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以一寒儒从戎,生前由清廷赐爵号恪靖,身后又被清廷 溢以文襄。
据《钦定大清会典》称: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因事有功曰襄。
咸丰三年(1853 年),上谕更明令大臣武功未成者不 得溢襄。
晚清重臣中以文襄谥者仅左宗棠、张之洞二人。
①足见左宗棠在晚清军事史中的重要地位。
左宗棠自咸丰二年(1852 年)入湖南幕府即与闻兵事起,至光绪十 一年(1885 年)逝于督办福建军务任所止,在 30 多年的军旅生涯中,于戎马倥偬之际形成了一套颇为出色的军事主张。
① 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第 328 页,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一、兵之用在精,兵之精在将兵之用在精,兵之精在将①,是左宗棠在概括其建军思想时说的一句 话。
鉴于清朝八旗、绿营兵业已腐朽、失去战斗力的状况,左宗棠提出了仿 效戚继光束伍之法编练军队的主张。
束伍,即编制军队。
戚继光的束伍制以队为基本单位,队长辖士兵;队上为哨,四队为一哨,哨 长辖队长;四哨为一官,哨官辖哨长;前、后、左、右四哨官为一总,把总居之②。
这样,把总成为一总的统将。
戚继光还对 统将的节制作用倍加重视,认为:舍节制必不能军。
节制工夫,始于士伍,以至队哨,队哨而至部曲,部曲而至营阵,营阵而至大将,一节 相制一节,节节分明,毫不可干③。
左宗棠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就把我师不能致寇,每为寇所致的原因归结为没有实行南塘束伍之法④。
因此, 他在入张亮基幕府后,积极主张编练军队时仿前明戚继光束伍之法行之,⑤率先向清廷提出将湖南的乡勇按此法加以改编的建议。
随后,曾国藩编练湘 军时所主张的参仿前明戚继光、近人傅鼐成法①,与左宗棠的见解是相吻合的。
接着,左宗棠依照戚继光成法,创行了新的成军规则:先择将而后 募勇,有将领而后有营官,有营官而后有百长,有百长而后有什长,有什长而后有散勇,其长夫又由各散勇自募②。
这样,曾国藩受命办理团练事宜后, 他编练的湘军恰改造并沿用戚继光的束伍之法。
左宗棠接令招募楚军也同样采用此法。
这就使湘军或楚军较之官皆补选,兵皆土著,兵非并之所 自招,弁非将之所亲信,既无恩义,自难铃束③的绿营兵来说,湘、楚军能上下相维,将卒亲睦,各护其长④,一去绿营呼应不灵,指挥不动的积弊。
在左宗棠的建军思想中,他强调把选将视为要着。
他指出:治兵,以选将为要。
⋯⋯兵有强有弱,而其实无所谓强,无所谓弱,视其将领而 已。
将领得人,则廉以率属而额可足,勤以练兵而技可优,忠义以倡其勇敢之气而胆可壮。
否则,兵有轻其将领之心,而怯者亦骄;兵有不顾其将领之心,而骄者仍怯;出队 则忧其怯,归营又苦其骄,而兵乃不可用矣。
窃以为治兵莫要于选将者,此也。
于是,左宗棠在咸丰十年(1860 年) 招募楚勇时便十分看重营官是否具有将才。
他所选用的副将崔大光、游击李世颜、罗近秋等 9 人,均被左分别认为是久历戎行,最为勇敢、人 素勇往,久经战阵、技艺优素,人尚朴实、朴诚勇敢,深知战事②① 《遵旨密陈片》,《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 册,第 203 页。
② [明]戚继光:《纪效新书·束伍》,卷一。
③ [明]戚继光:《练兵实纪·练将》,卷九。
④ 《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卷一,页一○。
⑤ [清]张亮基,《筹办湖南堵剿事宜折》,《张大司马奏稿》,卷一,页三五。
① [清]曾国藩:《敬陈团练查匪大概规模折》,《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一,页五六。
② [清]骆秉章:《援军将领滥收游勇偾事请旨革讯折》,《骆文忠公奏稿》,卷七,页六二。
③ 《清史稿》,第 14 册,第 3903 页。
④ [清]王闿运:《湘军志》,第 163 页。
① [清]骆秉章:《参劾文武各员折》,《骆文忠公奏稿》,卷一,页五四。
② 《札崔副将大光等招募楚勇》,《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471 页。
可见,左宗棠的选将标准重在精于兵事、勇敢和朴实三个方面。
对此,他反 复阐述道:营官多用武人,止取其能拌命打硬仗耳③。
将领勇则兵强,将领怯而兵弱④,所以频年涉历军事,于用人一事颇当留心,大抵贵 谋贱勇一说,未可尽恃。
盖好谋而成,原是统将之事,未可尽以此望之偏裨僚佐⑤。
从来兵事最宜质实之人,最不宜浮文巧诈之人⑥。
大约取人 总以诚实为主,多一分文,少一分质,于兵事尤不宜也⑦。
正基于这些认识,左宗棠强调说:用兵之道,选将为先⑧;选将之方,朴谨为要⑨。
军 营兵勇得力,全在将领得人。
非勇锐不足以振军威,非端廉不足以明纪律。
将材难得,求备固难,然必其质地蠢实,实堪造就,而后可用其长而去其短。
①左宗棠不仅有明确的选将标准,而且还有独到的用将之方。
用将的 关键在于如何对待人才。
他在致胡林翼函中说:有强将无弱兵,此其征也。
⋯⋯所急者人才也。
然人各有才,才各有用,尝试譬 之草皆药也。
能尝之、试之,而确知其性所宜;炮之、炙之,而得其性之正,则专用、杂用均无不可。
否则必之山而求棒,必之隰而求芋,乌乎可,且乌乎能也!曾涤生尝叹人才难得,吾窃哂之。
涤问其故。
吾曰:君水陆万余人矣,而谓无人,然则此万余人者无可用乎?集十人于此,则必有一稍长者,吾令其为九人之魁,则此九人者必无异词矣。
推之百人、千人,莫不皆然也。
见在湘省所用,皆涤公用之而不尽,或吐弃不复召者。
迨湘省用之而效,涤又往往见其长而欲用之矣。
然则涤之弃才不己多乎?阁下开口便求将才,谈何容易。
然实论之将才虽多,阁下亦未能识,未能用也。
⋯⋯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谓之知人,非开诚心、布公道不能得人之心,非奖其长、护其短不能尽人之力,非用人之朝气、不用人之暮气不能尽人之才,非令其优劣得所不能尽人 之用。
②人才难求,所难在用,用才之难,所难在辨。
尝草而后知药性,辨才而后知长短。
用人所长,避人所短,方是用才之道。
因此, 使用将领须从知人善任做起。
左宗棠对刘典的起用正反映了他的用将特色。
创办楚军之际,左宗棠咨请湖南巡抚骆秉章将宁乡县候选训导刘典调给他差委为楚军营务处副总领, 左认为刘品端守正,熟习营务,堪资赞画。
后来,左又奏请委任刘帮办军务,指出治军首重得人,用才贵于善任。
同一军也,用之或胜或不胜, 则将帅之才否不同也;同一才也,用之或效或不效,则任使之宜否不同也。
臣与刘典为布衣交,在军中虽有僚佐之谊,欢若弟昆。
⋯⋯臣与刘典共事 最久,相知最深。
其为人刚明耐苦,廉于而有志节,臣可保其断不负国,断不厉民。
其用兵最长于审察地势,临阵必身先士卒,以倡勇敢之气。
然性稍 褊急,有所见必直达其是,亦以此常见件于人。
臣尝言之曾国藩,而曾国藩不甚以为然;言之杨岳斌,并奏请帮办杨岳斌军务,而杨岳斌尤不以为然。
③ 《答曾涤帅》,《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五,页五一。
④ 《答福州税务司美里登》,《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七,页一四。
⑤ 《答徐树人中丞》,《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六,页二三。
⑥ 《与王璞山》,《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四、页二七。
⑦ 《与王璞山》,《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三,页四九。
⑧ 左宗棠:《请催调各路营勇来浙并速发捐输部照片》,《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1 册,第 5 页。
⑨ 《请将营官杨正谟革职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3 册,第 190 页。
① 《请将参将杨海泰等分别降革片》,《左宗棠未刊奏折》,第 9 页。
①左宗棠重用刘典,使其成为自己的左右手。
左宗棠在用将方面,还强调扬长避短,发挥将之所长。
他指出:人才未能一律,长短互见本是常情,惟在识其真而用得其当,乃期各奏尔能。
②他认为对有功的将官必须破格提拔,以激励人才涌现。
他主张于哨官中拔 营官,营官中拔小统领,再于小统领中求大统领,否则破格求才,恐终无济①。
左宗棠在募兵问题上强调兵之用在精。
他招募楚勇时,令崔大光等 人严格把关,认为凡勇夫人等,务须一律精壮朴实,毋得以吸食洋烟及酗酒、赌博、市井无赖之徒充数。
