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楚军,出湘入赣左宗棠得到了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的任命,便从一个仅以绅士身份参戎 幕府的宾客而转变成清廷的命官。
从此,他得以独自建立军队,自立门户,短短几年便由襄办军务而帮办军务、巡抚浙江、总督闽浙,跃居清朝督抚要 员的地位。
樊燮事件虽迫使左宗棠退出湘幕,却造成他政治生命的新契机,并 受到清廷的重用,这与咸丰十年(1860 年)清朝统治集团所面对的社会环境有直接的联系。
清政府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过程中,一向寄望于它的 正规军队绿营兵能夺得首功,即在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清政府于扬州和镇江先后建立江北、江南大营,试图依靠这两个由满族贵族指挥的绿营军 收复天京。
然而,江北、江南大营在咸丰六年(1856 年)便被太平军所击垮。
清廷重新组建这两营,江北、江南大营又先后于咸丰八年和十年被太平军围 歼。
江南大营的覆灭,标志着清朝正规军队的崩溃,清政府以湘军出力,江北、江南大营收功的计划破产,只能重用由汉族地主武装组成的湘军了。
湘 军集团成员也自此在晚清政坛中青云直上。
这一年刘长佑被任命为广西巡抚,曾国藩被任命为署两江总督,不久实授。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左宗棠 才否极泰来,受到清廷重用。
左宗棠在长沙得悉清廷命他襄办曾国藩军务后,表示出兴奋之情, 感到恩遇优渥,实非梦想所期。
①此时,曾国藩已总督两江,率军渡江扎营皖南祁门,以图攻取安庆。
曾国藩函请左宗棠在湖南募练军队支援安徽。
左宗棠则向曾国藩献上保越图吴之策,强调先将江西兵事饷事逐为经画,亦当务之急也。
②随之。
左宗棠在湖南着手组建军队。
左宗棠凭借着自己两次进入湘幕的威望,招所知湘楚旧将弁,以勇敢 朴实为宗③,得崔大光、李世颜、罗近秋、黄有功、戴国泰、黄少春、张志超、朱明亮、张声恒九人,四出选募,设立四营、四总哨和八队亲兵, 约 3500 余人。
左宗棠还收集王鑫老湘营旧部 1400 人,由王鑫之弟王开琳统领。
由于这些湘军将弁过去曾得到左宗棠的赏拔,此时勇将健卒多归 心,①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左宗棠就募军 5000 人,并正式命名为楚军。
②楚军是湘军的一个支系,左宗棠在创立这支军队时不用湘军之名而称楚军, 表明他的意向在于独树一帜,自辟蹊径,而实际上左宗棠所部楚军与曾国藩的湘军相较也有其独到的特色。
在招勇方面,左宗棠不像曾国藩那样主要招 收湘乡籍兵勇,而是主张在湖南各府县招募,其兵源来自长沙、湘乡、郴州、沅州、湘阴等府县,以避免曾部湘军尽用湘乡勇丁,无论一县难供数省之 用,且一处有挫,士气均衰③的弊端。
在营官的选用方面,曾国藩组建湘军① 《与陈俊臣》,《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五,页四八。
② 《与曾涤帅》,《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五,页四二。
③ [清]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 73 页。
① [清]王闿运:《湘军志》,页八九,光绪十一年刻本。
② 《与胡润之》,《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五,页五○。
③ 《与胡润之》,《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五,页五○。
时主张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④即以文员、儒生领军,左宗 棠则强调营官多用武人,止取其能拌命打硬仗耳。
⑤左宗棠的这种办法,使其所部楚军战斗力较强,且完全听命于他的指挥,但不能像曾国藩的 湘军那样其部属如李续宜等人能以文员而升为巡抚,因此,在政治势力上左宗棠一系就显得非常薄弱。
楚军以左宗棠为统帅,由王鑫之堂弟王开化总领全军营务处,刘典、杨 昌浚副之,军饱由湖南巡抚饬局给领。
咸丰十年六月(1860 年 7 月),楚军在左宗棠的率领下于长沙城外加紧训练,准备开赴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 战场。
此时,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所部太平军在贵州活动,并有进人四川的动 向。
清廷打算调派左宗棠督办四川军务,率楚军由湘人川。
曾国藩得悉这一情况后,深恐左宗棠去就督办的高位而不能随他襄办军务,从而削 弱湘军对安庆乃至南京的攻势。
