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乱清_青玉狮子 > 第一一九章 平均分

第一一九章 平均分

2025-04-03 08:01:13

小皇帝,小皇帝。

以小皇帝为黄雀的念头,关卓凡很早就有,但是,黄雀行动之类的计划,只是他对待小皇帝的诸多选项之一,且排位并不靠前。

这一选项的排位逐步前移,最终成为第一和唯一选项并付诸实施,是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的。

刚开始的时候,关卓凡对待小皇帝的基本方针,是观察、了解、影响、控制。

他要看一看,这个小皇帝,和历史资料中的那个早崩的穆宗皇帝,是否能够对的上号,有没有改变的可能?当然,是按照关卓凡的想法、符合关卓凡的利益的改变。

为此,他毛遂自荐,入直弘德殿,做了小皇帝洋务、兵事功课的师傅。

不过,入直弘德殿,更直接和更重要的目的,还不是观察、了解、影响、控制小皇帝,而是以下两个:其一,为自己上多一道保险。

清朝对于储君和皇子的教育的重视,大约是中国历朝历代之冠,因此,在清朝的政治中,帝师的地位,超然而崇高,某种意义上,帝师的资历,算是一种丹书铁劵、免死金牌,这一点,到了清朝的中后期,表现得尤其明显。

祺祥政变时,顾命八大臣中的杜翰,是肃顺集团的谋主,打压两宫和恭王的谋划,大多出于其手,慈禧和恭王,衔之次骨。

本来,除了肃顺,他们第二个欲杀之而后快的,就是杜翰。

可是,因为杜翰的父亲是文宗的师傅杜受田,不但不好杀他,还不好给予过重的处分,法司议革职戍新疆,但诏原之,褫职,免其发遣。

就是说,从拘留所出来就直接回家了,一天正经的牢也没坐过。

杜翰本人并非帝师,不过是帝师的儿子,就占了偌大的便宜,恭王和慈禧,宁肯去杀载垣和端华这两个铁帽子王,也不来动他。

如果本人就是帝师,待遇就更好一些了。

翁同龢是光绪新政的核心人物,康、梁等人的大后台。

戊戌变法,新旧矛盾激化,维新派欲铤而走险,不利于慈禧,袁世凯出首,慈禧发动政变,恢复训政,幽禁德宗,杀六君子,但翁师傅的处分,不过是革职,永不叙用,而且,在其逝世五年后的宣统元年,诏复原官,追谥文恭。

宦海沉浮,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更何况关卓凡做的,改革也好,权争也罢,都会遭遇力道极为猛烈的反抗,有时候甚至是千夫所指,实在是极需要替自己多上一道保险的。

杜翰、翁同龢和政治对手的矛盾,都接近你死我活的程度,落马后,却都因为帝师这个因素而得保首领,帝师,就是关卓凡替自己上的一道保险。

此其一。

其二,以增加小皇帝兵事、洋务功课为契机,打压守旧势力,加速推进新政。

兵事不是重点,重点是洋务,如果连皇帝都学洋务,今后,还有谁不能学、不该学洋务的?这是最好的标杆,如果这一关能过去,之后,新政就可以大踏步地向前进了。

守旧派的反对如期而至,办个同文馆,还要吵得沸反盈天,皇帝学洋务,真正是如丧考妣了!然而,关卓凡布置得宜,抢先一步,封住了守旧派领袖倭仁的嘴,蛇无头不行,守旧派乱了章法,待钟王宣旨,劈头盖脸,将第一个上折反对的詹事府右庶子孙东谋一顿锥心之诛后,守旧派气焰大减,不得不消停了下来,关卓凡无惊无险地闯过了新旧之争的第一关。

其三,才轮到观察、了解、影响、控制小皇帝。

首先是观察、了解:看一看,这个小皇帝,和历史上的穆宗,是否真的是一码事?如是,有没有改变他的可能性?值不值得做出相关的努力?答案如果是否定的话,就要确定:自己有影响、控制他的可能性吗?原时空那个早崩的穆宗皇帝,是个什么样子的皇帝呢?先来看看穆宗的前任、后任们。