②他一贯主张兵在精不在多③,要求将 领在添募兵员时坚持挑选精壮,无论南北籍贯的原则,并格守兵不可多,饷不可少的八字秘诀。
④他指出:查营勇病故逃亡,势所不免。
然无精壮有根着勇丁挑补,宁缺无滥。
本大臣爵阁 部堂师行十二省,所部楚勇而外,各省壮丁收录亦多,然必慎简营哨之才,令各就所知展转招致,从不准以无业游手充数,故较之他军尚能得力。
若临时随意招添,不暇查询来历,若辈多系游勇营棍,懒惰成性,不守营规,令严则逃,造谣生事,无所不至,尚望其出力那?⋯⋯其实若就见存入马之数加意简练,率之西行,兵在精而不在多,亦未 尝不可得力。
可见,左宗棠所率之军能够有较强的战斗力,是与他上述建军思想分不开的。
① 《请简派帮办军务大员以资赞助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3 册,第 134—135 页。
② 《答李质堂提军》,《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五,页五四。
① 《答刘克庵》,《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九,页五二。
② 《札崔副将大光等招募楚勇》,《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471 页。
③ 《秦丞国辅禀贼众兵单未便轻进由》,《左宗棠全集》札件。
第 58 页。
④ 《谭提督玉龙禀请调赴前敌效力情形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63 页。
⑤ 《札统领卓胜军金提督停募勇丁》,《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521 页。
二、整军,乃可经武整军,乃可经武①,是左宗棠治军思想的重要体现。
练兵,是治 军的关键。
左宗棠说:用兵最贵节制精明,临阵胜负只争一刻工夫。
譬如在家读书、作诗文、习字是平时治军要紧工夫,而接仗不过如入场就试耳。
得失虽在一日,而本领长短却在平时。
②他强调了平时练习本领在治军中的重要地位。
左宗棠对练兵的内容作了这样的阐述:训练二字不可偏废。
练其技艺,一可当十,到临阵时自然所向无前。
至兵下 列名行伍,将来功名官职未可限量。
做官要想如何始能成一好将,当百姓要想如何始能成一好人,日日存一向上的念头,要好的心思。
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不可不随时讲究,心中明白,自然作事不差。
将官时以此训其千把外额,千把外额时以此教训兵丁,则人人 知道理,有志气,乃是第一好营头,不在吃朝廷钱粮也。
这是左宗棠于光绪四年(1878 年)督办新疆军务时说的一段话,它含有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对 军队要练其技艺,即加强军事技术的训练;其二,对官兵进行孝弟忠信礼义廉耻方面的训导,即从封建政治教育的角度使将士知道理,有志 气。
特别是关于后一层面的涵义,左宗棠更为重视和反复进行阐述。
他说:大小操演固宜加勤,然非调之随征,俾令历练有素,则虽技艺可观,终不 足恃。
盖打仗以胆气为贵,素练之卒,不如久战之兵,以练技而未练胆之故也。
①练兵之要,首练心,次练胆,而力与技其下焉者。
②应当指出,左宗棠以治心学来治兵,即用传统的伦理道德来武装官兵的 思想,这在对付以荷枪实弹的外国侵略军时也不能不说是行之有效的。
诚如左宗棠在收复新疆时所指出的:阅刘锦棠所行,俄官文稿声口似涉粗率, 然据理辩论,亦不得不尔。
与外人交涉,当强者不可示弱。
屡接各将领信,均言军威之壮,西域种人实为震慑,甚且谓其能飞。
向之以枪炮队称雄者, 皆嗒然若丧。
盖不明练心、练胆之术,而但侈器之精、技之长、阵之整,固有时而穷此矣。
此次天威震荡,足令西域闻风胆落,惟威宜养而气不可屡洩③这说明在近代战争中,武器固然是重要的因素,但人的因素也不能不说是更 为至要的。
在晚清以装备洋枪洋炮为特点的军队近代化过程中,楚军能够屡战不殆,且特别能打硬仗,的确体现了左宗棠所强调的练心、练胆、养气的作用。
同样,左宗棠对加强军事训练的重要性也有足够的认识,且揭露了清军在练兵中的腐败之处。
他指出:夫有兵不练与无兵同,练之不勤与不练同。
今日之制兵,陆则不知击刺,不能乘 骑;水则不习驾驶,不熟炮械。
将领惟习趋跄应对,办名册,听差使。
其练之也,演阵图,习架式,所教皆是花样,如演戏作剧,何裨实用?省标尚有大操、小操之名,届时弁兵呼名应点,合队列阵,弓箭、藤牌、鸟枪、抬枪次第行走,即毕,散归不复相识;此外各标营则久不操练,并所习花法,所演阵式而忘之矣。
水师战船失修,朽腐殆尽。
① 《答金和甫》,《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五,页二五。
② 《与孝威》,《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36 页。
③ 《督标中军尚副将兆嘉禀阅过督标等营春操事竣并境内得雨日期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425 页。
① 《答徐树人中丞》,《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六,页四○。
② 《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四,页五五。
③ 《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页二○。
将领巡洋会哨,但有文报而无其事。
遇需巡缉,辄雇民船代之。
弁兵无船、炮,无以练习,名为水师,实则就岸居住,一登海船则晕呕不堪,站立不稳,遑云熟习沙线,惯历 风涛。
设遇有事,奚望其有万一之幸乎?是则练兵为救时之急务矣!左宗棠还认为自同治初年在直隶军额之绿营兵内挑选士兵仿湘军营制加以编练的练军, 是空有其名,并无其实。
他指出:方今制兵之不足用,由于饷薄而兵不能精,亦由营伍习气已深,骤难更革。
承平无事之时,制兵徒供差遣。
千、把、 外、额按缺递升,副、参各员,专讲应酬,何知战阵?一旦令当前敌,所用非其所习,纵令壮健过人,而阅历未深,难免仓皇失措。
是虽有练兵之 名,究难睹练兵之效。
因此,他建议将营伍习气得以蠲除,未经战阵之兵丁得久经战阵之将并节制训练,倡其勇敢之气,亦将争白濯磨,日有起色 矣。
左宗棠则亲自对省标各营严加训练,身赴校场,校阅战阵,观看连环枪炮、喷简等武器的施放,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期于有勇知方,以收实效②。
然而,能够像左宗棠这样身体力行地对军队严加训练的军政大员在晚清军事史上是并不多见的。
在左宗棠的治军主张中,他所坚持的一项原则是整齐队伍,严明纪律。
③他一再强调驭军之道,纪律为先。
④他在创建楚军时即仿曾国藩的《湘 军营制》制订了《楚军营制》,并自成师以出,无日不以此申儆各营,亦无日不以此为课程,认为近来兵事稍稍顺利,其得力亦颇在此。
⑤他在 总结江南大营于金陵溃败的原因时说:近观金陵局势之坏,不在无健将劲兵,而在军无纪律及队伍不整之故。
本京堂恩力矫其弊。
⑥于是,他反复告 诫部下将领须恪守军纪。
他在给部将王德榜的信中说:军律难整易坏,断宜随时加意约束,务恳严饬营、哨各官,自相稽察,不可稍事徇隐。
①他又 致函高连升说:军律却须切实讲求,不可因闻谤而生愤。
请饬诸营、哨加意整理为要。
②左宗棠还强调用严明的纪律对官兵加以约束,以处理好军队 与地方、军队与民众的关系。
他指出:行军最要纪律严明,方期军民相安,诸事应手。
否则处处皆荆棘,一步难行也。
③此外,左宗棠在督办陕甘军务 和督办新疆军务时曾分别在给恪靖前路统带官刘端冕、总理西征军营务处刘锦棠的指示中说:前檄该提督等申明纪律,除临阵外不准滥杀,不准 奸淫妇女、搜抢财物、烧毁粮食,如敢故犯,准随时军法示惩。
盖不但目前整军勘乱之计,亦所以销弭异日怨毒隐伏之根也。
④进规南路应剿者陕甘 叛回(按指白彦虎)、安集延夷兵耳,积年叛弁耳,此外缠回及先附贼而后反正者均应宽贷,亦天理人情所宜。
所部各营均知法度,老湘风气尤冠一时,① 《闽浙兵制急宜变通谨拟减兵加饷练兵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3 册,第 124—125 页。
① 《复陈善后事宜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3 册,第 758 页。
② 《校阅省标各营官兵春操事竣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 册,第 226 页。
③ 《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三,页二。
④ 《请将营官杨政谟等革职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3 册,第 190 页。
