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山入幕咸丰二年(1852 年),左宗棠在四十岁时进入湖南巡抚幕府,是为他正 式跻身于政治舞台的开始。
左宗棠考取了举人,算得上是正途士子,但他却因未能取得甲科 出身的进士功名而不能沿循着学而优则仕的晋官之路顺利地走上仕途。
同时,生长于寒素之家的左宗棠,既无钱而且更无意像当时社会上流行 的通过捐纳方式捐得官职。
尽管左宗棠以淡泊明志,不是如同俗士那样热衷于入仕做官,但为了实现其以儒术策治安和心忧天下的抱负, 又非进入仕途不可。
这样,摆在左宗棠面前的唯一途径便是靠自己的孝廉方正被举荐,因为举人的身份给予他被举荐成功的更大可能性,加上他不 凡的才华,也为他日后步入上层统治集团提供了条件。
左宗棠正是走了由人幕进而跃登官位的仕进之路。
左宗棠在人湘幕之前,多次放弃了被清朝大员起用做幕宾的机会。
道光 二十八年(1848 年),他因在湖南安化教陶桄读书,而未能入云贵总督林则徐之幕府。
咸丰元年(1851 年),清政府为镇压广西天地会起义任命在籍的 前两江总督李星沅(字子湘,号石梧,湖南湘阴人)为钦差大臣,李星沅曾邀左宗棠参戎机①,但李至广西不久便病死,左也满足于湘上农人的 生活,他的出山之想,又因此抛却矣。
②这年年底,胡林翼又把他视为楚材第一的左宗棠推荐给湖广总督程矞采(字晴峰,江西新建人),由于程 请不坚,左亦漠然不愿,遂作罢论。
尽管此时左宗棠还没有出山入幕,但他的出众才华已为政坛要员所赏识。
导致他最终跻身湘幕的一个重要原因则 是太平天国起义军进兵湖南。
在异常激烈的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殊死搏斗中,左宗棠从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出发,站到了与农民起义为敌的一面。
自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 年 1 月 11 日)太平军于广西桂平县金田村正式起义后,至咸丰二年五月(1852 年 6 月)的近一年半时间内,他们 在广西境内同清军对战。
此后,太平军在洪秀全的带领下,经蓑衣渡之战,冲出广西,进入湖南。
在湘南,太平军连克道州、郴州等重镇,清廷为之震 惊。
太平军突入湖南,使湖广总督程裔采极为恐惧,他自衡州疾还长沙,①想躲到省城避祸,并函请尚在广西的钦差大臣赛尚阿督师湖南。
赛尚阿却把 湖南军务推卸给程矞采。
鉴于这种状况,咸丰皇帝一面严旨赛尚阿、程矞采同办湖南军务,一面改任广西、湖南、湖北三省巡抚,想以此来加强内线的 防御。
这样,担任云南巡抚的张亮基于咸丰二年五月被清廷任命为湖南巡抚。
张亮基抚湘,也成为左宗棠出山入幕的重要机遇。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接连攻克道州、郴州并沿途袭挠安仁、攸县、醴陵, 围困长沙,由湘南而湘中,三湘形势日蹙。
左宗棠急忙由柳庄举家避居湘阴与长沙交界处的东山白水洞,且亲故多从之。
②恰在此时,在贵州任 黎平知府的胡林翼已向新任湖南巡抚张亮基推荐了左宗棠。
胡致函张说:左① 樵:《纪左恪靖》,《晨报》,民国 24 年 4 月 5 日。
② 《与贺仲肃》,《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页一至二。
① [清]李滨《中兴别记》,《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 2 辑上册,第 27 页,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② 《亡妻周夫人墓志铭》,《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356 页。
子季高,才品超冠等伦,廉介刚方,秉性良实,忠肝义胆,与时俗 迥异,其胸罗古今地图兵法、本朝国章,切实讲求,精能时务。
③张接受了胡的推荐,在赴湖南上任的路上,三次派专人携带书信到山中请左出山入幕, 并表示对左是思君如饥渴。
胡林翼又致函左宗棠说:张中丞不世奇人,虚心延访,处宾师之位,运帷幄之谋,又何嫌焉。
设楚地尽沦于贼,柳家庄、 梓木洞其独免乎?④经张亮基遣人备礼走请,胡林翼积极敦促,以及与左宗棠同居山中的好友郭嵩焘(字伯琛,号筠仙,湖南湘阴人)兄弟等人的 劝说,加上左宗棠于道光二十九年在湘江与林则徐会面时听林亲口称赞张亮基是一个开爽敏干的官员,①他遂决定应张之聘,于咸丰二年八月十九日(1852 年 10 月 2 日)随张亮基抵长沙城外,八月二十四日(10 月 7 日),进入长沙城,成了湘抚的幕宾。
此时,太平军攻打长沙之役正方兴未艾。