有人说过,中国历朝历代皇帝的平均水准,以清朝为最高。

这是一个注定会引起争议的说法,但是,若仅以封建社会的维度而言,关卓凡是认同这个说法的。

乾隆之前,国势强盛,对于皇帝水准的争议较小,不去说他了;乾隆以后,国势陵替,内忧外患,但皇帝的水准,依然有可圈可点之处。

第一二零章 气数,气数能够充分表现穆宗的昏、暴的,一个是成禄案引发的吴可读案,一个是欲重修圆明园而引起的天大风波。

成禄,乌鲁木齐提督,镶蓝旗。

说起此人,书友们大约还有一点印象,左宗棠平定甘肃全境,朝堂之上,慈禧痛斥乌鲁木齐提督成禄,窝在甘肃,新疆不敢去,甘回打不了,不晓得干什么吃的!传旨,乌鲁木齐提督成禄,丧师失地,迁延不进,就地免职!然后,所遗乌鲁木齐提督一职,着展东禄接任!这是本时空的事儿,在原时空,平定甘肃花了更长的时间,因此,成禄有更多的时间为非作歹:他身为乌鲁木齐提督,非但滞留甘肃,坐视新疆糜烂,前后七年,迁延不进,还苛虐驻地周围民众,前后索要钱银三十余万两——在甘肃那种穷地方,这是一个天文数字。

士民抗议,成禄居然巫良为匪,纵兵虐杀二百余人,然后上报朝廷,说自己打了一个胜仗。

左宗棠西征,查得情弊,上折严劾,成禄革职拿问。

但成禄是醇王的私人,后台太硬,如此恶行,最后只拟了一个斩监候。

是个人就晓得,这一候,脑袋就算保住了。

等到了皇帝大婚、太后整寿之类的普天同庆的大喜事儿,或加恩,或大赦,就可减刑,甚至释放。

一位甘肃籍的御史,叫吴可读的,悲愤之下,上折力争,内有警句:皇上先斩成禄之头,悬之汇街以谢甘肃百姓;然后再斩臣之头,悬之成氏之门,以谢成禄。

这几句话,激怒了穆宗,认为吴可读欺他年轻,才出此锥心刺耳之语。

于是,不但不杀成禄,反倒真要斩吴可读的头了!这就太荒唐了。

成禄的案由是没有争议的,有争议的只是量刑的尺度,因为这个杀言官,不成了桀纣了吗?这真正叫亡国气象!两宫皇太后苦劝,但穆宗发了牛脾气,生母的话固然不听,一向敬爱的嫡母的话,也不听。

皇帝的要求太过分了,亲贵大员,一时之间,没有人肯主办这个案子,这个时候,醇王跳了出来:我来替皇上出气!于是,醇王主持,三法司会审,竟真办了吴可读死罪!到了画行的时候,大理寺少卿王家璧死活不肯下笔。

定死罪,需要三法司所有堂官,正、副都算上,全堂阙诺,缺一不可。

就因为王家璧不肯昧了良心,阿附上意,吴可读终于逃得一命,改判了充军。

这位王家璧,在本书中也是出过场的,就是铁路大会议上,踌躇再三,才最后一个在支持兴办铁路的奏折上署名的那一位。

如果说,吴可读一案上,穆宗的表现,仅仅是荒唐,那么,重修圆明园一事上,穆宗的表现,就是疯狂了。

重修圆明园,亲政之前,穆宗便一直念兹在兹,一俟亲政,立即开始着手此事。

这里边儿,既有无可压抑的游观之兴,也有强烈的虚荣心在作祟:你们烧了我家的园子,我修个更好的出来,气死你们!当然,重修圆明园,名义上是感戴慈恩,以之为两宫皇太后颐养天年之所。

百废待兴,资金紧绌,这个时候重修圆明园,以内务府的尿性,非把国家财政修破产了不可。

阿房宫、艮岳殷鉴在前!恭王打头反对,穆宗居然对他六叔拍桌子,大声咆哮:我把这个皇帝让给你做好不好?然后大发威风,撤掉恭王一切差使——这还不够,革去亲王世袭罔替,降入不入八分辅国公。