胡林翼劝左宗棠说:公人蜀则恐气类孤而功不成。
①其实左宗棠也不愿人川作战,而是集中主要精力对付太平天国苏、 皖根据地。
他向曾国藩、胡林翼表示:我志在平吴,不在入蜀矣。
②于是,清廷只好派湖南巡抚骆秉章督办四川军务。
左宗棠则率楚军于咸丰十年八月(1860 年 9 月)从长沙取道醴陵,向江西开进。
是为左宗棠第一次统帅军队 出省作战。
他对这次人赣非常重视,在家书中说:我此去要尽平生之心,轰烈做一场,未知能遂其志否。
③在左宗棠入赣前后,太平天国方面在痛歼清军江南大营之后相继进行了 东征与西征。
夭京解围后,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提出乘胜下取,其功易成,俟下路既得,再沿长江上取的建议,④得到洪秀全的批准。
咸丰十年 四月(1860 年 5 月),太平军开始了东征。
忠王李秀成率太平军东下,连克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嘉兴、太仓、常熟、松江等地,并进攻上海,建 立了以苏州为首府的苏福省,开辟了苏南根据地。
六月,英王陈玉成率太平军从江苏宜兴进入浙江,攻克临安、余杭等地,兵锋直指杭州城下。
不久因 安庆被湘军围困,陈玉成回师救援。
安庆是天京屏障,保卫安庆对太平天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破江南大营后,太平天国即制订了西征与保卫安庆的战 略决策,步骤为夺取苏、杭后,发兵一枝,由南进江西,发兵一枝,由北进蕲黄,合取湖北,则长江两岸俱为我有,则根本可久大。
①八月,陈玉成、 李秀成决定按原计划行动,分南、北两路大军西征,期于第二年二三月间会师武昌,逼迫湘军回援武昌而放弃对安庆的攻势。
陈玉成、李秀成分率北路 和南路大军西进。
侍王李世贤、辅王杨辅清、定南主将黄文金、右军主将刘官芳等人也随李秀成南路大军行动。
南路军在皖南和赣北展开了攻势。
曾国藩移营祁门,目的是在皖南阻止太平军由浙、赣进援安庆,以确保 长江北岸的湘军全力进攻安庆。
同时祁门与赣北的景德镇临近,湘军在南昌④ [清]曾国藩:《与彭 房、曾香海》,《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二,页二。
⑤ 《答曾涤帅》,《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五,页五一。
① [清]胡林翼:《致左季高》,《胡文忠公遗集》,卷七六,页一。
② 《答胡润之》,《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五,页五四。
③ 《与孝威》,《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14 页。
④ [清]洪仁玕;《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国》(资料丛刊),第 2 册,第 852 页。
① [清]洪仁玕:《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国》(资料丛刊),第 2 册,第 852 页。
设总粮台,军需物资均经景德镇转运祁门大营,因此皖南与赣北对湘军来说 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左宗棠还在湖南编练楚军时就向曾国藩建议当务之急是筹划江西兵事饷事。
曾国藩也意识到:不患贼之逼我前,而患贼之抄我后, 故须广布局势,稳立脚跟。
②于是曾国藩决定由左宗棠率楚军盘踞江西,以力保祁门大营的后路。
就在左宗棠出湘入赣的前后,太平军已在皖南战场连连得手。
咸丰十年(1860 年)八九月间,李世贤、杨辅清等部太平军相继攻占宁国、绩溪、徽 州、休宁等地,在祁门东线直逼曾国藩大营。
曾国藩急忙于九月初五日(10 月18 日)调左宗棠军从南昌东进驰援。
九月二十日(11 月 2 日),左宗棠 带领楚军抵达赣东北的景德镇,二十七日(11 月 9 日),左宗棠到祁门面见曾国藩商讨军事,然后返回景德镇驻守。
曾对左精悍之色更露,议论更平①而深为佩服。
此时,太平军兵锋直指曾国藩祁门大营,十月十九日(12 月 1 日),李秀成率领太平军攻占距祁门仅 60 里的黟县。
当时,曾国藩祁门大营非常空虚,仅有兵力 3000 人,如李秀成能乘势进攻,有望将大营破除。
但李 秀成不知曾国藩的虚实,却在黟县调转进军方向,南下改道浙江进入江西。
尽管如此,其他几支太平军仍对祁门形成东、西、北三面围困之势。
十一月 四日(12 月 15 日),杨辅清、黄文金部太平军攻占建德,切断了祁门大营北面与进围安庆湘军的联系。
十一月初九日(12 月 20 日),黄文金又率太 平军攻占江西彭泽,从西面夹击祁门。
十一月十七日(12 月 28 日),李世贤部太平军又从东面的休宁逼近祁门。
这样,祁门大营只有南面的景德镇为 其门户了。