⑤ 《李副将金旸禀驰抵江省并拔营赴剿日期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9 页。
⑥ 《李副将金旸禀驰抵江苏并拔营赴剿日期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9 页。
① 《与王郎青》,《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七,页六七。
② 《答高果臣》,《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八,页二八。
③ 《丁提督贤发禀派队护送粮运情形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212 页。
④ 《刘提督端冕等禀在胭脂沟等处击贼夺获军械辎重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346 页。
此次如能各遵行军五禁,严禁杀、掠、奸淫,则八城回民如去虎口而投慈母 之怀,不但此时易以成功,即后此长治久安亦基于此。
⑤左宗棠把严整军纪提到了长治久安的高度来认识,表明他的治军思想是非常深刻的。
他在 总结收复南疆的经验时说:此次官军进征,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完善如初。
⑥这固然不免有夸张之意,但较之当时各支清军军纪败坏,四处烧杀奸 掠的情况,他所督率各军的纪律严明确实是很难得的。
左宗棠还主张裁撤冗疲和庸劣将弁兵丁以整军。
他认为兵之应亟汰者 四:老弱疲乏之兵,吸食洋烟之兵,虚名占伍之兵,塘汛零星之兵。
此皆无所用亦不可练者。
外此各标协营听差、传号、书识各名色不与操练之兵,实 为军政之蠹,亦应酌量裁减,以实行伍。
约计应汰之兵至少不下四成余。
兵既减少,则员弁亦可酌量裁并,所裁之廉俸、薪乾亦可留养练兵。
大概挑留 可练之兵五成有余,即以裁兵四成有余之饷给之,饷、米并计,守兵每月可得银三两,战兵每月可得银三两数钱。
日用足敷,无须别营生业,自可聚居 勤练,而免散漫荒嬉之弊。
①对于清朝绿营之弊端。
左氏此论可谓一针见血。
当时绿营兵有 60 余万人。
人数虽多,却并无多少战斗力。
这一方面由于训练 荒废,另一方面则缘于兵多饷缺,以致出现了冗疲充斥的局面。
按绿营营制,守兵月饷银一两,战兵月饷银一两五钱,但实际上由于库款告匮,士兵每月仅获半饷。
这样,每兵所得月饷,不足供一人十日之食,余二十 日则悬釜待炊,衣履无出,如是少壮者不愿入伍,而入伍者多老赢疲弱,穷无所归之人。
其市井之徒,或挂名册籍,以小贸、佣工为本业,而以余暇 应差操②。
因此,左宗棠提出了裁撤绿营兵四成以上的建议,以力矫其弊。
他对时论以兵改勇的呼声表示赞同,但又表示不能借以兵改勇各色为 开销实饷地步,防止出现兵饷虽加,仍无实际的结果。
他认为应在以兵改勇之际对军队加以整顿,指出各省之兵相沿既久,军营恶习太深, 将弁只知当差赚钱,兵丁只知吸烟、赌博、诈索陋规,于打仗、守城诸事毫不得力。
⋯⋯此时以兵改勇,必先将行伍积习一律划除,从新整顿,方期实 效。
而欲兵勇得力,必先将管带之营哨各官逐一挑选,务得其才。
不必定用本标副、参、游、守、千、把、外额办事管饷,办文册不准仍用营书队目。
惟责令营官选哨官,哨官选十长,十长选兵丁,方期选募训练一气呵成,渐得以兵改勇实效,必期一兵得一兵之用①。
左宗棠还认为:武营习气 太深,整饬不易,其庸劣不职者,应即随时参劾,以肃戎行。
②他一经发现不称职官弁,即随时予以革职。
左宗棠在筹划进军新疆之际,除精挑出关之 兵和精择出关之将外,还主张对金顺等虚拥多营、坐食迁延的情况加以整顿,并上奏清廷请敕金顺能深思兵贵精实之义,汰去虚冗疲乏将弁 兵勇,归并成营,这样才能够制胜有权,免贻异日之悔③。
此外,左宗棠注重对将士勤苦耐苦作风的培养,强调治军者知以习劳⑤ 《答刘毅斋》,《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七,页六二。
⑥ 《答刘克庵》,《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页二五。
① 《闽浙兵制急宜变通谨拟减兵加饷就饷练兵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3 册,第 126—127 页。
② 《闽浙兵制急宜变通谨拟减兵加饷就饷练兵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3 册,第 124—125 页。
① 《延榆绥刘镇声集等禀请以兵改勇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108—109 页。
② 《请将废弛营务之朱纶等三员革职片》,《左宗棠未刊奏折》,第 548 页。
③ 《敬筹采粮转运核实支销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5 册,第 482 页。
戒逸为教。
他指出:楚军所至,皆于战阵余暇务屯垦,勤树艺,筑城堡,兴水利。
凡民力不逮者,均 师人代之,工竣薄给赏犒以酬其劳,而省官钱无数。
⋯⋯可见治军者知以习劳戒逸为教,恤民勤事为心,其军必可用,于国事必有济。
①防营无事,修筑城堡,开耕荒地,差操之余种菜栽树,以习劳练其筋力,以作苦 范其心思,胜于坐食嬉游多矣。
⋯⋯本大臣爵阁部堂积苦兵间,所至皆以此为务,而所部亦自成风气,无敢扰累百姓者。
②臣之度陇也,首以屯田为务,师行所至,相度形势,于总要之处安营设卡;附近 营卡各处,战事余闲,即释刀仗,事锄犁,树艺五谷,余种蔬菜;农功余闲,则广开沟洫、兴水利以为永利,筑堡寨以业遗民,给耕具、种籽以赒贫苦,官道两旁种榆柳垂杨以荫行旅。
自臣以下至营哨各官,于驻营之地,日巡行省视,以劳来而劝勉之。
⋯⋯所部楚军,向用农家,不收游手,其将领又多由佣耕作苦而来,故以其所习课其所能,不 烦教督而自劝。
至所属蜀、豫、淮各军,则固未能一律绳之。
③这些言论既淳朴又感人,集中体现了左宗棠在整军方面确有与众不同的特色。
值得称道的是,左宗棠能够自觉地与将士同甘共苦,且以身作则,诚以待下,廉以率属,从而鼓励了士气,使整军经武得以可靠的保证。
他在家书 中说:军兴既久,饷绌日甚,我军欠饷三月有余,刻忧饥乏,有时事机必赴而运掉不灵,无如之何。
幸诸将士相从日久,知我无丝毫自利之心,尚不 至十分迫索耳。
①自入军以来,非宴客不用海菜,穷冬犹衣缊袍,冀与士卒同此苦趣,亦念享受不可丰,恐先世所贻余福至吾身而折尽耳。
②我在 军中,作一日是一日,作一事是一事,日日检点,总觉得自己多少不是,多少欠缺。
③带兵五年,不私一钱;任疆圻三年,所余养廉不过一万数干金, 吾尚拟缴一万两作京饷,则存者不过数千两已耳。
④他还在上奏时指出:臣之驭军,别无才能权智,所恃者诚信不欺,丝毫不苟,不敢以一时爱憎稍作 威福,致失人心。
行之既久,湖湘子弟习而安之,虽欠饷积多,尚无异说,因此在远征新疆之际,将士闻臣荷新命,多赴兰州自请随征出塞者⑤。
于 此可见,左宗棠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名德高望重、业绩卓著的军事统帅,正是他砥节励行的结果;楚军之所以有较强的凝聚力,且治军效果显著,也得益 于左宗棠的身先士卒。
① 《刘镇厚基享请附奖工程人员并卓胜军开拔各情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395 页。
② 《延榆绥谭镇仁芳禀报神木游勇拒捕毙兵情形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406 页。
① 《与孝威》,《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29 页。
② 《与孝威》,《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64 页。
③ 《与孝威》,《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68 页。
④ 《与孝威》,《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88 页。
⑤ 《杨昌浚如能去浙度陇可资臂助片》、《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 册,第 342 页。
三、用兵之道 左宗棠善于讲求用兵之道。
这也是他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
左宗棠制定指导战争全局的战略计划,向来主张规摹局势,先后缓急①。
还在浙江镇压太平军之际,左宗棠便亲履行阵,于军情、贼势、地形刻 意讲求,颇有所悟②,从而较为准确地确定重点打击目标,其战略意识不断成熟。
在镇压捻军和陕甘回军时,他的基本战略是先捻后回,先秦后 陇。
