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房来报宝鋆求见,恭王犹豫了一下,思衬着,要不要就说今儿身子不爽,已经歇下了?凤翔胡同不是香山,恭王府不是碧云寺,如今正是多事之秋,自己的动止,大约都在人家的监视之下——那个朝阳门内大街的什么轩军松江军团总粮台驻京城办事处,应该就是某人的侦缉密探之巢穴吧?台面上,自己已经退归藩邸,台底下,若依旧和朝臣交通频密,是很容易惹人猜疑的。
恭王曾经想过,干脆躲回香山去,但犹豫再三,还是留了下来。
皇帝侄子的病情,确实已经极其严重,宫里传出消息,太医曾经想在汤药中加入人参,但人参素来是吊命的东西,如果脉案之中出现人参,几乎就意味着皇上已到了弥留之际,上头怕引起人心动荡,谕示太医,剔除了这味药。
自己这个时候走掉,性质可不同于那天在内奏事处我是来看脉案的,现在脉案看到了,我就该回府了——自己没差使,不当直,本来就该回府的;此时小皇帝正处在病危之中,自己却躲出城去,徜徉山水,逃避侍疾的义务,这不但叫无人臣礼,甚至可以被戴上无人心的帽子,太着痕迹了。
一旦天崩地坼,议立嗣皇帝,自己纵然已经把自己的儿子摒除在候选人之外了,但是,作为宣宗一脉中位份最高的亲贵,参与讨论、发表意见,是放弃不掉的权利和无法回避的义务,就算现在躲了出去,到时候,也得乖乖的回来,不然,会被人怀疑、指责,你是不是有心破坏议立嗣皇帝的大计?因此,躲不躲的,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就在家里呆着吧。
人既在家中坐,麻烦便找上门。
宝鋆见他,会说些什么事情,恭王大致都猜得出来。
这种时候,真不想和别人讨论这些事情。
可是,宝鋆不能算是别人。
恭王和宝鋆之间的情形,是很特别的。
宝鋆不仅是恭王的心腹,彼此还是知己,甚至可以说是恭王唯一的知己。
这个知己,不仅仅是理路相合,更重要的还是脾性相契,莫逆于心。
恭王的身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朝野内外,都是第一人,甚至在两宫皇太后面前,也是事实上的敌体,皇帝的四边不靠的寂寞,恭王也是有资格体味的。
在其他任何人面前——包括他最倚重的文祥,恭王都得端着,都得维持天潢贵胄的形象。
唯独和宝鋆在一起,他可以放下架子、撤除樊篱,互相开对方的玩笑,有时候,甚至可以放浪形骸,暴露自己的喜悦、苦闷、软弱、烦躁,乃至秘辛。
不然,恭王不可能在香山碧云寺水泉院的院子里,同宝鋆两个,枯站说话,直说到腿脚都酸麻了——这于恭王,确实是有生以来的第一次。
但是,也就是在这一次,恭王发现,虽然他多次劝慰,但到底也无法消除宝鋆对关卓凡的怨念。
这种怨念刻毒入骨,不但无法消除,还随着关卓凡的势力的不断增长而增长——朝廷也好,地方也罢,每多一块地盘落入关系的手中,对宝鋆来说,就多一个新的刺激。
以恭王对宝鋆的了解,他绝不可能一辈子将这种怨毒深埋心底,或迟或早,总是要发作的。
他能够……一击即中吗?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恭王便不自禁的摇头。
如果失手,还会像上一次那样,仅仅是退出军机、降三级这一类的处分吗?恭王再一次摇头:不会了。
因为,到了那个时候,人家已经不需要再给他爱新觉罗.奕?那么大的面子了。
上一次,不是因为对方手软,根本原因,还是当时的自己,依然在政府里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恭亲王亲自出面求情,姓关的也好,上头也好,都不能不买账。
到时候,不但宝鋆要倒大霉,只怕,还会牵连到自己。
虽然自己已经退归藩邸,但对付关卓凡,宝鋆一定会想方设法把自己拉上的——单靠宝鋆自个儿,力量太单薄了。
纵然自己一而再、再而三,拒绝参与其事,可依宝鋆的脾气,他是绝不会死心的,甚至,他可能背着自己、拿自己做什么文章,或者直接冒充自己的旗号——这都不稀奇。
为了不牵连到自己,同时,也是为了宝鋆好,恭王一度想过,减少彼此往来,将自己和宝鋆的关系,变成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样,宝鋆在自己这儿拿不到足够的弹药,也许,就不会放枪了。
你既不打人家的黑枪,人家也就不会拿你怎么样。
这就是所谓的为了宝鋆好。
可是……唉,下不了这个狠心呐。
毕竟是多少年的至交、多少年的知己!一想到宝鋆从此离开左右,恭王立马觉得,整个人空落落的,那种四边不靠的感觉,愈加强烈了。
以前的四边不靠,还有议政王或者军机领班的权力打底儿,现在呢,脚底下都是虚的!算了,还是见见吧,看看他说什么,再说。
见面的地点,还是小房子。
本来,恭王是不想和宝鋆在小房子里见面的,因为,这会给宝鋆一个强烈的、错误的暗示,以为恭王鼓励他谈论机密和忌讳之事。
可是,恭王知道,宝鋆过来,一定会言及机密和忌讳之事的,到时候,你还是得往小房子里倒腾。
**内务府有人过来跟我说,宝鋆说,宫里出了一件大新闻,六爷,你听说了没有?内务府那班人嘴里,恭王哼了一声,哪件事不算新闻?他抿了口酒,摇了摇头:我没有打听这些传闻的兴致。
你且听我说,宝鋆说,昨儿个上午——懿旨直接从养心殿传过来,叫内务府派几个老成谨慎的精奇嬷嬷,到养心殿去领差使——这算不算新闻?恭王脸上,露出一丝讶异的神色。
这确实是新闻。
精奇嬷嬷办差,一般说来,不关国计,要办什么,向来都是由太监到内务府传口谕说明,这一次,怎么叫到养心殿去领差使?而且,上午——他正在沉吟,宝鋆说道:那个时候,这位——说到这儿,三根手指一翻:还在养心殿里呢!怎么样?有意思吧?嗯,确实有点儿意思。
几个精奇嬷嬷,宝鋆说道,亲承懿旨,不过太监的手!嘿嘿,六爷,你晓不晓得,她们办的是什么差使,这般慎重机密?什么差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