左宗棠驻军景德镇后,于十一月初主动出击,攻占德兴和安徽婺源(今 属江西省)两地,旋因太平军进攻景德镇而回师。
在左宗棠看来,景德镇为江省前门,涤公祁门后户,傥有疏失,不堪设想。
②同样,太平军进军赣北, 用意也在控制这一地区,以断皖南曾国藩湘军对外联系和粮饷供应的通道。
于是,双方在景德镇一带展开了激战。
咸丰十年十一月二十五日(1861 年 1 月 5 日),黄文金、李远率太平军分兵五路进攻景德镇,并分军攻浮梁。
左宗棠在景德镇布置防御,击退太平军。
十一月二十八日,曾国藩调派鲍超由 皖南赴赣北,增援左军。
咸丰十一年正月初九日(1861 年 2 月 18 日),左宗棠会同鲍超向太平军发动反击,黄文金抵挡不住,于次日退至彭泽和皖南 建德。
左宗棠又派楚军协助鲍超军加紧追击,攻克彭泽、建德。
黄文金部太平军损失惨重,只得退守芜湖,无法参与皖南、赣北战事。
黄文金首攻景德 镇败退后不久,李世贤部太平军于正月二十七日(3 月 8 日)从安徽休宁攻占婺源,分兵进攻浮梁和景德镇。
左宗棠派王开琳带领老湘营出景德镇 抵御,太平军初战失利,随后李世贤亲率大军向西挺进,王开琳败退景德镇。
曾国藩急调皖南镇总兵率部由建德移防景德镇,左宗棠率军转攻鄱阳。
二月 三十日(4 月 9 日),李世贤向景德镇发动猛攻,全歼守将陈大富一军,太平军胜利攻克景德镇。
左宗棠害怕被太平军所歼,遁往乐平。
李世贤回师皖 南,准备再攻祁门。
景德镇落入太平军手中,使曾国藩祁门大营粮断路绝。
曾国藩亲率湘军② [清]曾国藩:《妥筹办理并酌拟变通章程折》,《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一一,页六八。
① [清]曾国藩:《复胡宫保》,《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一三,页二九。
② 《答刘荫渠》,《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五,页七四。
从祁门抵达休宁,试图攻取徽州,打开通往浙江的饱道,结果被太平军打得 大败,逃回祁门。
曾国藩在绝望之中,写下遗嘱交代后事,坐以待毙。
恰于此刻,左宗棠在乐平击败太平军。
曾国藩绝处逢生。
左宗棠在景德镇之战败退至乐平后,经过休整,乘机出击,于乐平的桃 岭、塔前击败太平军。
正在向祁门进军的李世贤闻知左宗棠卷土重来的消息后,调转军队于三月十三日(4 月 22 日)向乐平发动进攻。
左宗棠凭借着乐 平背山面河的有利地形,督兵三路在次日大败太平军,竟以六七千之众将号称十万的李世贤大军击退。
李世贤被迫向东撤退,由赣北进入浙西。
左宗棠 乘势占取景德镇等地。
祁门的后路又得以巩固,曾国藩大喜过望,他向清廷上奏称赞左宗棠以数千新集之众,破十倍凶悍之贼,因地利以审敌情,蓄 机势以作士气,实属深明将略,度越时贤。
①曾国藩还在家书中说:凡祁门之后路,一律肃清,余方欣欣有喜色,以为可安枕而卧。
②清廷根据曾国 藩的奏请,遂将左宗棠由襄办军务而改为帮办军务,紧接着又授左宗棠为大常寺卿,左的官位隆至正三品。
六月初二日(7 月 9 日),左宗棠率军进至婺源。
此地为左宗棠所崇拜 的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故乡,左在这里倡导复兴程朱理学,并待机入浙作战。
左宗棠在赣北的战事,对牵制太平军西征和确保曾国藩集中兵力围攻安 庆的战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太平军黄文金部和李世贤部均在赣北受到重创而分别退至皖东和浙西。
李秀成部太平军绕道江西腹地抵进湖北时,陈玉成 的北路太平军已从湖北撤兵两月去救安庆之急,李秀成便从湖北经江西也开进了浙江。
而曾国藩则在赣北之战后从祁门移营进驻集贤关,加紧对安庆的围攻,于八月初一日(9 月 5 日)攻占安庆。
安庆陷于湘军之手,使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上游已失去了屏障,太平天国试图通过西征而解安庆之围的计划破灭,西征军的两支主力军李世贤部和李 秀成部则去锐意经营浙江了。
咸丰十一年三月至九月,李世贤在赣北失利后转进浙江,克复常山、寿昌、金华、义乌、严州(今建德)等地,控制浙中 地区。
李秀成进入浙江在严州与李世贤会商后,即进兵克临安、余杭等地,十月初进围杭州,十一月二十八日(12 月 29 日)攻破杭州。
这样,浙江大 部已为太平军掌握,并与苏南根据地连成一片。
但是,这些并不能弥补太平天国在皖北战场和天京上游的损失,太平天国在军事上的不利局面已难以扭 转。
也在湘军攻占安庆后不久,北京城内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
咸丰十一年 九月三十日(1861 年 11 月 2 日),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等人,解除了咸丰皇帝遗命的载垣、肃顺等八名赞襄政务王大臣的职务,开始垂帘听 政,夺得了清朝的最高统治权,并将新继位的年仅六岁的皇帝的年号改为同治。
