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25-04-03 08:02:41

作 者 简 介阿斯特丽德·林格伦(Astrid Lindgren)女。

1907年生于瑞典斯摩兰德省的一个农人之家。

20年代到斯德哥尔摩求学,毕业后长期在斯德哥尔摩一家儿童书籍出版公司工作,1946年至1970年间担任拉米和舍格伦出版公司儿童部主编。

1944年冬因滑雪伤了腿,养伤时写成了一部故事《穿长袜子的皮皮》,蜚声全国,继而蜚声欧洲以至全世界。

她的童话代表作《小飞人尼尔斯·卡尔松》获首次尼尔斯·豪尔耶松奖。

1957年作品《米欧,我的米欧》获瑞典高级文学标准作家国家奖。

1958年,国际儿童图书协会授予她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作家奖。

1960年开始出版玛迪琴的故事。

1963年开始出版淘气包埃米尔的故事。

1966年,获德国青少年书籍比赛特别奖。

1970年,获瑞典《快报》儿童文学与促进文学事业金船奖。

1971年,获瑞典文学院金质大奖章。

1981年,出版长篇童话《绿林女儿》。

1978年,获联邦德国书商联合会授予的和平奖金。

瑞典在1996出版的一张以林格伦肖像为主题的邮票她的作品已被翻译成约80种语言在全世界广为发行,不少作品还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

她共为孩子们写了八十多部文学作品。

1957年她获瑞典高级文学标准作家国家奖;1958年获安徒生金质奖章;1971年获瑞典文学院金质大奖章。

瑞典文学院一位院士在授奖仪式上说:尊敬的夫人,在目前从事文艺活动的瑞典人中,大概除了英格玛伯格曼之外,没有一个人像您那样蜚声世界。

舍格林出版公司还于1972年设立林格伦儿童文学奖,以纪念她的创作成就。

林格伦于2001年1月28日在斯德哥尔摩的家中去世,享年94岁。

她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一直病痛缠身,临终前的近一个月中又受到严重的病毒感染,最终未能治愈。

斯德哥尔摩市郊的林格伦纪念馆总  序在瑞典,没有人不认识这个小姑娘——长袜子皮皮林格伦在1945年步入儿童文坛就标志着世纪儿童已经诞生。

它就是皮皮露达·维多利亚·鲁尔加迪娅·克鲁斯蒙达·埃弗拉伊姆·长袜子。

起这个名字的人是林格伦的女儿卡琳。

1941年女作家七岁的女儿卡琳因肺炎住在医院,她守在床边。

女儿每天晚上请妈妈讲故事。

有一天她实在不知道讲什么好了,就问女儿:我讲什么呢?女儿顺口回答:讲长袜子皮皮。

是女儿在这一瞬间想出了这个名字。

她没有追问女儿谁是长袜子皮皮,而是接着这个奇怪的名字讲了一个奇怪的小姑娘的故事。

最初是给自己的女儿讲,后来邻居的小孩也来听。

1944年卡琳十岁了,她把这个故事写出来作为赠给女儿的生日礼物。

后来她把稿子寄给伯尼尔出版公司,但是被退了回来。

此举构成了这家最大的瑞典出版公司最大的失误。

1945年作者对故事作了一些修改,以它参加拉本和舍格伦出版公司举办的儿童书籍比赛,获得一等奖。

《长袜子皮皮》(Pippi Longstocking)一出版立即获得成功。

此事绝非偶然。

当时关于瑞典儿童的教育问题的辩论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以昔日的权威性教育为一方,以现代自由教育思想为另一方。

早在30年代,人们就开始对童年教育感兴趣,并有新的儿童教育信号出现。

很多人提出,对儿童进行严厉无条件服从的教育会使儿童产生压抑和自卑感。

人们批判和揭露当局推行的绝对权威和盲从的教育思想。

这部作品讲一位小姑娘,她一个人住在一栋小房子里,生活完全自理,富得像一位财神,壮得像一匹马。

她所做的一切几乎都违背成年人的意志,不去学校上学,满嘴的瞎话,与警察开玩笑,戏弄流浪汉。

她花钱买一大堆糖果,分发给所有的孩子,她的爸爸有点儿不可思议,是南海一个岛上的国王。

这位小姑娘自然成了孩子们的新偶像。

关于皮皮的书共有三本,多次再版,成为瑞典有史以来儿童书籍中最大的畅销书。

目前该书已被译成30多种文字,总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

对全世界的儿童来说,皮皮是一个令人喜爱、近乎神秘主义的形象,可与福尔摩斯、唐老鸭、米老鼠、小红帽和白雪公主相媲美。

在儿童文学领域里,林格伦创造了两种风格:通俗和想象,两种风格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她的创作特征。

