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2025-04-03 08:02:57

十天以后,罗四姐接到了家信;罗大娘照她的话,是请乌先生代写的。

这乌先生是关帝庙祝,为人热心,洞明世事,先看了罗四姐的来信,心头有个疑问,何以回信要指定他来写。

再原罗大娘眉飞色舞地谈胡雪岩来看她的 情形,恍然大悟,罗四姐大约不能确定,胡雪岩会不会亲自来看罗大娘,所以信中不说信件等物托何人所带。

不过胡雪岩的动静,在她是很关心的;既 然如此就要详详细细告诉她。

她之指明要自己替罗大娘写回信,她正是这个 道理。

这完全猜对了罗四姐的心思,因此,她的信也就深符她的期待了。

乌 先生的代笔,浅显明白;罗四姐先找老马来念给她听过,自己也好好下了一番工夫,等大致可以看得懂了,才揣着信支看七姑奶奶。

七姐,她说,我有封信,请你给我看看。

哪个的信?我娘的信。

我一看信很长,当中好象提到胡大先生,我怕有要紧话在 里头,不方便叫老马给我看。

我比你也好不了多少,你看不明白,我也未见得看得懂。

不过,不要 紧,一客不烦二主,当初你是托应春替你写的,现在仍旧叫他来看好了。

’七 姐夫在家?在家。

七姑奶奶答说:有个洋人来看他,他在等。

于是古应春找了 来,拿信交了给他;他一面看,一百讲:东西都收到了,胡大先生还送了一份很厚的礼,一共八样,火腿、茶叶、花雕——这不要念了。

七姑奶奶插嘴问道:他信里称小爷叔,是叫胡大先 生?是啊!杭州人之中,尊敬小爷叔的,都是这样叫他的。

好!你再讲 下去。

五月初七胡大先生去看你母亲,非常客气,坐了足足有一个时辰,谈 起在上海的近况——讲到这里,古应春笑笑顿住了。

咦!七姑奶奶诧异地问:啥好笑?信上说,你母亲知道你认识了我们两个,说是‘欣遇贵人’。

古应春 谦虚着,实在不敢当。

我娘的话不错。

你们两位当然是我的贵人。

罗四姐问道:七姐夫, 信上好象还提到我女儿。

是的。

你母亲说,胡大先生很喜欢你女儿,问长问短,说了好些话。

还送了一份见面礼,是一又绞丝的金镯子。

你看!罗四姐对七姑奶奶说,大先生对伢儿们,给这样贵重的东西,不过,七姐,我倒不大懂了,大先 生怎么会将这双镯子带在身边?莫非他去之前,就晓得我有个女儿?不见得。

七姑奶奶答说,我们小爷叔应酬多,金表、杂七杂八的东西很多, 遇到要送见面礼,拿出来就是。

原来这样子的。

罗四姐的疑团一释,开姐夫,请你再讲。

你娘说,你说要回去,她也很想念你;如果你抽不出工夫,或者她到 上海来看你。

罗四姐还未开口,开姑奶奶先就喊了出来,来嘛!她说,把你娘接 了来歇夏,住两三个月再回去。

上海是比杭州要凉快些。

罗四姐点点头:等我来想想。

后面还有段话,是乌先生‘附笔’,很有意思!古应春微笑着,他说, 自从胡大先生亲监府上以后,连日‘庙中茶客议论纷纷’,都说胡大先生厚道。

照他看,胡大先生是你命中的‘贵人’,亦未可知。

这话触及罗四姐心底深处,再沉着也不由得脸一红;七姑奶奶非常识 趣,故意把话扯了开去,什么‘庙中茶客’?她问:什么庙?关帝庙,就在我家邻近。

替我娘写这封信的乌先生,是那里的庙祝, 靠平常摆桌子卖茶、说大书,关帝庙的香火才有着落。

正谈到此处,洋人来拜访古应春了。

在他会客时,罗四姐与七姑奶奶 的话题未断,她也很想接她母亲来住,苦夫便人可以护送。

七姑奶奶认为这根本算不了一回事,写信给胡雪岩就是。

不好!罗四姐只是摇头,却不说为何不好,及至七姑奶奶追问时,她 才答说:我欠他的情太多了。

已经多了,何防再欠一回我怕还不情。

那也有办法—— 七姑奶奶想一想,还是不必说得太露骨,罗四姐也没有再问,这件事就暂且搁下来了。

谈了些闲话,到了上灯时分,七姑奶奶提议,早点吃晚饭;饭后去看西洋来的马戏。

罗四姐答应在她家吃饭,但不想去看马戏;因为散戏已晚, 劳她远送回家,于心不安。

那还不好办?你住在我这里好了。

我们还可以 谈谈。

罗四姐想了一下,终于接受邀约。

饭后看马戏回来,古应春也刚刚到 家。

阿七,请你替我收拾收拾行李。

他说:今天来的洋人,是德国洋行新 来的总管。

他说要专程到杭州去拜访小爷叔,顺便逛西湖,我只好陪他一趟。

怎么?七姑奶奶高兴地说:你要到杭州!好极,好极!你把罗四姐 的老太太带了来。

古应春楞了一下,想到罗大娘信中的话,方始会意,欣然答说:好、 好!我一定办到。

他们夫妇已经这样作了决定,罗四姐除了道谢,别无话说。

接着便谈 行程;古应春计算,来到约须半个月。

七姑奶奶便又出了主意。

你索性搬到‘大英地界’来住,我们来去也方便。

她说:寻房带搬 家,有半个月。

尽够了。

嗯,嗯。

等我想一想。

你不必想等我来替你想。

七姑奶奶是在想,有什么熟人的房子,或租, 或买,一切方便;思索了一回,想到了,老宓不是在造‘弄堂房子’?她问,完工了没有?老早完工了。

他那条弄堂,一共廿四家,算是条很长的弄堂,我想一定有的。

那好。

七姑奶奶转脸对罗四姐说:老宓是阜康的二伙,现在也发财 了。

是他的房子,只要一句话,就可以搬进去住。

看看,看看!’罗四姐急忙否定,我想另外寻,比较好。

为啥呢?罗四姐不答,只是摇头,七姑奶奶终于想到了,在此她跟胡雪岩的关 系,正当微妙的时刻,她是有意要避嫌疑,免得太着痕迹。

七姑奶奶觉得四罗姐人虽精明能干,而且也很重义气交情,但不免有 些做作。

她是个心直口快的人,遇到这种情形,有她一套快刀斩乱麻的手法,是罗四姐所做不到的。

我不管你那颗玲珑七巧心,九弯十转在想点啥?总 而言之,言而总之一句话,你搬家了。

房子呢,或租、或典或买下来,我来替你作主,你不必管。

罗四姐反倒服帖了,七姐,她说:我就听你的话,一切不管,请你 费心。

于是七姑奶奶独断独行,为她买了阜康钱庄二伙老宓新造的弄堂房 子。

这条弄堂名叫富厚里,二十四户,望衡对宇,两面可通,七姑奶奶挑定的一户,坐北朝南,楼下东西厢房,大客厅;后面是灶披间、下房、 储藏室。

扶梯设在中间,楼上大小五个房间,最大的一个,由南到北,直通到底,是个套房,足供妖。

另外四间一间起坐,一间饭厅,两间客房具摆设 藏家具摆饰,亦都是七姑奶奶亲自挑选,布饰得富丽堂皇,着实令人喜爱。

前后不过十天工夫,诸事妥帖,七姑奶奶自己也很得意。

第十一天早 上,派马车将罗四姐接了来,告诉她说:房子我替你弄好了。

现在陪你去看看。

一看之下,罗四姐又惊又喜,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不断地说:太好 了,太好了。

只怕我同有福气,住这么好的房子。