慈禧太后掌权后,进一步对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崛起的汉族地主阶级 地方实力派加以重用,使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的势力不断膨胀。
十月初,太平军进围杭州,清朝中央政府中的一些人如侍讲学士颜宗仪、给事中高廷祜 等纷纷上奏,要求命曾国藩密保于员,取代浙江巡抚王有龄、江苏巡抚薛焕。
王有龄也自认无能,先是奏请由左宗棠督办浙省军务,后又保荐左宗棠接任① [清]曾国藩:《请将左宗棠改为帮办军务片》,《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一三,页五三。
② [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家书,卷七,页二九至三○。
其巡抚职位,甚至发誓:倘有虚言,有如此日。
①清廷遂于十月十六日(11 月 18 日)任命左宗棠督办浙江军务。
两天之后,曾国藩也奉旨受命督办苏、皖、赣、浙四省军务,巡抚、提、镇以下文武官员皆归其节制,他布署了三 面进攻太平天国的战略:由曾国荃率湘军主力从安庆沿江东下,主攻天京;李鸿章带领新组建的淮军进入上海,主攻苏南;左宗棠率领楚军进取浙江。
十二月二十四日(1862 年 1 月 23 日),清廷又根据曾国藩等人的保荐,任命左宗棠为浙江巡抚。
不久,左宗棠率军杀人浙江。
① 静吾、仲丁:《吴熙档案中的太平天国史料选辑》,第 88 页,三联书店 1958 年版。
二、进军浙、闽、粤同治元年正月十五日(1862 年 2 月 13 日),左宗棠以浙江巡抚的身份 率军由赣北经皖南进入浙西开化,开辟了浙江战场。
浙江与天京、苏南同为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基地。
李秀成、李世贤兄弟 着意经营江浙,在浙江布有重兵。
李秀成在攻克杭州后,南进江苏,两次攻打上海,旋率兵救天京之围。
浙江战区主要由李世贤负责,他以金华为中心, 以 20 余万的兵力设重防于浙西、浙中地区,试图阻止左宗棠由西向东的进犯。
同时,李世贤还设兵于宁波、绍兴,并会同汪海洋和李秀成部将分别防 守杭州、湖州。
此外,杨辅清部太平军在皖浙交界一带活动。
还在咸丰十一年底左宗棠准备入浙之前,杨辅清率太平军进攻徽州,意 在扰徽郡以犯江西,左宗棠以徽郡为皖南、江西大局所关,且系臣军人浙后路,断不可任其滋蔓,①遂派刘典督兵赴婺源,以阻挡杨辅清的攻势。
随后左宗棠率军由江西广信拔营入婺,进入皖南。
左宗棠与杨辅清在皖南展开激战,杨辅清战败撤退,此时,清廷正因浙省军务紧要,迭经谕令 左宗棠赴浙援剿。
清廷给左宗棠下达的进兵方案为:着左宗棠迅即督率所部兵勇,亲赴浙江衙州,收复金华、严州(今建德市),然后攻取杭州。
但 娴熟兵略的左宗棠认为,浙江大部分地盘已为太平军占据,在浙西仅有衢州府城为清军把持,该城已成孤注之势,一旦进入该城后路将梗。
他根据 多年的作战经验向清廷上奏指出:逆贼每遇坚城,必取远势包围,待其自困而后陷之,频年东南贼踪验之,历历不 爽。
办贼之法,必避长围、防后路,先为自固之计,然后可以制贼而不为贼所制。
臣若先入衢城,无论不能固江、皖边围,亦且不能壮衢城声援,一堕逆贼长围诡谋,又成粮尽援绝之局。
故决计率亲兵由婺入浙,先剿开化之贼,以清徽郡后路,饬所部老湘营由 白沙关渐进,扼华埠要冲,以保广信而固衢城。
这样,左宗棠率军以开化县作为人浙的突破口。
而且左宗棠还以正值戎马倥偬之会,有时奏报稍迟,或 思虑未周,奏报未及详尽为借口向清廷陈述其独到的用兵方略,得到了清廷的许可。
同治元年正月(1862 年 2 月),左宗棠攻占开化后,遂于二月克复遂安 县城。
他向清廷提出依傍徽郡,取道严州的建议,认为由李世贤设重兵的金华介衢、严之中,城坚贼众,臣军若由金华进攻,则严州之贼必由淳、 寿一带潜出包抄,亦非善策。
善奔者置子四旁,渐近中央,未有孤立贼中而能善其后者。
①但这时李世贤率大军出金华攻衢州,左宗棠只好从遂安回兵 救援衢州。
左宗棠同李世贤军在衢州一带交战相持两个多月,李世贤因久攻衢州不下回军金华,以龙游、寿昌、兰溪三县为犄角之势。
六月,左宗棠在 解衢州之围后,改变了原先拟订直捣严州,以规省会的用兵计划,认为杭州守贼无多,贼之大势趋重金华。
自应并力先将龙游、寿昌、兰溪、汤 溪等处次第攻剿,撤其藩篱,犁其巢穴,然后分兵严、处蹙之,以取破竹之① 《遵旨督办浙江军务据探省城失守敬陈办理情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1 册,第 3 页。
① 《复奏驻军开化马金街正可兼顾衢城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1 册,第 27 页。
① 《复奏筹画进取情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1 册,第 37 页。
势。
