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左宗棠评传 > 第五章左宗棠的洋务思想

第五章左宗棠的洋务思想

2025-04-03 08:02:58

洋务思想,是对洋务运动的产生与发展有倡导作用的思想,它在 19 世纪60 至 90 年代洋务运动时期形成为一股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新的社会思 潮,其主要内蕴为求强与求富。

本书传主左宗棠是洋务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中国近代军事工业与民用企业的开拓者之一,对其洋务思想的形 成、内涵及特色进行探讨,是本章所要阐述的重点。

一、求强观与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的主张左宗棠求强思想的形成,与两次鸦片战争的炮火对中国的冲击紧密 相关。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左宗棠在湖南乡间已密切注视洋事的动向。

他对洋事于屡次挫衄之余,忽又失利,而感到愁愤何可言,主张编泊埠之船,讥造船之厂,讲求大筏、软帐之利,更造炮船、火船之式,以 之制敌。

①这表明左宗棠谈论洋务的思想已开始萌芽。

他把当时与外国打交道的事务称作洋事,而不用习称的夷务,表明他的意识比那些习惯 于闭关而视西人为夷的人们多少有点开明之处。

而且他还指出:洋事卒支离至此,令人愤懑。

彼族轻我甚矣,率数十艇之众越重洋九万里而 来,屡战而屡利,我屡却而屡受其侮。

②可见他已朦胧意识到中国已处于前所未有的变局之中。

把左宗棠的这些想法同鸦片战争时期的社会思想认识做些比较,可以看 出左氏的思想是有独到之处的,且与当时进步思想家有相通的地方。

首先,对夷、洋的看法。

洋务一词由夷务转化而来。

明清之际,来华的外国人被称为夷人,成为惯语。

鸦片战争前,伴随着外国武力进逼的步步加紧,英国侵略分子胡夏米于道光十二年(1832 年)因 苏松太道吴其泰在给他的批文中有该夷船的字样,认为是对他的凌辱,在抗议中说英国终不是夷国,乃系外国。

双方引经据典,进行舌战,吴 其泰只好改称该商含混过去。

③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谈判期间,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声称:夷字不美,嗣后望勿再用。

而在谈判现场的吉林副都统咸龄却搪塞说,孟子曾把舜称为东夷之人也,可见夷字不是蔑称。

似乎战败的面子要恃口角占上风来挽回,可谓昏愦。

尽管双方争论字义,良久未定,①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还是在不书写夷字的情况下签订了。

左宗棠能较早地把同外国打交道的事情称作洋 事,说明他并不是在文字的用法上囿于成见,关键是如何寻求御外之方。

其次,对西方船坚炮利的认识。

早在道光十四年(1834 年),两广 总督卢坤在上奏描述泊于虎门之外英国兵船的情形时说:该夷人除炮火外,一无长技。

倘该夷人自恃船坚炮利,阴蓄诡谋,不听约束,犬羊之性急 则反噬,则驱逐出省,不能不示以兵威。

②而实际上卢坤所依靠的不过是刀矛弓箭、帆篷舟楫,他只是看到了英人的船坚炮利,却根本提不出克敌致胜 的方略。

与此相反,林则徐在广东主张的是制炮造船,则制夷已可裕如,以通夷之银两为防夷之用,从此制炮必求其利,造船必求其坚,似经费可 以酌筹,即祈裨益实非浅鲜矣。

③魏源进一步在《海国图志》谈议战时指出:英夷船炮在中国视为绝技,在西洋各国视为寻常。

广东互市二百年,① 《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一○。

② 《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一二。

③ 许地山:《达衷集》,第 49—60 页,1925 年排印本。

① [清]张喜:《抚夷日记》,《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 5 册,第 389 页,上海人民出 版社 1957 年版。

② [清]梁廷枬:《粤海关志》,卷二七,页二二;卷二九,页一六。

③ [清]林则徐:《密陈办理禁烟不能歇手片》,《林则徐集》奏稿,中册,第 885 页。

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不一师其长技,是 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请于广东虎门外之沙角、大角二处,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

行取法兰西、弥利坚二国各来夷目一二人,分携西洋之匠至粤,司 造船械,并延西洋抡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如钦天监夷官之例。

而选闽粤巧匠、精兵以习之。

⋯⋯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他认为夷之长技 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①左宗棠当时对西方长技的认识虽不如林、魏那样深刻,但他能闪现出设厂造船,以之制敌的思想火花, 这是难得可贵的。

因为在那个时代,朝野上下对师夷长技普遍取敌视态度,林则徐制炮造船的建议被道光皇帝硃批为一片胡言,魏源的《海 国图志》也遭到守旧势力的诋毁,林、魏的主张只能束之高阁。

第三点是变局观的出现。

道光二十四年(1844 年),黄钧宰首倡此 说。

他指出,中国人初不知洋人何伏,英法何方也。

乃自中华西北环海而至东南,梯琛航赆,中外一家,亦古今之变局哉。

②此后,黄恩彤也说:迨 英吉利立市开关,粗角条理,而米利坚、佛兰西各使踵至,均不免非分之干,其余各小国亦窃睨其旁,妄生觊觎,均数百年中外一大变局也。

③变局观的 提出,对于重新审势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是有积极意义的。

当然此时的变局思想还主要基于对面方列强不断东犯的初步认识。

左宗棠对英国数十艇之 众越重洋九万里而来所发出的惊呼,恰折射出他对变局的最初理解。

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震动是空前的。

津沽失陷,京师被劫,皇 室北窜,天朝大国已失去前清的威风。

中国人在震惊之余,观念也在转 换。

洋务取代夷务已从口角之争转向兴办洋务以借法自强。

早 在道光十九年(1839 年),江南道监察御史骆秉章在上奏中曾有把持洋务①的字样,但当时更为流行的是夷务一词。

咸丰八年(1858 年)签订的 中英《天津条约》第五十一款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②显然,由夷字向洋字的转变带有胁迫 色彩。

《天津条约》签订后不久,大学士桂良向咸丰皇帝奏请说根据该约不书夷字,原明指谕旨而言,而将来军机处发出各件,仍可用夷 务字样。

③对这种以口角取胜的作法,太平天国的干王洪仁玕就不以为然。

他指出:凡于往来语言文书,可称照会、交好,通知、亲爱等意,其 余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切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

盖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

④可见,洋务替代夷务已是大 势所趋。

19 世纪 60 年代初,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谈论洋务。

重要的是,洋务的内蕴已不再是夷务单指外交,而是加上了采西学、制洋器 等内容,并视此为自强的出路。

咸丰十一年(1861 年),冯桂芬在《校① [清]魏源:《筹海篇》,《海国图志》,卷二,页四至六。

② [清]黄钧宰:《金壶七墨》,《浪墨》,卷四。

③ [清]黄恩彤:《抚夷纪略序》。

①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 1 册,第 191 页。

②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 1 册,第 102 页,三联书店 1957 年版。

③ 《钦差大臣桂良等奏英以上谕中用有夷字指为背约片》,《第二次鸦片战争》(资料丛刊),第 3 册, 第 531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8 年版。

④ [清]洪仁玕,《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资料丛刊),第 2 册,第 528 页。

邠庐抗议》中多处谈到:洋务为国家招携怀远一大政,关键在得西人 之要领而驱之,他认为西人之擅长者,历算之学,格物之理,制器尚象之法,而我中华智巧聪明必不出西人之下,安不知冰寒于水,青出于蓝, 轮船、火器等制尽羿之道?他强调宜于通商各口,拨款设船炮局,聘夷人数名,招内地善运思者从受其法,以授众匠。