七姑奶奶不理她这话,光是问她还有什么不满意之处,马上可以改正; 罗四姐倒也老实说了,还应该加上窗帘。

窗帘已经量了尺寸,叫人去做了,明天就可以做好。

七姑奶奶接着又问:你哪天搬?慢点!罗四姐拉着她并排坐下,踌躇了一下说道:七姐,说实话,房 子我是真欢喜。

不过,我怕车量办不到,房子连家具,一起在内,总要四千 银子吧?四千不到。

我有细帐在那里。

七姑奶奶说:你现在不必提心买不起。

这幢房子现在算是我置的,白借给我住;到你买得起了,我照原价让给你。

世界上有这样的好事吗?你不相信,我自己都不相信呢!七姑奶奶笑道:看起来,吴铁口的 话要应验了。

罗四姐记得很清楚,吴铁口断定她要做小,如果偏要做大就会嫁一个克一个。

假使不愿做小,又不能做大,本身就会遭殃,性 命不保。

倘或如此,八字中前面那四个字的财、官、印、食,自然都谈不到了。

所以只有心甘情愿做小,才会有福气。

这样一想,七姑 奶奶话中的意思,也就很明显了。

话虽如此,罗四姐却不愿表示承认,可也不愿表示否认。

这一来,唯 一办法便是装作未听清楚而忽略了她的弦外余音,故意言他。

七姐,搬家是件蛮麻烦的事,恐怕——你用不着顾前想后。

这里家具摆设都有了;你那里的木器,能送人的 送人,没人可送,叫个收旧货的来,一脚踢。

收拾收拾衣服、首饰、动用器具,不过一天的工夫,有啥麻烦?这那班客户呢?这倒比较麻烦。

七姑奶奶沉吟了一会说:我劝你也不必再做了——不!罗四姐抢着说道:不光是为我自己。

人家也是养家活口的一项 行当,我不能不管。

那也容易,你找个能干的人,做你的替手。

说不定,还可以要一笔‘顶 费’。

七姑奶奶又说:新旧交替,难免接不上头,老马可以慢慢搬过来。

或者老马投了新东家,你就更加省事了。

听七姑奶奶为她的打算,简捷了当却又相当周到,罗四姐实在无话可 说了,七姐,我真服了你了。

她说:如今只剩下一件事:挑日子。

对。

七姑奶奶说:到我那里去,一面挑日子;一面再好好商量。

回到古家,略为歇一歇,七姑奶奶叫人取了皇历来挑日子。

很不巧,一连八、九天都不宜迁居,最快也得十天以后。

那时候老太太已经来了。

七姑奶奶说:我的想法是:顶好这三、四天以内就搬停当,老太太一来就住新房子,让她老人家心里也高兴;而且也省事得多,四姐,你说呢?话自然不错。

不过,日子不好,没有办法。

七姑奶奶想了一下说:有 办法。

俗语道得好:拣日不如撞日。

撞法哪天是那天,你说好不好?怎么撞法?以老太太到上海的那天,就算你撞到的日子。

老太太到了,先在我这 里歇一歇脚,马上进屋;你也把要紧东西先搬运了来,晚上摆两桌酒,叫一班髦儿戏,热闹热闹,顺便就算替老太太接风,不是一举两得。

罗四姐觉得这样安排也很好,便即问道:七姐夫不晓得哪天回来?快了。

大概还有四、五天工夫。

古应春回来了。

便得罗四姐深感意外的是:她的母亲没有来,倒是乌先生来了。

那乌先生有五十多岁,身材矮胖,满头白发,长一个酒糟鼻了,形容古怪,但那双眼睛极好,看人时,眼中两道光芒射过来,能把人吸引住,自 然而然地觉得此人可亲且可信赖。

因此,七姑奶奶一会便对他有好感。

在古应春引见以后,自然有一番客套;七姑奶奶问到罗四姐的母亲何以不来,乌先生乘机道明了来意。

罗四姐的娘因天气太热,又是吃‘观音 素’,到上海来作客,种种不方便,所以不来。

不过她娘倒有几句要紧话,要我私下跟她说,所以沾古先生的光,携带我到上海来开开眼界。

蛮好,蛮好。

七姑奶奶说:罗四姐,我跟她一见如故,感情象亲姊 妹一样;乌先生是她敬重的人,到了这里,一切不必客气。

现在,乌先生看,是把罗四姐接了来呢?还是你支看她。

她娘还有点吃的、用的东西给罗四姐,还是我去好了。

那末,我来 送你去。

不敢当,不敢当,决不敢当。

乌先生,你不要客气。

为啥要我亲自送你去呢?这有两个缘故。

说到 这里,七故奶奶转眼看着丈夫说:你恐怕还不晓得,罗四姐搬家了。

是老宓的房子,我一手替她料理的。

好快!古应春说了这一句,便又对乌先 生说:罗四姐的新居在哪里,我都不知道:那就非内人送你去不可了。

我送了乌先生去,顺便约一约罗四姐,今天晚上替乌先生接风,请她作陪。

听得这么说,乌先生除了一再道谢以外,再无别话,于是舍车会轿, 一起到了罗四姐那里。

七姑奶奶把人带到,又约好罗四姐晚上陪乌先生来吃饭,随即匆匆忙忙赶回家,因为她急于要听古应春谈此行的经过。

他是女家的‘大冰老爷’—— 原来胡雪岩一回杭州,略得清闲,便与老母妻子谈罗四姐的事。

本来娶小纳妾,胡雪岩原是自己可以做主的,但罗四姐的情形不同,好些有关系 的事,都要预先谈好,最要紧的,第一是虚名,第二是实权。

杭州官宦人家的妾待,初进门称新姑娘,一年半载亲党熟悉了,才会称姓,假如姓罗,便叫罗四姑娘;三年五载以后,才换称姨奶奶的称呼。

至于熬到姨太太总要进入中年,儿女成长以后。

可是胡雪岩却为罗四姐提出要求,一进门就要称太太。

那末,胡老太太问道:你的元 配呢?这个也是‘太太’,那个也是‘太太’,到底是叫哪个?一个叫了‘二太太’好了。

胡老太太沉吟了一会道:她怎么说呢?胡老太太用手遥指,这她是指胡太太。

我还没有跟她谈到这上头。

先要娘准了,我再跟她去说。

胡老太太知道,媳妇贤惠而软弱,即便心里不愿,亦不会贸然反对;但她作为一家之主,却不能不顾家规,所以一时不便轻许,只说:我要好 好儿想一想,总要在台面上说过去才可以。

台面上是说得过去的。

为啥呢胡雪岩正好谈实权,他说:目下 这种场面,里头不能没有一个人来‘抓总’,媳妇太老实,身子又不好;以至于好事,还要老太太来操劳,做儿子的心里不安。

再说句老实话,外头的 情形,老太太并不清楚,有时候想操心,也无从着力。

我想来想去,只有把罗四姐讨了来当家,既然当家,不能没有名分,这是所谓从权办理。

台 面上说得过去的。

你要她来当家,这件事,我就更加要好好想一想了。

你总晓得,当家 人是很难做的。

我晓得。

罗四姐极能干,这个家一定当得下来。

不光是能干。

胡老 太太说:俗语说:‘不痴不聋,不做阿家翁。

’做当家人要吃得起哑巴亏。

丫头老妈子、厨子轿班,都会在背后说闲话,她也有没有这份肚量,人家明 明‘当着和尚骂贼秃’,她只当没有听见脸上有一点懊恼的神气都没有?这一点——胡雪岩说:我当然要跟她说清楚,她一定会答应的。

胡老太太大摇其头,说归说,答应归答应,到时候就不同了。

她说:呢菩萨都有个土性,一个忍不住闹了起来,弄得家宅不和,那时候你懊悔 嫌迟了。

这是人的看法不同。

胡老太太以前也见过罗四姐,但事隔多年,是何 面貌都记不清楚了,当然只就一般常情来推测;胡雪岩心想,这不是一下子可将老母说服的,惟有多谈一谈罗四姐的性情才具,渐渐地让母亲有了信心, 自然水到渠成。