太平军在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率领下攻占湖南郴州后,西王萧朝贵 得悉长沙城卑防疏的情况,便向洪、杨建议由他率领轻兵数千,倍道袭之,垂手可得。
②洪秀全、杨秀清同意由萧朝贵率偏师奔袭长沙,他们则 留驻郴州,牵制清军主力。
咸丰二年七月初七日(1852 年 8 月 21 日),萧朝贵率数千太平军从郴州出发,七月二十七日(9 月 10 日)行抵长沙城东十 里扎营。
第二天,向长沙城发动进攻,打响了长沙战役。
此时正值湖南新旧巡抚交接之际,张亮基尚未抵长沙,城防由帮办军务罗统典负责。
萧朝贵带 领太平军主攻长沙城南门时被清军炮火击中而负重伤。
太平军一如继往,勇猛攻城,且使城门倒破,清军万分危急。
③但不久清军主力调往长沙 和张亮基、左宗棠的到来,使清朝方面得以苟延残喘。
也就在张、左进入长 沙城仅 4天之后,洪秀全、杨秀清统率太平军抵达长沙城南。
双方鏖战更趋 激烈。
左宗棠刚刚进入湘幕,张亮基便一以兵事任之。
④左宗棠审度战场形 势,向张亮基干以数策,立见施行。
①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他认为太平军背水面城,而清军援军既扼其东北,太平军已自趋绝地。
只有 西路的土墙头、龙回潭是太平军的粮食补给线和唯一的西进路线,因此,他主张先以一军西渡,扼其他窜,可一鼓歼也。
②看来左宗棠是妄图将太平 军扼杀于长沙城南,其胃口不谓不小。
但援湘清军多为乌合之众,且分隶十几个总兵和提督,指挥不一。
张亮基先后命令总兵常存、马龙,以所部西渡, 而他们都畏贼不战。
接着,张亮基又请内召进京途径长沙的赛尚阿遣提督向荣赴西路督战,向荣渡过湘江后,初是迁延不进,继则在牛头洲被 翼王石达开所率太平军击溃。
此时,清廷新任命的钦差大臣徐广缙抵湘潭,③ [清]胡林翼《启张石卿中丞》,《胡文忠公遗集》,卷五四,页一六。
④ [清]胡林翼,《致左季高》,《胡文忠公遗集》,卷五五,页八。
① 《与胡润之》,《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五,页三四。
② [清]张德坚:《贼情汇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第 3 册,第 291 页,神州国光社,1952版。
③ 佚名:《粤匪犯湖南纪略》,《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 1 册,第 64 页,中华书局 1963 年版。
④ [清]郭嵩焘:《养知书屋札记》,见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 31 页。
① 《与胡润之》,《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五,页三四。
② [清]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 31 页。
张亮基派江忠源躬赴湘潭,并再三咨请徐率军至长沙,也遭拒绝。
③ 左宗棠又向张亮基建议调徐的部将提督福兴疾出河西,扼龙回潭,福兴却按兵不动。
于是,张亮基欲自督兵往龙回潭,左宗棠力赞之,因此刻太平军攻 长沙城甚急,城垣多次被太平军所用隧道爆破战术所轰塌,④张、左等人只得留在城中死守。
但太平军进攻长沙 80 余日也未能克复,洪秀全决定从长 沙撤军,十月十九日(11 月 30 日)深夜,太平军主力从长沙经龙回潭转移,后转战于益阳、岳州等地,冲出湖南,进入湖北。
太平军于长沙撤围 11 天后, 钦差大臣徐广缙才敢率兵抵达长沙。
对此,左宗棠在致陶桄的信中说:徐爵帅人甚朴实,用兵实非所长,⋯⋯贼已北窜,始悔不用河西合围之策。
① 左宗棠初次出山就显示出高人一筹的军事才识,足使清军将帅刮目相看,由于左宗棠防守湖南有功,清廷下旨将其以知县用,并加同知衔,他总算 是第一次捞到了官衔,步人仕途。
接着,左宗棠协助张亮基在湖南一方面整饬吏治,另一方面镇压会党起 义。
在左宗棠的谋划下,张亮基派江忠源仅用 12 天就把浏阳征义堂会党起义镇压下去。
于是,左宗棠又被提升为以直隶州选用。
太平军进军湖北后,于咸丰二年十二月初四日(1853 年 1 月 12 日)攻 克武昌。
左宗棠闻讯后不胜骇叹,他说:孤城被围二十余日,在外救援之师不能乘机疾进,在内防堵之师不能严密固守,致蠢兹小丑竟敢猖厥至 此,殊为可恨。
②他鉴于清朝正规军作战能力极低的状况,设想在湖南练就一支由绅士统领的团练武装来筹办防剿。
于是,十二月十九日(l 月 26 日) 由左宗棠草拟、张亮基签署的《筹办湖南堵剿事宜折》中提出了这样的主张:委明干官绅,选募本省有身家来历、艺高胆大之乡勇一二千名,即由绅士 管带,仿前明戚继光束伍之法行之。
