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卓凡回府之后,白氏和明氏,第一时间,将这件事情告知了他。
两姐妹本来心里忐忑,怕关卓凡怪她们冒失唐突,不想关卓凡静静地听完了前因后果,脸色舒展开来,大拇指一翘:好!这个事儿,你们办得漂亮!顿了一顿,拿十分欣赏的眼光,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两个女人,含笑说道:我倒不晓得,两位嫂子,竟是巾帼英雄一流人物!白氏和明氏对视一眼,都看见对方的脸儿红了,心里面却是异样的妥帖。
关卓凡提着气,等着法国公使过来提出严重抗议——他真心希望法国人过来找他麻烦的。
可是,关卓凡失望了,法国人并没有露头。
事实上,事发当天,庄汤尼一离开法源寺,就去了东交民巷的法国公使馆。
本来,在天主教务上面,法国人最喜多事,可是,这个事儿不同:小蕊没签卖身契,没签劳动合同,也没有入教——根本就是老鼠拉龟,无处下嘴。
再者说了,为了这么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同中国政府的首相,发生直接的冲突,也不是生意经。
不过,法国公使表示,可以为教堂向关亲王方面追讨经济赔偿——就是白氏说的饭食银子。
庄汤尼的脸皮倒没有这么厚——那么搞,还能叫做慈善了吗?传了出去,南堂的名声往哪里搁?再说,真要追讨什么饭食银子,他也不需要法国公使馆出面,那个镇国夫人已经主动有所表示了。
最后,庄汤尼只好空着手,怏怏而归。
小蕊就此在贝勒府呆了下来。
开始的时候,因为小蕊通文墨,白氏派她专门侍候书房的差使。
关卓凡很快就对小蕊大表满意。
白氏隐然觉得,关卓凡对这个小姑娘,似乎另有心思,于是顺水推舟,就派了小蕊做了贝勒爷的贴身侍女。
当然,小蕊进书房之前,她的出身来历,军调处是起过底的,一如她自己所说,严丝合缝,没有任何可疑之处。
法源寺山门前这一出,在当时的北京城,造成了极大的轰动。
法源寺镇国夫人义救孤女,甚至被编成了说书段子,书场、茶馆、酒楼,讲传一时。
这个事儿,对关卓凡来说,起到了非常正面的舆论加持:一是,从洋鬼子那儿,硬生生虎口夺食,国人自然舒心畅意,痛快叫好。
二来,一部分守旧卫道之士,素来明里暗里,攻击办洋务的,崇洋媚外,甚至交通外夷——之前的恭王,现在的关卓凡,皆不能免于此类明讦暗诽。
法源寺的事儿出来,这班人的说嘴,就响亮不起来了。
这三来嘛,这一类拔落难孤女出火坑的事儿,本来就是中国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戏码。
真如明氏说的:做错了事才会惹麻烦,若做对了,只有好处,哪里有什么麻烦?第四点,则是关卓凡方面,暗中主动加以引导的:这个事儿,换了哪个朝廷官员来办,说不定都无所措手足,可是,镇国夫人一介女流,却有理、有力、有节的办了下来,洋人一个屁都放不出来,何故?这都是因为镇国夫人和关贝勒是一家人,耳濡目染,晓得洋人关窍所在,因此打蛇打七寸,一出手,洋人便动弹不得了!所以,若要在洋人面前自尊自强,就必须知己知彼,就是说,必须张开眼,走出去,不然,对外边的天地,一头雾水,和洋人打起交道来,一脑子浆糊,就只有被人欺负的份儿了。
**白氏婉拒小芸出洋的第二天晚上,关卓凡把安排小蕊留学的想法,对白氏说了。
白氏无法掩饰她的惊讶,脸上的表情,复杂而微妙。
不过,自然是没有异议的——包括认小蕊做妹妹。
可是,白氏试探着问道,这样一来,是不是……就不好再叫小蕊做丫鬟的差使了?关卓凡想,俺们可以不叫这个差使做丫鬟嘛,改称生活秘书,如何?心里虽然这么想,嘴上却不会这么说。
他笑了一笑,说道:这倒不必,你叫她白吃饭,她反倒心中不安。
白氏就不再说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