主张向西方学习乃中国自 强之途,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自强之道,实在乎是。

①被称作洋务衙门②大臣的奕指出:探原之策,在于自强。

③后来王韬概括性他说:盖洋务之要,首在借法自强。

④洋务与自强有机 地结合起来了。

19 世纪 40 年代中期出现的变局观到 60 年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遂成为 提倡洋务以谋自强的一种新的时局观。

同治四年(1865 年),王韬在《代上苏抚李宫保书》中系统阐述了这一思想。

他说: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 海舶估艘,羽集鳞萃,欧洲诸邦几于国有其人,商居其利,凡前史之所未载,亘古之所未能,无不款关而求互市。

⋯⋯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 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

⑤同一年薛福成在《上曾侯书》中也指出:方今中外之势,古今变局也。

⋯⋯西洋诸国,航海通商, 凡欧罗巴、亚墨利加数十国之人,颉颃并至中国,而以英吉利、俄罗斯、佛兰西、米利坚四国为最强,于是地球几无不通之国。

中国若不为邻敌所 侮,莫如夺其所长。

西人所恃,其长有二:一则火器猛利也,一则轮船飞驶也。

我之将士,闻是二者,辄有谈虎色变之惧。

数十年来,瞠目束 手,甘受强敌之侵陵而不能御。

⋯⋯为今之计,宜筹专款,广设巨厂,多购西洋制器之器;聘西人为教习,遴募巧匠,精习制造枪炮之法,⋯⋯兼仿造 火轮船数十艘,平居则以运糟,移卫所各官及漕标之兵以隶之,既以护运漕粮,实以练习海道,暇则兼操战法。

若是,则彼之所长,我皆夺而用之矣。

①李鸿章采纳了王韬的看法,他认为: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 国将何以自立耶?千古变局,庸妄人不知,而秉钧执政亦不知,岂甘视其沈胥耶?②这样,无论是洋务理论家还是洋务派官员都已经意识到中国在国际 环境中所处的地位和中国本身所面临的危局,这种对变局的认识恰促成了借法自强的洋务运动的产生。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有识之士探讨自强 之策的过程中,左宗棠的洋务思想日臻成熟。

咸丰十年(1860 年),左宗棠在为两江总督曾国藩捉刀③而作的《复陈洋人助剿及采米运津折》中提出 了如此见解:① [清]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卷下,页一○○、一○一、七三、六九。

② 咸丰十一年(1861 年)成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被时人习称为洋务衙门。

《洋务运动》(资料丛刊), 第 1 册,第 288 页。

③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七二,页一一。

④ [清]王韬:《韬园文录外编》,第 33 页。

⑤ [清]王韬:《韬园尺牍》,第 7 卷,第 2 页,中华书局 1959 年版。

① [清]薛福成:《上曾侯书》,丁凤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第 22—24 页。

② [清]李鸿章,《复朱九香学使》,《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六,页三七。

③ 曾国藩致胡林翼信中说:得惠缄承奖,借夷助剿一疏,系左季翁捉刀为之,鄙人不办此也,但鄙见与翁公相同。

见曾国藩:《复胡宫保》,《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一三,页四七。

驭夷之道,贵识夷情。

⋯⋯此次款议虽成,岂可一日而忘备?河道既改海运,岂 可一岁而不行?如能将此两事妥为经画,无论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远,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史学界常以此说把曾国藩视为洋 务运动的首倡者,而真正的倡导者当属左宗棠。

事实是,左宗棠能够提出这一主张并非偶然,这恰是他自鸦片战争时期就建议讥造船之厂,更造 炮船、火船之式想法的延续。

更重要的是,左宗棠通过以曾国藩的名义上奏的形式,率先向清政府正式提出将来学习西方以造炮制船的主张,这就为 几年后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举动之开始和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具有倡导性的历史作用。

因此,可以把此说定为左宗棠洋务思想开始形成的标志。

同治二年(1863 年),左宗棠上书总理衙门,强调中国今后当图仿制 轮船,以此为海疆长久之计。

②两年后,左宗棠又把仿造轮船的主张同求强思想结合到一起。

他指出:至中国自强之策,除修明政事精练兵勇外,必应仿造轮船,以夺彼族之所恃。

此 项人断不可不罗致,此项钱断不可不打算,亦当及时竭力筹维。

转瞬换约,届期须预为绸缪也。

这表明左宗棠以谋求自强为目的的洋务思想业已成熟。

所以,左宗棠于同治五年(1866 年)在关于筹议洋务事宜的奏折中认为:西洋各国,向以船炮 称雄海上。

⋯⋯道光十九年海上事起,适火轮兵船已成,英吉利遂用以入犯。

厥后寻衅生端,逞其狂悖,瞰我寇事方殷,未遑远略,遂敢大肆狓猖。

要 改变这种状况,中国必须习造轮船,兼习驾驶。

对此,左宗棠说他怀之三年,乃有此请。

②这一年,他在致总理衙门函中也说:宗棠于此事思 之十余年,诹之洋人,谋之海疆官绅者又已三载。

③可见,左宗棠在同治二三年间已决心仿造轮船,至同治四年他把仿造轮船纳入自强之策也就顺 理成章了。

于是,同治五年五月十三日(1866 年 6 月 25 日),左宗棠正式向清廷 上奏提出了设厂造船的主张。

他认为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

我国家建都于燕,津、沽实为要镇。

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 津,藩篱竟成虚设,星驰飙举,无足当之。

显然,左宗棠已对鸦片战争以来的变局有了清醒的认识。

正是基于这种变局观,他进一步指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 可。

①清廷认为左宗棠奏陈各条实乃自强之道而加以肯定。

左宗棠以求强相标榜的洋务思想与 19 世纪 60 年代出现的洋务思潮 既有相通之处,也存在自身的特性。

就洋务思潮的共性来看,自强思想的内涵起初是以制洋器,即 追求和仿制西方的坚船利炮为主要内容的。

同治三年(1864 年),奕上奏指出: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

练兵又① 见《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一二,页五七至五八。

② 《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六,页一○。

① 《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七,页二五。

② 《复陈筹议洋务事宜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3 册,第 67、69 页。

③ 《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八,第六二页。

① 《拟购机器雇洋匠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3 册,第 61 页。

以制器为先。

奕把制器提到治国之道的高度来认识。

他感到外 洋如英法诸国,说者皆知其惟恃此船坚炮利,则置焉弗讲。

即有留心此事者,因洋人秘此机巧,不肯轻以授人,遂无从窥其门径。

因此,他建议将外 洋各种机利火器实力讲求,以期尽窥其中之秘,有事可以御侮,无事可以示威。

②同一年,丁日昌在给李鸿章的一个密禀中提出设厂制造船炮的主 张。

他指出:不可不熟思所以自强之策,船坚炮利,外国之长技在此,其挟制我中国亦在此。

既不能拒之使不来,即当穷其所独往。

门外有虎 狼,当思所以驱虎狼之方,固不能以闭门不出为长久计也。

③李鸿章接受了丁日昌的建议,他在同治四年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的奏折中说:机器制造一 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转危为安、转弱为强之道,全由于仿习机器。