所费不及客兵之半,遇有缓急,较客兵尤为可恃。
③左宗棠写好这份奏折的第三天,被清廷于二十多日前任命的帮 办团练大臣曾国藩由湘乡赶至长沙,他日与张石卿中丞、江岷樵、左季高三君子感慨深谈,⋯⋯盖无日不共以振刷相勖。
①接着,曾国藩也向清廷上 奏说,以往所用之兵,未经练习,无胆无艺,故所向怯也。
今欲改弦更张,总宜以练兵为要务。
臣拟现在训练章程宜参访前明戚继光,近人傅鼐成法, 但求其精,不求其多,但求有济,不求速效,他与抚臣熟商,意见相同。
②这两个内容稍异但根本点相同的奏折,构成张亮基、左宗棠、曾国藩创办湘 军的最初设想。
他们都是想要建立起一支由绅士管带、招募乡勇并采用戚继光的成法进行编练的军队,此后产生的湘军,较之以往将弁由清廷按定制委 派的绿营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
因此,可以说湘军起源实由左宗棠肇其端,而经曾国藩继其成。
张亮基调署湖广总督和左宗棠一度离开湘幕期间,曾国 藩独立承担起编练湘军的任务,这就是将前经左宗棠檄调来长沙的以罗泽南(字仲岳,号罗山,湖南湘乡人)为首的 1000 名湘乡团练编练成了第一支湘③ [清]江忠源:《江忠烈公邀集》附录,下册,第 20 页。
④ [清]张亮基:《贼踪纷窜省城解围折》,《张大司马奏稿》,卷一,页一九,光绪十七年重刻本。
① 《答陶少云》,《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页九。
② 《答陶少云》,《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页一○。
③ [清]张亮基:《筹办湖南堵剿事宜折》,《张大司马奏稿》,卷一,页三五。
① [清]曾国藩:《复胡润之》,《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二,页八.光绪二年长沙传忠书局刻本。
② [清]曾国藩:《敬陈团练查匪大概规模折》,《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一,页五六。
军陆师。
曾国藩在长沙的初次出现给左留下深刻的印象,曾涤生侍郎来此帮办团防,其人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开展,与仆甚相得,惜其来之迟也。
③左宗棠既指出了曾的弱点,也甚有相见恨晚之感。
曾国藩到长沙仅 5 天,张 亮基就被清廷调署湖广总督,张偕同左宗棠于咸丰三年正月二十二日(1853 年3 月 1 日)抵达武昌。
左宗棠进入湖广总督幕府之际,正值太平军胜利进军之时。
咸丰三年正 月初二日(1853 年 2 月 9 日),洪秀全率领太平军撤离武昌,由武汉下江南也,帆幔蔽江,衔尾数十里。
⋯⋯炮声遥震,沿江州邑,⋯⋯莫不望风披 靡。
①太平天国水陆大军直下三江。
从武汉到南京 1800 里江防的清军主要集结在三个地区:九江、安庆、芜湖。
太平军依次突破这三道防线,兵锋直 逼南京。
②二月十一日(3 月 20 日),太平军攻入南京内城。
9 天后,太平天国正式建都南京,改名天京。
遂又于四月初一日(5 月 8 日)、四月二十七 日(6 月 3 日)分别开始了北伐与西征。
张亮基总督湖广,缘于太平军一举攻克湖北省城武昌。
清廷在震惊之余, 试图通过重用这个保全湖南的巡抚来扭转湖北的不利局面。
当张亮基、左宗棠来到武昌时,太平军已按新的战略部署弃武昌而蔽江东下了。
张、左 遂在湖北加强军事布防。
这年六月,太平天国西征军攻入江西,张亮基、左宗棠赶至湖北黄州,在与江西九江临近的田家镇设防。
七月,太平天国北伐 军的吉文元部因在河南遭清军堵截,未能渡过黄河北进,便转而南归攻入湖北黄安县(今红安县)。
左宗棠看出太平天国的这支南归军有由黄安经麻城、 黄冈攻取武汉的意图,向张亮基建议从省城调兵勇 3000 余人星夜驰往团风镇,以扼出江上窜武汉之路。
果然不出其所料,南归军从新洲乘船南下, 并有骑兵在岸上护卫,但在团风镇一带遭到清军伏击。
南归军被迫后退突围,经罗田取道安徽莫山(今属湖北省)等地,只剩少部分人与太平军西征军会 合。
左宗棠对此役非常得意,吹嘘说,是役甫及八日,非制军相信之坚,断不能有此奇捷。
用兵无他,训练得法,谋略须先贼一着,自然应手。
① 左宗棠在湖督幕中也确为张亮基所重用,据他自己所说:制军于军谋一切专委之我,又各州县公事禀启皆我一手批答,昼夜无暇。
⋯⋯制军待我以至 诚,事无巨细,尽委于我,此最难得。
近时督抚,谁能如此?当然,左宗棠并不满足于仅是谋士身份的幕宾,他的理想是出幕为官。
他说:若朝廷 与制军以钦差大臣剿贼,吾与岷樵佐之,老贼何遂猖狂至此。
②左宗棠的野心可谓暴露无遗。
对于左宗棠在两湖的所谓功绩,张亮基也在给胡林翼 的信中说,全恃季翁为我部署,此君天下才也,办土匪,歼粤匪,以战则克,以守则固,进贤进能激励兵将,以残破之两湖而渐有生气。