军机大臣和御前大臣惊愤交谏,穆宗脾气上来,居然亲自拟旨,要将五军机、五御前等十位重臣,一起革掉。

这就不仅是倒行逆施,简直是丧心病狂了。

穆宗不明白:清朝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脱胎于满洲贵族共和,满洲亲贵,是政权的股东。

就算经过康、雍、乾三朝,股东的表决权,就比例而言,相对于皇帝这个董事长降低了,但依然还是董事。

穆宗这么干,等于要把所有的表决权,收到董事长一人手里。

这种行径,真正叫动摇国本,即以圣祖、世宗、高宗之盛年,也绝不敢干。

他一个刚刚亲政,没有任何真正权力基础的毛头小子,就这么乱来,下场如何,用脚后跟也能想到。

早已撤帘的两宫皇太后,不跟皇帝打任何招呼,御弘德殿,召见军机大臣和御前大臣,当着皇帝的面,恢复了恭王的爵位、差使。

皇帝亲拟的那道撤军机和御前的旨意,自然作废,连明发的机会都没有。

这其实相当于一场政变。

皇帝的权威大损,两宫的手重新伸回了政府中枢。

穆宗心灰意冷,更加纵迹于花街柳巷,直接导致了他的早崩。

穆宗的继任人选,有立长、立幼之争,立长皇帝亲政,立幼两宫垂帘。

满洲亲贵被穆宗的糟糕表现吓到了,那些已经成年的爷,看来看去,就没有一个靠谱的。

所以,宁肯选择立幼——其实就是选择一直善尽职责的两宫皇太后继续执政。

关卓凡认为,穆宗的桀纣气质,绝对不是灵光乍现,略假时日,他会变真正的桀纣。

原时空,穆宗因为早逝,被后人给予了过多的同情,但关卓凡以为,穆宗早崩,实在是中国人的福气;不然,中国的命途,必定会更加多舛,在时代的狂潮中,能不能够保持国土的基本统一,都是未知之数。

还有,穆宗和他的父亲、祖父一样,在对外的取态上,一样是保守的。

外国使臣觐见,原时空和本时空,都引起了相似的礼仪方面的纠纷,这方面,恭王等枢府大员,其实是愿意对外国使臣曲予优容的,李鸿章、左宗棠等封疆大吏,更是暗示,应该接受对方在礼仪方面的要求。

这种事儿,自然少不了清流们大发殿陛之下,自古无不跪之臣之类的议论,但真正的麻烦,不是来自清流,而是来自穆宗——最不愿意看见殿陛之下出现不跪之臣的,是他自己。

礼仪纷争上,穆宗是当事人,若当事人自己愿意以国际通行的礼仪接见外国使臣,清流们也不好再啰嗦什么,那么,近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就会向前迈出虽然不大、却非常重要的一步。

宣宗的保守,因初次和新时代、新世界打照面,手足无措,尚有几分可以原宥之处,愈往后,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保守,就愈不能原谅了。

到了穆宗,已经是第三代了,在两次战败和洋务勃兴的背景下,他依旧秉持着爷爷辈的观念,真正叫冥顽不灵了。

穆宗的糟糕表现,不是教育失败那么简单。

对外保守,可以认为是旧式教育失败的结果——原时空,穆宗的老师,都是地道的旧派,没有一个新派。

可是,一句话听不入耳就要杀言官,一登基就要大肆修建楼堂管所——还是在财政左支右绌的情况下,这个,可就和他受到的虚己纳谏、养护民力等传统的旧式教育全然背道而驰了。

事实上,清朝的每一个皇帝,接受的都是和穆宗相似的教育,却只出了穆宗这么一个异数。

关卓凡认为,穆宗的桀纣气质,既然赖不到他受的教育头上,就只能认为是天性有问题了,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基因有问题。

就是说,他把父母基因中不好的部分,全部接收了下来,好的部分,全部摒之于外了。

真是……唉。

气数,气数。

当初,关卓凡曾这么想过:我来试着改造改造小皇帝;改造不成功的的话,将来这个皇帝,是不好给你做的。

从原时空的表现中,可以看出,穆宗有如下显著的特点:偏执,狭隘,敏感,易怒,尚浮华,好面子,既自傲,又自卑。

对于老师来说,拥有以上特质的学生,一定是叫人头疼的。

关卓凡接手小皇帝之前,已经做了相当的心理准备,但接手之后,发现困难还是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大。