他指出:以地形论,中原为重,关陇为轻;以平贼论,剿捻宜急,剿回宜缓;以用兵次第论,欲靖西陲,必先清腹地。
因此,他主张先进剿 捻军,然后镇压陕甘回军。
他还认为:将来臣军入甘,应先分两大枝,由东路廓清各路,分别剿抚,俟大局勘定,然后入驻省城,方合机局。
是故进 兵陕西,必先清关外之贼;进兵甘肃,必先清陕西之贼;驻兵兰州,必先清各路之贼。
③这就是说在镇压陕甘回军的过程中,以进兵陕西为先,然后进 取甘肃。
当阿古柏匪帮侵入新疆,俄国又派兵占据伊犁后,左宗棠积极筹布出关大略,认为:关内关外用兵虽有次第,然谋篇布局须一气为之。
以大局论,关内肃清,总督应移驻肃州,调度军食以规乌鲁木齐。
乌鲁克复,总督应进驻巴里坤以规伊犁。
①他还指出对新疆局势应从内布置、从新筹 度,就兵事而言,欲杜俄人狡谋,必先定回部,欲收伊犁,必先克乌鲁木齐②。
左宗棠制订收复新疆的战略计划正是在认真规摹局势后作出的。
他认为:天山南北两路,旧有富八城、穷八城之说。
北自乌鲁木齐迤西,南自阿克苏迤西,土沃泉甘,物产殷阜,旧为各部腴疆,所谓富八城者也。
其自乌鲁木齐迤东四城,地势高寒,山溪多而平川少;哈密迤南而西抵阿克苏四城,地势褊狭,中多戈壁,谓之穷八城。
以南北两路而言,北八城广, 而南八城狭,北可制南,南不能制北。
③因此,此次进兵,先北路而后南路。
如大军攻剿古牧地乌垣、红庙一带,帕夏敢赴北路之援,官军猛打数仗, 自可挫其凶锋。
将来下兵南路,声威已张,或易著手。
④官军出塞,自宜先剿北路乌鲁木齐各处之贼,而后加兵南路。
⋯⋯是致力于北而收功于南 也。
⑤这样,先攻北疆,次取南疆,然后索还伊犁,形成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正确战略思想。
在进行战争的战略策略方面,左宗棠主要强调了布置后路、缓进 急战两个方面的问题。
左宗棠一贯主张布置和严防后路,以便前线军队能够长驱直入,无后顾 之忧,层层推进,稳扎稳打。
他在浙江同大平军作战时说:办贼之法,必避长围、防后路,先为自固之计,然后可以制贼而不为贼所制。
①他在进兵① 《遵旨密陈片》,《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 册,第 198 页。
② 《复奏筹画进取情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1 册,第 37 页。
③ 《敬陈筹办情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3 册,第 372 页。
① 《与威宽勋同》,《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173、177 页。
② 《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三,页一。
③ 《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 册,第 191 页。
④ 《答张郎斋》,《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六,页二○。
⑤ 《新疆贼势大概片》,《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 册,第 421 页。
① 《复奏驻军开化马金街正可兼顾衢城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1 册,第 27 页。
陕甘的过程中也说:凡战事总须严防后路,最忌一泻无余。
②特别是在收 复新疆的用兵谋略上,左宗棠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方面的思想。
他在玛纳斯南城既克,北路一律肃清的情况下,认为官军方图下兵南路,扫荡而前,北 路所宜筹者防,南路所宜筹者剿,大致判然。
⋯⋯主剿之军,步步向前,步步顾后,克复一城一堡,即宜分兵驻守,要隘冲途,均须设局防护,以通运 道而速文报。
程途愈进愈远,兵力愈分愈单,其不得不预筹增调以为之备,固也。
③正是鉴于底定南疆路途遥远,保固后路更加困难也日趋重要的特点, 左宗棠一再强调指出:用兵之道宜先布置后路,后路毫无罅隙可寻,则转运常通,其军情自固。
然后长驱大进,后顾别无牵掣,可保万全。
譬若兵器, 丰其本而锐其未,锋芒自无顿挫也。
④他还指出:实则用兵之道,前进必须先固后路,坚扼乌垣等处关键,庶规取南路得以一意驰驱,论功固无防剿 之分也。
⑤缓进急战是左宗棠总结出来的颇为有效的用兵策略。
所谓缓进, 就是在战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部署;所谓急战,就是在战争的进行过程中速战速决。
左宗棠说:自办军务以来,拿定主意,宁肯缓进,断不轻退。
①这表明他不同意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急于出兵的做法。
他在收复南疆的战 略准备方面可以说有独到的见解。
刘锦棠率军于光绪二年(1876 年)秋克复乌鲁木齐之后,认为已基本肃清北路,从而主张急于出师南路,拟进兵事宜8 条,请左宗棠批复。
左宗棠指出:以见在局势言之,则今年万元进兵之 理。
总统新病甫愈,将养复元尚须时日,所部患病甫痊者亦多,非缓养不可即戎,一也;玛纳斯南城未复,助剿之军未能归营,二也;蜀军、嵩武转运 军粮于药未能加以迫促,三也;古城采运不能迅速,民车民驼既经周守迫压从事,人多逃散,见难招致,而伏贼四出,劫掠频仍,人皆视为畏途,该总 统前存之粮尚未运竣,后采之粮凭何转挽?四也;节届大雪,冰凌载涂,南进之后战事、运事均难着手,而人马已形困瘁,五也。
思之,思之。
察看情 形,通筹利病,进兵之期非俟明岁春融不可。
天时人事皆显而易见,智勇所不能违。
从左宗棠的这段批文内容来看,缓进即做好准备和部署要充 分考虑三个因素:一是投入战场的兵力和将领的状况,需要经过养精蓄锐,然后才能发动下一个战役;二是要集结优势兵力配备和补充好军队的武器弹 药和粮饷;三是应详察天时地利,根据自然气候的变化选择有利的进兵时机。
惟进兵虽俟明春,而目前应办之事必应迅速办理,如此则明岁春融师 期不致再误,而局势仍以缓进急战为义,可以制胜矣①。
左宗棠重视与强调缓 进,意在为急战做充分的准备,一旦准备得当,时机成熟,便取急风雷雨之势②民因而他把缓进急战视为克敌致胜的法宝。
急战是吸 取了中国古代思想家所讲的速战主张,强调在缓进的过程中速战速② 《答陈舫仙》,《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二,页五一。
③ 《请裁汰北路征军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 册,第 577 页。
④ 《西宁刘道禀乌垣克复急宜进攻南路应办事宜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373 页。
⑤ 《湘军刘总统禀规取南路情形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391—392 页。
① 《复仲兄》,《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99 页。
① 《湘军刘总统禀病痊筹议进兵南路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384—385 页。
② 《湘军刘总统禀规取南路情形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393 页。
决。
春秋时期的兵圣孙武说: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③其用战也(贵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
④ 孙子这种兵贵神速,以速战来解决战争的战略思想颇为历代兵家所推崇和汲纳。
左宗棠既继承这一思想的合理因素,又针对用兵新疆地域广袤、行程较 长的特点,根据自己多年的作战经验,提出了在缓进中求速战的战略思想,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
后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采取在战略 的持久战之中采取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的战略方针⑤,同左宗棠的缓进急战主张是有一些相通之处的。
左宗棠能够成功地完成收复新疆的壮举, 可以说是他缓进急战策略思想的实践结果。
他自己也总结说:南疆底定,以事功论,原周秦汉唐所创见。
盖此次师行顺迅,扫荡周万数千里,克 名城百数十计,为时则未满两载也。
而决机制胜全在‘缓进急战’四字。
⋯⋯至其本原,则仁义节制颇有合于古者之用兵。
①左宗棠用兵之道所坚持的原则是一个慎字。