庶几取外人之长技,以成中国之长技。

①左宗棠于同治五年创 办福州船政局时同样认为:以机器制造机器,积微成巨,化一为百。

机器既备,成一船之轮机即成一船,成一船即练一船之兵。

比及五年,成船稍多, 可以布置沿海各省,遥卫津、沽。

由此更添机器,触类旁通,凡制造枪炮、炸弹、铸钱、治水,有适民生日用者,均可次第为之。

②他还强调采用机器制造轮船为中国自强之策,无论如何为难,必须设法办理。

③同治五年 底,清朝满族贵族鉴于汉族地方要员设厂制造枪炮、轮船的状况,也未等闲视之,急于在畿辅重地天津设局。

奕亲自出面,上奏清廷,强调指出:练 兵之要,制器为先,中国所有军器,固应随时随处选将购材,精心造作,至外洋炸炮、炸弹与各项军火机器,为行军需要。

他建议由满族贵族、三口 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设立机器局,认为于天津设局制造军火,不但取用甚便,而且在我可收临阵无穷之用,在彼不致有临时挟制之虞。

对此必 须细心筹划,力求实效,尽得西人之妙,庶取求由我,彼族不能擅其长;操纵有资,外侮莫由肆其焰。

④清廷发布上谕:著崇厚督同天津道专 设局厂,遴派妥员认真赶办。

⑤这样,在洋务派把制洋器以仿造坚船利炮从而谋求自强思想的指导下,从 1865 年至 1867 年间,江南制造总局、 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先后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批以机器生产力特征的军事工业便应运而生,中国的近代化也由此发韧。

与此相反,顽 固派照样抱守残缺,认为:不可购买洋器、洋船,为敌人所饵取;又不可仿照制造,暗销我中国有数之帑项,掷之汪洋。

①中国数千年来,未尝用 轮船、机器,而一朝恢一朝之土宇,一代拓一代之版章。

②相比之下,洋务派制洋器的主张确实较顽固派的迂腐之见高出一筹。

纵观中国近代历史,随着外国侵略的日益加剧,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无 疑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

具体而微,则各个军事工业局厂有其不同的特点。

②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二五,页一。

③ 《海防档》(丙),《机器局》,第 1 册,第 4—5 页。

① [清]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九,页三四至三五。

② 《拟购机器雇洋匠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3 册,第 61 页。

③ 《开造轮船请暂动结款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3 册第 197 页。

④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四四,页一七。

⑤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四五,页六二。

① 《光绪元年二月二十七日通政使于凌辰奏折》,《洋务运动》(资料丛刊),第 1 册,第 122 页。

② 《同治六年五月二十二日杨廷熙条》,《洋务运动》(资料丛刊),第 2 册,第 46 页。

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以制造枪炮为主,天津机器局以制造火药为要, 福州船政局则专门以制造轮船为特色。

这些特点是与各局厂创办者的思想分 不开的。

左宗棠所以重视轮船制造缘于其思想认识动因。

他除了认识到仿造轮船 是为了抵抗外国资本主义的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政治侵略的目的之外,还在于他善于对西洋的长技探赜索隐,认为仿造洋枪洋炮并不难,最难的是仿 造轮船。

还在同治元年(1862 年)他与太平军交战时,就发现江西所存五千斤木壳铜心大炮,能发三十七八斤重炸弹,其制与洋人落地开花炮略同。

可见西洋所恃为利器者,亦只能惊可动之众、无备之城,无他谬巧也。

① 这种认识尽管不十分正确,却是他经亲身实践所得。

左宗棠对轮船的偏爱是从鸦片战争以来的教训中得到的。

他认为鸦片战争前各国未造火轮船, 彼尚无所挟也。

然而,道光十九年海上事起,则恰适火轮兵船己成,英吉利遂用以入犯。

所以他深感彼之所恃以傲我者,不过擅轮船之利耳。

他还指出:若枪炮之制,广东无壳抬枪,三人可放两杆,一发可洞五人,无需洋火药、铜帽之费,足收致远命中之功,较之洋人所推来福炮更捷而更 远。

大炮之制,新嘉坡所铸不如其祖家之良,中国若讲求子膛、药膛、火门三事合式,改用铁模,净提铁汁,可与来福炮同工。

硼炮一种又称开花炮、 天炮,用生铁铸成者重百余斤,可放十余斤炮子;用熟铁制成者重四十五斤,亦要放十斤零炮子,远可三里许,落地而始开花,其巧在子而亦在炮。

他 在福建督匠铸制这种炮 30 余尊,用尺测量施放,亦与西洋硼炮同工。

因此,他进一步认为:至轮车机器、造铁机器,皆从造船机器生出。

如能造 船,则由此推广制作,无所不可。

陆地之战,彼之所长皆我所长,有其过之,无弗及也;若纵横海上,彼有轮船,我尚无之,形无与格,势无与禁, 将若之何?②显然,左宗棠并不反对仿造外国的枪炮,只是他误认为早已把洋枪洋炮的制造学到手了,甚至已超过了外国的制造水平。

但他作这样论述 的用心则是为了证明自造枪炮并非难事,而中国没有轮船与外国在海上争衡,自强之说只能是一句空言。

所以,他把自造轮船视为自强之策 的关键,并藉此以夺彼族所恃,可谓切中要害。

据左宗棠自己说,他对外国的火轮兵船之制,自道光十九年海上 事起即已予以注意。

他在任闽浙总督后又与法国人德克碑、日意格往返讲论,渐得要领,且谋之海疆官绅者又已三载。

因此他才敢于力排雇 船和买船的议论,毅然提出自造轮船的设想和具体计划,并反复向清廷和总理衙门陈述防止外人干预和不为浮言所惑的主张。

左宗棠说:就局势而言,借不如雇,雇不如买,买不如自造。

①至自造轮机成船,较买见成轮船多费至数倍,即较之购买见成轮机配造成船,亦 费增过半,所以必欲自造轮机者,欲得其造轮饥之法,为中国永远之利,并可与别项之利,而纾目前之患耳。

外国多方阻挠,乃意中必有之事,见在英国领事等屡以造船费大难成,不如买见成船为便宜,此即暗中使坏之一端,不然伊何爱于我,而肯代为打算乎! 惟既能造船,必期能自驾驶,方不至授人以柄。

②① 《附陈贼情并监放炸炮片》,《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1 册,第 135 页。

② 《复陈筹议洋务事宜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3 册,第 67—69 页。

① 《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八,页一二。

② 《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八,页五五。

此时东南要务,以造轮船为先着,人皆知之。

其所以不敢遽议及此者,以事体重 大,工费繁巨,难要其成,遂莫执其咎。

其留意此事者,又率存姑为尝试之心,欲泯其学习制造之迹,彼亦靳不肯与,固无如何。

兹既开设船局,名正言顺,彼无所庸其阻挠,我亦无所庸其秘密。

⋯⋯现在洋人闻有开设船厂之举,明知无可阻挠,多谓事之成否尚 未可知,目前浪费可惜者。

实乃暗行阻挠之意。

①合计自始事至威事五年之中,需费至三百万两,可谓多矣,然而果有成,则海防、 海运、治水、转漕一切岁需之费所省无数,而内纾国计利民生,外销异患树强援,举乎在此!惟赖朝廷坚持定见,力排浮议,方能宏此远谟,持此险局。

