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传主的生平篇中,可以看出左宗棠是一个关心政务,洞察时局, 忧国忧民,善于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物。
他在人生之旅中的建功立业,正是其思想指导的结晶。
因此,从思想史的角度对人物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是必要的。
本章所展示的主要内容为:左宗棠在晚清风云变幻、新旧交替的社会环境中,胸怀心忧天下的忧患意识,正视忠君与爱国的辩证关系,奉行为政先 求利民的施政方针,强调讲求吏治的理政之术,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政治观点和政治主张。
一、心忧天下的参政意识 忧国忧民的政治意识,素为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所重视。
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孟子指出: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①北宋名臣范仲淹说: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清初大儒王夫之认为:忘身以忧天下,则祸未发于天下而优于吾之所忧也。
③他们的这些主张展示了以忧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本书传主在青年时代便形成了忧国忧民、书生参政、经邦治国的强烈意识。
由于左宗棠早年对经世致用之学的追求,使他对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表现出关注之情。
道光十三年(1833 年),年仅 21 的左宗棠在第一次赴北京 参加会试后写下《燕台杂感》七律诗八首,其中皆忧危之词,若预知天下将乱。
④左宗棠在此诗的第一首中写道:世事悠悠袖手看,谁将儒术策治安? 国无苛政贫犹赖,民有饥心抚亦难。
天下军储劳圣虑,升平弦管集诸官。
青衫不解谈时务,谩卷诗书一浩叹。
左宗棠对世事悠悠、升平弦 管的现象表示不满,主张应以儒术策治安。
他在第四首诗中写道:南海明珠望已虚,承安宝货近何如。
攘输品俗同头会,消息西戎是尾闾。
邾小可无惩虿毒,周兴还诵旅獒书。
试思表饵终何意,五岭关防未要疏。
罗正钧认为左宗棠的这首诗时已 深忧有夷祸也。
①左宗棠对南海明珠广东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鸦片侵袭和武力威胁十分担忧,对伶仃洋上趸毒蔓延深为愤慨,他针对广东夷 祸的严重性,提出了五岭关防未要疏的主张,目的在于抵抗外国的武力侵犯。
继之,左宗棠又在第五首诗中描述了国内人民的悲惨生活:湘春门外水连天,朝发家书益惘然。
陆海只今怀禹迹,阡庐如此想尧年。
客金愁数长安米,归计应无负郭田。
更忆荆沅南北路,荒村四载断炊烟。
左宗棠在参加会试途中,目睹了江 河治理不善而水患严重的局面,鉴于此,他写下了想尧年、怀禹迹的诗句,希望再现尧年的太平盛世和大禹定九州、治水患的历史业绩。
左宗棠对粮食短缺、饿莩遍野、炊烟断绝的状况十分不满和不安,他担忧的是如此下去必然要引起国内的动荡不安。
左宗棠以一书生,企望能以所学的 知识用于治国,即以儒术策治安,来拯救这种危局。
但他此时除了忧心忡忡之外,并无施展抱负的机遇,因此,他在诗中不无感慨地写道:报国空惭书剑在,一时乡思入朝饥。
⋯⋯① 《孟子·梁惠王下》。
②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五。
④ 〔清〕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 11 页。
① 〔清〕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 11 页。
贾生空有乾坤泪,郑繁元非令仆才。
洛下衣冠人易老,西山猿鹤我重来。
清时台辅无遗策,可是关心独草菜?①从左宗棠的《燕台杂感》诗中,可以看出他的忧患意识主要包含两个方 面的内容:一是担心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力求清除苛政,防止民有饥心而酿成民变;二是对外国资本主义的鸦片输入和武力威胁表示担忧,主张通过 加强国防来抵御外国的侵略。
