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乱清_青玉狮子 > 第一一八章 黄雀行动和榫卯计划

第一一八章 黄雀行动和榫卯计划

2025-04-03 08:01:13

朝内北小街,轩亲王府。

关卓凡面前的书桌上,摆着军调处送来的一封密件,密件的右上角,盖了一个小小的红色印章,标志着这封密件的密级——一个标准的等边三角形,里面是一个希腊字母Ⅲ。

轩军的情报密级,共分六等,由低至高,分别是蓝一、蓝二、蓝三、红一、红二、红三。

蓝一至蓝三,标志为蓝色等边三角形,内置对应的希腊字母;红一至红三,标志为红色等边三角形,内置对应的希腊字母。

红三,这是轩军情报体系密级最高的标志。

当然,红一至红三的标志,酷肖原时空某地对某种艺术作品的某种成分的分级标志,至于轩亲王为什么会选用这种可能令本书读者产生误会的标志作为轩军情报密级的标志,呃,狮子也不晓得。

来看看密件的内容。

乍看上去,属于每一个字都认得,但摆在一起就不晓得什么意思那种,但对照过密码本,再按照特殊的规律翻译之后,就变成了以下的内容:黄雀行动、第三阶段、B计划。

顺利。

黄雀入笼。

青雀、白雀、紫雀各安其位。

开始投食。

投食两个字,叫关卓凡右眼皮轻轻的跳了一下。

他划着了一根火柴,点燃了密件,火焰窜上来之后,将其扔进了一只浅口的青瓷盆中,密件在火光中扭曲、翻转,很快化为灰烬。

看着袅袅的青烟,关卓凡无声的叹了口气。

箭已离弦,再也不能回头了。

黄雀行动,是军调处成立以来,实施的最重大、最秘密、最复杂的行动,关卓凡亲自领导,陈亦诚主持实施。

黄雀行动倾军调处全处之力,但行动的终极目的,只有关卓凡和陈亦诚两个人知晓,连马丁内兹都不甚了了。

黄雀行动由多个环节组成,分成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准备了两到三套方案,军调处内部,以A计划、B计划、C计划谓之。

现在,正进行到第三阶段,实施的是B计划——经过对A计划实施效果的评估,陈亦诚和马丁内兹都认为,A计划不可控因素过多,增加行动成功的难度,甚至可能导致关键信息的外泄,报关卓凡批准,改行B计划。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黄雀行动正式定名成案之前,这个行动便已开始实施了,特别是对几个关键角色——青雀、白雀、紫雀的选择、确定。

只是,那个时候,还不叫黄雀行动罢了。

青雀的人选,是一早就准备好了的,但需要合适的时机,把他变成青雀。

一年前,宫内一次小小的意外事故后,这个时机出现了。

白雀由关卓凡亲自选定,之前,甚至没有经过军调处的背景调查。

不过,军调处的补充调查,以及之后白雀的表现,都证明王爷目光如炬,如果叫军调处自己去找,只怕都找不到这么合适的人选。

王爷素来洞鉴万里,小陈和小马,除了打心眼里佩服之外,倒也没想别的什么。

他们不晓得,白雀的确定,对于穿越者关卓凡来说,并不是什么太大的难事,有足够的历史资料表明,某某某是白雀的不二之选,轩王爷这边儿要做的,只是因势利导罢了。

真正不好办的,是紫雀的人选。

最终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另一项秘密行动榫卯计划。

榫卯计划和黄雀行动有密切的关联,但并不从属于黄雀行动,并且,远在黄雀行动定名成案之前,便已开始实施了。

榫卯计划的目的,是向紫禁城的侍卫和护军,渗入轩军自己的势力。

护军还好办,难的是侍卫。

紫禁城的侍卫,由领侍卫内大臣管领。

这个位子,以前,肃顺是坐过的,恭王也是坐过的,后来,恭王御前咆哮失礼,一跤跌倒,复出之后,军机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内务府的差使恢复了,但议政王的头衔不复,同时丢掉的,还有领侍卫内大臣。

接恭王领侍卫内大臣的缺的,是醇王。

后来,又加了一个伯彦讷谟诂。

关卓凡入玉牒,贝子、贝勒、郡王、亲王,一路青云直上,领班军机、独掌国柄,终于到了小皇帝口中专固国朝、胁迫内外的地步。

但有点奇怪的是,他的头衔中,和紫禁城相关的,或者更准确的说,和内廷相关的,却只有一个御前大臣。

由始至终,两宫皇太后没有表露过叫他兼署领侍卫内大臣的意思。

留意到这个情况的人不多,就算注意到了,也不以为意:轩亲王身上的差使太多、太重了,现在连入直弘德殿的辰光都拿不出来,哪里还有多余的精力去照应宫中的宿卫?但关卓凡自个儿,却不能不以为意。

御前大臣也是非常重要的头衔,带上这顶帽子,就意味着成为了上头最亲信的重臣、近臣。

外臣入觐,要由御前大臣带班;御前大臣自己觐见,却不必递牌子,直接请见可也。

另外,御前大臣也能够代表上头,管理乾清宫侍卫和御前侍卫等内廷侍卫。

紫禁城的侍卫中,乾清宫侍卫和御前侍卫这两种内廷侍卫,地位是最高的。

从乾清宫开始,就算进入内廷,宿卫内廷,是最受信任的亲贵子弟才能充任的差使。

其中,御前侍卫,顾名思义,在御前行走,和上头的距离最近,较之乾清宫侍卫,又更进一步了。

不过,乾清门以南,属于外朝,外朝的宿卫,就不归御前大臣管了,统领紫禁城宿卫全局的,还是领侍卫内大臣。

领侍卫内大臣并不止一人,满员的时候,上三旗每旗二人,一共六人——当然,满员的时候很少,即便满员,起核心作用的,也只有一到两人,譬如文宗时候的肃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