仆何能为, 皆季翁之力。
吾兄为我请其出山,则此功当与吾兄共之。
③咸丰三年八月(1853 年 9 月),张亮基被清廷任命为山东巡抚。
左宗棠③ 《答陶少云》,《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页一○。
① [清]张德坚:《贼情汇纂》,《太平天国》(资料丛刊),第 3 册,第 141—142 页。
② 茅家琦主编:《太平天国通史》,上册,第 350 页,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① 《与陶少云》,《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页一一至一二。
② 《与陶少云》,《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页一三。
③ 《张亮基致胡林翼函》,湖南省社会科学院藏。
遂决定离开张亮基幕府,于九月初四日(10 月 6 日)由鄂返湘。
九月二十二 日(10 月 24 日),他抵达湘阴,次日入山回到白水洞家中。
湖南巡抚骆秉章(原名俊,号儒斋,广东花县人)闻左已归湘,便以书币见招和遣人入山敦促等方式聘左再入湘幕。
但左宗棠以一年来幕宾生涯使其心血 耗竭为由,表示不欲复参戎幕,并托词谢之,打算自此匿迹销声,转徙荒谷,不敢复以姓字通于尘界矣。
①出乎左宗棠意料之外的是太平天国西征大军进兵异常神速,锐不可挡。
九月十三日(10 月 15 日),就在左宗棠离开湖北仅 9 天,石祥祯所部太平军一举攻克曾由左所设重防的田家镇,打开了湖北的门户。
九月十八日(10 月 20 日),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汉口、汉阳,遂撤军至湖北黄州(今黄冈)。
咸丰四年正月十五日(1854 年 2 月 12 日),太平军在黄州大败新任湖广总 督吴文镕所率清军,吴投水殒命。
4 天后,太平军第三次占领汉口、汉阳。
紧接着,石祥祯率领太平军又由湖北挺入湖南,从二月初一日(2 月 27 日) 至十三日(3 月 11 日)的 13天中,太平军连续攻克岳州、湘阴、靖港、宁 乡等地,威震长沙。
太平军占领湘阴时,身居距县城 50 里山中的左宗棠听说贼将入梓木洞得吾而甘心焉,他感到今幸暂免,是又得一生也。
② 正是缘于死里逃生的侥幸和与农民起义为敌的本性,又加上骆秉章再三使币入山,敦促再出,使左宗棠感到一旦太平军攻入省城,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才不得已,勉为一行,③又一次进入湘幕。
① 《与周汝充》,《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页一四。
② 《与夏憩亭观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页一六。
③ 《与胡润之》,《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五,页三五。
二、再入湘幕左宗棠自咸丰四年三月初八日(1854 年 4 月 5 日)抵长沙,至咸丰九年 十二月二十日(1860 年 1 月 12 日)出署,在骆秉章幕府度过了近6 年的幕 宾生活。
他入幕之初曾一度想更名隐姓,窜匿荒山,但因骆秉章对他推 诚相与,军事一切,专以相付,而不得不留此共相支撑。
①在骆幕,左宗棠从撰写奏折到批答地方禀函均一手包办,身为巡抚的骆秉章则但主画 诺,对左的行文书不复检验。
②骆对左的信任和依赖程度可见一斑。
正基于此,左宗棠几乎成了把持湘抚衙署的人物,以致于许多逸闻和时人的撰 述、笔记都对此作了形象的描述。
当时湖南即有文武官绅非得左欢心者不能得意,而得左欢心者无不得意③和巡抚专听左宗棠,宗棠以此权重,司、 道、州、县承风如不及矣④等说法。
这样,身为幕宾的左宗棠在骆幕期间不仅在军事上为镇压太平军出谋画策,而且于整饬吏治、调理财税等方面均得 以展示其才能。
在军事方面,左宗棠为谋划防守湖南和进兵湖北、江西等地而继续充当 镇压太平军的帮凶。
左宗棠再入湘幕,面对的是太平军大兵压境的局势。
在此之前,当太平 军由湖北入湖南之时,曾国藩已在衡州编成湘军陆师 15 营、水师 10 营,实现了张亮基、左宗棠等人于湖南创设由绅士统领的军队之初衷。
咸丰四年正 月二十八日(1854 年 2 月 25 日),曾国藩督湘军自衡州出动,迎击太平军,并发布了《讨粤匪檄》。
太平军虽接连攻占岳州、湘阴、靖港和宁乡,但迫 于湘军的攻势,遂一度放弃这些地方,撤回湖北。
石祥祯与林绍璋部太平军在湖北会合后,又重整旗鼓杀进湖南,于三月初十日(4 月 7 日)再克岳州。