道光十五年(1835 年),左宗棠在第二次参加会试的试卷中针对国内人 心和世道的变故,阐述了他对人心之忧和世道之忧的看法:又有甚者,仕宦成而薄君亲之爱,阅历久而忘廉耻之真,始逾其闲,犹恤夫人言; 继逾其闲,直恬诸梦寐,盖不至决吾之大闲不止也。
此则人心之忧也。
⋯⋯又有甚者,逞私见而远贻家国之忧,擅名业而抱人伦之憾。
始逾其闲,而犹存公论;继逾其闲,而 习为故常,盖不坏天下之大闲不止也。
此则由世道之忧也。
②左宗棠在这里不过是重复儒学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①的论调,试图以重名教来正人心, 以明伦纪来救世道,他在这篇八股文中所说的人心之忧和世道之忧,反映的是他为加固清朝的统治而服务的愿望。
道光十六年(1836 年),左宗棠作联语自勉,展示出他心忧天下的 浓重心境。
联语写道: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出身于寒素之家的乡村布衣左宗棠之忧国优民的参与意识跃然于纸上!道光二十年(1840 年),左宗棠在《二十九岁自题小像》七绝诗八首中, 阐述了他的忧国意识。
他说:十数年来一鲜民,孤雏肠断是黄昏。
研田终岁营儿哺,糠屑经时当夕飧。
乾坤忧痛何时毕,忍属儿孙咬菜根。
左宗棠在后来为官时,仍念念不忘这首诗。
正如他自己所说:至今每一讽咏及之,犹悲怆不能自 己。
④他也因此养成了非宴客不用海菜,穷冬犹衣 袍,冀与士卒同此苦趣①的生活作风。
左宗棠的忧患意识在反对外国侵略中国的民族战争中表现出鲜明的爱国色彩。
道光二十一年(1841 年),英国侵略军占据香港,两广总督琦善一反林则 徐的
对此,左宗棠深为愤 懑,写下《感事》诗四首。
诗中道:司马忧边白发生,岭南千里此长城。
英雄驾驭归神武,时事艰辛仗老成。
龙户舟横宵步水,虎关潮落晓归营。
① 《癸已燕台杂感八首》,《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456—457 页。
① 《论语·子张》。
② 《家塾》,《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470 页。
③ 《二十九岁自题小像八首》,《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458 页。
④ 《与孝威》,《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64 页。
① 《与孝威》,《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64 页。
书生岂有封侯想,为播天威佐太平。
⋯⋯ 海邦形势略能言,巨浸浮天界汉蕃。
西舶远逾师子国,南溟雄倚虎头门。
纵无墨守终凭险,况幸羊来自触藩。
欲效边筹裨庙略,一尊山馆共谁论?左宗棠将林则徐喻为司马,讴歌了林则徐保卫 祖国的业绩,并把林则徐比作长城。
左宗棠感到在民族危难的关头,书生也要立志报国,辅佐太平。
他对世界大势有所了解,却无用武之地,不得已发 出了一尊山馆共谁论的呐喊。
左宗棠在致贺熙龄的信中,说他近作《感事》四首,聊以抒发愤懑,不可言诗。
①在这封信中,左宗棠指责了琦善的误国行 径,他说:洋事为琦督所误,⋯⋯奸谋误国,贻祸边疆,遂使西人俱有轻中国之心,将士无自固之志,东南海隅恐不能数十年无烽火之警,其罪不可仅与一时 失律者比。
皇上欲伸天讨,似宜驰使封剑,斩首军前,庙堂战胜之策无逾此者矣。
去冬果勇杨侯奉诏北行,有人自侯所来,云侯言:‘琦善得西人金巨万,遂坚主 和议,将恐国计遂坏伊手’。
昨见林制府谢罪疏末云,并恐彼族别生秘计云云,是殆指此。
②左宗棠希望的是严惩琦善,与英人决战。
但他哪里知道,琦善作 为满清贵族要员,在定为斩监候不久便被释放了,后被起用为驻藏大臣和四川总督等职。
而林则徐却免不了被罢官、发送新疆效力。
对此,左宗棠愤懑不平, 他在《挽林文忠公》文中说: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
③这可以说是对林则徐忧国忧民品德的正确评价。
左宗棠同 林则徐一样,都成为忧国如家的典范。
