你是说,慈禧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个……赏格,还是不够高?太后圣明。
慈禧微微皱眉:难道……真给一个侯爵?这怎么可能?过了片刻,慈禧说道:本朝和汉朝的情形,似乎不大一样?听你方才说的,汉武帝之时,中国的北边儿、西边儿、南边儿,都不安静,似乎……都还不是咱们的地方?张骞的作为,似乎和……开疆拓土也差不离儿了,因此,值得一个侯爵。
如今,天下早定……说到这儿,慈禧打住了话头,微微地摇了摇头。
天下早定一语,说出口来,自己先就觉得底气不足。
‘开疆拓土’四字,关卓凡说,太后说的好极了!张骞之功,正在这四个字上!少了他这个向导,汉就打不败匈奴,进不了西域!也就没有咱们今儿的新疆!甚至,西南的疆土,也未必是今天这个格局——汉大举事西南夷,也是发端于张骞的‘由蜀而身毒,由身毒而大夏’之建策!顿了一顿,继续说道:另外,臣冒昧揣测,太后亦不以‘天下早定’四字为然——可是,中国有太多人,太早以为,‘天下早定’,再不必做‘开疆拓土’之想了!如今四面漏风,慈禧轻轻叹了口气,东北、西北,还有好大一块地方,落在罗刹人手上,没有拿回来,‘天下早定’——说出来确实是没有什么底气。
可是我也不大明白,御姐的语气变得迟疑,今天若还要‘开疆拓土’,该往……哪儿去……开拓呢?这又是一个极好的问题。
太后点出关节所在了!关卓凡说,嗯,这么说吧——臣请太后想一想:英国人两次打上门来,强凶霸道,是不是为了抢占咱们的疆土呢?似乎……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