接着,太平军乘胜南进,连克乔口、靖港等地,湘军纷纷溃逃,曾国藩也狼狈窜回长沙。
由于骆秉章、左宗棠在长沙严密防守,太平军决定由石祥祯扼 守长沙北面的靖港,林绍璋则率主力绕道宁乡趋往长沙西南的湘潭,以成南北合围长沙之势。
三月二十七日(4 月 24 日),太平军攻占湘潭。
到长沙仅20 天的左宗棠急忙与曾国藩等人商讨对策,提出以湘军主力南攻湘潭而暂不 北取靖港的建议。
于是,曾国藩派其部将塔齐布统领湘军陆师、褚汝航和彭玉麟率湘军水师驰往湘潭,水陆夹击太平军。
曾国藩原准备动身赴湘潭,却 在临行前改变了主意,自己带湘军一支向靖港进发,结果被这里的太平军打得大败,曾国藩逃至铜官渡时跳人湘江自溺,被随从章寿麟救起。
不久,左 宗棠缒城出,省公(按指曾国藩)舟中,则气息仅属。
所着单襦沾染泥沙,痕迹犹在。
责公事尚可为,速死非义。
公瞑目不语,但索纸书所存炮械、火 药、丸弹、军械之数,属(余)代为点检而已。
①此时,曾国藩颇为未听从左宗棠的计策而懊侬。
恰巧,湘军于四月五日(5 月 1 日)攻占湘潭的消息 传来,骆秉章、左宗棠、曾国藩在兴奋之余,又妄图一举把太平军逐出湖南。
入湘太平军也因湘潭战败,主动退守岳州,由进攻转入防御。
六月十三日(7① 《与陶少云》,《左文翼公全集》书牍,卷二,页一七。
② 《答郭筠仙侍郎》,《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六,页二五。
③ 秦翰才:《左宗棠逸事汇编》,第 14 页,岳麓书社 1988 年版。
④ 王闿运:《湘军志·湖南防守篇》,页一一。
① 《〈铜官感旧图〉序》,《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267—268 页。
月 7 日),湘军兵分三路直趋岳州。
七月一日(7 月 25 日),湘军占据岳州。
一个月后,太平军被迫退出湖南。
太平军撤离湖南后,左宗棠与曾国藩在长沙密谋出省作战问题,他们无 一日不见,无一事不商,①遂决定由曾国藩率湘军出兵湖北,而左宗棠在湖南为湘军补给军火、饷源。
咸丰四年八月(1854 年 10 月),湘军出兵湖北, 在武汉、田家镇等地击败太平军,旋又进入江西,于年底兵抵九江。
此时,胡林翼任湖北按察使。
短短三个月之间,胡又由改任湖北布政使而于咸丰五 年三月(1855 年 4 月)升任署湖北巡抚。
这样,基本上形成了以左宗棠经营湖南后方基地,曾国藩、胡林翼分别盘踞江西、湖北的湘系势力的发展格局。
左宗棠对湘军在省外的军事动向十分关注,他既为湘军连克数地而庆 幸,又对其由此而产生的虚骄之风表示担忧。
他说:东征大局为天下所仰望,自复岳州以后,直捣浔阳(按指当时的浔阳道,驻九江),节节得手, 军威大振,然将士之气渐骄,主帅之谋渐敌,弟尝贻书戒之,而不我察也。
②不久,曾国藩的湘军于咸丰四年年底(1855 年初)败师江西湖口,即被左 宗棠所言中。
当曾国藩率湘军攻克武汉,直趋九江之际,太平天国派出翼王石达开带 领西征援军由安庆抵湖口。
此时,曾国藩趾高气扬地吹嘘说:长江之险,我已扼其上游,⋯⋯东南大局,似有转机,⋯⋯臣等一军以肃清江面,直捣 金陵为主。
①于是,他分兵诸路,试图一举攻占湖口、九江等地。
石达开以敏锐的眼光看出湘军的弱点:将士皆骄,甫攻九江,即围湖口,兼击彭泽,⋯⋯ 兵分势单,易生瑕隙。
②因此,他决定扼守各要塞,并将敌人分而歼之。
结果,进至湖口的湘军水师被太平军分割于鄱阳湖内和湖外长江江面,湘军水 师遭到太平军的痛歼,曾国藩慌忙弃座船而逃至湘军陆营,羞愤欲寻死,被 罗泽南劝止。
石达开率领太平军取得湖口大捷,扭转了太平天国西征军自湘潭战败以 来节节失利后退的被动局势。
石达开旋令林启容在九江牵制曾国藩的湘军,派秦日纲、陈玉成率大军进攻湖北,于咸丰五年二月十七日(1855 年 4 月 3 日)攻占武昌,太平军在湖北同胡林翼所部湘军及所辖绿营兵展开激战。
九月初,石达开西援武昌,遂于一个月后由湖北突入江西,在半年内连克七府 四十七县,使得龟缩于南昌的曾国藩发出了道途以梗,呼救无从,中宵念此,魂梦屡惊③的哀叹。
左宗棠也对江西全局岌岌的势态十分震惊,他 说:自章门(按指南昌章江门)数十里外,东抵吾乡,北抵鄂,皆贼踪也,吾为涤公危,亦为吾乡危。
④他向湖南巡抚骆秉章上策道:贼不得志西 北,欲且逞于东南。
江西一有蹉跎,则江、浙、闽、广皆为贼有,而湖南亦危,东南大局不可不问矣。
以时局论,固无有急于援江西者。
①骆秉章、左 宗棠一面吩咐王鑫在湖南招兵买马,一面派刘长佑速带援军于咸丰六年(1856① 左宗棠:《致严正基》,《名贤手札》,湖南社会科学院藏。
② 《与王璞山》,《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页三一。
① [清]曾国藩:《请饬各路带兵大臣督抚择要防堵片》,《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四。