通俗的故事有时候接近琐碎,有时候带有喜剧色彩。

比如以女作家自己的成长环境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为原型的《我们都是吵架村的孩子》(The Children of Noisy Village)、《吵架人大街》和《马迪根》(Mardie\'s Adventures)。

富于想象的作品是以《尼尔斯·卡尔松——皮斯林》(Karlsson-on-the-roof)为开端。

主人公是个小精灵,住在地板底下,后来成了一位孤单的小男孩的好伙伴。

阴郁、沉重的生活变成多彩的梦幻之国。

《南草地》中的故事采用民间故事的创作手法,把昔日人间的残酷、疾病和忧伤变成了想象中的美梦、善良和温暖。

但是用富于想象的手法创作的作品应首推三部伟大的小说:《米欧,我的米欧》(Mio, My Son,1954)、《狮心兄弟》(The Brothers Lionheart,1973)和《绿林女儿》(Ronja,the robber\'s daughter,1981)。

第一部作品表面上非常通俗,主人公布·维尔赫尔姆·奥尔松是一位被领养的小男孩。

他坐在长凳上,想着自己极不温暖的家庭生活。

突然他的梦变成了现实,他搬到了童话世界——玫瑰之国,他的父亲是那里的国王。

他变成了米欧王子。

他用一把带魔法的宝剑把他父亲的臣民从残暴的骑士卡托的统治下解救出来。

作品有着民间故事的所有特征。

《狮心兄弟》也描写善与恶的矛盾。

主人公是一位胆小的小男孩斯科尔班,但是在危险时刻他克服了自己的恐惧,勇敢地与邪恶进行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绿林女儿》比上边提到的两部作品有更多的现实主义成分,书中所描写的问题有更多的可能性。

女孩罗妮娅和男孩毕尔克分属两个世代为仇的绿林家庭。

两个人对自己家庭传统进行造反,一种热烈的友谊在他们之间迅速成长,他们拒绝再过到处抢劫的绿林生活。

人们称这部作品为瑞典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两个孩子在山洞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也有点儿像《鲁宾孙漂流记》。

但作品有着林格伦自己的特征:紧张的情节、通俗的现实主义和幽默风趣。

阿斯特丽德·林格伦(Astrid Lindgren,1907~2001)出生在瑞典斯莫兰省一个农民家里。

20年代到斯德哥尔摩求学。

毕业后做过一两年秘书工作。

她有30多部作品。

获得过各种荣誉和奖励。

1957年获瑞典高级文学标准作家国家奖;1958年获安徒生金质奖章。

她在1971年获瑞典文学院金质大奖章。

1946-1970年将近四分之一世纪里担任拉米和舍格伦出版公司儿童部主编,对创造这个时期的瑞典儿童文学的黄金时代做出了很大贡献。

瑞典文学院院士阿托尔·隆德克维斯特在1971年瑞典文学院授予她金质大奖章的授奖仪式上说:尊敬的夫人,在目前从事文艺活动的瑞典人中,大概除了英玛尔·伯格曼之外,没有一个人像您那样蜚声世界。

你在这个世界上选择了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属于儿童的,他们是我们当中的天外来客,而您似乎有着特殊的能力和令人惊异的方法认识他们和了解他们。

瑞典文学院表彰您在一个困难的文学领域里所做的贡献,您赋予这个领域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心理学、幽默和叙事情趣。