⋯⋯宗棠首倡此议,所恃者由寒素出身,除当年舌耕所得薄置田产二百余亩外,入官后别无长益,人所共知。

②数年之后,彼之所长皆我之长也。

惟赖朝廷坚持定见,不为浮言所惑,则事可有 成,彼族无所挟以傲我,一切皆自将敛抑。

自强之道,此其一端。

设厂造船遇到重重阻力,而左宗棠敢于承担风险,并且抱有很大的决心,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曾国藩、李鸿章所不及的。

曾国藩对西洋船炮的认识始于咸丰四年(1854 年)的湘潭之战。

此后,他与左宗棠同为洋务运动的最早倡导者。

曾国藩在咸丰十一年(1861 年)设 立安庆内军械所时即已着手仿造轮船。

同治六年(1867 年),他建议在江南制造总局内设造船分厂,并于次年造出恬吉号(后改名惠吉)轮船。

但他未能像左宗棠那样在设厂造船问题上下最大的决心和作长远的思虑。

对此,就连曾国藩本人也愧知不如左宗棠。

曾国藩在比较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 船政局时指出:此间购买机器在闽之前,开局造船在闽之后。

拟试办二三号,即以本省之资养之,为本省捕盗护运之用,初无耀兵瀛海之意,约旨卑 思,自愧规画之隘。

闽厂蓄谋深远,用费甚巨,除苏省自行制造外,其余各省或可分拨闽船,共筹养船之资。

①事实也是如此,江南制造总局造船主要 由洋匠主持,而福州船政局经过三四年的学造已逐步转向自造;福州船政局的第一艘轮船万年清号于同治八年(1869 年)下水时,俱由华人 管 驾,而江南制造总局到同治九年(1870 年)以后才起用华人驾船。

因此,左宗棠说:东南之有船局,惟沪与闽。

沪非洋匠、洋人不可,闽则可不用洋 匠而能造,不用洋人而能驾。

故曾文正晚年欲渐易沪局而从闽,以事理攸宜 耳。

②李鸿章迟至同治元年(1862 年)才对西方的长技有所认识。

这一年 他奉曾国藩之命乘轮船由安庆抵达上海,因武器以刀矛为主和仅配有少量土枪土炮,且服装不整而受到外国人的嘲笑。

李鸿章在上海亲眼看到洋兵使用 西式武器同太平军作战的情形,致函曾国藩称:洋兵数千,枪炮并发,所当辄靡,其落地开花炸弹,真神技也。

鸿章遵师训‘忠信笃敬’四字,与之 交往,密令我营将弁随从,学其临敌之整齐静肃,枪炮之施放准则,亦得切磋观感之益。

①李鸿章由此萌生办洋务的思想。

同治三年(1864 年),丁① 《船局创始之初未可期以速效片》,《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3 册,第 169—170 页。

② 《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八,页六四。

③ 《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九,页五九。

① [清]曾国藩,《复沈幼丹星使》,《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三二,页一四。

② 《答浙抚杨石泉中丞》,《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二,页三九。

① [清]李鸿章:《复曾相》,《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一,页二○。

日昌向李鸿章呈递密禀强调不可不熟思所以自强之策时,本来建议 由李鸿章咨商总理衙门选择沿海口岸设立船厂,得到了总理衙门的许可,李鸿章也嘱丁日昌在上海着手购买机器。

但同治四年丁日昌在上海虹口购得美 商旗记机器铁厂修造轮船和枪炮的机器后,李鸿章却把以这些机器为基础新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设成主要制造枪炮的军火工厂。

李鸿章为何着意去制造 枪炮而不愿涉足造船,他在同治十一年(1872 年)致曾国藩函中的一段自白道出了其真实思想。

他说:兴造轮船兵船,实自强之一策。

惟中国政体, 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一,虑其始必不能善其后,是以鸿章于同治四五年创议铁厂时,左公已先议造船,鄙意未敢附和,但主仿造枪炮军火,谓可自我 发而收之也,即不备于水而尚有备于陆也。

兹闽、沪造船已六载,成器成效不过如此,前兴之而后毁之,此信之而彼疑之,及今吾师与左公尚存,异议 已多,再数年、十数年后,更当何如?师门本创议造船之人,自须力持定见。

但有贝之财,无贝之才,不独远逊西洋,抑实不如日本。

日本盖自其 君主持,而臣民一心并力,则财与才日生而不穷。

中土则一二外臣持之,朝议夕迁,早作晚辍,固不敢量其所终极也。

①李鸿章虽然认识到制造轮船与求强的重要关系,但他却知难而退,这与左宗棠甘愿身莅险局,勇于承 担重任的个性可谓差别甚大。

当然,那种认为李鸿章唯求制造枪炮就是为了镇压人民起义的说法也是不妥的。

左宗棠说过:闽局专注意轮船,于制炮 一事,尚未暇计。

或以机器既备,制炮非难,故且置为缓图。

②这说明左宗棠在主张造轮的同时并不反对造炮。

左、李二人把制造枪炮、轮船都视为自强之策,这是毫无疑问的。

关键是谁的决心更大,考虑得更为深远。

显然左宗棠把制造轮船看作实中国自强要著,强调此举实以西洋各国恃其船炮横行海上,每以其所有 做我所无,不得不师其长以制之,并且希冀由此去海之害,收海之利,为吾中国一大转机,由贫弱而富强,实基于此。

③左宗棠以仿造轮船为主 的制洋器思想能达到如此高度的认识水平,这正是李鸿章等人所望尘莫 及的。

左宗棠求强思想的另一主要内涵是采西学。

他在创办福州船政 局的过程中上奏指出:夫习造轮船,非为造船也,欲尽其制造、驾驶之术耳;非徒求一二人能制造、驾驶也,欲广其传,使中国才艺日进,制造、驾 驶展转授受,传习无穷耳。

故必开艺局,选少年颖悟子弟习其语言、文字,诵其书,通其算学,而后西法可衍于中国。

①他致书总理衙门也说:欲穷 其制作之原,通其法意,则固非习其图书、算学不可,故请于船局中附设艺局,招十余岁聪俊子弟,延洋师教之,先以语言、文字,继之图书、算学, 学成而后督造有人,管驾有人。

②同治五年(1866 年)底福州船政学堂的设立,恰开近代军事工业兴办新式学堂风气之先,并与前此设立的专门培养 外语人才的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遥相对应,代表了近代以创办新式学堂来引进西方长技的进步趋向。

继福州船政学堂之后,江南制造总局于① [清]李鸿章:《复曾相》,《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一二,页一二至一三。

② 《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四,页二二。

③ 《答胡雪岩》,《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一,页五四。

① 《密陈船政机宜并拟艺局章程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3 册,第 342 页。

② 《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八,页六三至六四。

同治八年(1869 年)将广方言馆并入,作为局内所设学堂。

天津机器局于同 治九年(1880 年)设水师学堂。

采西学的结果使得制洋器的水平不断提高。

诚如总理衙门大臣奕所说:中国之宜谋自强,至今日而已亟矣。

识时务者莫不以采西学、制洋器为自强之道。

疆臣如左宗棠、李鸿章等,皆能深明其理,坚持其说,时于奏牍中详陈之。

上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机器局, 由京营拣派兵弁前往学习;近日左宗棠亦请在闽设立艺局,选少年颖悟子弟,延聘洋人教以语言、文字、算法、画法,以为将来制造轮船机器之本。

