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母皇太后视察颐和园工程的第三天,轩郡王尚荣安公主、敦柔公主的懿旨,终于明发了。
这是本朝从未有过的盛事——莫说本朝了,考诸二十四史,哪一朝,哪一代,有臣子蒙受如此逾格之殊恩?又有哪一朝,哪一代,有过这样的一段英雄美人的佳话?朝野轰动,举城如沸。
关卓凡尚两位公主,拿慈禧的话说,是几乎过了明路的事情。
宗室文武,在朝在野,市井阛阓,毂辇之下,地方之上,都是心知肚明的。
犹如一场华丽的大戏,酝酿已久,台下观众,屏息以待,大幕一拉开,立时满堂大彩。
人们对这件盛事的兴奋程度,甚至超过了大婚。
因为皇帝成婚,场面再大,也是例行公事;轩郡王尚两位和硕公主,却是真正逾格,真正叫空前绝后。
虽然娶公主的那个人不是俺,可是,俺们一个个却都有喝醉了酒的感觉!在美利坚访华代表团掀起的热络发烫的氛围中,轩郡王尚主的喜事,犹如一只冲天而起、炫丽无伦的巨大彩花,哗然绽放,满铺夜空。
抬首仰望,真叫人有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感。
**轩郡王尚荣安公主、敦柔公主的懿旨一明发,变化最大的一个地方,不是柳条胡同,不是凤翔胡同,而是永和宫。
一向清清冷冷的永和宫,立即其门若市了。
上门的,自然都是宫眷——文宗的妃嫔,丽贵太妃昔日的姐妹。
啊,不对,没有姐姐,只有妹妹。
不论年纪大小,这些先帝的妃嫔,现在只能管丽贵太妃叫姐姐——这还是私下底彼此表示亲热的时候;台面上,她们只能规规矩矩地贵太妃吉祥给贵太妃请安。
她们中间,位份最高的,也还只是个妃。
真正是荣枯有别。
文宗在世的时候,丽贵太妃——那个时候还是丽妃,真正像一只凤凰一般,谁见了都要对她陪笑脸,都要费心思讨好她。
那个时候的她,走到哪儿,都有人捧着,对着她,人人都是一脸的欢喜赞叹。
可是,自文宗龙驭上宾,一夜之间,这些笑脸,全部都不见了!她的宫里,除了母后皇太后和小皇帝,几乎再也没有人踏足了。
白天长日寂寂,夜晚孤灯莹然,欢声笑语,好像上辈子的事情。
丽贵太妃性情柔顺,屈己从人,承恩得宠之时,一向与人为善,从未做过以势压人的事情。
虽然她也知道,这九重宫阙,是天底下最势利的地方,但人情冷暖,又何至于竟到了这种地步?她体味到一个叫人恐惧的事实:这里边儿,人情冷暖之外,还有大伙儿都怕惹祸上身的心思——当年,文宗受不了某人倔强强硬的脾气,移宠于温柔和顺的她;现如今,那个当年被她夺宠的人,以太后之尊,垂帘听政,手握生杀予夺的大权!心理上巨大的落差和压力,使得柔弱的丽贵太妃,萌生了仰药殉主的念头,而且,几乎就要付诸实施。
由荣而枯,孤守冷宫五年半,一道指婚的懿旨,犹如春风化雨,一夜之间,永和宫由枯而荣了。
大伙儿都看清楚了,这场旷古未有的栓婚,妻以夫贵,母以女荣,丽贵太妃的好日子,又重新开始了!而且,某种意义上,她今后的日子,比之当初承恩于先帝,更叫人艳羡!想一想:女婿是当朝第一宣力大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懿旨还叙明,荣安公主出阁之后,丽贵太妃出宫随荣安公主居住,由荣安公主奉养——在女儿、女婿家里,她可不就是太后?可不就是千人万人捧着的凤凰?富贵荣华,只怕宫里边儿都比不了!还没有宫里边儿那些规矩拘束着!这般舒心畅意的日子,可不就是神仙?幽居深宫之中,岂能及其什一?还有,这道栓婚的懿旨,明白宣示,圣母皇太后和丽贵太妃两位,那段若有若无在恩怨,已经完完全全地翻篇儿了,旁人再也不需要担心遭受池鱼之殃了。
这也是永和宫重新热闹起来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