于是,他制订了先金华而后严、处②的进攻方略。
从左宗棠战略这 一转变来看,他起初因兵力不足,不敢与李世贤决战于金华,想走捷径从严州进取杭州。
而此时他在衢州一带屡败太平军,且新募之勇陆续前来, 又造船调炮,添设水师,③使左军的实力大为增强。
这样,左宗棠决心在金华与李世贤决战,妄图于此歼灭太平军主力,为克复全浙打下基础。
从此, 左宗棠结束了在衢州一带徘徊半年的局面,把进取金华作为战略重点,展开了金华一线的会战。
同治元年七月(1862 年 8 月),左宗棠率军进攻龙游、兰溪、汤溪,以 图规复金华。
在此前后,浙江战场出现了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太平军的局势,使太平军处于不利的地位。
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 转而支持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
左宗棠入浙后,只能在浙西同太平军交战,而对浙东沿海太平军所据有的地盘望尘莫及。
英、法侵略军恰是瞅准了这一 时机,于四月十二日(5 月 10 日)悍然向宁波的太平军发动进攻,占据宁波。
接着,英国侵略者刁乐德克仿照美国侵略分子华尔组织的常胜军(原名洋枪 队),在宁波募集军士 1000 人,以英人为教练,组成常安军和定胜军。
宁波海关税务司法人日意格与法海军军官勒伯勒东募华勇 1000 人,后增至 3000 人,由法国军官任教练,名为常捷军。
法国公使还照会清政府,已让勒伯勒东免去法国水师参将军职,专任中国军职——署理浙江总兵,听浙江巡抚 及宁波道节制。
清廷竟发布上谕声称即应由该省巡抚给付札凭,以一事权。
①七八月间,英、法侵略者又协助清军攻占慈溪、余姚、奉化等地。
英 国驻宁波领事夏福礼说:无疑地,攻克余姚,将使宁波的形势趋于完全稳定,将来克复绍兴,更会促进宁波的繁荣。
②这样,清王朝依靠着常安军和 常捷军的大炮轰开了太平军占领着的城他的大门。
③对清政府惜外人之师助剿太平天国的做法,左宗棠此时持慎重的态度, 他认为:沿海各郡,自五口既开之后,士民嗜利忘义,习尚日非。
又自海上用兵以来,至 今未睹战胜之利,于是妄自菲薄,争附洋人。
其黠者且以通洋语、悉洋情猝致富贵,趋利如鹜,举国若狂。
自洋将教练华兵之后,桀骛者多投入其中,挟洋人之势,横行 乡井,官司莫敢诘治。
近闻宁波提标兵丁之稍壮健者,且多弃伍籍而投洋将充勇丁,以图厚饷。
此常胜一军所以增至四千五百人也。
若不稍加裁禁,予以限制,则客日强 而主日弱,费中土至艰之饷,而贻海疆积弱之忧,人心风俗日就颓靡,终恐非计。
①因此,他对清政府发给勒伯勒东札凭的上谕采用冷处理的办法,以宁波距上海近,距臣军远,中隔贼氛,暂难兼顾为由,主张勒伯勒东札凭 应由李鸿章就近发交,方资控制。
②左宗棠深知李鸿章在上海积极鼓吹借师助剿,主张对外人曲意联络,冀为我用,以助中国兵力所不逮。
③② 《衢州东南北三路一律肃清现筹进取情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1 册,第 66—77 页。
③ 《衢州东南北三路一律肃清现筹进取情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1 册,第 67 页。
① 《钦定剿平粤匪方略》,卷三二一,页一二至一三,同治十一年刻。
② 王崇武、黎世清编译:《太平天国史料译丛》,第 29 页,神州国光社 1954 年版。
③ 茅家琦:《太平天国对外关系史》,第 255、263 页,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① 《发给勒伯勒东札凭片》,《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1 册,第 124—125 页。
② 《发给勒伯勒东札凭片》,《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1 册,第 124 页。
③ [清]李鸿章:《驾驭西兵片》,《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四,页三三,光绪三十一年金陵刻本。
正当左宗棠率所部近万人投入金华决战之际,清军福建记名提督秦如虎 于七月十九日(8 月 14 日)攻克位于金华南面的处州府(今丽水),使太平军金华守军失去一面屏障。
八月,由广西按察使调任浙江布政使的蒋益澧带 领广西左江镇总兵高连升的 8000 人湘军经湖南、江西进入浙江,与左宗棠军会合。
闰八月十三日(10 月 6 日),高连升攻占寿昌。
九月初二日(10 月24 日),左宗棠移营距龙游城五里处的新凉亭,布署对金华外围的进攻。
他 饬令蒋益澧、刘典、高连升在北、西、东三面猛攻汤溪,以打破金华与汤溪等地的犄角之势。
汤溪太平军顽强拼搏,与敌军血战数日,守住了该城。
左 宗棠对汤溪攻剿不利,恐未免旷日持久,致滞戎机,于两军的相持中寻找新的突破口。