由此 以观,是西学之不可不急为肄习也,固非臣等数人之私见矣。

③奕所谓京营拣派兵弁往江南制造总局学习一事,是指北京神机营在训练威远队时需洋 枪洋炮,派人到上海学此技术。

这同福州船政学堂聘外国教师传习西方科技是有着明显差别的。

但奕把福州船政学堂的设立与采西学相提并论, 且视此为自强之道,这是符合实际的。

因此,左宗棠积极倡导采西学,并身体力行地率先忖诸于实践,这正是他的独到之处。

左宗棠求强与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的主张,确为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 展起到了具有开拓性意义的积极作用,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的兴办,实开中国早期近代化运动之先河。

尤为可贵的是,左宗棠在晚年能够在 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他的求强思想。

光绪十一年(1885 年),担任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的左宗棠上奏总 结了以往的造船情况,他说:同治五年奏设船政,于福建仿造外国兵船,甫蒙俞允。

即拜西征之命,一切制造, 经历任船政大臣斟酌办理,不敢耗费财力。

所制各船,多仿半兵半商旧式,近年虽造铁胁快船,较旧式稍利,然仿之外洋铁甲,仍觉强弱悬殊。

船中枪炮概系购配外洋,兵船 所用又有多寡利钝之分,所以夷衅一开,皆谓水战不足恃也。

左宗棠作为福州船政局的创办者,并不因仿造轮船的式样陈旧而掩掩遮遮,他主张迎头追赶西方的先进造船制炮技术,建议拓增船炮大厂,以图 久远。

他指出:攘夷之策,断宜先战后和,修战之备,不可因陋就简,彼挟所长以凌我,我必谋 所以制之。

⋯⋯如能筹得二三百万金,矿、炮并举,不惟炮可自制,推之铁甲兵船与夫火车铁路,一切大政皆可次第举办,较向外洋购买,终岁以银易铁,得失显然。

⋯⋯此次法夷犯顺,游弋重洋,不过恃其船坚炮利,而我以船炮悬殊之故,匪独不能海上交绥,即台湾数百里水程,亦苦难于渡涉。

及时开厂制办,补牢顾犬,已觉其迟。

若更畏难惜费,不思振作,何以谋自强而息外患耶!穆源铁矿,臣接见闽省官绅,均谓便于开采,似应委员试办,并拓马江船厂兴工铸炮。

臣又闻江南徐州铁矿,矿苗之旺甲五大洲,若能筹款开办,即于吴楚交界之处,择要设立船政炮厂,专造铁甲兵船、后膛巨炮,实国 家武备第一要义!这不仅表明左宗棠举办洋务的认识比 60 年代深入了一步,同时也反映了 军事工业对民用企业的创办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左宗棠还说:臣老矣,无深谋至计可分圣主忧劳,目睹时艰,不胜愧愤。

惟念开铁矿、制船炮 各节事虽重大,实系刻不容缓,理合请旨敕下内外臣工迅速妥议具奏,伏乞寝衷独断,期于必行,天下幸甚!①左宗棠的这份上奏,实揭开了晚清第二次海防之议的帷幕。

清廷在上谕中称:现在和局虽定,海防不可稍驰,亟宜切实筹办善后,为久③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四六,页四四。

远可恃之计。

前据左宗棠奏,请旨敕议拓增船炮大厂,昨据李鸿章奏,仿照 西法创设武备学堂各一折,规画周详,均为当务之急。

自海上有事以来,法国恃其船坚炮利,横行无忌。

我之筹画备御,亦尝开立船厂,创立水师;而 造船不坚,制器不备,选将不精,筹费不广。

⋯⋯当此事定之时,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

①可见清廷不仅采纳了左宗棠请旨敕议的建议,还 提出了大治水师的海防新目标。

左宗棠的求强思想正是在近代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中得以升华。

① 《光绪十一年五月初九日上谕》,《洋务运动》(资料丛刊),第 2 册,第 559—560 页。

二、求富观与兴办近代民用企业的主张左宗棠在 19 世纪 60 年代主张创办福州船政局的过程中,初步接触到与 兴办民用企业有关的问题。

同治五年(1866 年)二三月间,他在班师由粤回闽途中,亲眼看到民间瘠苦特甚的境况,认为厚生之道,亟应讲求也。

他着重指出:漳、泉、兴化,地皆濒海,居民以海为田,除渔船一项外,多置船为经商之计。

近自番舶西来,受载多而行驶速,内地船商之利,遂被 侵夺无遗。

昔之海拗有船数十者,近则只存数号而已。

①因此,他在两个多月后所上《拟购机器雇洋匠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中主张以设局急造 轮船的办法扭转滨海商人阛阓萧条、变为窭人局面,提出以新造轮船运漕,而以雇沙船之价给之,漕务毕则听受商雇,薄取其值的建议, 并强调更添机器,触类旁通,凡制造枪炮、炸弹、铸钱、治水,有适民生日用者,均可次第为之。

②接着,他在《复陈筹议洋务事宜折》中指出:轮 车机器、造铁机器,皆从造船机器生出,如能造船,则由此推广制作,无所 不可。

③在左宗棠提出上述主张 8 个多月前,李鸿章在《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 中也阐述了类似的观点。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抑臣尤有所陈者,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 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

妙在借水火之力,以省人物之劳费,仍不外乎机括之牵引,轮齿之相推、相压,一动而全体俱动,其形象固显然可 见,其理与法亦确然可解。

惟其先,华洋隔绝,虽中土机巧之士,莫由凿空而谈。

逮其久,风气渐开,凡人心智慧之同,且将自发其覆。

臣料数十年后, 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

④可见,洋务派在倡导创办军事工业的同时,也注意到有适民生日用者 或有稗民生日用的问题。

只是由于他们把军事工业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还来不及兴办民用企业。

但以军事工业的创办来带动民用企业的设想毕 竟出现了。

有论者或以左宗棠曾有反对架电线和筑铁路等言论,论证左宗棠在兴办 民用企业过程中的消极作用。

其实这是一个误解。

如果把左宗棠的有关言论能与其提出的背景和洋务派的普遍看法联系起来考察,可以发现左宗棠是别 有一番用意的,即抵制列强对中国电报业和铁路的染指。

左宗棠在同治五年的《复陈筹议洋务事宜折》中谈到了机器制造的长处 后,接着说:其信线一种,则运思巧而不适于用,安置数十里之远,无人常川监护,则机牙易坏,徒增烦扰,非民间所宜,非官所能强。

