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倏然转暖,场子里打布库的小太监们,还穿着夹衣,掼跤、打筋斗,小半个时辰下来,个个红头赤面,汗流浃背。
小皇帝也是头上冒汗。
他并不亲自下场子掼跤、打筋斗,除了指手画脚、吆三喝四外,最大的兴趣,是转玲珑——叫小太监躺在一张条凳上,抬臂、曲腿、弓背,只用屁股接实条凳,他用手按住小太监的小肚子,猛力旋转,看看这个小太监,到底能打多少个转儿?这个转玲珑的花样,是在外宅的时候,一个戏班子的角儿教给小皇帝的。
据那个角儿说,戏班子的人,闲暇之余,多以此嬉戏,有时候,还会两人一组,拿转玲珑赌赛,转圈多者胜,转圈少者败,败者要输东道,或者请下馆子,或者请叫条子——这个时候,就是相公嫖姐儿了。
戏班子的角儿,都是打小就抻腿、下腰、拿大顶,各种练功夫,身体的柔韧、灵活,远非常人可比,有时候,犹不免会摔下条凳,何况这班没有一点底子的小太监?加上小皇帝手劲既弱,又不晓得该如何掌握力道,常常是半个圈儿没转到,小太监就摔下了条凳。
这个时候,小皇帝就大声呵斥:没用的东西,再来!或者:没用的东西,下一个!小太监们可就苦了!鼻青脸肿是轻的,头破血流者有之,骨断筋折者有之,可是,小皇帝乐此不疲,一到打布库,满场子都是他的叫喊声:没用的东西,再来!没用的东西,下一个!阳光猛烈,天时甚热,小皇帝又不能像小太监那般脱去上衣,光了膀子,颇有些耐不住了,小李子觑着小皇帝的神色,赔笑说道:万岁爷,时辰差不多了,该回太极殿搽抹搽抹身子啦,不然,汗出多了,吹了风,可容易着凉。
这个天儿,白天是热了起来,太阳下山后,却还是凉的,还是要当心些的。
小皇帝皱了皱眉:扫兴!不过,他确实热了,加上兴致勃勃地转了几十个玲珑,终究也有些累了,也就没有怎么坚持,说道:好吧,先回去一趟。
转头对场子里的小太监们喝道:你们先练着,不许偷懒!一回到太极殿,小李子就吩咐人烧水——天时虽然开始热了,但也没到大夏天,小皇帝禀赋甚弱,这种天时抹身子,还不敢用凉水。
两个太监抬了一个大木盆进来,里面装了半盆热水,后面跟着秀儿,手里捧着一个大铜壶——里面是凉水,这是用来将盆里的热水调整到一个合适的温度用的。
放下木盆,两个太监便立即退了出去,秀儿俯下身子,往盆中注入凉水,一边注水,一边用手试着水温。
小李子开始替小皇帝更衣,小皇帝微微仰着头,眼角余光中,半蹲半跪的秀儿,背脊和腰臀,连成了一条美妙的曲线。
他本来就汗流浃背,这下子,更觉燥热不堪,下身也热腾腾地有了动静。
你出去,小皇帝涩声说道,留秀儿一个人伺候就好了。
小李子一怔,随即明白了小皇帝的意思,他嗫嚅了几下,终于没有说什么,轻轻答了句是,停下手,默默地退了出去,带上了门。
小皇帝的沐浴、净身,在此之前,都由小李子主责,从来没有叫宫女单独伺候的。
秀儿呆呆的,万岁爷……这是要做什么呢?我又该怎么伺候这个差使呢?你木头啦?小皇帝皱着眉头,我的衣服还没有脱光呢!啊?是,是,奴婢……秀儿的声音打着抖,踌躇了一下,转到小皇帝的身后,颤巍巍地伸出手来。
看着秀儿手足无措的样子,小皇帝心里冒起了一股莫名的快意:之前,在你身上不慎失手,那是因为朕初出茅庐,现在,朕可是身经百战的人了!看我今儿怎么收拾你!非得叫你……念头转到这儿,想起《绣榻野史》中的一句话:必三犁肤庭,倒深入不毛,直捣其巢穴而扫腥膻,然后己。
哈哈,就是这么回事!嗯,叫你屈首请降,垂头丧气,徽钦之辱,亦不是过!正在引经据典,想得高兴,只听秀儿在背后轻轻一声惊呼:啊?!这是失仪,小皇帝喝道:你失惊无神嚷嚷什么?还有没有一点儿规矩?秀儿立即跪了下来,颤声说道:万岁爷的背上,背上……我背上怎么啦?呃,呃,万岁爷的背上,有些……红点子,呃,奴婢也说不大明白……镜子!啊?是,是!秀儿手忙脚乱地搬了一面镜子过来,跪在小皇帝身后,战战兢兢地举了起来。
看不见!你举高点!是,是!还是看不见!哎呀,真是笨死了!算了,你站起来!秀儿从地上爬了起来。
角度不对,依旧看不见。
小皇帝不耐烦了,一转身,撞开秀儿,直奔大穿衣镜而去,秀儿一个趔趄,险些摔倒,踉跄了几步,总算站稳了。
小皇帝背对大穿衣镜,努力扭过头去。
这一次,看见了,也看清楚了。
背上,有许多淡红的斑点,色泽鲜艳。
小皇帝慌了:这是什么?他大声喊道:小李子!小李子闻声而进。