他说:‘慎’之一字, 战之本也。
希望诸君其勉之又勉,毋以逆耳置之。
②左宗棠在督率军队行军打仗的过程中,无论在制订和实施战争谋略,还是在运用战术方法方面, 都尽量做到慎之又慎。
③他指出:打仗是过硬的事,一分乖巧著不得。
④他尽管对收复新疆抱有充分的信心,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却仍怀抱慎重的念 头,强调在执行战略的战术安排上应重视敌人,认为如果缓进急战,慎以图之,西事或犹可为耳⑤。
贼势虽甚衰弱,然悬军深入,不可不倍加审慎, 能劲气直达,而又后顾无虞,庶免差错。
⑥左宗棠还常常告诫部将即使在胜利在望之际,仍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忌骄傲,务必谨慎。
他反复指出:惟 事到将成,尤宜加意稳慎。
须饬诸将勿争功好利,致有贻误。
⑦南疆勘定有期,幸稳慎图之为要。
⑧官军即会攻喀什噶尔,兵力足资分布,大功告 成为期定当不远。
惟屡捷之后不期骄而自骄,当时以此申做所部,勿忘敬慎之义。
是为至要。
①功到垂成之际,更宜小心,随处随时详审周密,庶免 疏虞。
‘慎’之一字,彻始彻终,不可忘也。
②左宗棠在长期的军事活动中很少失误,当归因同他始终不渝地坚持慎以图之的原则。
在左宗棠的戎马生涯中,他逐步由独当一面的领兵将领发展成为统帅一 方的军政大员。
他作为一名将领,在战略战术的谋划方面要亲自过问,正如③ 《孙子·九地篇》。
④ 《孙子·作战篇》。
⑤ 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 2 卷,第 408 页,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① 《与孝勋孝同》,《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204 页。
② 《李道耀南等禀分营驻扎徽县等处并缮禀错误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167—168 页。
③ 《李道耀南等禀分营驻扎徽县等处并缮禀错误由》,《左宗棠全集》札件。
第 167 页。
④ 《答刘峙衡》,《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四,页二八。
⑤ 《答刘克庵》,《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六,页二七。
⑥ 《答张郎斋》,《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六,页九至十。
⑦ 《雷提督正绾等禀全剿峡口获胜情形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217 页。
⑧ 《湘军刘总统禀攻克达坂城擒获安集延夷人押解肃州监禁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409 页。
① 《湘军刘总统禀连复阿克苏乌什两城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413 页。
② 左宗棠《湘军刘总统禀剿办回匪麻木尔并收抚余众情形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416 页。
他所说:臣自咸丰十年忝任军寄,军中事无巨细,均出亲裁。
营务人员非 别将一军,独当一路,遇有军事,皆须咨禀而行。
③但他成为率领各路大军的统帅后,则主要对战略计划和策略予以确定,并对进兵战术提出建议,而 把战役的指挥权和战略、战术的具体实施交给前敌将领负责。
左宗棠认为:军事胜负,难以预决。
然必彼此互相知照,战状毫无虚饰,庶主兵者得以 随时布置,克协机宜。
④因此,在进军新疆时,其前路进止机宜,已面授总理行营营务处西宁道刘锦棠,令其相机办理,不为遥制⑤。
他还强调:兵 事无遥制之理,缓急之宜,分合之用,惟该总统相机酌之。
①这表明左宗棠并不是揽权独断、我行我素的武夫,而是一个善于用将的高明军事统帅。
他 认为战略的制订并非难事,关键是怎样去实施战略目标,如何灵活机动地运用战略战术。
对于两者的关系,他的阐述可谓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他指出:至用兵之道,规摹局势,先后缓急,尚可预为商酌;至临敌审儿致决,瞬息不同, 兵情因贼势而生,胜负只争呼吸,断无遥制之理。
臣自忝预军事,至今阅时颇久。
窃维用兵一事,在先察险夷地势,审彼己情形,而以平时所知将士长短应之,乃能稍有把握。
其中,有算至十分而用七八分已效者,有算只七八分而效过十分者,亦有算至十分而效不及三四分者,更有我算多而贼不应,并有贼算出于我算之外者。
始叹古云多算胜少算及每一发兵,须发为白非虚语也。
平时用兵,亲临前敌,于地势、贼情、军情审之又审,尽心力图之,可免贻误。
有时不必亲履行阵,但画定大局,料定贼情,用其相信之将领并所部之人才,亦可集事;惟过则归己,功则归人,以策后效,以励将来,可常胜而不败。
盖于所部将士知之有素,所部饷需计之已深,故随事随时泛应,而可期其曲当也。
若以此骤加之别部,行之异地,譬如盲人道黑白,又若挚人手足,令其搏斗求胜,不能尽人之长,适成己之短,其害将不止人、己两负。
此可见遥制之难 矣。
左宗棠不仅于此重申了其善审机微和慎之又慎的主张,而且着意阐述了兵事断无遥制之理,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前敌将领的 才能。
左宗棠精择出关之将,选用刘锦棠总理行营营务处事务,目的也在于此。
他在谈论营务处的作用时说:军中以营务处之权为重,而委任之 意却难尽同。
⋯⋯大抵营务处之设,有隆其事寄者,亦有等诸虚设者,得其人则崇其事权,虚衷委任可也;不得其人则躬亲经理一切,战事则与各统将 谋之。
取其更事多、阅历久,任事之人即论事之人,尤无隔阂之可虑也。
②刘锦棠恰是得力的人选。
左宗棠称赞刘英锐果敏,才气无双,近察其志虑 忠纯,尤堪重任。
现令率所部老湘全军从征,并委总理行营事务,俾随征各营得有禀承,庶资展布③。
他委刘锦棠以前敌全权指挥权,强调:师期迟 速,一听该总统酌定,本爵大臣阁部堂不为遥制。
④刘锦棠也未负左之厚望,每战身先士卒,忠勇奋发,独出冠时①。
他在率军进击南疆阿古柏匪帮的③ 《复陈定边安定失陷情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4 册,第 329 页。
④ 《巩秦阶张道瑞珍禀请兵援剿甘南情形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133 页。
⑤ 《会报抵兰出塞日期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 册,第 420 页。
① 《总统湘军西宁刘道禀筹办防剿各情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371 页。
① 《遵旨密陈片》,《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 册,第 198 页。
② 《湘军刘总统禀周道汉闻赴回籍请遴员接办营务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408 页。
③ 《请敕两江迅解老湘全军月饷片》,《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 册,第 330 页。
④ 《湘军刘总统禀攻克达坂城擒获安集延夷人押解肃州监禁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409 页。
① 《湘军刘总统禀剿办回匪麻木尔并收抚余众情形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415—416 页。
战斗中,筹策之周,赴机之速,古今未尝有也,以致左宗棠在肃州大营一俟接到贵京堂详细续报,红旗驰报,仰慰宸廑②。
左宗棠在督办福建军 务令王诗正率楚军援台时,也嘱其到台后可根据军情瞬息千变,一旦机会可乘,要相机行事,不必过于拘牵③。
左宗棠在用兵的过程中非常讲求阵法,其中最典型的是采用了孙武的常 山率然之阵。
孙武说:善用兵者,譬如率然。
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④左宗棠指挥收复新疆的 战斗中,正是从古之常山率然的阵式中汲取养料。
结合新疆地方的山川形势,排布用兵法式,屡屡获胜。
他曾这样描述道:自肃州、嘉峪关以抵吐鲁番,自吐鲁番托克逊以抵库车,皆防军也。
自库车至阿 克苏、巴尔楚克,为且防且战之军。
自巴尔楚克、玛纳巴什以抵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则主战之军。
常山率然势成,首尾相应,数千里一气卷舒,将士心目中皆有全局洞贯之①象。