上年臣过福 州时,美里登曾申前请,臣以此谢之,给以价值,收其器具,现尚存福州府库也。

此外奇巧之器甚多,然皆美观而不适于用,亦玩艺而已。

①从这段话字面上的意思来看,左宗棠是反对包括电线在内的奇巧之器 的。

然而,左宗棠发此议论是有所指的。

其一,福建税务司英人美里登于同治三年请自福州口南台河边到罗星塔一带架设电线,遭到清政府拒绝。

① 《恭报回省日期及沿途察看情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3 册,第 16 页。

② 《拟购机器雇洋匠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3 册,第 60—62 页。

③ 《复陈筹议洋务事宜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3 册,第 69 页。

① 《复陈筹议洋务事宜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3 册,第 69 页。

总理衙门大臣奕等人认为:倘任其安置飞线,是地隔数千里之遥,一切 事件,中国公文尚未递到,彼已先得消息,办事倍形掣肘。

且该线偶值损坏,必归咎于官民不为保护,又必丛生枝节。

②左宗棠对美里登申请架设电线予 以婉拒,与总理衙门的态度是一致的。

其二,左宗棠的《复陈筹议洋务事宜折》是针对赫德的《局外旁观论》和威妥玛的《新议略论》而写的。

赫德、 威妥玛称:外国所有之方便,民均可学而得,中国原有之好处,可留而遵。

外国之方便者不一而足,如水陆舟车、工织器具、寄信电机、银钱式样、军 火兵法等,均极精妙,国民两沾其益。

各省开设铁道、飞线以及五金、煤炭各厂,虽谓于外国有益,实于中国更有益①。

清廷将赫德、威妥玛 的议论说贴发交沿海、沿江通商口岸地方督抚讨论,并令妥议一折,以预为筹画。

左宗棠恰是利用这个有利时机提出创办福州船政局的主张,认为现在借新法自强之论既发之威妥玛、赫德,则我设局开厂,彼虽未与其议, 当亦无词阻挠。

②而他对外人觊觎已久的电线等事宜则不主张仿行。

江西巡抚刘坤一的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他指出:造船、军火、兵法各事,自可 斟酌仿行。

轮车、电机,益令彼之声息易通,我之隘阻尽失,以中国之贸迁驿传固无倾此,而地势物力均所不能,断不可从其所请。

③同治六年(1867 年),左宗棠致函总理衙门谈及铁路问题。

他说:至 铁路原因火轮车而设,外国造铁路,抽火车之税,利归国家,我无火车,顾安用此。

应宝时七不可之说,此间未曾见过,如复议及,自可据此驳之,大 抵西洋各国争新斗奇,因此为利,我如立意不行,或以民情不便,或以事多窒碍为词,彼亦不能强也。

①显然,此时左宗棠既不打算自筑铁路,又强烈反对外国在华修建铁路的 图谋。

还在左宗棠写这份致总理衙门函的四年前,江苏巡抚李鸿章即对英、法、美三国要求筑苏州至上海铁路一事加以抵制。

他指出:三国所凯觎者, 在苏州未通商地方,竟以开路为主,其用意似有深浅之殊,其关系亦有轻重之别,因此,万难允许。

②同治四年,英国又想修建沪淞铁路,被上海 道员应宝时以七不可予以回绝。

李鸿章也认为:铁路费烦事巨,变易山川,断不能允。

③可见,在 19 世纪 60 年代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的议事日程中,虽附 带有兴办与国计民生有关的民用企业的意图,但因外国势力易插足于民用企业,特别是列强对电报业和铁路的觊觎,更使洋务派加以担心。

在这种情况 下,民用企业的进程只能向后推延了。

然而, 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洋务派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编练新式海 陆军的过程中,遇到了资金拮据、后勤供应不足、燃料短缺以及缺乏或没有运输、电讯等事业相配合的困难,于是他们感到仅仅求强是不行的,从 而把注意力转向求富,便从新式民用企业的创办入手,洋务运动转入求② 《海防档》(丁),《电线》,第 1 册,第 5、10 页。

①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四○,页一七至一八。

② 《复陈筹议洋务事宜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3 册,第 70 页。

③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四一,页四四。

① 《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九,页五四。

② 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 1 册,第 4 页,中华书局 1963 年版。

③ 《海防档》(下),《电线》,第 1 册,第 8 页。

富阶段。

洋务派的求强观和创办军事工业的主张恰促成了兴办近代民 用企业的主张和求富观的出现。

创办于同治十一年(1872 年)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近代第一家官督商办 的近代民用企业。

它的创办与清朝统治集团围绕着是否继续制造轮船的争论有着密切的关联。

这场争论是因内阁学士宋晋奏请停办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的造船 工程而引起的。

宋晋是顽固派的一个著名代表人物。

他在咸丰六年(1856 年)任光禄寺卿、署理礼部左侍郎时,曾向清廷建议雇用外国轮船来配合清军进 攻太平军。

咸丰十一年(1861 年),他又为镇压太平天国,疏请扩大曾国藩的兵权,并请求提升左宗棠、沈葆桢等人。

当曾、左等人在镇压了太平天国 之后大举兴办洋务之时,宋晋又视西方的科学技术、机器生产为洪水猛兽,竭力加以抵制,主张恪守祖训,注重礼义道德,维护纲常名教。

同治十年十 二月十四日(1872 年 1 月 23 日),他向清廷上奏说:福州船政局连年制造轮船,经费已拨用四五百万两,糜费太重。

他认为,如果说造船是将用 以制夷,现在中外早已经议和了,因此不必为此猜嫌之举。

他把福州船政局说得一无是处,即便是造了一些船,但真的用于同外国在海上交锋, 也断不如各国轮船之便利,名为远谋,实同虚耗。

他还说江南制造总局造船的情况与福州船政局相同,建议将两处轮船局厂暂行停止①。

清廷收到宋晋的奏折后,觉得也有些道理,假如福州船政局与江南制造 总局的造船情况果真像宋晋所说的是徒费帑金,未操胜算,那么也只好迅速变通,停止造船了。

清廷将宋晋的奏折发交地方官员讨论。

福州将军兼署闽浙总督文煜、福建巡抚王凯泰倾向于宋晋的观点。

他们于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九日(1872 年 3 月 17 日)上奏称:福州船政局用款已 超过原来的预算,现在虽造成六艘轮船,但与外洋兵船较之尚多不及,以之御侮实未敢谓确有把握。

因此,他们主张将闽省轮船局暂行停止以节 帑金①。

而曾国藩、左宗棠、沈葆桢、李鸿章等一批洋务派官员则反对宋晋停止 造船的奏请。

两江总督曾国藩于同治十一年正月二十八日(1872 年 3 月 7 日)致函总理衙门说:铁厂之开,韧于少荃;轮船之造,始于季皋;沪局造船, 则由国藩推而行之。

非不知需费之巨,成事之难,特以中国欲图自强,不得不于船只炮械、练兵演阵入手,初非漫然一试也。

②陕甘总督左宗棠见到宋 晋、文煜等人停止造船的奏议后,怒不可遏,拍案而起,立即于三月二十五 日(5 月2 日)上奏指出:制造轮船,实中国自强要著,其目的是师 其长以制之。

他驳斥了宋晋那种认为中国所造之船不如外国兵船,因此中国不必造船的谬论,强调制造轮船为沿海断不容已之举,此事实国家断不 可少之事。

若如言者所云,即行停止,无论停止制造,彼族得据购雇之永利,国家旋失自强之远图,隳军实而长寇仇,殊为失算。

③四月初一日(5 月 7 日),船政大臣沈葆桢上奏力驳宋晋的非难,他指出宋晋以制造轮船为猜嫌之举,有碍同西方列强和议,那么就应该尽撤藩篱,甚至水陆各营① 《同治十年十二月十四日内阁学士未晋片》,《洋务运动》(资料丛刊),第 5 册,第 105—106 页。

①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九日文煜等折》,《洋务运动》(资料丛刊),第 5 册,第 107—108 页。

② 《海防档》(乙),《福州船厂》,第 1 册,第 325 页。

③ 《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左宗棠折》,《洋务运动》(资料丛刊),第 5 册,第 110—113 页。

也必须全部解散而后可。

他论述了自造轮船的未雨绸缪目的,比较了轮 船与沙船的优劣,认为沙船自沪达津以月计,轮船自沪达津以日计,建议船政局解决费无从出的一条出路为间造商船未尝不可,亦不患领者 之无人①。