就在这时候,古应春陪着洋人到了杭州,谈妥公事,派人陪着洋人去 逛六桥三竺,古应春才跟胡雪岩详谈罗四姐所托之事,以及乌先生代笔信中的内容,认为事机已成熟,可以谈嫁娶了。

我们老太太还有顾虑。

胡雪岩说,老太太是怕她只能任劳,不能任 怨。

那末,小爷叔,你看呢?这要先看我们怎样子待人家,胡雪岩说:罗四姐不肯拉倒,如果肯 了,她总也知道,我不能拿元配休了,讨她做大太太,而只有做小。

做小称太太,只让她掌权;她只要这样想一想,就算有闲言闲语难听,一口气咽得 下去,自然心平气和了。

小爷叔的话很透彻。

古应春自告奋勇,我来跟老太太说。

说当然有个说法,根本不提胡雪岩,只谈七姑奶奶跟罗四姐如何投缘,以及罗四姐如何识好歹,因为七姑奶奶待她,所以言听计从,情如同胞姊妹。

胡老太太很尊重患难之交的古应春夫妇,对开姑奶奶更有份特殊的感 情与信心,当时便说:七姐中意的人,一定不会错的。

这个媒要请七姐来做,我也要听了七姐的话才算数。

一桩好事,急转直下,看来成功在望了。

但古应春心思细密,行事谨 慎,觉得乐观的话以少说为宜。

老太太也不要太高兴,不家肯不肯,还在未知之数。

古应春接下来细谈七姑奶奶陪罗四姐去算命,几乎与吴铁口吵架的趣事;当然,他决不会透露,这是他们夫妇事先跟吴铁口说通了的秘密。

胡老太太听得很仔细,而且越听笑意越浓,原来她有这样一副好八 字,看来真是命中注定了。

她接着又说:这种人的脾气是这样的,要嘛不肯,要肯了,说的话,一定有一句、算一句。

小爷叔,古应春又想到一件事:不知道婶娘的意思怎么样?她肯的。

胡老太太接口,我跟她谈过了,她要我作主,现在,七姐 夫,这桩事情,我就拜托你了。

只要老太太作主,婶娘也不会埋怨,我同阿七当然要尽心尽力把这件 事办圆满来。

于是古应春为胡雪岩策划,男家的媒人是七姑奶奶,女家的媒人不防 请乌先生承乏。

胡雪岩自然同意,便发了一份请帖,请乌先生吃饭。

这在乌先生自有受宠若惊之感,准时到胡家来赴宴;做主人的介绍了 古应春与其他的陪客,敬过一杯酒,托辞先离席了。

席间闲谈,不及正事;饭罢到客座喝茶,古应春才将乌先生邀到一边, 笑着说道:乌先生,你我神交已久。

乌先生愕然,及至古应春提到彼此为罗四姐一家代笔的事,乌先生方 始明白,人虽初识,笔迹早熟,这就是神交,因为如此,一切都好谈了。

照此看来,事情已经定局了。

七姑奶奶很高兴地说,这乌先生看起 来很关心罗四姐,不晓得他看了她的新房子,心里是怎么想?乌先生等七姑奶奶一走,从房子看到摆设,在他心目中无一不新,无 一不精,想不到她如此阔气,只以有七姑奶奶这个初会面的堂客在,不便现于形色,怕人家笑话他没有见过世面;此时就不再需要任何矜持了,毫不掩 饰地显出艳羡惊异的神态。

罗四姐,我真没有想到,你年纪轻轻一个女人家,会闯出这样一个场 面来!上海我也来过两回,说实话,这样漂亮的房子,我还是头一回见。

他紧接着又说:古家当然是有身分的人家,房子虽比你的大,不过没有你 的新;摆设家具也比你多,可惜有细有粗,有好有坏,不比你的整齐。

听他这样夸赞,罗四姐心思有种说不出的舒服;人生得意之事,无过 于从小相亲的熟人,看到此人肯争气、有出息、青云直上,刮目相看。

她此时的心情,亦大有衣锦还乡之感,不过紧接着而来的感觉,却是美中不足的 空虚。

房子、家具都不是我的,我哪里就到得了能这样子摆场面的地步?这话在乌先生并不觉得全然意外,略想一想说道:就算是胡大先生替你置的,即使用了,就算是你的了。

也不是他,是七姑奶奶的。

七姑奶奶?乌先生诧异,你们罗家哪里跑出来这样一位姑奶奶?乌先生你缠到哪里去了?罗四姐笑道:就是古太太,娘家姓尤,行 七,大家都叫她七姑奶奶;我叫她七姐。

啊,啊,原来是她。

乌先生眨着眼想,越起越糊涂,那末,古家两夫妇,怎么叫胡大先生‘小爷叔’?上海人叫叔叔叫‘爷叔’,胡大先生怎么会是他们的小叔叔?其中有个缘 故,我也是前几天才听七姑奶奶谈起,她的哥哥行五——罗四姐告诉他说,尤五是松江漕帮的当家。

尤五的师父跟胡雪岩是朋 友,交情很厚。

漕帮中人,极重家规,所以尤五年龄虽比胡雪岩大,却尊他为长辈,七姑奶奶和古应春亦都跟着尤五叫胡雪岩为小爷叔。

照姑奶奶说,松江的漕帮称为‘疲帮’。

他们这一帮的漕船很多,是大 帮,不过是个空架子;所以当家的带帮很吃力,亏得胡大先生帮他们的忙。

为此胡大先生在杭州到上海的这条水路上很吃得开,就因为松江漕帮的缘 故。

乌先生听得很仔细,一面听,一面在心里想他自己的事。

他虽受托来做媒,但仔细想想,不是什么明媒正娶,他这个媒人也没有什么面子;所以 一种上抱定一个主张,如果罗四姐本人不甚愿意,或者胡雪岩的为人,在杭州以外的地方,风评不佳,那就说不得打退堂鼓了。

此刻看来,自己一路上 的想法,似乎都不切实际了。

既然如此,就不妨谈正事了。

罗四姐,他说:你晓不得,我这趟为 啥来的?这样问法,罗四姐不免有些发窘,不过这是自己的终身大事,不能因 为羞于出口,以致弄成误会,所以很沉着说Z:是不是我娘有什么话,请乌先生来跟我说?是的。

我原来的意思,你娘即使不能来,写信给你, 也是一样;你娘不赞成。

她的话也不道理,写信问你,等你的回信,一来一去个把月,倒不如我来一趟,直接问信明白。

娘要问我的是什么话?问你对胡大先生怎么样? 这一下,罗四姐的脸有些红了,什么怎么样呢?她用埋怨来遮掩羞涩,乌先生你的话,说得不清不楚,叫我怎么说? 乌先生在关帝庙设座卖茶,一天见过三教九流的人不知多少,阅历甚丰,不过做媒人却是第一次,因而有时不免因惑,心想,大家都说媒人的 嘴是最厉害的,成败往往在一句话上;到底如何是一言丧邦、一言兴邦,却始终无法模拟。

不想,此时自然就懂了—他在想:只要答一句:胡大先 生要讨你做小。

罗四姐必然羞且恼,一怒回绝,好事就难谐了。

如果乌先生对胡雪岩的印象不佳,他就会那样说;但此刻已决心来牵 这根红线,便要拣最动听话来说:罗四姐,胡大先生要请你去当家。

这话让她心里一跳,但却不大敢相信,哪里有这回事?她说:大 家都叫胡大先生是‘财神’,他家那样子大的排场,我怎么当家。

罗四姐,我劝你不要客气。

你的能干,从小就看得出来的;胡大先生 向来最识人,他说要请你去当家,当然看准了你挑得起这副担子。

看来不象是随口玩笑的话,罗四姐不由得问一句:真的?当然是真的。

没有这句话,我根本不会来。

乌先生说:名分上你已 经吃亏了,没有别的东西来弥补,你想我肯不肯来做这个媒?乌先生的话说得很巧妙,用名分上已经吃亏了的说法,代替听者 刺耳的做小二字,罗四姐不知不觉便在心里接受了。