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壮观的战争场面就这样布置起来了! 左宗棠在战术的确定和应用方面主要采取了分道进捣即分进合击的方法。
他在进剿捻军时,认为应当视贼之所向,随时随地分三支,一拦头, 一击尾,一横截②。
左宗棠在用兵陕甘和收复新疆的过程中也分别使用了三路平回之策和三道并进的进攻战术,通过分进合击,互相呼应,以实 现终归于合的目的。
他指出:曾文正、胡文忠曾力主兵不宜分之说,虽老成慎重、阅历有得之见,然弟每与之争,谓当看贼势轻重,贼踪整散因 而定计。
又必择能当一面者分任,然后有分兵之益而无其弊,若守定不分之义,亦未免坐昧机宜,攻吐鲁番必两面下手,虽系暂分,终归于合。
③因此, 他指示刘锦棠说:明春进兵,以道路远近计之,大约嵩武军先进,蜀军次之,湘军暨马步各营乃鼓行而前,仍应由该总统先约师期。
盖以三道井进, 须克期会集,非数千里外所可遥制。
④攻占吐鲁番、达坂、托克逊三城后,左宗棠又认为下一步分道进捣喀什噶尔,及嵩武进规叶尔羌、和阗,安远 军进驻库车、拜城,均合机宜。
⑤左宗棠提出分兵进击的战法,恰是以三支力量相对强而有力的军队,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以歼灭对方的有生力量, 其要取得的结果是克期会集、终归于合。
对左宗棠的这种作战方法,杨昌浚曾评述道:其行军也,分三道并进,使诸回各自顾,莫相应援,而 后出奇以挠之,蹈瑕以攻之,招降以携之。
当机决策,因应无穷,而胜算乃 独操矣。
①在左宗棠的用兵之道中,他把军队的后勤供应问题看得十分重要。
首先,左宗棠强调了后勤工作中的三要素为筹饷、筹粮、筹转运。
② 《湘军刘总统禀克复喀什噶尔叶尔羌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417 页。
③ 《派员援台并会筹一切情形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六三,页四三至四四。
④ 《孙子·九地篇》。
按:常山指恒山,是五岳之北岳。
① 《剿除沙雅尔逆回分道进规喀什噶尔各城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 册,第 801 页。
② 《与李少荃宫保》,《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六。
③ 《与刘毅斋》,《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七,页一四。
④ 《湘军刘总统禀规取南路情形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393 页。
⑤ 《湘军刘总统禀剿办回匪麻木尔并收抚余众情形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416 页。
① 《平定关陇纪略序》,《回民起义》(资料丛刊),第 3 册,第 244 页。
他认为在西北地区作战,筹饷难于筹兵,筹粮难于筹饷,筹转运尤难于筹 粮②。
因此,他每在筹画用兵方策时都事先把这三件事办得有着落才可放心。
他还进一步指出:筹粮难于筹饷,筹转运又难于筹粮,古今不易之局。
而 采粮、转运两者,尤非实饷到手,无从筹办。
虽有良将,不能点铁而成金;虽有神兵,不能煮沙以当粥。
迨军士因饥致溃,伍籍空存,搜括民粮以为食 而民亡,强募游手以充兵而兵废,卒至战不能战,守不能守。
③其次,左宗棠阐述了后勤工作对实施用兵方略的重要关系。
他指出:粮、运两事,为 西北用兵要着,事之利钝迟速机括,全系乎此。
千钧之驽,必中其机会而后发,否则,失之疾与失之徐,亦无异也。
④再次,左宗棠认为对从事后勤工 作的人员应与前敌将士一视同仁,一体论功。
在左宗棠看来,转馈之功,岂出于战伐下哉①。
因此,他强调指出:转运、采办各局,遍地设立, 非实心奉公、廉能耐苦之员,不足以胜繁剧而任艰险。
然有志之士,无不争赴前敌军营,以图自效,至于后路差使,翻党委任乏才。
臣因多方激励,许 以经理无误,当与前敌一体论功,而后鼓舞奋兴,军用无缺。
②所以,左宗棠在每次褒奖打仗出力的将士时,也对那些不避艰险,设法运解军 火、军装、军粮的著有劳绩人员一律奖叙,以昭激劝③。
他还认为于前敌将士保案宁从其薄,而协解之劳未敢或忘者,亦义在则然也④。
这种注 重加强后勤保障的主张,对于前线的作战是有利的。
② 《料理西征就绪即行赴京陛见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3 册,第 761 页。
③ 《请敕各省力筹协饷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4 册,第 97 页。
④ 《金军未能迅速出关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5 册,第 473 页。
① 《答刘岘庄制军》,《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二,页一○。
② 《请奖各项差使出力员弁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5 册,第 134 页。
③ 《遵保南路官军出力员弁勇丁暨采运制造各项差使人员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5 册,第 141—142 页。
④ 《答刘岘庄制军》,《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二,页一○。
四、海防与塞防并重 构成左宗棠军事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国防建设。
左宗棠说:窃维时事之宜筹、谟谋之宜定者,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⑤这样,海防与塞防并重的国防观,代表了左宗棠在对待近代中国反对和抵御外 国军事侵略这一时代主题上的基本看法。
近代以降,外国资本主义依恃着坚船利炮,多由海上进犯中国,海防问 题异常严峻。
由斯萌生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海防观。
林则徐的时事艰如此,凭谁议海防的呼唤引起了人们对海防的重视。
左宗 棠把林则徐推为近代议海防第一人。
他在为《林文忠公政书》作叙时指出:嘉、道以来,天下切要之政莫如讲求吏治、整顿钱漕、加意海防诸端。
⋯⋯ 道光己亥、庚子之岁,西夷英吉利称乱粤东,公衔命查办海口事件,修筑虎门、横档各炮台,击夷船于尖沙嘴、潭仔洋、官涌等处,斩馘甚多,夷目义 律遁澳门。
公虑夷人之窜扰邻省也,疏请敕下闽浙、江苏各督抚严防海口。
其陈夷性无厌,得一步即进一步,若使威不能克,即恐患无已时等语,皆洞 悉奸谲,如烛照数计。
迄今数十年,谈海防者必推公,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公为国朝名臣,非可企而及也①。
显然,左宗棠对林则除海防思想的开拓性意 义作了充分的肯定。
继而左宗棠又承袭并发展了林则徐的海防思想。
在左宗棠的海防思想中,他最关心的是改变传统水师专恃帆篷舟楫的状 况,主张代之以新式轮船,实现水师向近代海军的转变,以顺应海防近代化的潮流。
他指出:道光十九年海上事起,适火轮兵船已成,英吉利遂用以 入犯。
厥后寻衅生端,逞其狂勃,瞰我寇事方殷,未遑远略,遂敢大肆狓猖。
⋯⋯彼之所恃以傲我者,不过擅轮船之利耳。
②因此,中国防沿必用海船,海 船不敌轮船之灵捷,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
①据此,近代海防的产物福州船政局应运而生。
同治九年(1870 年),福州船政局造成万年清、湄云、福星三艘轮船,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桢奏请设立轮船统领,以便统一指挥。
清廷 同意调派福建水师提督李成谋为轮船统领旦令他勤加操练、悉成劲旅②。
于是,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③福建海军的建置初步形成。
这不能不 说是与左宗棠自造轮船的远见卓识有关。
所以,民国初年任海军部副官的池仲祐在作《海军大事记》中称:闽浙总督左宗棠议兴船政,是为中国 海军萌芽之始④这一评说是符合史实的。
池仲祐还说:欧风东渐,机轴西来,鼓荡汽轮,横行海战,我国迫于时势,不能不步武后尘⑤,肯定了创办 近代海军乃顺应时势之举。
⑤ 《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 册,第 188 页。
① 《〈林文忠公政书〉叙》,《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274—275 页。