②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料考释集》,第 242 页,三联书店 1956 年版。
③ [清]曾国藩:《陈明邻省援兵协饷片》,《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七,页七六。
④ 《与王璞山》,《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页四九至五○。
① [清]罗正钩:《左宗棠年谱》,第 46 页。
年)初赶往江西。
左宗棠遣刘部湘军援赣,使得曾国藩藉此苟延残喘,而太 平天国内部情势的变化,更使江西战局向不利于太平军的方面转变。
本来石达开已控制了江西战场,并有可能全歼曾国藩的湘军,但天京方面却在咸丰 六年二月(1856 年 3 月)下令调他率军东归去夹击江南大营。
石达开在回军途中,没想到天京城内又发生了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证事件。
天京内证 的出现,恰为湘军的卷土重来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咸丰七年(1857 年),曾国藩丁忧回藉,左宗棠开始担负对入赣湘军的 遥控指挥。
左宗棠派江忠义于湖南募集 1000 湘勇补充刘长佑所部湘军,又调王鑫所部湘军 3000 人星夜驰往江西。
这样,入赣湘军的总兵力达 16000 余人, 其每月需饷 9万余两均由左宗棠在湖南筹备。
左宗棠在用兵方略上主张控制 南昌以南、赣州以北的江西腹地,把攻打瑞州、临江(今清江)等府城视为关系江西大局的急务来对待,认为:以江西大局论,非临、瑞速得不 能望转机也。
②在左宗棠的策划下,湘军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即先后攻克瑞州、袁州、临江、吉安、抚州、建昌六府,使太平天国西征军所开辟的江西根据 地大部丧失。
左宗棠还与胡林翼合谋进取九江。
胡林翼指挥所部湘军在攻占湖口后又于咸丰八年四月(1858 年 5 月)攻克九江。
这样,湘军的势力完全 控制了江西。
咸丰九年二月(1859 年 3 月),从太平天国分裂出去的石达开率所部太 平军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攻入湖南,连克郴州、桂阳州等地,进围衡阳。
湖南巡抚骆秉章对湘南的局势深为震惊,他说:大股逆贼乘虚窜 突,倘不能迅速剿除,不但本省生灵遭其茶毒,即绅民之出境援剿者,皆不免有吞顾之忧,而东南大局且将不可复问。
①左宗棠立即在湖南动员在藉湘 军头目刘长佑等人迅速招集旧部,对太平军严加防堵。
他还根据太平军的进军动向,判断出石达开有可能出兵湘中的宝庆,便命令湘军必由益阳、安 化、新化以指宝庆。
②三月,石达开果然率军于祁阳强渡湘江,四月向宝庆疾进。
六七月间,太平军同湘军在宝庆激战,连连失利。
石达开只得率兵从 宝庆撤退,冲出湖南,进入广西,他试图攻占湘军老巢的进军目的未能实现。
而左宗棠在宝庆之战后,则更为自己的筹划和湘军的作战能力大加吹嘘。
他 在致湘军头目李续宜函中说:宝郡为湖南腹地,左右伸缩,均足有为,故逆贼必欲甘心于此。
若有差失,则吾楚将旰食不遑,而东南大局直不可问, 台麾一指,虐焰旋销,其为功桑梓,造福东南,殊非浅鲜。
③左宗棠在骆幕期间,的确为加强清朝的反动统治立下了鹰犬之劳。
左宗棠还十分重视整饬吏治和调理财税。
他冉入湘幕之初,便劾奏失 守镇道以下十八人,与属吏更始。
①他把奖廉罚贪视为整饬吏治的关键,并同巡抚骆秉章以廉俭率下,故威行于府县,贪靡之风几格。
②他注重 起用绅士任官,不断扩大绅权,湖南地方官吏和湘军从统领到营官的各级官职多由湘籍地方士子充任。
正是骆秉章、左宗棠苦心经营多年而形成的官绅② 《与王璞山》,《左丈襄公全集》书牍,卷二,页五三。
① [清]骆秉章,《江西大股贼匪审扰南路筹办情形折》,《骆文忠公奏稿》,卷九,页三,光绪十七年刻本。
② 《与刘荫渠》,《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五,页一四。
③ 《与李希庵》,《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五,页一六至一七。
① 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 40 页。
② [清]王闿运:《湘军志·湖南防守篇》,页一一。
结合的新的封建统治机制,不仅确保了湖南的防守,而且把湖南建成了支撑 湘军在湖北、江西作战的后方基地。
左宗棠还通过委任绅士来增收财税以筹军饷。