你的意思到底怎么样?乌先生催问着,如果你没有话,晚上我就要 跟古太去谈了。

当然,我是女家的媒人,一定会替你争。

怎么?为啥要跟七姑奶奶去谈?罗四姐问:莫非她是——她是男家的媒人。

我娘的意思呢?你娘情愿结这门亲的。

罗四姐心潮起伏,思前想后,觉得有些话是连在乌先生面前都难出口的,老虑了好一会说:乌先生,你晓得的,七姑奶奶跟我象同胞姊妹一样; 我看,我自己来问问她。

让我做个现成媒人,那再好都没有了。

乌先生说:不过,罗四姐,你娘是托了我的;你自己跟古太太谈的辰光,不要忘 记了替你娘留一条退路。

何谓退路?罗四姐不明白,便即问说:乌先生,我娘是怎么跟你 说的?乌先生有些懊悔,退路的话是不应该说的。

所谓退路是以罗四 姐将来在胡家的身分,她母亲不会成为亲家太太,也就不会象亲戚那样往来;这样,便须为她第一笔养老的款子,才是个退路。

但看目前的情 形,且不说罗四姐,即便是胡雪岩也一定会想到,他那句话便是多余的了。

因此,他就不肯再说实话,只是这样回答:你娘没有说什么,是我想到的,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你要替你娘打算、打算。

原来是这一层?罗四姐很轻松地答说:我当然有打算的。

那好,我也放心了。

等下到了古家,你自己跟古太太去谈好了。

为了替乌先生接风,古应春稍微用了些心思。

乌先生既是生客,跟七姑奶奶可是第一次见面,应该照通常规矩,男女分席,但主客一共四个人, 分做两处,把交情都拉远了,而且说话也不放便,因此古应春决定请乌先生吃大菜。

在人家家里吃大菜,乌先生还是第一回。

幸好做主人的想得 很周到;吃大菜的笑话见得多,刀子割破舌头虽是故甚其词,拿洗手指的水当冷开水喝,却非笑话。

至于刀叉乱响,更是司空见惯之事,所以古应 春除了刀叉以外,另备一双筷子。

选的菜,第一,避免半生的牛排;第二,凡是肉类都先去骨头;第三,调味少用西洋的佐料。

不过酒是洋酒,也不分 饭前酒、饭后酒;黄的、白的、红的,摆好了几瓶,请乌先生随意享用。

乌先生!七姑奶奶入座时就说:自己人,我说老实话,用不惯刀叉, 用筷子好了。

是!是!恭敬不如从命。

我就老实了。

乌先生欣然举箸。

乌先生看见罗四姐的新房子了? 七姑奶奶有意将子字念得极轻,听去象新房。

在她是开玩笑乌先生却误会了,以为将来罗四姐会长住上海,她目前的新居,将来便是双栖 之处。

心想如果是这样子,又怎么让罗四姐去当家?心里有此疑问,却不暇细思,因为要回答七姑奶奶的话,好得很。

他说:我听罗四姐说,是古太太一手经理的。

乌先生,罗四姐不等他许完,便即说道:你叫七姐,也叫七姑奶奶好了。

好!七姑奶奶,真是巾帼英雄!怎么会想出这么一句话来?罗四姐笑道:恭维嘛,也要恭维得象才 是。

七姐又不是‘白相人嫂嫂’,怎么叫巾帼英雄?乌先生自己也觉得拟于不伦,便即说道:我来之前,‘大书’说岳传, 正说梁红玉擂鼓破金兵,‘巾帼英雄’这句话听得多了,才会脱口而出。

乌先生喜欢听大书,明天我陪你。

古应春爱好此道,兴致勃勃地说:城隍庙的两档大书,一档‘英烈’,一档‘水浒’,都是响档。

乌先生不可 错过机会。

办州话,罗四姐说,乌先生恐怕听不懂。

听得懂。

听得懂。

乌先生接着用生硬的苏白说道:阴立,白坐。

大家都笑了。

乌先生不但懂,古应春说:而且是内行。

原来阴立,白坐是英烈,白蛇’的谐音;是书场里挖苦刮皮客人的术语,有的阴阴地站在角落,不花一文听完一回书,名为阴立;有的大大方方坐在后面,看跑堂的要打钱了,悄悄起身溜走,名为白坐。

由于彼此同好,皆有喜遇知音之感,大谈大书,以及说书人的流派。

罗四姐见此光景,轻轻向七姑奶奶说道:乌先生这顿酒会到半夜,我们离桌 吧!七姑奶奶亦正有此意,找个空隙,打断他们的谈锋,说了两句做女主人应有的门面话,与罗四姐双双离席。

七姑奶奶将她带到楼上卧室。

这间卧室一直为罗四姐所欣赏,因为经 过古应春设计,改成西式,有个很宽敞的阳台,装置很大玻璃门,门上另两层帷幕、一展白纱、一层丝绒;白天拉开丝绒那一层,阳光透过薄纱,铺满 整个房间,明亮华丽,令人精神一爽。

晚上坐在阳台上看万家灯火,亦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象这种夏天,在阳台上纳凉闲谈,是最舒服不过的一件事。

你是喝中国茶是,还是喝洋茶? 所谓喝洋茶是英国式的奶茶。

七姑奶奶有全套的银茶具,照英国规矩亲自调制,而且亲自为客人倒茶,颇为费事;罗四姐此刻要谈正事,无 心欣赏洋茶,便即说道:我想吃杯菊花茶。

黄白杭菊花或以当茶叶泡来喝,有清心降火之功;七姑奶奶笑着 问道:你大概心里很乱。

也不晓得啥道理,心里一直烦躁。

我们到阳台上来坐。

七姑奶奶挑到阳台上去密谈,是替罗四姐设想,因为谈到自己的终身大事,她难免腼腆,阳台上光线幽暗,可以隐藏忸怩的表情,就比较能畅所 欲言了。

等小大姐泡了菊花茶来,背光坐着的罗四姐幽幽地叹口气说:七姐, 只怕我真的是命中注定了。

喔,七姑奶奶问道:胡家托乌先生来作媒了,他怎么说?他说的话也不晓得是真是假?说胡大先生的意思,要我去替他当家。

不错,这话应春也听见的。

这么说,看起来是真的,罗四姐心里更加踏实;但心头的疑虑亦更浓 重,七姐,你说,我凭啥资格支替他当家?七姑奶奶心想,胡雪岩顾虑者在此;罗四姐要争者亦在此,足见者是 厉害角色,不开口则已,一开口必中要害。

不过,她虽然已从古应春口中摸透了行情,却不愿轻易松口,因为不知道罗四姐还会开什么条件,不能 不谨慎行事。

于是她试控地问道:四姐,你自己倒说呢?要啥资格,才好 去替他当家。

当家人的身分;身分不高,下人看不起,你说的话他左耳进右耳出, 七姐,你说,这个家我怎么当?是的这话很实在。

我想,我们小爷叔,不会不懂这个道理,他总有让下人敬重你的办法。

啥办法?罗四姐紧接着问,七姐夫怎么说?他说,胡老太太托 我来做媒。

不过,我还不敢答应。

罗四姐又惊又喜,原来是胡老太太出面?她问:胡太太呢?他们家一切都是老太太作主。

胡太太最贤慧不过,老太太说啥就是啥, 百依百顺的。

听得这一说,罗四心头宽松了些,不过七姑奶奶何以不敢答应做媒? 这话她却不好意思问。

我为啥不敢答应呢?七姑奶奶自问自答地说:因为我们虽然一见如 故,象同胞姊妹一样;到底这是你的终身大事,你没有跟我详详细细谈过,我不晓得你心里的想法,如果冒冒失失答应下来,万一做不成这个媒,反而 伤了我们感情。