② 《复陈筹议洋务事宜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3 册,第 67—68 页。
① 《拟购机器雇洋匠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左宗棠全集》第 3 册,第 63、61 页。
② 《同治九年八月二十五日军机大臣字寄》,《洋务运动》(资料丛刊),第 2 册,第 279 页。
③ 史学界对水师、海军两个词的使用有分歧意见。
此处所称近代海军以其主要采用轮船为标 志。
④ 池仲祐:《海军大事记》,《洋务运动》(资料丛刊)、第 8 册,第 481 页。
⑤ 池仲祐:《海军实记》,《清末海军史料》,上册,第 175 页。
左宗棠对海岸防御主张慎以求慎,把此视为海防的重要环节。
他鉴 于日本侵台事件的教训,在致函总理衙门论海防问题时指出:从前设炮台,有不得地势者,有不如洋式者,有和议定后虑以更置启论端者。
今既言防, 不能不慎益求慎,一事而加以万虑,一念而重以三思,宜其恤恤乎无终日之计也。
为此,他对如何建置炮台提出了具体建议。
他说:炮台各式,以 西人铁制为最;次则砖砌,层留炮眼,顶用铁砖,两尺厚者,盖成圆锐形,台身周围囊沙五尺厚护之,外开三丈阔,两丈深之壕足矣,费较铁炮台为省, 而功用相当,台上所安大炮,宜对准船之来路,度炮力所能及,必无虚废乃可。
炮床下宜安活轮,随时取准,可放多数倍而不费曳挽之力。
水面阔,安 大炮,水面狭,安次者小者。
再能如西人测定坠数,施放则用炮,设台能事毕矣。
他还认为今议防海之器,似水雷亟宜讲求。
他建议由福州船政 局学造水雷,如其有成,则海防固而费亦可节也①。
接着,左宗棠又写信给总理衙门,就丁日昌议海防的条陈表示赞同其沿海择要修筑炮台的观 点,进一步指出:西人重城池,不如重炮台②,再次陈述了炮台在沿海防御战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此后左宗棠在任两江总督和督办福建军务期间, 都非常重视对沿海要隘的防务设施进行修整充实,主张于各处均建筑炮台,安放炮位,派兵驻守,可资捍卫而遏敌冲③。
中国是一个具有漫长海岸线的国家,如何才能统一与协调沿海七省的海 防,这是清政府长期不予关注与没有解决的问题。
在同治十三年(1874 年)兴起的海防之议中,这个问题才被提上议事日程。
左宗棠作为非沿海、 沿江内地督抚中唯一参与议海防者,提出了他的看法:就海防分言之,闽、粤、吴、越、燕、齐及孤悬各岛,凡可收船寄椗之处,均宜逐加察勘而预为 之防,固也。
然后七省同筹,则只此一海,如人之一身,有气隧、血海、筋脉、包络、皮肉之分,即有要与非要之别。
要处宜防宜严,非甚要处防之而 不必严可也。
天津者,人之头项;大江,三江入海之口,腰膂也;各岛之要,如台湾、定海,则左右手之可护头项、要脊,皆亟宜严为之防。
以此始者以 此终,不可一日驰也。
此处则视如髋髀,然谓者无足爱惜,固不可;谓其必全力注之,亦不必也。
①这种合七省同筹、重点设防的观点是可取的。
随后,左宗棠又就丁日昌《海洋水师章程六条》中拟设北东南三洋提督②的条陈指出:洋防一水可通,有轮船则有警可赴。
北东南三洋只须各驻轮 船,常川会哨,自有常山率然之势。
若划为三洋,各专责成,则畛域攸分,翻恐因此贻误。
分设专阃三提督共办一事,彼此势均力敌,意见难以相同。
七省督抚不能置海防于不问,又不能强三提督以同心,则督抚亦成虚设。
议论纷纭,难言实效。
必由乎此,不可不慎也。
③左宗棠不同意分洋设防,这 固然与丁日昌设三洋提督以发展海军的主张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左宗棠所担心的畛域攸分的后果也不是没有道理。
光绪元年(1875 年),清廷分 别任李鸿章、沈葆桢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后,李鸿章独揽海防经费,专① 《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四,页五○至五二。
② 《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四,页五五。
③ 《派员援台并会商一切情形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六三,页四三。
① 《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四,页五○至五二。
②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九八,页二三。
③ 《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四,页五六。
意于北洋,致使南洋大臣沈葆桢在光绪四年(1878 年)发出了派定南洋海 防经费,若仍悉数解归北洋,似臣博让之美名,而忘筹防之要务①的不满之言。
在光绪十年(1884 年)的中法战争中,左宗棠鉴于福建海军已失的严重 情况,原想得到南北洋大臣的支持,由他们各派数艘军舰援闽,但北洋大臣李鸿章掌握的北洋海军却拒不南下,南洋大臣曾国荃控制的南洋海军也借口 海路受阻而遇敌不前。
统一海军指挥权已是刻不容缓。
左宗棠等人遂于光绪十一年(1885 年)议海防的条陈中,就这个问题提出了新见解:海防 无他,得人而已。
今欲免奉行不力之弊,莫外乎慎选贤能,总提大纲,名曰:‘海防全政大臣’,或名曰:‘海部大臣’。
凡一切有关海防之政,悉由该 大臣统筹全局,奏明办理。
界以选将练兵、筹饷、造船、制炮之全权,特建衙署驻扎长江,南拱闽粤,北卫畿辅。
该大臣或驻署办事,或周历巡阅,因 时制宜,不为遥制,另择副臣,居则赞襄庶务,出则留守督工,权有专属,责无旁贷,庶成效可立睹矣。
惟此大臣任大责重,必品望素著,深通西学, 为中外倾服者,始可当之。
②清廷对左宗棠的这个奏折非常重视,慈禧太后发布懿旨称:海防善后事宜,著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 会同李鸿章,妥议具奏,醇亲王奕著一并与议,所有左宗棠等条奏各折片,均著给与阅看。
总理衙门等遵旨会议海防,且对左宗棠等人的奏折公 同阅商后,在复奏中认为:海防不外练兵、筹饷、用人、制器数大端,而目前自以精练海军,为第一要务。
左宗棠谓宜设海防全政大臣,或名海部 大臣,驻扎长江;穆图善谓海部宜设天津;吴大澂谓宜在京师设水师总理衙门;臣鸿章前次复陈折内,亦有或设海部,或设海防衙门之议。
此次臣 等会同商酌,窃谓自沿海设防以来,亦尝立船厂,设机器局,制造轮船、枪炮,历年既多,所费甚巨,未尝不收效一二,而缓急究不足恃。
其原因一 是经费不足,二则人才不出。
筹饷、选将二者,如此甚难。
臣等再三斟酌,如左宗棠所称海军宜立十大军,穆图善所称海军宜区四部,杨昌浚所称水师 宜设三大支,臣鸿章亦奏宜设水师四支,皆为统筹全局起见。
然与其长驾远驭,难于成功,不如先练一军,以为之倡。
此后分年筹款,次第兴办,自可 日就扩充。
查北洋屏蔽畿辅,地势最为扼要,现有船只亦较他处稍多。
拟请先从北洋开办精练水师一支。
①尽管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会同李鸿章妥 议的结果是定下了以精练海军为第一要务、先从北洋开办精练水师一支的调子,但左宗棠一贯主张的在海防中须统一指挥权的主张还是发生了积极的影 响,并为清廷所采纳。
光绪十一年九月初五日(1885 年 10 月 12 日),总理海军衙门的正式成立,表明清政府在对待设立一个总揽海防的机构问题 上有了清醒的认识。
在左宗棠的海防思想中,他把民为邦本、民得所养视为巩固和 加强海防的根本。
他说:江南要政,以水利、海防为急,且水利与海防互为表里。
他指出:诚以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就必须大力兴修水 利,水利兴,而后旱潦有备,民得所养,只有民心定,民力纾并更得精力利器辅之,才能折骄寇之焰。
由是言之,水利固关系国计民① [清]沈葆桢:《沈文肃公政书》,卷七,页五二。
② 刘锦藻编:《清朝续文献通考》,第 227 卷,第 9731 页,商务印书馆 1936 年版。
①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遵旨会议海防折》,张侠等编:《清末海军史料》,上册,第 58—59 页,海洋出版 社 1982 年版。
生,亦实海防根本①。
左宗棠提倡在海防建设中兵民联合御敌,强调沿海民间武装渔团是自卫身家、而御外侮的组织,反对清政府内部屡起的对渔团加以裁 撤的动议。
他指出近日浙江、福建均仿办渔丁保甲,似渔团之有益无损,所见佥同。
⋯⋯而海上新闻纸传播,竟称江南练得渔团二万余人,外人颇为 震惊。
若令一旦议撤,不惟见诸实效者为可惜,今并虚声而无之,良可惜也②。
他还亲自组织并校阅渔团,认为以战以守,均确有把握③。
左宗棠的海防主张,丰富了近代中国的海防思想,也推进了中国近代的海防建设。