他向来认为筹兵不难,难在筹饷。
③于是,他在咸丰五年(1855 年)除了在捐输中委派绅士劝捐外,还在长沙设立厘金总局时主张:务洗向来衙署关务一切陋规,仿唐臣刘晏用士流之意,屏退吏胥市侩,访择廉干 士绅,资以薪水,令其随同委员赴局办理。
④左宗棠还在整顿赋税方面采用湘潭举人周焕南要求核定征收钱粮的办法,以助军为名,定丁粮两加四钱, 减于前三钱;漕折石银三两,减于前四两;南折石一两,减于前二两。
凡减浮收银四万,实增正纳三万余两。
⑤这种大减浮收的改革措施,有效地阻止 了地方官吏的盘剥,同时增加了湖南的税收。
左宗棠在骆秉章幕府确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此,时人曾做过这 样的评述:宗棠刚明有智略,幼读书究心舆地,夙以诸葛亮自负。
秉章资其赞画,内绥土寇, 外协邻军,东征兵源、饷源倚之为根本。
湖南屹然强国矣。
①左宗棠的所作所为在政界声名鹊起。
咸丰五年十二月(1856 年 1 月),与左宗棠无一面之缘,一字之交的浙藉御史宗稷辰在上疏荐举人才时将 左列为首位,他说:所知湖南有左宗棠,通权达变,为疆吏所倚重,若使独当一面,必不下于胡(林翼)、罗(泽南)。
②六年正月(1856 年 2 月), 曾国藩又上奏表述左宗棠接济军饷之功,清廷命左以兵部郎中用,并赏戴花翎。
接着,胡林翼于七月(8 月)上奏复荐左宗棠为将才。
于是,左宗棠成 了一个为朝野所瞩目的人物。
咸丰皇帝命骆秉章出具切实考语,将左送部引见。
骆秉章当然不愿让这个素有谋略的被喻为诸葛亮式的才子离开 湘幕,在复奏中表示俟湖南军务告竣,遇会试之年,再行给咨送部引见。
③咸丰八年(1858 年),骆秉章上奏为左邀功请赏,咸丰皇帝下诏赏加左四 品卿衔。
这年年底,咸丰皇帝在召见翰林院编修郭嵩焘时专门询问了左宗棠的情况,又让郭劝说左一出办事才好。
④正当左宗棠有望升腾之际,却因卷人两湖地区统治集团围绕樊案所 展开的一场争权夺利之争而险些身败名裂。
咸丰八年(1858 年),湖南巡抚骆秉章赴京陛见,他鉴于湖南永州镇总兵樊燮声名恶劣,同城员弁兵丁无 不咨怨的情况,向咸丰皇帝参其私役兵弁乘坐肩舆。
接着骆又派人查核樊镇署中零用皆取之营中,提用银九百余两,公项钱三千三百余串,又 动用米折银两,并据实严参。
①樊燮被拿问审办。
樊则以湖广总督官文、湖南布政使文恪等满族贵族为奥援,并经他们唆使,于咸丰九年(1859 年) 向湖广总督署和都察院呈控左宗棠以幕宾的身份把持湖南军政要务。
于是,清廷谕令官文及湖北正考官钱宝青对左进行审办。
据薛福成(字叔耘,号庸③ 《答王璞山》.《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页三九。
④ 〔清〕骆秉章:《保举盐茶厘金两局出力官绅折》,《骆文忠公奏稿》,卷八,页九。
⑤ 《光绪湘潭县志》,第 6 卷。
① [清]王安定:《湘军记》,卷二,页九,光绪十五年刻本。
② [清]宗稷辰:《保荐人才疏》,《躬耻斋文钞》,卷四。
③ [清]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 51、59 页。
④ [清]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 1 卷,第 203 页,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① [清]骆秉章:《骆文忠公自订年谱》,页五五,光绪二十一年重刻本。
盦,江苏无锡人)记载,咸丰皇帝已令官文密查,如左宗棠有不法情事, 可即就地正法。
②樊案引起了轩然大波。
樊案的出现,正是反映了满族地方要员与新崛起的汉族地方势力的重重 矛盾。
自清王朝建立后就存在着统治阶级内部满汉矛盾,而满族贵族一直占据着优势的地位。
但在太平天国起义后,身居要位的满族贵族对太平军的勇 猛攻势束手无策,恰恰是以汉族地主势力为代表的湘系集团的兴起,使清王朝得以支撑东南危局。
因此,尽管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并没有得到官府的实 职,却能独立操纵战事,身为总督的官文则只能成为伴食。
尽管官文以钦差大臣、湖广总督的职务节制两湖,但他于兵事未曾用心,亦毫无定见, 但知何处请兵,即敷衍何处而已。
①左宗棠指责官文统治下的湖北政以贿成,群邪森布②,认为:自张石帅(亮基)去后,湖北无好督。
近闻大官 专以酿乱为事,尤恐一击不中,恶焰益张③,非常瞧不起官文,还常与官文为难。
咸丰五年,官文遣人到湖南劝捐,结果被左所拒绝。
六年,左宗棠委 派由他一手扶植起来的老湘军王鑫部从岳州进兵湖北,连克四城。
官文便想通过奏请加王按察使衔,以道员留用的办法将王部湘军置于他的控制之 下。