七姐,这一层你尽管放心。

不管怎么样,你我的感情是不 会伤的。

有你这句话,我的胆就大了。

四姐,除了名分以外,还有啥?请你一 样一样告诉我。

看哪一样是我可以代为答应下来的;哪一样我能替你争的,哪一样是 怎么样也办不到的。

怎么样办不到的事,我也不会说。

罗四姐想了一下说:七姐,我顶为难的是我老娘。

她老娘何以会成为难题?七姑奶奶想一想才明白,必是指的当亲戚来 往这件事,以她的看法,这件事是否为难,主要的是要看罗四姐自己的态度?倘或她坚持要胡老太太叫一声:亲家太太。

这就为难了!否则胡家也容易 处置。

谈到这里,话就要明说了,四姐,你的意思我懂了。

她说:还有啥,你一股脑儿说出来,我们一样一样来商量。

还有,你晓得的,我有个 女儿。

你的女儿当然姓老子的姓。

七姑奶奶说:你总不见得肯带到胡家去 吧?当然,那算啥一出?既然不带到胡家,那就是你自己的事;不管你怎么安排,胡家都不便 过问的。

这件事可以不必谈,还不啥?还有,我只能给老太太一个人磕 头。

是不是!七姑奶奶马上接口,我不敢答应,就是怕你有这样的话, 叫我说都不便去说的。

罗四姐自己也觉得要求过分了一些;不过话既已出口,亦不便自己收 回。

因而保持沉默。

当然,在七姑奶奶看,这就是不再坚持的表示,能商量 得通的。

四姐,我现在把人家的意思告诉你;第一是称呼,下人都叫你太太; 第二进门磕一个头,以后都是平礼;第三生了儿子着红裙。

这三样,是老太 太交代下来的。

罗四姐老虑了一会,觉得就此三事而言,再争也争不出什么名堂来, 不如放漂亮些,换取对方在它处的让步。

于是她说:七姐这么说,我听七姐的。

不过我进他家的门,不晓得是怎么个进法?七姑奶奶心想,这是明知故问。

妾待进门,无非一乘小轿抬进门,在 红烛高烧之下,一一磕头定称呼。

罗四姐问到这话,意思是不是想要坐花轿 进门呢?当然,照一般的办法,是太委屈了她,但亦决无坐花力轿之理。

七姑 奶奶觉得这才真的遇见难题了。

想了又想,七姑奶奶只能这样回答:这件事我来想办法,总归要让我 面子上看得过去。

你明天倒问问乌先生,看他有啥好办法?正事谈到这里,实在也可以说是很顺利了。

做媒本来就要往返磋商, 一步一步将双方意见拉近来;罗四姐也很明白事缓则圆的道理,因而很泰然地答说:事情不急,七姐尽管慢慢想。

你是不急,小爷叔恐怕急着要想做新郎倌。

七姑奶奶笑着将她的脸扳 向亮处,不晓得你扮成新娘子,是个啥样子?这话说得罗四姐心里不知是何滋味?说一句:七姐真会寻开心。

一 闪站起身来,乌先生不知道吃好了没有?我们一起下去看看。

两人携着手复回楼下,只见古应春陪着乌先生在赏鉴那些西洋小摆设。

七姑奶奶少不得问些吃饱了没有之类的客气话,然后问到乌先生下榻之处。

客栈已经定好了。

古应春问道:不知道罗四姐今天晚上,是不是还 有事要跟乌先生谈?今天太晚了。

罗四姐答说:有事明天也可以谈。

那末,我送乌先 生回客栈。

明天一早我会派人到客栈陪了乌先生到罗四姐那里。

下午我陪乌先生 到各处逛逛。

等古应春送客回来,七姑奶奶还带没有睡,等着要将与罗四姐谈论的 情形告诉他,最后谈到罗四姐如何进胡家的门。

一顶小轿抬进门,东也磕头,西也磕头,且不说罗四姐委屈,我们做 媒人的也没有面子。

为小爷叔,没有面子也就算了。

古应春说:你不要把你的想法也摆 进去,那一来事情就越发摆不平了。

好!那末罗四姐,总要让她的面子过得去。

这有点难办。

又要里子, 又要面子,世界上恐怕没有那么便宜的事情。

七姑奶奶也觉得丈夫的话不错,不过已经答应罗四姐要让她面子上过得去,所以仍在苦苦思索。

睡 吧!我累了。

古应春计算所途劳顿,一上床,鼾声即起;七姑奶奶却无法合眼,最 后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而且自己觉得很得意,很想唤醒古应春来谈,却又 不忍,只好闷在心里。

第二天一早,古应春正在漱洗时,七姑奶奶醒了,掀开珠罗纱的帐子, 控头说道:不要紧了!我有法子了。

没头没脑一问话,说得古应春愣在那里,好一会才省悟,你是说罗四姐?他问。

对。

七姑奶奶起床,倦眼惺忪,但脸上别有一种兴奋的神情,他们 的喜事在上海办,照两头大的办法,一样可以坐花轿、着红裙。

她问:你 看呢?小爷叔在杭州有大太太的,无人不知,人家问起来怎么说?兼祧!七姑奶奶脱口回答:哪个去查他们的家谱?这话倒也是。

不知道小爷叔肯不肯?肯不肯是他自己的事,我们做媒人的,是有交代了。

七姑奶奶又说:我想他也不会不肯的。

古应春考虑了一会,同意了她的办法,只问:回到杭州呢?照回门的办法,先到祖宗堂磕头,再见老太太磕头。

这不是啥回门 办法,是‘庙见’,这就抬举罗四姐的身分了。

古应春深深点头:可以!你说可以就定规了。

下半天,你问问乌先生,看他怎么说。

能这样,乌先生还有什么话说?至于你说,‘定规’,这话是错了,要小爷叔答应了才能定规。

你这么说,那就快写信去问。

古应春觉得不必如此匆促。

不过,这一点他觉得也不必跟爱妻去争;反正是不是写了信,她也不会知道,所以答应着说:我会写。

乌先生上午去看了罗四姐;下午由古应春陪着他,坐了马车支观光,一圈兜下来,乌先生自己提出要求,想到古家来吃晚饭,为的是谈罗四姐的 亲事。

我跟她谈过了,她说她的意思,七姑奶奶都晓得。

不过,既然我是媒 人,她说有些话,要我跟七姑奶奶来商量。

是的。

乌先生你说。

第一件,将来两家是不是当亲戚来往,现在暂且可以不管。

不过,她 的女儿,要胡太太认做干女儿;将来要到胡家来的,下人要叫她‘干小姐’。

胡太太的儿女,还要叫她妹妹。

七姑奶奶补充着,极有把握地说:这 件事包在我身上。

第二件比较麻烦,她说七姑奶奶答应籽她的,要我请问七姑奶奶,不 晓得是啥办法?办法是想到一个,不过,还不敢作主。

这个办法,一定要胡大先生点 了头才能算数。

是的,做媒本来要双方自己原意,象七姑奶奶这样爽快有担当,肯代 胡大先生作主,真是难得。

乌先生可说:不过,先谈谈也不要紧。

这件事很有关紧,七姑奶奶心想,倘或自己说错了一句话,要收回或 更改就不漂亮了。

不如让她丈夫去谈,自己在一旁察言观色,适时加以纠正或者补充, 比较妥当。

于是古应春便在她授意之下,讲他们夫妇这天清早商量好的办法。

讲 得一点不错,七姑奶奶认为无须作何修正。

倒是乌先生的态度,让她奇怪;只见他一面听、一面事锁紧眉头——她不知道这是乌先生中用心思索一件事 时惯有的样子,只当他对这样的办法还不满意,心里不免大起反感。

于是古应春讲完了,她冷冷地问:乌先生觉得这个办法,还不啥欠缺的地方?不是欠缺,我看很不妥当。

这就连古应春都诧异了,乌先生,请你说个道理看。

他问何以不妥当。

胡大先生现在是天下闻名的人,佩服他、赞成人的很多;妨忌他、要 他好看的人也不少。

万一京里的御史老爷参上一本,不得了。

参上一本?:参胡大先生?这我就不懂。

开姑奶奶接着也说,犯了啥错?御史要参他。

七姑奶奶,请你耐心,听我说—— 原来乌先生的先世是州府钱塘县的弄房书办,已历四代,现在由乌先生的长史承袭:大清律便是他的家学,对户婚律当然亦很熟悉,所以能为古应春夫妇作一番很详细的解释。