皇子很早就开始接受系统的教育,皇宫的特殊性,使其本身也成为皇子另一种意义上的课堂,皇子对皇宫外面的世界虽然懵懂,但世界观其实形成的很早,关卓凡接手小皇帝的时候,他其实已经是一件半成品了,不少特质已经是不可逆了,关卓凡能够做的,其实并不多。

何况,皇帝是天底下最特殊的学生,骂不得,打不得,许多正常的教育手段——传统的也好,现代的也罢,无法施之于皇帝。

关卓凡并非一无所获,至少,他很快就弄清楚了:为什么小皇帝看上去人并不笨,功课却如此之差?并不仅仅是功课繁难、枯燥和倭仁等师傅教而不得其法。

事实上,清朝的每一个皇帝,打小学的,都是这些功课,师傅的教育方法,也是大同小异的。

怎么单就穆宗学不出来呢?关卓凡发现,小皇帝的思维,是一种简单的线性思维,不会拐弯,不会跳跃,不会由此及彼,更谈不上什么发散性了。

对于自己基本认知范围之外的事物,小皇帝的理解力特别之差,而理解不来,就谈不上什么接受。

譬如,对于关卓凡讲的近现代科学知识,小皇帝或者一片茫然,或者如看《山海经》、《镜花缘》:嗯,云山雾罩的,有点儿意思。

可是——可是,就到此为止了,就像听故事,听完就算,根本就没有把它们当作学问。

小皇帝不是没有好奇心,但他的好奇心,仅仅是浮光掠影,光影之后是什么,他并不关心,即是说,他并没有真正的求知欲。

小皇帝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呢?就是各种玩乐,以及,各种奢华漂亮的服御。

另外,任何知识——不论新、旧,如要扎实掌握,都须进行强化记忆训练,但关卓凡发现,小皇帝十足十地不耐繁钜,对重复的教学内容,有本能的排斥,背诵、默写一类的强化记忆训练,对他来说,犹如上刑,因此,翻来覆去,什么也记不住。

还有,小皇帝对另一种繁钜——数字,同样的排斥。

关卓凡曾以战争的后勤保障作为切入口,给小皇帝讲生产能力和战争胜败的关系,希望他能够形成爱惜国力、养护民气的概念。

关卓凡举的例子,是前汉赵充国的《屯田奏》。

他一边背诵,一边解释,‘臣所将吏士马牛食,月用粮谷十九万九千六百三十斛,盐千六百九十三斛,茭藁二十五万二百八十六石。

难久不解,徭役不息……小皇帝终于忍不住了,大大的打了个呵欠。

结果,小皇帝连赵充国和屯田奏这两个名字都没有记住,打仗就是打后勤神马的,更是关朕底事?你要给他讲什么广心胸,守制度,讲什么天子将身为天下法则,他的神气,会让你觉得,天子神马的,根本就是另外一个人,而不是他爱新觉罗.载淳。

当时,关卓凡就忍不住想:好吧,您这么不爱干天子这个活儿,那么,咱们就另外找个人来干干?如果自己什么其他的事情都不做,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拿来教育小皇帝,这个学生,也许多少能够改变一些——可是,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那么,就只好……换人喽?关卓凡曾经想过:小皇帝变成好皇帝,是没有可能的了,不过,有没有可能,把他变成对自己言听计从的皇帝,甚至,变成自己的傀儡呢?他很快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使小皇帝对自己言听计从,并非不可能,但前提是自己要先变成一个地道的佞臣,事事都顺着他、捧着他——靠,真那样,我还改什么革,中国还复什么兴,崛什么起,我,我还穿个屁越啊!把他变成自己的傀儡呢?想都别想。

想一想小皇帝的脾性,想一想,这个主儿甫一上台便将五军机和五御前一股脑儿炒掉的做派吧。

那……就只能把你变成黄雀了。

*(未完待续。

)如果您觉得《乱清》还不错的话,请粘贴以下网址分享给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谢谢支持!( 本书网址:https://m.keepshu.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