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乱清_青玉狮子 > 第十三章 无事不登三宝殿

第十三章 无事不登三宝殿

2025-04-03 08:01:13

乘着废太监传旨申斥制度的东风,关卓凡趁热打铁,打算再做一件核爆级别的事情。

经由强有力的幕后推动,舆论迅速发酵:刘云溪明明是最地道的正途出身,虽不说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但该读的圣贤书,都是熟读了的,何以无知无识至于此极?什么地方不对劲儿呢?一个叫做宝廷的旗下名士,写了个帖子,其中有两句话,时人热传:皓首穷经,不及秘义。

这两句,出自唐朝韩偓的《增易卜崔江处士》:白首穷经通秘义,青山养老度危时。

不过,宝廷反其意用之,充满了讽刺的意味。

这个宝廷,书友们大约还有印象,他是个闲散宗室,关卓凡的铁杆粉丝。

轩军平定了日本长州之乱,带回了和樱天皇,朝廷议功,宝廷虽不在朝,却一力鼓吹,关卓凡内,扶社稷将倾之危;外,定强盟、收顺藩,这是列土分茅之功,夏赏五德,爵以劝功,古有明训,朝廷不宜因循,应该酬以王爵。

宝廷身上没有任何爵位,但他却少负诗名,年纪不过二十多岁,已有纳兰性德之后国朝第一人的名声。

当时,他还没有能够考取任何功名,但已被视为八旗文气所聚,因此,能够领袖同侪,一言一行都有人追摹。

关卓凡那个一切礼仪制度服用起居,皆用多罗郡王例的多罗贝勒,多少受益于宝廷等一班闲散宗室造的上述舆论的。

此时的宝廷,身份已经不同,他去年乡试中式,成了举人,刘云溪便正经算是他的翰苑前辈了。

一个刚刚中举的小年轻,距进士及第还远着,却对进士出身的翰苑前辈如此不客气,实在惹人侧目。

不过,宝廷为人,放荡不羁,疏狂磊落,自称胸无宿物,素有敢言之誉。

平日好使酒负气,放浪形骸于山林泉下。

因为有这番魏晋名士的派头打底,他对刘云溪的讥讽,倒也并不如何令人意外。

又一种说法紧跟着起来了:现今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世易时移,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行不通了!圣贤之书当然要读,可是,窗外事也不能不闻啊!不然,再怎么正途出身,出来出去,也就是一个刘云溪罢了!舆论发酵的差不多了,关卓凡要动一动了。

他要动什么呢?科举。

嗯,这得算核爆级别的事儿了。

不过,不是废除科举,这在当时的政治条件下,不存在任何的可能性。

关卓凡还没有向全天下读书人同时开战的实力。

甚至也不是改革科举。

一看到改、变一类字眼,立马会有一大堆读书人,针扎屁股般跳起来,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嘛!可是,科举不能不动了。

科举制度,可不仅仅是现代的公务员考试,这个制度,掌握和控制的,是整个社会的教育体系——从开蒙到出仕,从资源到通路。

关卓凡要在中国实现近代化、工业化,就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最基本的近现代的科学、文明的启蒙,这个,现有的科举制度,自然是无能为力的;另外,近代化、工业化,需要海量的掌握近现代科技知识、具备近现代文明观念的人才,这些潜在的人才,都绑在现有的科举制度内,皓首穷经,关卓凡只能觑空子、抽冷子,吃一点这个制度漏出来的残羹剩饭。

真是叔可忍婶不可忍啊!既然现在还不能搬开它,那么,就只能尽可能的改造它了,使它的正能量尽可能的多一点,负效用尽可能的少一点。

如何改造呢?前面不是说过,一提改、变,就会有人一跃而起吗?我不提改,也不提变,嘿嘿,不是说法古无过吗?好,我来复古。

**西江米巷,倭府。

倭仁头大了:这位王爷,怎么又自个儿跑过来了呢?你这么干,固然是礼贤下士,可是,朝廷是有宗王不得交通大臣的祖制啊,你不能总装作不记得啊!还有,我不能再收礼了!可若你又拿出本宋版的典籍,我受之有愧,却之不甘,这百爪挠心的,味道实在是不好受啊!上一次,关卓凡初值弘德殿,为小皇帝开讲兵事、洋务,携了另一位新师傅翁同龢,一齐登门拜访老师傅倭仁,送了倭仁一本宋版的《近思录》,这是朱熹和和吕祖谦合著,辑录所谓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的学问精义,其编排依朱、吕的理学思想体系,算是尽括了源于周敦颐的程朱一脉的理学学术主体。

程朱为倭仁所宗,宋版《近思录》,开卷即闻先贤呼吸,倭仁心跳加速,犹豫再三,到底没有说出不要的话来。

倭仁不受礼的金钟罩,就此被关卓凡破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