他说,以兼祧为娶两头大的借口,是习俗如此,而律无明文;不过既然习俗相沿,官府亦承认的,只是兼祧亦有一定的规矩,如俗语所说 的两房合一子,方准兼祧,这在胡雪岩的情形,显然不合。

你们两位请想,既称‘胡大先生’就是‘胡二先生’;好比合服李家, 有‘李大先生’李瀚章,就一定有‘李二先生’李鸿章。

胡大先生既然有兄弟,就可以承继给他无子的叔伯,何用他来兼祧?这话说得有道理,‘胡大先生’这信称呼,就摆明了他是有兄弟的。

古应春对他妻子说:兼祧这两个字,无论如何用不上。

用不上就不能娶两房正室。

一定要这么办,且不说大清律上怎么样, 论官常先就有亏了,这叫做‘宠妾减妻’,御史老爷一本参上去,事实俱在,逃都逃不了的。

一听这话,七姑奶奶吓出一身冷汗,真是亏得乌先生指 点,她说,差点做错了事情,害我们小爷叔栽个筋斗。

筋斗倒也栽不大,不过面子难看。

乌先生又说:讲老实话,胡大先生还在其次,我先要替罗 四姐想一想;倘或因为她想坐花轿、穿红裙,弄出来这场麻烦,胡老太太、胡大先生一定很不高兴,说风凉话的人就会说:‘一进门就出事,一定是个 扫帚星。

’开姑奶奶你倒想,罗四姐以后带好做人?乌先生,你想得真周到,见识真正高人一等,开姑奶奶由衷的佩服,而且人家本来不知道罗四 姐是啥身分,这一来‘妾’的名声就‘卖朝报’了。

卖朝报是句杭州的俗话,还是南宋时候传下来的,老面姓的名字忽 然在朝报上出现,一定出了新闻,卖朝报的人为广招徕,必然大声吆喝,以致于大街小巷,夫人不知。

如果胡雪岩因为宠妾减妻而奉旨申 斥,上谕中就会有罗四姐的名字——清朝的官门抄就是南宋的朝报;所以开姑奶奶的这个譬喻,十分贴切。

是啊!乌先生说,那一来,不但杭州上海,到处都知道了,真正叫 做‘求荣反辱’。

我想我只要一说明白,罗四姐一定也懂的。

是,是!古应春急忙接口,那就拜托乌先生跟罗四姐婉言解释。

只 要这一层讲通了,我想我们的这个媒就做成功了。

罗四姐自然能够体谅其在的苦哀,但总觉得快快有不足之竟;不过对 七姑奶奶极力帮她讲话出主意,非常感激,因而也就更觉得可以说知心话,所以反而拿乌先生向她解释的话,来跟七姑奶奶商量。

四姐,我想劝你一句话,英雄不怕出身低,一个人要收缘,结果好, 才是真正的风光。

你不是心胸不开阔的人,不要再在这上头计较了。

七姑奶奶又说:我当你陪嫁的妈妈,送了你去,你看好不好?江浙风俗,富家小姐出阁时,贴身的侍女、哺育的乳母,往往都陪嫁 到夫家,而且保留着原来的称呼;罗四姐听七姑奶奶用这样的说法,表示就算委屈,她亦愿意分担,这份情意,求之于同胞姊妹,亦未见得必有,应该 能够弥补一切了。

七姐,罗四姐眼圈红红地说:我也不知道前世敲破了多少木鱼,今生才会认识你。

认识我没有啥了不得,倒是你嫁我们小爷叔,真是前世修来的。

七姑 奶奶说:做个女人家,无非走一步帮夫运;天大的本事,也是有限制的,丈夫是个阿斗太子,哪怕你是诸葛亮,也只好叹口气。

我们小爷叔的本事, 现在用出来的,不过十之二、三,你能再把他那六、七分挖出来,你就是女人家当中第一等人物。

何在乎名分上头?听这一说,顿时激起罗四姐的万丈雄心,很兴奋地说:七姐,我同你 说心里的话,我自己也常也想,我如果是个男的,一样有把握创一番名堂出来,只可惜是个女的。

如今胡大先生虽说把个家交给我,我看他倒也并非一 定只限制我把家当好了就好了;在生意上头,如何做法,他也会听我的,我倒很想下手试一试。

是的。

七姑奶奶很婉转地说:不过,这到底在其次,你出了主意,是好的,他一定会听,那就等于你自己在做,并不一定要你亲自下手。

照我 看,你的顶大的一桩生意是开矿,开人矿。

这话你懂不懂?不懂。

七姐,罗四姐笑道:你的花样真多。

我是实实在在的话, 不是要花样。

我刚刚说道,你要把我们小爷叔没有用出来的六、七分本事,把它控出来。

如果你做得到,你就是开着了一座金矿!别的都算小生意了。

罗四姐先当七姑奶奶是说笑话,听完了细细思量,方始逐渐领悟,庄容说道:七姐,你的这番道理我懂了。

不过,以前我没有想到这一点,只 想到要逞自己的本事;现在才晓得,我要逞本事,一定要从胡大先生身上去下功夫。

对啊!七姑奶奶高兴地拍着说:你到底聪明,想得透,看得透。

除了亲迎的花轿以外,其余尽量照六礼的规矩来办,先换庚帖,然后下聘;聘礼是两万现银,存在杭州阜康钱庄生息,供罗四姐为老娘 养老之用;当然还有一座房子,仍旧置在螺蛳门外。

罗四姐在上海的新居,亦已过户在她名下;七姑奶奶所垫的房价及其他费用,自然是由胡雪岩结算。

聘礼最重首饰,只得四样,不过较之寻常人家的八样,还更贵重,新穿的珠花、金刚钻的镯子、翡翠耳环、红玉簪子,其实是罗四姐自己挑的——胡雪 岩关照古应春,请七姑奶奶陪罗四姐支先定了,叫珠宝店直接送到上海阜康钱庄,验货收款。

四姐,应春昨天跟我说:你们情同姊妹,这一回等于我们嫁妹子,应 该要备一份嫁妆。

这话一点不错。

七姑奶奶说:我想,仍旧你自己支挑;大家的面子,你尽管拣好的挑,不要客气。

说老实话,几千两银子,应春的 力量还有。

罗四姐心想,只要嫁到胡家,将来一定有许多机会帮古应春的忙,借 为补报,所以不必说客气话。

不过,也不好意思让他们多跛费,因而这样答说:七姐跟姐夫这番意思,我不能不领。

不过,东西也在乎贵重,只要欢 喜就好,你说是不是?正是。

七姑奶奶说:先挑木器。

明天你空不空。

空。

那就明天下半天。

仍旧到昌发去好了。

昌发在南市,是上海最大的一家木器行;罗四姐新居的家具,就是在那里买的,好! 就是昌发。

罗四姐说,今天家里会有客人来,我要走了。

等七姑奶奶用马车将她送到家,罗四姐立即关照老马,另雇一辆马车, 要带小大姐到南市去办事。

到得南市在昌发下车;老板姓李,一见老主顾上门,急忙亲自迎了出 来招呼:罗四小姐,今天怎么有空?请里面坐,里面坐。

我来看堂木器。

喔,喔!’阿老板满脸堆笑,是哪里用的?房间里。

所谓房间里是指卧房,首要的就是一张床,但既称一堂,当然应该还有几椅桌凳之类,李老板便先问材料,罗四小姐喜欢红木,还是紫 檀?当然是紫檀?罗四小姐,你既然喜欢紫檀,我有一堂难得的木器,不可错过机会。

