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乱清_青玉狮子 > 第一四三章 开门红

第一四三章 开门红

2025-04-03 08:01:13

曾国藩进文华殿大学士,瑞常进文渊阁大学士,李鸿章进体仁阁大学士,文祥进协办大学士,一日之内,五道上谕次第明发。

曾、瑞、李、文四人,一人一道上谕,第五道上谕则总其事。

不过,这最后一道上谕的重点,并不在曾、瑞、李、文四人,而是在那个挂起来了的协办大学士,强调的是留待勋臣。

冥冥之中,响应如斯,第二天,勋臣那边儿就有动静了。

是日叫起之后,几位大军机跪了安,退出养心殿。

刚刚走出内右门,便看到军机处的门口,外奏事处的两个奏事官,一人手里捧着一个匣子,向这边儿探头探脑。

一看见几个大军机,两个奏事官赶忙紧走几步,迎了上来。

他们手中捧着奏折匣子,不能打千儿,哈了哈腰,其中一个年纪大的,满脸堆笑地说道:王爷,兰州那边儿来信儿了,电报局刚刚送过来的。

听到兰州二字,几个大军机的目光,一起落到了他们手中的两个匣子上——一个黄的,一个白的。

关卓凡心里哼了一声:这儿是户外,是语涉军国大事的地方吗?你们两个,巴结的太过分了。

开口说话,却是和颜悦色:老顾、老董,辛苦你们两位了,不过,以后,咱们进了屋子再说话。

是,是,谨遵王爷训谕。

白匣子替我拿进屋子去,黄匣子——赶紧送内奏事处吧。

是,是。

这就是所谓的黄白折制度了。

所有奏折,一律一式两份,一用黄折——送母后皇太后御览;一用白折,送轩亲王阅看。

如果轩亲王下了直,白的那份,不经外奏事处,直接送朝内北小街;如果轩亲王在直,就像今天这样,则送外奏事处,再由外奏事处分送军机处和内奏事处——其中的黄折子,由内奏事处送达御前。

结果,自然就造成了这样的局面:不论轩亲王在不在直,白折子都会比黄折子先抵达目的地。

就是说,不论什么奏折,轩亲王的阅看,都比母后皇太后的御览,要早一步。

这个局面,不是没有人心里暗自嘀咕的,但是母后皇太后本人却毫不介意,因为就算黄折子先到,也多半是看不懂的,也不晓得该怎么批复,也得等他把白折子阅看过了,拿了主意,自己的黄折子,才有御览的意义。

不过,像今天顾、董两个奏事官的举动,还是有点儿过了:黄折子应该第一时间递进内奏事处,不应该和白折子一块儿在军机处候着轩亲王。

进了军机处,打开白匣子,取出电报,尚未拆开,单看封口的标题,关卓凡便眼睛一亮:乌鲁木齐克复了!之前听到兰州二字,便晓得必是新疆的军报,但没想到入疆第一功成就如此之迅速,文祥以下,几个大军机都是又惊又喜:这么快?关卓凡拆开电报,略略扫了几眼,说道:嗯,刚刚好是十天前的事儿。

电报果然是军国利器!文祥的声音,略有一点激动,若放在以前,咱们大约还要再过……就算不要十天,也得七天、八天的,才能够收到这个好消息呢!中堂说的是,许庚身笑道,现在,这电报线路,只不过架设到了兰州——如果一路西向,一直架到了乌鲁木齐,十天前,乌垣克复之日,硝烟未散,咱们就晓得这个好消息了!乌垣是乌鲁木齐的别称。

曹毓瑛却是微微皱眉:快马加鞭,乌鲁木齐到兰州,只花了八、九天的时间,在新疆、甘肃那种地方,是能够跑死马的——不容易!郭嵩焘说道:所以要花大气力架设电报线路!等到电报线路架设到了乌鲁木齐,甚至架设到了伊犁、喀什噶尔,则西倕永定!还有铁路!……几个大军机热烈讨论的当儿,关卓凡已经将奏折看了一遍。