林格伦和她创造的儿童世界李之义早在世纪之初著名作家埃伦·凯伊(1849—1926)就曾预言,20世纪将成为儿童世纪。

这句话是否应验,这里不去讨论,但是林格伦在1945年步入儿童文坛就标志着世纪儿童已经诞生。

它就是皮皮露达·维多利亚·鲁尔加迪妞·克鲁斯蒙达·埃弗拉伊姆·长袜子。

起这个名字的人是林格伦的女儿卡琳。

1941年女作家七岁的女儿卡琳因肺炎住在医院,她守在床边。

女儿每天晚上请妈妈讲故事。

有一天她实在不知道讲什么好了,就问女儿:我讲什么呢?女儿顺口回答:讲长袜子皮皮。

是女儿在这一瞬间想出了这个名字。

她没有追问女儿谁是长袜子皮皮,而是按着这个奇怪的名字讲了一个奇怪的小姑娘的故事。

最初是给自己的女儿讲,后来邻居的小孩也来听。

1944年卡琳十岁了,她把这个故事写出来作为赠给女儿的生日礼物。

后来她把稿子寄给伯尼尔出版公司,但是被退了回来。

此举构成了这家最大的瑞典出版公司最大的失误。

1945年作者对故事作了一些修改,以它参加拉本和舍格伦出版公司举办的儿童书籍比赛,获得一等奖。

长袜子皮皮》一出版立即获得成功。

此事绝非偶然。

当时关于瑞典儿童的教育问题的辩论正进行得如火如茶——以昔日的权威性教育为一方,以现代自由教育思想为另一方。

早在30年代,人们就开始对童年教育感兴趣,并有新的儿童教育信号出现。

很多人提出,对儿童进行严厉无条件服从的教育会使儿童产生压抑和自卑感。

人们批判和揭露当局推行的类似德国纳粹主义和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绝对权威和盲从的教育思想。

来文皮斯儿童书籍中最大的畅销书。

目前该书已被译成30多字,总发行量超过 1000万册。

对全世界的儿童来说,是一个令人喜爱、近乎神秘主义的形象,可与福尔、唐老鸭、米老鼠、小红帽和白雪公主相媲美。

种皮摩但是用富于想象的手法创作的作品应首推三部伟大的小说:《米欧,我的米欧》(1954)、《狮心兄弟》( 1973)和《绿林女儿》(1981)。

第一部作品表面上非常通俗,主人公布·维尔赫尔姆·奥尔松是一位被领养的小男孩。

他坐在长凳上,想着自己极不温暖的家庭生活。

突然他的梦变成了现实,他搬到了童话世界——玫瑰之国,他的父亲是那里的国王。

他变成了米欧王子。

他用一把带魔法的宝剑把他父亲的臣民从残暴的骑士卡托的统治下解救出来。

作品有着民问故事的所有特征。

《狮心兄弟》也描写善与恶的矛盾。

主人公是一位胆小的小男孩斯科尔班,但是在危险时刻他克服了自己的恐惧,勇敢地与邪恶进行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斯科尔班身体虚弱、胆小怕事,这一点与他和哥哥一起把南极亚拉从暴君腾格尔、恶魔卡特拉手里解放出来的壮举形成鲜明对比。

作品中有这样的情节:兄弟俩从悬崖上跳下去,以便从南极亚拉到另一个国家南极里马。

一部分人把这一描写解释成儿童自杀,他们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以后变得强壮、勇敢和健康也被解释成有这个倾向。

但多数人把这段解释成一种故事情节的升华,由一个想象的世界到另一个想象世界。

我还听到有第三种解释,即瑞典是一种福利社会,人们没有物质生活方面的困难,老人和孩子都很怕死。

老人可以用基督教的来世梦想和进入天国之类的事求得安慰。

孩子们怎么办了他们经常给报纸、电视台写信、打电话,问人为什么要死?专家们用科学的方法给孩子们讲解生与死的辩证关系、新陈代谢等,说明死并不都是坏事。

作家通过自己富于想象的作品不是也可以起到相同的作用,甚至效果更好吗?《绿林女儿》比上边提到的两部作品有更多的现实主义成分,书中所描写的问题有更多的可能性。

女孩罗妮妞和男孩毕尔克分属两个世代为仇的绿林家庭。

两个人对自己家庭传统进行造反,一种热烈的友谊在他们之间迅速成长,他们拒绝再过到处抢劫的绿林生活。

人们称这部作品为瑞典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两个孩子在山洞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也有点儿像《鲁宾孙漂流记》。

但作品有着林格伦自己的特征:紧张的情节、通俗的现实主义和幽默风趣。

罗妮娅和毕尔克生活在充满可怕和喜剧性生灵的世界里,如人面野鹰和小人熊等。

他们的父亲是魁梧、粗大、心地善良的绿林首领,但他们不知道除了劫富济贫的绿林生活还有其他选择。

林格伦的另一部分作品介乎于通俗与想象两种风格之间。

《伦纳贝里的埃米尔》(1963)中很多故事相当粗扩和非理性,有着伟大的喜剧风格,但一切都植根于世纪之交的斯莫兰的日常生活。

一部分内容有点儿像古代的英雄萨迦,如埃米尔在风雪中把病入膏育的阿尔弗德拖到医院和请穷苦的孩子吃圣诞饭。

当《小弟与屋顶上的卡尔松》(1955)中的卡尔松飞进小弟的中产阶级家庭生活时,起初人们都把他看作是孤单儿童的虚幻中伙伴。

但卡尔松是一个极富有个性的小家伙,有着人类的各种特征——他爱说大话,自私自利,不诚实和爱翻别人的东西,还不停地给小弟制麻烦。

但是小弟和其他读过这本书的孩子都喜欢他——不胖不瘦、风华正茂。

如果人们偶尔还把他当作虚幻的人物的话,那么在小弟把他介绍给其他家庭成员时,这种感觉马上消失了,他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林格伦的作品还包括侦探小说,如《超级警探布鲁姆克维斯特》(1946);专门描写女孩子的作品,如《布丽特一马利亚心情舒畅了》(1944)、《夏士婷和我》(1945)。