好!我来看看。

我老板将她领入后进一个房间,进门便觉目眩,原来这些紫檀木器,以螺甸嵌花,有耀眼的反光,以致眩目。

细细看去,华丽精巧,实在可爱,这好象不是本地货色。

罗四姐说:花样做法都不同。

罗四姐,到底是顶呱呱的行家,李老板说:一眼就识透了。

这堂木 器是广东来的,广东叫酸枝,就是紫檀。

光是广东来的不稀奇,另外还有来历;说出来,罗四小姐,你要吓一跳。

为啥?这本来是进贡的——进贡?罗四小姐打断他的话说:你是说,原来是皇帝用的。

不错。

李老板,罗四姐笑道:你说大话不怕豁边?皇帝用的木器,怎么会 在你店里?喏,罗四小姐,你不相信是不是?其中当然有个道理,你请坐下来, 等我讲给你听。

李老板请罗四姐在一张交椅上坐了下来,自己在下首相陪。

他很会做 生意,用的伙、徒弟亦很灵活,等罗四姐刚刚坐定,现泡的盖碗茶与四个高脚果碟,已经送了上来。

罗四姐存心要来买木器,生意一定做得成,所以对 昌发的款侍,坦然接受,连道声谢都没有。

罗四小姐,请你先仔细看看东西。

她原有此意。

因为所坐的那张交椅,小巧玲珑,高低正好,靠背适度,一坐下来双肘自然而然地搭在扶手上,非常舒服,本就想仔细看一看,听以 听得这话,便低头细细赏鉴,工料两精,毫无瑕疵。

看完交椅,再看椅旁的长方套几,一共三层,推拢了不占地位;拉开 了颇为实用,一碗茶、四只果碟摆在上面,一点都不显得挤。

东西是好的。

罗四姐说:不过花样不象宫里用的;宫里用的应该是 龙凤,不应该是‘五福捧寿’。

罗四小姐,你驳得有道理;不过你如果晓得用在哪里,你就不会驳了。

宫殿有各式各样的宫殿,何止三宫六院?看地 方,看用场,陈设大不相同,通通是龙凤的花样,千篇一律,看都看厌了。

你说,是不是呢?话倒也不错。

那末,这堂木器是用在哪里的呢?是要用在圆明园的——李老板,你真当我乡下人了!哪个不晓得,洋鬼子把圆明园烧掉了。

烧掉了可以重造啊。

当然,真的重造了,这堂木器也不会在我这里了。

据李老板说,有班内务府的人,与宫中管事的太监,因为洪杨之乱,已经平定;捻匪亦郁打败了,不足为患,因而怂恿慈禧太后说:再过三、 四年,皇帝成年,‘大婚’、‘亲政’两桩大典一过,两宫太后应该有个颐养天年的地方,大可以将颐和园恢复起来。

太后‘以天下养’,修个花园,不为过分。

慈禧太后心动了,十二、三岁的小皇帝更为起劲;风声一传,有个内务府出身、在广东干了好几任肥缺的知府,得风气之先,特制酸枝嵌螺甸的 木器进贡,而在海道北运途中,事情起了变化。

原来这件事,在私底下已经谈了几个月,当政的恭亲王大不以为然, 不过不便说破,只是在两宫太后每天例行召见时,不断表示,大乱初平,百废待举,财政困难,意思是希望慈禧太后自动打消这个念头。

哪知恭王正在下水磨功夫时,忽然听说有这样一个知府,居然进贡木 器,准备在颐和园使用,不由得大为光火,授意一个满洲的御史,胪列这个知府贪污有据的劣迹,狠狠参了一本;恭王面请革职查办,慈禧太后不 便庇护,准如所请,那知府就此下狱。

贡品自然也就不必北运了,押运的是那知府的胞弟,将木器卸在上海变卖,是这样归于昌发的。

木器一共三堂, 一堂客厅,一堂书房,都卖掉了,现在剩下这一堂,前天有个江西来的候补道来看过,东西是欢喜得不得了,银子带得不够,叫我替他留十天;他没有 下定洋,我就不管他了。

罗四小姐,你要中意,我特别克已。

李老板又说:我再说句实话,这堂木器,也没有啥人用得起,你们想,房间里用这样子 讲究的木器,大厅、花厅、书房应该用啥?这就是我这堂木器,不容易脱手 的道理。

罗四姐心想,照他的话看这堂木器似乎也只有胡雪岩家用得起。

不想 居然也还有那么一个阔气和江西候补道,转念又想,胡雪岩也是江西候补道,莫非是他叫人来看过?于是姓问:那个江西候补道姓啥?看来他倒也是用 得起的。

姓朱。

李老板又说:朱道台想买这堂木器也不是自己用,是打算孝 敬一位总督的老太太的。

罗四姐心中一动,随即问说:你这堂木器啥价钱?照本卖,一千 五百两银子,其实照本照本卖,已经把利息亏在里头了。

好在另外两堂,我已经赚着了,这一堂亏点本也无所谓。

李老板,我还你一个整数。

罗四小姐,李老板苦笑着说:三分天下去其一,你杀价也杀得太凶 了。

本来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对折拦腰掼’的生意还多的是。

罗四小姐,听你口音是杭州人?不错。

你问它作啥?你们杭州 人杀价厉害,’对折拦腰掼’四分天下去其三。

世界上哪里有这种生意。

罗四小姐,你总要高升高升吧?高升又高升,讲定一千二百两银子。

罗四姐 是带了银票来的,取了一张四百两的,捏在手中,却有一番话交代。

李老板,你要照我的话,我们这笔交易才会成功,明天我带个人来看,问你啥价 钱,你说八百两银子。

这为啥?你不要管。

罗四姐说:你要一千二百两,今天我付你四百;明天再 付你八百,一文不少。

罗四姐又说:你要在收条上写明白,一定照我的话;不照我的话,交易不成,加倍退定洋。

是,是!我照办。

于是李老板收下定洋,打了收条。

等罗四姐走后不久,又来了一个老主顾。

唷,唷!古太太,我财神又临门了。

今天想看点啥?看了再说。

李老板领着她一处一处看,看到那堂螺甸酸枝木器,站住脚问:这堂木器啥价钱?对不起,古太太,刚刚卖掉了— 七姑奶奶大失所望,却未死心,卖给哪个?她说,哪有这么巧的事? 见此光景,李老板心里在转念头,他原来的话,还有一句:就是罗四小姐买的。

哪知话未说完,让古太太截断了;看她的样子,有势在必 得之意,如果说破罗四小姐,她一定会跟人家去商量情让,那一来事情就尴尬了。

罗四小姐人很厉害,少惹她为妙。

打定了这个主意,便不答腔;七姑奶奶却是越看越中意,就越不肯死 心,你卖给人家多少钱?她问。

既然卖掉了,古太太也就不必问了。

咦,咦!七姑奶奶放下脸来,当场开销,她说:问问怕啥,李老 板你是生意做得大,架子也大呢?还是上了年纪,越老越糊涂?做生意哪有你这个做法的,问都问不得一句!古太太你不要骂我。