五月十五日(6 月 20 日),直隶总督李鸿章也上奏指出:窈维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东北,闯入中国边界腹地, 凡前史之所未载,亘古之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 年一大变局也。

⋯⋯士大夫囿于章句之学而昧于数千年来一大变局;狃于目前苟安,而遂忘前二三十年何以创巨而痛深,后千百年之何以安内而制外, 此停止轮船之议所由起也。

他不同意停止造船之说,认为苟或停止,则前功尽弃,后效难图,而所费之项转成虚糜,不独贻笑外人,亦且浸长寇志。

接着,李鸿章进一步论述了船政局的经营问题,并由此而提出了间造商船,以资华商领雇的建议,认为中国殷商每不愿与官交涉,且各口岸轮船生 意己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倾夺,则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本巨用繁,初办恐无利可图。

若行之既久, 添造与租领稍多,乃有利益。

李鸿章还认为船厂、机器之用非铁不成,非煤不济,于是建议招觅商人购买机器开采煤、铁矿,设法劝导, 官督商办,但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此等日用必需之物,采炼得法,销路必畅,利源自开。

榷其余利,且可养船、练兵,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 关系①。

这场争论的结果是,不仅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得以续造轮船,而 且沈葆桢、李鸿章的兼造商船,由华人雇领的建议也得到清政府的采纳。

总理衙门上奏称:间造商船、华商雇领一节,李鸿章、沈葆桢俱以为可行, 应由该督抚随时察看情形,妥筹办理。

清廷下旨曰:依议,钦此。

②经李鸿章半年的努力,同治十一年十一月(1872 年 12 月),轮船招商局在 上海成立。

左宗棠对轮船招商局的设立是表示赞同的。

他说:宗棠原奏请以新造轮船运漕,而以所雇沙船之价给之,并听商雇,薄取其值,藉以护商 捕盗,与现设之招商船局所议略同。

③由此可以说左宗棠是近代民用企业的倡导者,特别是福州船政局的创办和经营确为轮船招商局的诞生带来了机 遇。

对于这种机遇,李鸿章是颇有感触的。

他说:思同治六七年间,曾国藩、丁日昌在江苏督抚任内,迭据道员许道身、同知容闳创议华商置造洋船 章程,分运漕米,兼揽客货,曾经寄请总理衙门核准,饬由江海关晓谕各口试办。

日久因循,未有成局。

现在机会到来了,李鸿章设想通过轮船招商 局的创办而从此中国轮船畅行,闽沪各厂造成商船,亦得随时租领,庶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其关系于国计民生者,实非浅鲜。

① 此外,李鸿章在关于续造轮船的奏折中,提出了以官督商办形式兴办近代机器采煤的建议,也为日后煤炭工业的兴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样,在 19 世纪 70 年代,由创办近代军事工业转向兴办近代民用企业,从求强观转① 《同治十一年四月初一日沈葆桢折》,《洋务运动》(资料丛刊),第 5 册,第 114—117 页。

① 《同治十一年五月十五日李鸿章折》,《洋务运动》(资料丛刊),第 5 册,第 119—124 页。

② 《同治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李鸿章折》,《洋务运动》(资料丛刊),第 6 册,第 5 页。

③ 《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三,页四一。

① 《同治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李鸿章折》,《洋务运动》(资料丛刊),第 6 册,第 5—6 页。

向求富观,已是大势所趋。

用求富特指兴办近代民用企业以同以往笼统谈富强的观念加以区别,并明显地界定求强与求富的内涵,是由候补同知直隶州知州薛福成 提出来的。

光绪元年(1875 年),薛福成在代李鸿章写给盛宣怀(字杏荪,号愚斋,江苏武进人)的信中说:方今中国欲图自强,先求自富,自富之 道,以矿务为一大宗。

②此后,李鸿章正是接受了他的幕宾薛福成等人的建议,使其对洋务的认识水平大为提高,甚至超过了左宗棠等其他洋务派官员。

而左宗棠虽在西北征战多年,却并未因此而落伍于时代发展的认识水平,他的求富思想依然跟上了近代化发展的历史脉膊。

左宗棠求富观的内涵是阜民即所以裕国。

他着手于兴办近代民 用企业的实践活动始于光绪三年(1877 年)。

是年他致函在上海的胡光墉,主张设立兰州织呢局和采用机器治理河道。

他说:来示新出掘井、开河机器,极为利用。

自明以来,泰西水法已著称。

前年曾托幼 丹制军代购,迄未见复。

又兰州制造委员赖长以意新造水机,试制洋绒呈验,竟与洋绒相似,质薄而细,甚耐穿着,较之本地所织褐子美观多矣。

惟以意造而无师授,究费工力。

伊拟购办织呢、织布火器全付,到兰仿制,为边方开此一利,希即留意访购,赖镇所呈之图并附览。

盖此间羊毛、驼绒均易购取,煤亦易得,只要有火机便省工力也。

见通饬陕人凿井区种,以救旱荒。

尊处购掘井、开河机器,并请雇数洋人,要真好手,派妥匠带领来甘,以便试办。

此种机器流传中土必大有裨益,。

与织呢、织布火机同一利 民实政也。

左宗棠把兴办民用企业视为利民实政,完全是为了实现阜民的目的。

特别是他主张以民用机器生产为边方开此一利,更 为祖国大西北的开发和近代化的起步立下了首功。

光绪五年(1879 年),左宗棠鉴于兰州织呢局试办一年初见成效,主张将机器生产加以推广。

他指出:陇中寒苦荒俭,地方数千里,不及东南一富郡。

新疆南北两路夙号腴区,从未经 理,兵燹以后,更难覆按。

见筹开河、凿井、制呢诸务,以浚利源,阜民即所以裕国。

购运泰西机器,延至师匠,试行内地,有效则渐推之关外,以暨新疆。

纵使有成,亦非十年以后不能睹其成效。

自知衰朽余年,神识钝绌,未足语此。

然目睹时艰,①舍此不图,又无以善其后,如是则劳费虽巨,亦有所不辞耳。

左宗棠提出阜民即所以裕国的主张,目的是通过引进西方的民用机 器来改变西北地区的落后状况。

仅就织呢等行业的情况来说,这已同洋务运动进入求富阶段之初,许多民用企业多有服务于军事工业的情形大不一 样,表明左宗棠兴办民用企业的求富思想确有独自的特色。

其求富观不仅仅体现在裕国方面,而是以阜民作为前提的。

对于阜民和裕国的关系,左宗棠于光绪十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885 年 2 月 7 日)的《试办台糖遗利以浚饷源折》中的论述颇有代表性,从中可以归纳出其基本思路及实质所在。