19 世纪 70 年代初期,由于俄国侵占伊犁和日本侵略台湾,中国的西北 边塞和东南沿海几乎同时面临着危机的局势。
塞防与海防之危接跑而至摆到清政府面前。
对待海防与塞防的关系问题,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意见不一。
直 隶总督李鸿章主张撤塞防而专重海防,强调两者相较,孰重孰轻,必有能辨之者,建议停撤塞防经费以匀作海防之饷④。
可以称之为片面海防论。
湖南巡抚王文韶则主张以全力注重西征,强调俄人攘我伊犁,殆有久假不归之势,履霜坚冰,其几已见。
今虽关内肃清,大军出塞,而艰于馈运, 深入为难。
我师退一步,则俄人进一步;我师迟一日,则俄人进一日。
事机之急,莫此为甚。
①可以视之为片面塞防论。
李鸿章、王文韶固然分别陈述 了海防与塞防各自的重要性,这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偏执一端却是错误的,尤其是李鸿章公然主张放弃新疆,这只能是误国之论了。
左宗棠评析了这两 种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说:今之论海防者,以目前不遑专顾西域,且宜严守边界,不必急图进取,请以停撤之饷匀济海防;论塞防者,以 俄人狡焉思逞,宜以全力注重西征,西北无虞,东南自固。
此皆人臣谋国之忠,不以一己之私见自封者也。
继之,他针对论者拟停撤出关兵饷等 论调指出,无论乌鲁木齐未复,无撤兵之理;即乌鲁木齐已复,定议划地而守,以征兵作戍兵为固圉计,而乘障防秋,星罗棋布,地可缩而兵不能减, 兵既增而饷不能缺,非合东南财赋通融挹注,何以重边镇而严内外之防?是塞防可因时制宜,而兵饷仍难遽言裁减也。
⋯⋯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 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晏然。
是停兵节饷,于海防未必有益,于边塞则大有所妨,利害攸 分,亟宜熟思审处者也。
他还就论者又谓宜以全力注重西征的观点指出,此乃于边塞情势容有未审所致。
在左宗棠看来,王文韶侧重塞防以 保东南的想法不过是一厢情愿,李鸿章专重海防而摈弃塞防的主张则是更不可取。
他的结论是: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①据此,史学界常 把李鸿章与左宗棠议论海、塞防的争论称作海防与塞防之争,这是不恰当的,而比较准确的表述应为:片面海防论与海防塞防并重论之争。
左 宗棠虽身处西北,仍不偏废东南海防。
他说西事安危,尚不过一时之计;① 《出省勘收水利工程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六○,页一二。
② 《时务说帖》,《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580 页。
③ 《校阅渔团回省日期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六一,页四二。
④ [清]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二四,页二○。
① 《筹办夷务始未》(同治朝),卷九九,页六○至六一。
① 《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 册,第 188—192 页。
而轮船则控驭西海,实国家久远之规,彼此相形,情形迥异也。
②他对于福 州船政局在巩固海防中的作用寄予厚望,认为:去海之害,收海之利,此吾中国一大转机,由贫弱而富强,实基于此。
③在前述关于海防、塞防的奏 折中,尽管他在陈述塞防的重要性方面着墨较多,但仍就海防建设中购造轮船、枪炮、守具,修建炮台和水陆练军等问题提出了颇有价值的建议。
所以, 不能把左宗棠仅仅说成是一个塞防论者。
李鸿章与左宗棠之间的片面海防论与海防塞防并重论之争,反映的是他们如何对待国家总体防御体系问题 上的争论。
在这次争论的过程中,左宗棠见解无疑是正确的。
在左宗棠的塞防思想中,他十分看重新疆的战略位置。
他认为:立国 有疆,古今通义。
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
盖东南以大海为界,形格势禁,尚易为功;西北则广莫无垠,专恃兵力为强弱,兵少固 启戒心,兵多又耗国用。
以言防,无天险可限戎马之足;以言战,无舟楫可省转馈之烦,非若东南之险阻可凭,集事较易也。
周秦至今,惟汉、唐为得 中策。
他从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一书中吸取了重视地理环境和观察方舆形势,视列朝建都之地为重轻的观点,认为清朝定鼎 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
蒙古依托新疆,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 可乘。
他阐述了新疆问题的严重性,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
他特 别指出今之与昔,事势攸殊,中国所面对着的是虎视眈眈的沙俄侵略者,且俄人拓境日广,由西而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部为之遮 阂,若新疆不复,局势难以设想,尤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
①他把规复新疆同保蒙古、卫京师联系在一起,充分说明了塞防的重要性,也是他决心 规复新疆的思想基因。
左宗棠把国家领土尺寸不可让人②作为其塞防思想中所坚持的一个 基本原则,并把整齐队伍,严明纪律,精求枪炮,统以能将③以及筹饷、筹粮、筹转运视为规复新疆以重塞防的可靠保证,也才有了这样的 塞防思想体系。
于是,大军西征,如飞如翰,自秋徂冬,挚回疆全境还隶职方④;强邻或鹰化为鸠,或坯户而蛰,声实俱壮,汉唐以来未尝有也⑤;即劳烈而论,已足光垂史牒;若夫功成迅速,则实古今罕见①的壮观 场景出现了!底定南疆后,左宗棠的心情格外激动,他即兴写道: 兹当西戎即叙,海宇澄清,而此乐不可复得。
尽瘁以仕,纵赋归来,访旧亦多陈人矣,可胜慨叹。
⋯⋯青眼高歌,是在诸少年人矣。
他对海防与塞防并重思想② 《请敕闽省的拨船经费片》,《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5 册,第 351 页。
③ 《答胡雪岩》,《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一,页五四。
① 《尊旨统筹全局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 册,第 701—702 页。
② 《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三,页二。
③ 《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三,页二。
④ 《湘军刘总统禀克复南路西四城全疆肃清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420 页。
⑤ 《刘道璈禀在籍迁延未能及时来营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423 页。
① 《湘军刘总统禀克复南路西四城全疆肃清由》,《左宗棠全集》礼件,第 402 页。
② 《〈睢阳五老图〉跋后》,《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287 页。
所带来的西戎即叙,海宇澄清的硕果颇为满意。
8 年之后,左宗棠于光绪十一年(1885 年)在抗击法国侵略第一线的福 州,阅读了为海内士大夫争相传诵的《林文忠公政书》,他在所作叙中不仅表示了对林则徐的敬仰而不能已之情,而且决心象林则徐那样保 国抗敌。
他说:宗棠荷三朝知遇,屡膺重寄,自维服官临民之际,未能希踪先哲。
今老矣,属以 法夷构衅,海疆多事,莅公桑梓之邦,亲历各海口,见公所建炮台,形势扼要,证以是书所云,益叹公忠诚体国,独有千古。
然则公之传固不必以是书,而是书已足以传公矣。
小迫促索叙,谨缀数言付之。
军书旁午,心绪茫然,刁斗更严,枕戈不寐,展卷数 行,犹彷佛湘江夜话时也。
确实,左宗棠没有辜负林则徐的厚望,他在中国近代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斗争中的表现,正是继林则徐之后又一位值得 颂扬的民族英雄!① 《〈林文忠公政书〉叙》,《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274—27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