你看看,这是什么?小李子看了,不由自主的咦了一声。
是疹子么?呃,奴才也说不好……传太医!传太医!主动嚷着传太医,在小皇帝来说,算是很少见的。
传来的太医,是太医院的左院判王守正。
太医院之主管为院使,正五品,副主管为左、右院判,正六品。
目下,院使暂时出缺,左高于右,这个左院判王守正,就是太医院事实上的最高主管了。
行过了礼,解衣诊视,一眼看去,王守正心里咯噔一下,脸色不由微微的变了。
*(小预告:明天两更,一更上午十点,二更下午五点)*(未完待续。
)如果您觉得《乱清》还不错的话,请粘贴以下网址分享给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谢谢支持!( 本书网址:https://m.keepshu.com )第一三零章 讳疾不,不,绝无是理,绝无是理。
王守正抑制住自己怦怦的心跳,以尽量平静的口吻说道:请问皇上,这些红斑,痒不痒呢?不痒啊,一点儿感觉也没有。
王守正的脑袋,微微地嗡了一声。
坏了!难道真的是?!……怎么可能呢?再怎么说,皇上也不可能得这个病啊!绝无是理,绝无是理!一定是我……看差了。
定睛再看,呃,实在是……像,太像了。
不,不,不能遽下定论,我是大方脉的,术业有专攻,小方脉和外科上面,毕竟不甚精擅。
清初,太医院共分十一科,为:大方脉、小方脉、疮疡科、针炙科、伤寒科、妇人科、痘疹科、正骨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
其中,大方脉即为内科,小方脉即为小儿科。
嘉庆二年,咽喉、口齿、痘疹三科合于小方脉。
嘉庆六年,正骨科从太医院分出,归入上驷院。
道光二年,以针刺火炙究非奉君所宜,取消针炙科。
——嗯,道光以后的清朝皇帝,某种意义上,确实是挺悲催的。
同治五年——就是去年,伤寒、妇人二科,归入大方脉;另新设外科,将原疮疡科划了进去——这还算有点儿道理。
所以,目下的太医院,一共分大方脉、小方脉、外科、眼科、口齿科五科。
王守正的专业,是大方脉,即内科,他怀疑小皇帝得的病,不在五科任何一科之中——原因很简单,宫里的人,不论男女老少,是不可能——或者说,是不允许得这种病的,所以,根本没有预防和治疗的必要。
如果一定要扯,和小方脉中的痘疹、外科中的疮疡,勉强能扯得上关系。
因此,王守正心里说,他在小方脉和外科上面,毕竟不甚精擅。
见王守正一直不说话,小皇帝忍不住问道:怎么样?要不要紧?啊,回皇上,不痒……呃,就不要紧。
那……这些红斑,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呃,这个,这个,哦,皇上方才……出过不少汗吧?是啊,和小太监们在外边儿打布库,今儿日头大,怪热的,出了许多汗。
这就是了,王守正说道,《黄帝内经》之《素问》有云: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皇上这是出了汗,未能及时发散,阳气阻遏,开阖失司,风寒湿邪侵袭体表……什么叫‘劳汗当风,寒薄为……’小皇帝皱了皱眉,呃,为……什么来着?回皇上,‘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顿了一顿,王守正说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呃,拿本朝高世宗所著《黄帝内经素问直解》说的,就是‘风,寒气也,寒薄于皮肤而上行则为皶,赤鼻也;寒郁于皮肤而外泄则为痤,小疖也,此言阳气加阴乃为汗,从中土而外出于皮肤也。
’小皇帝听得一头雾水,眉头皱得更紧了:有谁叫你背医书吗?王守仁赶忙赔笑说道:是,是,臣荒唐!这个……呃,就是皇上出了汗,天时热,衣裳厚,发散不及,堵住了毛孔,生了疹子。
小皇帝松了口气:你这么说不就结了吗——这么说,果然是不要紧的喽?不要紧,不要紧!那,这些疹子,什么时候可以消掉?呃,皇上服了臣开的药——请问皇上,这是第一次出这种疹子吧?你是太医院左院判,你不晓得?——是,以前从来没有过。
是,是,那就——呃,皇上服了臣开的药,臣打包票,快则三、五天,慢则十天、八天,一定就可以消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