星叔方才‘硝烟未散’一说,他微微笑道,和实际情形,略有出入——乌鲁木齐竟是不战而下,一枪未放!仗打得狠的,是在之前的古牧地。

叛匪在古牧地被砸得粉碎,志气尽消,之后,我军稍稍推上一把,乌鲁木齐的叛匪,便闻风丧胆,弃城而逃了——诸公请传看吧。

几个大军机,一一看过了。

左季高绸缪全局,展克庵大将之才!文祥说道,不过,除此之外,依我之见,我军能够如此之快的取得这个‘开门红’,还有两点,也是极关键的。

博川,关卓凡说道,请说。

第一,军粮转运,万里不匮。

我遍读史书,历朝历代,用兵西域,军粮供给,无一时绝,无一日乏,如是次进军新疆者,前所未见!嗯。

第二,阿古柏、白彦虎虽然嚣张,但新疆——至少北疆的民众,其实多不肯附逆,这,对我军的胜利,也大有助益。

顿了一顿,转向关卓凡,说道:王爷,你力排众议,改‘缠回’为‘维吾尔’,果然是高瞻远瞩!**新疆的土回,和陕甘的土回,其实并不是一个种族,前者出于突厥一系,后者出于阿拉伯一系。

不过,中原的人们,分不大清楚这个,以其信奉****,亦称其为回人。

为区隔于陕回、甘回,乃称新疆的****为缠回。

这是因为,彼时的新疆回人,男性多戴以白布缠绕的帽子——色兰。

这是一个明显带有歧视性甚至侮辱性的称呼,深为新疆回人所厌恶,他们曾多次向朝廷表示异议,但始终不得要领。

新疆的回人,自称Uigur,汉语的音译,有畏兀儿、畏兀、畏吾、辉和儿,等等,其中,疆回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叫做威武尔。

去缠回之名,关卓凡早就有这个打算了,也跟两宫皇太后都说过了,用一个厌恶性的名字,压制一个族群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这种事情上泥古不化,白拉仇恨,实在不是生意经。

当然,也不能让你们叫威武尔。

于是,就有了以下这样一道上谕:谕内阁:缠族自汉、唐以来,散处天山南北者,派别颇多,名称亦极为复杂。

至本朝中叶改建行省,始统称之为缠族。

该族士绅,颇有以‘缠族’之名,未足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乃上书朝廷,请易之以‘威武尔’。

我皇上、皇太后如天之仁,拊循万姓,俯洽下情,惟遍稽史乘及省志诸书,录该族事迹者,仅见‘畏兀儿’,并无‘威武尔’,当系音近误译辗转之讹。

又查,‘畏兀儿’系该族中之一部落尔,以之名其全族亦欠妥叶,且更名‘畏兀儿’,徒泥于古而无深意,亦不足垂久远而示将来。

为合圣人‘名正、言顺、事成’之意,慎重斟酌,拟改为‘维吾尔’三字。

所谓‘维吾尔’者,以狭义言之,维持吾族之意也;以广义言之,并含维持吾国之义。

以此定为该族名称,非但毫无抵牾,且得顾名思义。

亦可使该族一般民众起合群、爱国之心,较之他名,殊觉妥善。

自此以往,该族即称为‘维吾尔族’,简称为‘维族’。

其前讹为‘威武尔’者一律更正,以免贻误。

钦此!这道上谕,在许多方面,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维吾尔族正式得名,并且是一个嘉名,较之缠回,天壤之别,对收拢人心,瓦解叛匪,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第一次在政府文告中引入了族的概念,这个族,非常接近现代的民族的概念了。

还有,政府的正式文告中,第一次出现了爱国这个字眼。

*(未完待续。

)如果您觉得《乱清》还不错的话,请粘贴以下网址分享给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谢谢支持!( 本书网址:https://m.keepshu.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