恰在此时,曾国荃的湘军正加紧围攻天京,李秀成则率十余 万太平军驰援天京,抵达天京城南,展开了雨花台大战。
李世贤奉洪秀全之 命,带领太平军7 万余人从浙江赶到江苏,参加了这次战斗。
李世贤率军离 浙,使金华一带的太平军在同敌军的对垒中失去了优势。
左宗棠乘机调整战略部署,计划俟龙游、汤溪攻克,缓攻金华,急攻严州①,以图在金华北 面的严州打开缺口,形成对金华的围困之势。
九十月间,左宗棠分军数路进攻龙游、汤溪、兰溪、严州等地,同太平军交战数十起,双方均有胜负。
太 平军依靠各城及附城诸垒坚不可拔,遂以死守城垒穴墙开炮为得计,导致官军逼攻逾猛,伤亡愈多,使左宗棠时常不得已仍收队而还, 只能发出盖攻坚之难如此②的感叹。
但左宗棠深知攻下龙游、汤溪、兰溪三城的重要性,尽管其军队伤亡颇多,还是坚持硬攻。
他指出:龙游、汤 溪两城为金华要道,必两城下、后路清而可攻金华,兰溪一水直达严州,必兰溪下、饷道通而后可攻严郡。
①十一月,左宗棠又一次调整主攻方向。
他 认为太平军以金华为老巢,恃严州为犄角。
严州地势,外通皖南徽、宁两郡,内达杭州,形势尤重。
②于是,他派遣精兵猛攻严州。
十一月十四日(1863 年 1 月 3日),严州落于左宗棠军之手,金华北面的屏障已失,左宗棠狂妄 他说:现在严郡既克,金华右臂已断,如能速克兰溪,则严州之水运通,金华孤而杭州亦震,龙、汤两城之克亦当不远。
③在这危急关头,驻扎在湖 州、绍兴的太平天国戴王黄呈忠、首王范汝增、梯王练业坤率十余万人增援金华。
李世贤离浙后,负责节制金华一带太平军的忠神天将李尚扬亲赴汤溪 前线指挥反击,多次扑向左宗棠大营,太平军在金华战区仍然还有可为。
但是,太平军个别将领的变节行为,使左宗棠轻易攻取汤溪。
同治二年正月初 九日(1863 年 2 月 26 日),驻守汤溪的太平天国战将彭禹兰向敌军密约乞降,遂于第二天将李尚扬等 8 名战将诱到城外,被埋伏于此的蒋益澧部湘军 俘获。
十日夜,蒋益澧率兵攻城,彭禹兰则开启西面城门,引狼入室。
尽管城内太平军进行了殊死的反抗,但已抵不住湘军的攻势,十一日晨汤溪陷于 敌手。
十二日,龙游、兰溪的太平军在经过数月忍饥顽踞后,鉴于汤溪已经陷落、李尚扬等主将被俘的情况,主动从两城撤离。
左宗棠见三城已 复,正拟南取永康、武义,北取浦江,为进捣金华之计,适接蒋益澧飞函① 《攻剿龙游汤溪兰溪逆贼连胜克复寿昌县城及各要隘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1 册,第 106 页。
② 《逼攻龙游汤溪县城贼垒情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1 册,第 118 页。
① 《逼攻龙游汤溪县城贼垒情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1 册,第 122 页。
② 《攻剿严州克复郡城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1 册,第 129 页。
③ 《附陈贼情并监放炸炮片》,《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1 册,第 135 页。
报称,太平军援军黄呈忠与金华守军已从金华遁走。
这样,左宗棠在十三日 不战而得金华,这是他始料不及的。
他说:金华府城最得地势,城垣坚固异常,考历代浙中兵事,均以此为关键,攻取之难,十倍他郡。
此次乘胜而 克,实非愚臣意料所到。
⋯⋯浙事转机或在于此。
①左宗棠在金华战区从投入兵力到占据金华府城用了半年多时间。
他的下 一个目标是进取浙江省城杭州。
太平军从金华撤兵后,位于金华以东的武义、永康、东阳、义乌、浦江、诸暨等六县的太平军也纷纷撤离。
左宗棠所部在 不到一个月内接连占据武义等六县,与此同时,宁绍方面的太平军也在退却,正月二十六日(3 月 15 日),清军伙同常捷军攻占绍兴。
时隔 3 天之后,左 宗棠一军又攻占杭州上游的桐庐,直逼富阳。
二月,左宗棠移营严州,在此调度一切。
他在给清廷的上奏中说:绍郡既克,浙东郡县已一律肃清, 桐庐复克,杭郡上游全为我有。
刘典一军追贼已抵富阳县境,当杭州之西南,距省城仅八十里。
蒋益澧所部高连升、熊建益等,已饬由临浦、义桥、萧山 而前,当杭州之南,距省城亦不过百余里。
②三月十八日(5 月 5 日),清廷授左宗棠为闽浙总督,兼署浙江巡抚。
太平天国浙江根据地在金华、宁绍两大战区失陷后,还剩下杭州、湖州 两个战区。
杭州战区西南以富阳为前沿,北端以余杭为依托。
太平军自金华、龙游、严郡、温、台等必陆续退守,兵屯富阳。
①杭州守将汪海洋亲临 富阳,组织坚守。
李秀成为力保杭州,也从江苏调派陈炳文部驰援富阳,并命陈统帅杭州战区诸军。
由于太平军在富阳加强了防守,使左宗棠进攻富阳的计划接连受挫。
相 持了 5 个多月之后,左宗棠看到李鸿章的淮军联合英人戈登的常胜军已于七 月十五日(8月 27 日)进围太平天国的苏福省会苏州,而自己却连富阳也拿 不下来,未免在清廷面前丢脸。