左宗棠看出官文的用心,立即将王鑫调回湖南仍驻岳州,并致函王鑫说:此公(按指官文)为众所不与,润公(按指胡林翼)已与构隙,如留在 官文处,实在是明珠暗投,固已太辱。
④左宗棠在为湘抚致湖督所拟的咨文中秉笔太直,对官文也多有冒犯。
由于咸丰五六年间,正值太平军压境湖 北,官文不得不借助于左、骆等人抵抗太平军,以为他的钦差脸上增光,只得暂时忍耐,表示他不惟不咎秉笔者,即主政者亦并不怪,摆出一副廓然大公,所见者大的样子,⑤实际他已积怨于心,等待时机予左以致命 的报复。
咸丰九年,太平军己基本上被逐出两湖,官文便以樊案为契机倾轧左宗棠。
然而,此时的左宗棠毕竟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京师中许多人为解 救他而积极奔走。
翰林院编修郭嵩焘请求在南书房为咸丰皇帝教读的潘祖荫出面,潘即上奏说:楚南一军立功本省,援应江西、湖北、广西、贵州, 所向克捷,由骆秉章调度有方,实由左宗棠运筹决胜,⋯⋯是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
宗棠为人,负性刚直,嫉恶如仇。
湖南 不肖之员,不遂其私,思有以中伤之,久矣。
湖广总督官文惑于浮言,未免有引绳批根之处。
①咸丰朝重臣肃顺也接受了其幕客王闿运的说项,到咸丰 皇帝面前为左宗棠说情。
官文也在窥视京师的动向,未敢对左加以处置。
左宗棠则深为遭此谤陷而痛感官场的险恶,遂决定藉会 试一游京师, 脱离此席,非敢再希进取,以辱朝廷而羞当世之士。
②咸丰九年十二月(1860 年 1月),他向骆秉章告辞,荐刘蓉入湘幕,从而结束了他的第二次幕宾生② [清]薛福成:《肃顺推服楚贤》,《庸庵笔记》,卷一,页二三,光绪二十三年刻本。
① 佚名:《道咸同光名人手札》,第 1 册。
② 《与王璞山》,《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三,页二七。
③ 《与王璞山》,《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三,页三五。
④ 《与王璞山》,《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三,页二七。
⑤ 《魁联给胡林翼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件,转引自龙盛运:《湘军史稿》,第 178 页,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
① [清]潘祖荫,《奏保举人左宗棠人材可用疏》,《潘文勤公奏疏》,第 2526 页。
② 《与刘岘庄》,《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五,页三三。
涯。
左宗棠被迫退出湘幕后,于咸丰十年(1860 年)正月从长沙启程,准备 到北京参加为咸丰皇帝三十华诞而特开的恩科会试。
三月初三日(3 月24 日),左宗棠一路冒风履雪行抵湖北襄阳。
襄阳道毛鸿宾向左宗棠出示 润公(按指胡林翼)密函,言含沙者意犹未慊,网罗四布,足为寒心③,且鄂帅(按指官文)方思构陷之策,蜚语已满都中。
④左宗棠这才大悟自己 的处境险恶,深感侧身天地,四顾苍茫,帝乡既不可到,而悠悠我里仍畏寻踪。
于是,他决意由大别沿江而下入涤老(按指曾国藩)营,暂 栖羁羽,求一营官,甘愿拼死在同太平军作战的疆场,也不肯死于小人。
①左宗棠从鄂西北的襄阳辗转至鄂东英山县的胡林翼大营,遂又从英山抵达皖 西宿松县的曾国藩大营。
左宗棠在宿松时,曾国藩忽奉咸丰皇帝为左昭雪的寄谕。
曾国藩、胡林翼先后上奏说左宗棠刚明耐苦,晓畅兵机,如令 其速在湖南募勇六千人,以救江西、浙江、皖南之疆土,必能补救于万一。
②五月初八日(6 月 26 日),左宗棠于宿松返抵长沙 3 天后接到了清廷命他 以四品京堂候补、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的谕令。
这对左宗棠来说,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的政治生涯面临新的转机。
③ 《与郭意城》,《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五,页三六。
④ 《与陈俊臣》,《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五,页四八。
① 《与郭意城》,《左文囊公全集》书牍,卷五,页三六。
② [清]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 7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