作品幽默、大方,很少有道德说教。

译 者 后 记今年7月我完成了瑞典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林格伦作品系列的第八卷《我们都是吵闹村的孩子》的翻译工作,心里特别高兴,回想起翻译林格伦的作品完全出于偶然。

1981年我去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留学,主要是研究斯特林堡。

斯氏作品的格调阴郁、沉闷、男女人物生死搏斗、爱憎交织,读完以后心情总是很郁闷,再加上远离祖国、想念亲人,情绪非常低落,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每天不知道想干什么,想要什么,有时候故意在大雨中走几个小时。

几位瑞典朋友发现我经常有意无意地重复斯特林堡作品中的一些话。

斯特林堡产生过精神危机,他们对我也有些担心,因为一个人整天埋在斯特林堡的有着多种矛盾和神秘主义色彩的作品中很容易受影响。

他们建议我读一些儿童文学作品,换一换心情。

我跑到书店,买了一本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的故事》,我一下子被崭新的艺术风格和极富有人物个性的描写所吸引。

我一边读一边笑,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量,我好像跟皮皮一样,能战胜马戏团的大力士,比世界上最强壮的警察还有力量,愤怒的公牛和咬人的鲨鱼肯定不在话下。

由于职业的关系,我读完一遍以后开始翻译这本书,一个暑假就完成了。

从此,翻译林格伦的书几乎成了我的主业。

我第一次见到林格伦是在1981年秋天,是由给我奖学金的瑞典学会安排的。

她的家在达拉大街46号,对面是运动场,旁边有森林和草地。

当时女作家还算年轻(74岁),亲自给我煮咖啡。

我们谈了儿童文学和儿童教育问题。

1984年我从瑞典回国,她表示希望到中国看看,这个消息传出以后,瑞典——中国友好协会和瑞典驻中国大使馆立即表示,什么时候都可以安排。

但是医生认为,路途太遥远,不宜来华访问,因此未能成行。

但是她对我说,由于她的作品被译成中文,她开始关注中国的事情。

1997年她已经90岁高龄,并且双目失明,在一般情况下她已经不再接待来访者,但当她听说我到了斯德哥尔摩以后,一定要见一见。

当时我和我的夫人都很感动,在友人的帮助下,我们一起摄影留念。

2000年秋我去斯德哥尔摩的时候,朋友告诉我,她的身体已经很不好,大部分记忆消失,已经认不出人了。

但是圣诞节的时候,我仍然收到了以她的名义寄来的贺卡。

不知什么原因,我和林格伦女士一见如故。

她曾开玩笑说,可能是我们都出身农民家庭。

1984年我回国以后一直与她保持联系,有时候她还把我写给她的信寄到报社去发表。

1994年,当她得知我翻译时还用手写的时候,立即给我寄来10000克朗,让我买一台电脑。

我和她虽然相隔几千公里,但我和我的家人时刻惦记着她,希望她健康长寿。

我已经把林格伦的主要作品和一部分由她的作品改编成的电影译成中文,断断续续用了20年的时间。

作品中的故事大者发生在上个世纪上半叶,作家笔下的风俗、习惯、传统、民谣、器物等现代人都比较陌生了,我翻译中遇到的问题除了作家本人亲自给我讲解以外,还得到很多瑞典朋友的帮助,如罗多弼和列娜夫妇、林西莉女士、韩安娜小姐、史安佳女士和隆德贝父女等,在此对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希望我的拙译能给小读者们和他们的父母带来愉悦,增加对这个北欧国家儿童生活的了解。

李之义2001年9月24日小卡莱、安德尔斯和埃娃-洛塔是白玫瑰军,他们的敌人是西克斯滕、本卡和荣特的红玫瑰军。

不过他们只有在打仗的时候是敌人,平时却是好朋友。

在他们一次作战中,遇上了一起可怕的谋杀案,于是,幻想成为大侦探布吕姆克维斯特的卡莱又一次发挥出他的机敏和才智……林格伦用小卡莱这个人物一共写了三本小说,《大侦探小卡莱》是第一本,写在1946年。

这里要给大家介绍的是第二本:《大侦探小卡莱新冒险记》译者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