李老板灵机一动,顿时将苦笑收起,平静地问道:’ 我先请教古太太两句话,可以不可以?可以啊!有什么不可以?古太太想买这堂木器,是自己用,还是送人?送人。

送哪个?你不要管。

古太太,你告诉我了,或许有个商量。

好。

七姑奶奶说:喏,就是上回我同她来过的那位罗四小姐。

在这下,李老板会意了,罗四小姐所说要带个人来看;此人就在眼前。

于他笑着说道:古太太,你说巧来真是巧!刚刚那个卖主,就是罗四小姐。

七姑奶奶大感意外,她来过了?她急急问说:买了你这堂木器?多少钱?八百两。

七姑奶奶点点头,这个价钱也还公道。

她又问:付了多少定洋?没有付。

没有付?七姑奶奶气又上来了:没有付,你为啥不卖给我?做生意一句话嘛!罗四小姐是你古太太的来头,我当然相信她。

七姑奶奶觉得他这两句话很中听,不由得就说了实话;李老板,我老实跟你说了吧! 罗四小姐要做新娘子了,我买这堂木器陪嫁她,她大概不愿意我花钱,所以自己来看定了。

这样子,明天我陪她来,你不要收她的银子;要收我的。

是,是!还有,你答应她八百两,当然还是八百两,不过我要杀你的价。

杀价 是假的,今天我先付你二百两,明天我杀价杀到六百两,你就说老主顾没办法,答应下来。

这样做,为的是怕她替我心痛,你懂不懂?懂啊!怎么不懂?罗四小姐交到你这种朋友,真正前世福气,买木器 陪嫁她,还要体谅她的心。

这样子厚道细心的人,除了你古太太,寻不出第 二个。

七姑奶奶买了这堂好木器,已觉踌躇满志,听了他这几句话,越发得 意,高高兴兴付了定洋回家,将这桩称心如意的事,告诉了古应春。

第二天,罗四姐来了,七姑奶奶一开口就说:你昨天到昌发去过了? 罗四姐不知她何以得知?沉着地答说:是的。

你看中了一堂木器,价钱都讲好了?是的。

讲定八百两很子。

那再好都没有。

七姑奶奶说:你真有眼光!我们走。

于是一车到了昌发;李老板早已茶烟、水果、点心都预备好了。

略坐一坐,去看木器。

罗四小姐说,价钱跟你讲好了,是不是?是的。

那是罗四小姐,买现在是我买。

七姑奶奶说:李老板,我们多年往 来,你应该格外克已,我出你六百两银子。

古太太,我已经亏本了。

我晓得你亏本,无非多年往来的交情,硬杀你二百两。

下回我一定 讲交情。

这一回,李老板斩钉截铁地说:我的价钱,讲出算数,决不能改。

如此绝情,七姑奶奶气得脸色发白:真想狗血喷头骂他一顿,但一则 是喜事,不宜吵架;二则也是舍不得这堂好木器,只好忍气吞声,连连冷笑着说:好,好!算你狠。

说完,取出八百两银子的银票,往桌上一摔。

古太太,你请不要生气,我实在有苦衷,改天我到府上来赔罪。

哪个要你来赔罪。

我告诉你,这回是一闷棍的生意。

说完掉头就走, 李老板追上来要分辩,七姑奶奶不理他,与罗四姐坐上马车回家,一路气鼓鼓的,话都懒得说;罗四姐也觉得好生无趣。

一到家,在起坐间中遇见古应春。

他一看爱妻神色不怡,便含笑问道:高高兴兴出门;回业好象不大开心,为啥?昌发的李老板不上路!’七 姑奶奶的声音很大,以后再也不要作成他生意了。

你说要带洋人到他那里定家具,省省!挑别家。

怎么不上路?他,七姑奶奶想一想说:硬要我八百银子。

你照付了没有呢?你倒想! 七姑奶奶预先付过差价,是告诉过古应春的;他心里在想,李老板的生意做得很大;而且人虽精明,却很讲信用,似乎不至于硬吞二百两银子, 其中或者另有缘故,只是当着罗四姐,不便深谈,只好沉默。

于是罗四姐便劝七姑奶奶:七姐,东西实在是好的,八百两银子是真 正不贵。

你先消消气;我要好好跟你商量,这堂木器有个用法。

七姑奶奶正要答话,让小大姐进来打断了。

她是来通报,李老板来了, 要见七姑奶奶。

不见。

我见。

古应春接口,等我来问他。

去了不多片刻,古应春笑嘻嘻地回进来,手里拿着个红封套;七姑奶奶接过来一看,封套签条上写贺仪’二字,下面是李老板具名;贺仪是一 张二百四十两的银票。

这算啥?不是送你的。

古应春说:你不是告诉,罗四姐做新娘子了,人家是 送喜事的贺礼。

听这一说,七姑奶奶与罗四姐相顾愕然;事出突兀,都用眼色催古应 春说下去,但古应春却是一副忍俊不禁的神气。

你笑啥?七姑奶奶白了丈夫一眼,快说啊!怎么不要好笑?这种 事也只有你们心思用得深的人,才做得出来。

古应春看了罗四姐一眼,向妻子说道:你晓得这堂木器多少钱?一千二百两。

唷!罗四姐叫了起来,七姐夫,李老板告诉你了?当然告诉我了, 不然,他另外收了二百两银子的定洋,硬不认帐,这话怎么交代呢?’啊?罗四姐问说:七姐,你已付过他二百两? 七姑奶奶楞了一下,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反问一句:你先付过他四百两?是的。

为啥?我不愿意你太破费。

两个人走到一条路上来了。

七姑奶奶哈哈大笑,我晓得你不愿意我 太破费,所以预先付了他二百两。

我道呢,啊里有这么便宜的东西!罗四姐也觉得好笑,七姐夫说得不错,心思用得太深,才会做出这种 事来。

你螨我,我瞒你,大家都钻到牛角尖里去了。

不过她说:李老板也不大对,当时他就让二百两好了。

何苦害七姐白白生一场气。

他也有他的说法。

古应春接口答道:我拿李老板的话照样说一遍; 他说:‘那位罗四小姐,看起来是很厉害的脚色,我不能不防她;收条!上写明白,报价只能报八百两改口的话,加倍退还定洋。

万一我改了口,罗四 小姐拿出收条,一记翻天印打过来,我没话说。

所以我当时不松口,宁可得罪了古太太,事后来赔罪。

’七姑奶奶前嫌尽释,高肖地笑道:这个人还算上路,还多送了四十两 贺礼。

说着将红封套递给罗四姐。

我不要。

罗四姐不肯接,不是我的。

莫非是我的?七姑奶奶开玩笑:又不是我做新娘子。

罗四姐窘笑 着,仍旧不肯接;七姑奶奶的手也缩不回去,古应春说:交给我。

二百两是退回来的定洋;四十两送的贺礼,我叫人记笔帐在那里。

于是七姑奶奶将红封套交了给古应春;接着便盛赞那堂酸枝嵌螺句的 家具,认为一千二百两银子,实在也不算贵。

由此便谈到这堂木器的来历;它之贵重,已经不能拿银子多寡来论了。

罗四姐因此有个想法,觉得自己用这堂木器,虽说出于陪嫁,亦嫌过分,难免遭人议论,因而私下跟七姑奶商量,打算把这堂木器,孝敬胡老太太。

我这个念头,是听了李老板的一句话才转到的,他说,有个江西的朱 道台,想买这堂木器孝敬一位总督的老太太。

我心里就在想,将来我用这堂木器;胡老太太用的不及我,我用了心里也不安,倒不如借花献佛,做个人 情。

七姐,你不会怪我吧?哪里,哪里!七姑奶奶异常欣慰地,说实话,你这样子会做人,我 就放心了。

胡家人多口杂,我真怕你自己觉得行得正、坐得正,性子太真了, 会得罪人。

得罪人是免不了的。

只要有几个人不得罪就好了。

譬如胡老太太,一 定要伺候得好。

七姑奶奶暗暗点头,心里在想,罗四姐一定懂挟天子以令诸侯的 道理,不但会做人,还会做官,替她担心,实在是多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