他认为:开利之源,自以因民所利而利之为善,盖源开而流弊自少,故与民争利不若教民 兴利之为得也。

⋯⋯海滨之农,种蔗熬糖者十居七八。

昔年中国自为贸易,衣食粗足。

外洋通商 以来,岁购红白糖数十万后,民当增富。

讵农日加勤,其贫犹昔。

考厥缘由,证诸西艺,② [清]薛福成:《代李伯相复盛杏荪观察书》,《薛福成选集》,第 91 页。

① 《与胡雪岩》,《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九,页五九至六○。

① 《答王夔石少宗伯》,《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二,页三三。

盖中国贫农制器不精,熬煎失法,不能与外夷比,而朴拙同安,虽无利犹觉无害。

今外夷互市,彼精我粗,彼巧我拙,虽购华糖,并非自食。

香港等处已广设机厂,提红糖变为白糖,以其半载回彼国,半仍卖还华商,皆获重利。

中国贫农之辛苦,不能自享其膏 腴,岁产徒饶利权,外属无如之何。

臣宗棠等抵闽之后,见边防紧急,营勇日增,库司告竭,邻协维艰。

不得已商借 洋款,暂顾目前。

然款多息巨,筹填匪易。

适有条陈糖利者,据称洋人煮糖之法精于中国,出糖之数加多一二倍,由红提白之法,中国亦可自行,不夺民间固有之利,收回洋 人夺去之利,更尽民间未尽之利。

⋯⋯拟于借款内提银数万两,先派熟知糖务之员,亲赴美国产糖之区,参观做法,购 小厂机器,兼雇洋工数名来华试制。

俟考定得糖实数,另议章程,或购蔗制糖,或代民熬煮,民利仍还之民,官止收其多出之数,著有成效,即行扩充,不惟内地各口可以一律照办,台湾产蔗尤多,军务一平,即须加意仿办。

⋯⋯惟以官经商,可暂而不可久,如官倡其利,民必羡之,有的实之户不搭烊股者,呈资入股,应准承课充商。

官办既还, 止收岁课,不必派员管厂。

左宗棠此论与其所一贯坚持的为政必先利民的思想是一致的。

外国资本主义机器生产对中国手工劳动的冲击,造成了中国 民间原有之利被攫夺的局面。

清政府在财政危机、饷源枯竭的情况下,也千方百计地搜刮民间之利。

这样,如何才能收回洋人夺去之利和 怎样避免争夺民间固有之利,成为晚清经济发展中能否正确对待的一个重要问题。

左宗棠试图通过引进机器生产,以提高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从 而使中国的工业化产品能够与外国的商品相抗衡,以挽回利权,这是其举办洋务的活动中所不断奉行的原则。

同时,在兴办洋务企业的过程中,左 宗棠反对只求官府的利益而对民间加意盘剥的作法。

他主张不夺民间固有之利,表明其重视民间的利益。

他强调更尽民间未尽之利,则是要通 过机器生产来改变原有的手工操作,把社会生产引入资本主义的近代化轨道,以顺应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

他所说的官止收其多出之数,指的正 是采用机器生产后由于技术提高多产出的那一部分,这对于解决以往官与民争利的矛盾是有益的。

在左宗棠看来,无论是照顾民间之利以阜民,还 是官府收其多出之利以裕国,都是为了收回洋人夺去之利,他兴办近代民用企业的认识水平已达到了为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掠夺而振兴民族工 业的高度。

尤其是他在处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产生进程中的官与商的矛盾时,一直强调官办不如商办,以官经商,可暂而不可久,这正是对洋务 企业自创办到经营的十几年实践中,因官办近代工业所产生的种种弊端的清醒认识,表明左宗棠是力倡商办企业的,反映了近代商人投资于新式企业的 愿望,不能不说左宗棠的求富观和创办近代民用企业的主张代表了洋务运动的正确方向。

当然,在对待阜民和裕国这一既辩证又矛盾的关系时,左宗棠 作为朝廷命官,不可能不对裕国问题加以关注。

光绪九年十二月初七日(1884 年 1 月 4 日),他在两江总督任内谈及安徽池州煤矿时说:集资拓 办,冀收自有之利以济财用之穷,实于税课饷糈大有裨益。

①尽管清政府与洋务派官僚都试图谋取由贫转富、由弱转强的出路,但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 用企业又不能冲破封建主义的羁绊,左宗棠的求富愿望也不可能从根本① 《试办台糖遗利以浚饷源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六三,页五四至五五。

① 《光绪九年十二月初七日两江总督左宗棠奏》,《洋务运动》(资料丛刊),第 7 册,第 108 页。

上得以实现。

然而,他对于求富的追逐与渴望,却是值得称道的。

到 19 世纪 80 年代,左宗棠兴办近代民用企业的主张涉及纺织、开矿、 电报、铁路、制糖等轻、重工业,其思想认识已较 60 年代大为提高,特别是他任两江总督和督办福建军务期间,又一次得沿海省区开风气之先社会环境 的影响,其洋务思想不断深化。

光绪八年十一月十四日(1882 年 12 月 23日), 左宗棠在奏请开采徐州铜山矿务时指出:南北洋筹办防务以制造船炮为第 一要义,而各省所设机器、轮船等局制造一切,又以煤、铁为大宗。

于是,他建议以机器开采煤、铁矿,并建议酌减税银,以敌洋产。

② 光绪九年六月初三日(1883 年 7 月 6 日),左宗棠主张筹办长江沿岸陆路电线。

他认为:电线兴自泰西,无论水陆程途千里,音信瞬息可通,实于军 情、商务大有裨益。

这样,左宗棠改变了 60 年代创办福州船政局时把信线视为运思巧而不适于用的看法,并鉴于洋商议添设水线,由长江 以达汉口,虽经盛宣怀、王之春竭力阻挡,幸即暂止。

然洋人狡作嗜利,未必遽作罢论的情况,主张应由中国先行设立陆线,杜其狡谋,所有一切 经费仍由华商自筹,请求清廷敕下总理衙门速咨江西、湖北、安徽各省一律举行①。

光绪十一年正月二十五日(1885 年 3 月 11 日),左宗棠又把 铁路视为大政,要求次第举办②。

在左宗棠的洋务思想中,他对西方国家致富的原因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 指出:自海上用兵以来,事势纷坛,未能确操胜算,虽阅四十余年,内外极力支持,尚 无定局。

诚以泰西各国以经商致富,广造机器,增制轮船,动辄挟其所长,多所凌忽。

自古谈边防者不外守、战与和,而就三者言之,亦有次第,必能守而后能战,能战而后能和,斯固古今不易之局也。

泰西各国均以经商为本务,而英吉利为之宗,所以雄视诸国者,该国之规模法度较西人本为整齐,又明避实击虚之略,故所向无前。

从左宗棠 的这一段论述中可以归结出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左氏认为自鸦片战争以 来40 多年中,中国虽萌发并进而搞起了以求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 运动,但成效不大,尚无定局,其根本原因就是只抱着言守、言战、言和的古训,而没有从泰西各国学到以经商致富的根本。

其二,他把西方 列强动辄挟其所长,对中国备加凌辱局面的形成,视为泰西各国能够通过经商致富,且以经商为本务,以致于国富兵强。

其三,左氏感到英国 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实因该国之规模法度较西人本为整齐。

这表明左宗棠已开始有从对器物文化的追求转向对制度文化 探索的倾向。

尽管他还没有提出学习西方制度文化的要求,但其对英国法度的赞赏,恰与 19 世纪 80 年代从洋务思想游离出来的早期维新思想有着 某种相同之处。

可见,从仿造坚船利炮、师法工商技艺,从向往西方的规模法度,正展示出左宗棠的洋务思想逐步由低向较高层次发展的轨迹。

② 《开采徐州铜山县境煤铁援案请减税银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五九,页七二。

① 《筹办沿江陆路电线叶》,《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六一,页八至九。

② 《请旨敕议拓增船炮大厂以图久远析》《左丈襄公全集》奏稿,卷六四,页七。

③ 《筹办海防会商布置机宜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六○,页三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