于是,他改变了不联合洋人助剿的态度,调法国总兵德克碑酌带洋炮并熟习洋枪队勇丁前赴富阳,为轰攻城垒之计。
②八月初七日(9 月 19 日),左宗棠一军同德克碑的常捷军向富阳大举进攻, 德克碑用大炮轰开城外营垒,遂于第二天攻占富阳,接着,左宗棠令蒋益澧部湘军攻杭州,杨昌浚部楚军会同康国器部粤军攻余杭。
杭州与余杭的太平 军则分别在陈炳文、汪海洋的率领下奋力扼守。
左宗棠围攻杭州两个月后,李鸿章的淮军于同治二年十月二十四日(1863 年 12 月 4 日)攻占苏州。
左宗棠不愿李鸿章插足浙江,在陈述战局的上奏中说:苏州既克,杭州之围正急,海宁、嘉兴之贼不足为苏州之患也, 是李鸿章所部可缓攻嘉兴。
③但李鸿章邀功心切,命淮军程学启部由苏南进入浙北,于同治三年二月二十八日(1864 年 3 月 25 日)攻入嘉兴。
左宗棠 深恐淮军在浙江夺得首功,改变了既攻杭州,又派遣精兵援皖以堵天京后路的做法,急忙调黄少春部由皖返浙,集中全部兵力猛攻杭州、余杭二城。
二 月二十四日(3 月 31 日),太平天国杭州守将听王陈炳文弃城北走,蒋益澧部湘军和德克碑的常捷军攻陷杭州。
同一天,太平天国康王汪海洋也从余杭① 《连克汤溪龙游兰溪三县并金华府城生擒首逆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1 册,第 156 页。
② 《克复绍兴桐庐府县城池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1 册,第 174 页。
① 《李秀成自述》,《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第 528 页,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② 《克复富阳县城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1 册,弟 278 页。
③ 《复陈筹办军情片》,《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1 册,第 333 页。
北撤,康国器部粤军占领余杭。
清廷以左宗棠攻下杭州,加恩赏加他太子少 保衔,并赏穿黄马褂。
太平军陈炳文部与汪海洋部分别从杭州、余杭撤军后,在浙北德清与李 世贤、杨辅清等部会合。
左宗棠认为太平军湖州战区以武康、德清为湖州屏障,石门为通杭、湖要道,决定先克此三城,而后可进图湖郡。
① 二三月间,左宗棠派杨昌浚率楚军攻武康,饬蒋益澧率湘军进规石门、德清。
李世贤、陈炳文、汪海洋等部太平军分别由德清进入皖南,后又转战江西。
湖州则由黄文金、杨辅清、李远继等部太平军坚守。
六月十六日(7 月 19 日),天京被湘军攻破,李秀成携带幼天王洪天贵 福逃出天京。
李秀成将自己的坐骑让与幼主,自己被俘。
幼天王自苏南经皖东南进入浙北湖州。
左宗棠会同淮军郭松林、潘鼎新、张树声等部进围湖州。
七月下旬,黄文金与洪仁玕等人决定撤离湖州,沿浙皖交界一带西走。
七月 二十七日(8月 28 日),太平天国在浙江的最后一个战略要地湖州失陷,左 宗棠总算夺得了全浙要地。
于此,清廷又封他为一等伯爵,并赐爵名恪靖。
天京的陷落和苏南、浙江根据地的丧失,标志坚持了 14 年之久的太平天 国农民运动已基本失败。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为清政府立下了鹰犬之劳。
然而,太平军余部的顽强抵抗,又成为清朝 统治集团面对着的一个棘手问题。
曾国藩与左宗棠也在对待这个问题上闹得不可开交,互相上奏告状。
本来,曾国藩被清廷授予统辖苏、皖、赣、浙四 省军务的权力,左宗棠是归曾国藩节制的。
曾国藩深知左宗棠性格倔犟,对浙江的用兵方略只好听任左宗棠独立谋断,并常与左通过书函等形式敬商 一切。
曾国藩与曾国荃兄弟在攻陷天京时,不仅没有抓获幼天王洪天贵福,反而在他们所统辖的皖、赣、浙交界一带仍活跃着太平军的余部,这使曾国 藩大为难堪。
于是,曾国藩把太平军余部存在的责任推给左宗棠,在复奏幼天王下落的奏片中说由于左的放纵,致使杭州一带汪海洋、陈炳文等部太平 军十万之众全数逸出。
左宗棠则上奏强调攻克杭州以片时之久,一门之狭,而谓贼众十万从此逸出,殆无是理!他进一步认为:李世贤由湖 州、广德、绩溪窜徽州,旋由婺源窜江西,贼数十五六万,其时曾国藩有皖南诸城岌岌之奏,说明太平军余部主要是从湖州撤走的,而其主力不在 杭、余两城也明矣。
①左宗棠与曾国藩无非都是在清廷面前邀功请赏。
清廷恰好利用这一点,一面表示朝廷于有功诸臣,不欲苛求细故,以使左宗 棠对清廷感恩戴德,一面也通过进一步重用左宗棠限制曾国藩的势力过分膨胀。
这样,在湘系集团中,左宗棠率先敢于同曾国藩分庭抗礼,他们二人的 矛盾也从此臻于激化,以致于彼此不通音问。
此后,作为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又奔往福建去镇压太平军余部。
太平军余部分为北、南两支。
北方余部由皖北的陈玉成部将赖文光等人 统率,与张宗禹率领的捻军会合,组成新捻军,活动于黄淮一带。
南方余部由皖南和苏、浙的太平军为主,分别在李世贤、汪海洋等人的统率下,先是 汇合于江西,后转战于福建、广东。
左宗棠此时所面对着的正是太平军南方 余部。
还在同治三年二月十七日(1864 年 3 月 24 日),即左宗棠占领杭州 7① 《克复武康德清石门三县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1 册,第 394—395 页。
① 《杭州余匪窜出情形片》,《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1 册,第 513—514 页。
天之前,李世贤为保存实力,令陈炳文、汪海洋从杭州、余杭撤军,在德清 会合后转战江西。
左宗棠在攻克杭州、余杭、湖州后,指挥所部由浙入赣,对付李世贤。
洪天贵福、洪仁玕等人在天京失陷后,转道湖州折入江西试图 同李世贤会合,因左宗棠与江西巡抚沈葆桢合力堵截,李世贤、汪海洋作战失利,陈炳文投降,太平军余部退至赣、闽、粤边界,致使幼天王、洪仁玕 未能与李世贤会合,在江西石城被俘后就义。
李世贤与汪海洋因陈炳文叛变产生矛盾,各自为战。
九月中旬,李世贤经广东大埔等地攻占福建漳州。
不 久,汪海洋也兵抵福建长汀、连城、上杭一带。
入闽太平军多达 20 余万人。
面对这一情势,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人感到闽省军情吃紧,漳州陷 后贼势未识何如①,不免有些紧张。
左宗棠更担心太平军一旦由漳州北进攻占福州,于是,调黄少春、刘明珍两军赶至福建邵武一带接防,令康国器部 从邵武直奔漳州攻李世贤部,饬刘典部急赴汀州对付汪海洋部,派高连升部速驰宁波乘船至福州。
左宗棠也赶往福建。
十一月二十七日,左宗棠行抵福建延平(今南平县)扎营。
他深知对太 平军欲求聚而歼之,势有不能矣,认为太平军今后的动向非入江西,即入粤东,而两广总督毛鸿宾和江西巡抚沈葆桢空有援闽之议,恐将来 仍须闽之往援耳。
①显然,左宗棠的目的是把太平军撵出福建。
同治四年(1865 年)初,左宗棠加紧调集各路人马进攻太平军。
江苏巡 抚李鸿章派郭松林、杨鼎勋两军由苏援闽,抵达厦门。
四月十五日(5 月 9日),左宗棠来到福州。
调黄少春、王德榜率楚军会同郭松林、杨鼎勋部淮 军猛攻漳州,李世贤向西南败走。
汪海洋部在永定、上杭等地连战失利,不得已离闽入粤,占广东镇平县(今蕉岭)。
汪海洋在镇平筑营一个多月后,李世贤于六月底至汪海洋处,却被汪杀 害,实在令人痛惜。
可此时清朝方面则集中了来自福建、广东、江西三省的军队对镇平形成围困之势。
汪海洋突出重围,一度进入江西,后又转进广东,攻占嘉应州(今梅县 市)城,并决计在此死守。
左宗棠则一面调兵遣将进围嘉应州,一面行抵广东大埔亲自督战。
清廷也发布上谕令左宗棠节制广东、福建、江西三省军队, 授予他节制三省之责。
十二月十二日(1866 年 1 月 28 日),左宗棠指挥各路军队向嘉应州城 发动总攻,血战竟日,以致大战处血渍满蹊径,涧水尽赤。
左宗棠也不得不承认:诸将士皆言逆贼是日分布之密,搏斗之苦,实为从征数年 来所仅见。
①太平军坚守嘉应州城 10 天,终在二十二日夜间因难以抵挡敌军的攻势而启西南门退走,嘉应州城失陷。
至此,江南太平军余部的斗争已 经失败。
不久,分散逃出的太平军将士或被招降,或被迫杀。
左宗棠完成了参与镇压太平天国的使命。
同治五年二月十八日(1866 年 4 月 3 日),左宗棠从广东回到福建的闽 浙总督衙署。
他从同治元年入浙,先后巡抚浙江和总督闽浙,镇压太平军是其主要罪过,而作为一个封疆大吏,他注重恢复农业生产,进行盐务和茶务① 《孙长绂致刘于浔函》,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第 128,档案出版社 1992年版。
① 《与孝威》,《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94 页。
① 《进逼嘉应东路痛剿大胜首逆汪海洋伏诛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2 册,第 350 页。
改革,整饬吏治,讲求劾贪奖廉与修明政事。
对于这些举措,就连 一向同左宗棠交恶的赵烈文也不得不认为:在浙江,绍兴居民皆已复业,萧山诸境,民船夜行,橹声相应也,杭省百废俱起,复城未两月,已议及海 塘。
各郡之漕皆减定,颂声大作。
以此观之,左之吏治实胜李(按指李鸿章)十倍。
②特别是左宗棠在参与镇压了农民起义后,能够把自造轮船以抵御外 来侵略提上议事日程,创办了福州船政局,进而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倡导者和近代企业的开拓者。
② [清]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 3 册,第 38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