海上事起,忧国心瘁④,代表了左宗棠等一批主张反对外国侵略的仁人志士的共同心声。
本书传主在为官期间,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忧国忧民思想。
由于左宗棠出仕是以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为契机,其忧患意识必然带有为清朝的统治而担忧的色彩,反映 了他所代表的地主阶级利益的局限性。
然而,左宗棠在收复新疆和中法战争时期的忧患意识,却是他为中华民族分忧解难思想的体现,折射出其优国忧民思想的 光彩。
左宗棠对国内人民起义这个内忧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这个外患深感担忧, 他在为善于忧时感事之作的四川学者李斗恒的诗集作序时指出:蜀自乾、嘉之交,好民以邪教煽乱,蔓延数行省。
值训政之际,仁宗先天下而忧,黜贪奖廉如恐不及,一时朝野澄清,惠泽滂霈,用能搜山狝泽,翦除奸顽,作新斯民,与之更始。
越五十余年,岛夷肇祸,粤寇随之,皖、豫寇起,秦、陇、滇、黔戎患并兴,天下绎骚,几无完土。
而揆其构祸之由,则吏治窳而民生蹙,本实先病,患乃见于枝叶,其与乾、嘉邪教之变犹一辙也。
然则先生所为忧时感事见之诗者,与余今日所处不有同欤?显然,左宗棠对清仁宗(嘉庆皇帝)先天下而忧、黜贪奖廉之举是称道的, 他把国内人民起义的原因归结于吏治窳而民生蹙也是有道理的。
左宗棠面对着岛夷肇祸,粤寇随之的外患与内忧,主张从整顿吏治、振兴民生② 《感事四首》,《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459 页。
① 《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一七。
② 《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犊,卷一,页一六至一七。
③ 《挽林文忠公》,《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480 页。
④ 《<祁文端公诗卷>跋后》,《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285 页。
① 《〈就竹山房诗集〉序》,《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254 页。
入手,以稳固清政府的统治机制,否则,本实先病,患乃见于枝叶,因此须 从治本做起。
左宗棠任闽浙总督时,对福建的政务深表忧虑。
他说:忧患之念日积 怀来矣。
闽事败坏至极。
所忧者不仅军政之不修、武事之不竞,而在民风之不正、吏治之日偷。
自入闽以来,所见所闻无非八九年前各省泄沓颓败气象, 纵此时无巨股阑入,亦必趋于危亡。
盖人心日弛,人才日敝,浸浸乎纲隳纽散之虞,非一时所能整顿也。
①在担任陕甘总督时,他又说:时局方艰, 人才日继,吾之忧也。
②自度陇以来,目睹地方凋攰,兵事、吏事颓靡不振,阘茸混迹,庸妄接踵,心以为忧。
③可见,左宗棠胸中所怀抱着的内 忧,不仅仅是人民的起义,更重要的一面则是清朝统治集团的腐败。
为国担忧的意识成为驱使左宗棠在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中勇于为维护中 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斗争的动力。
他痛感新疆被侵略者强占,强调必须规复新疆,否则我退寸而寇进尺,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 等处,恐亦未能晏然。
④于是,他陈请督军出塞,收复新疆。
他对崇厚擅订《里瓦基亚条约》感到气愤,认为目前之患既然,异日之忧何极?⑤并对在事诸公,不能仰慰忧勤,虚张敌势而殊为慨然。
⑥他面对法国的武 力进逼,批评了那些所谓识时务者的苟安于目前①的消极格调,主张上下一心,共同对外,居安而思危,避免鸦片战争的悲剧重演,因而他多次 要求奔赴抗击法国侵略的第一线,将忧国之念转化为备战御敌的实际行动。
总之,左宗棠心忧天下的忧患意识,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封建政治 思想中忧国忧民的精华部分,又揉进了近代中国反对侵略、谋求独立以拯救民族危难的新因素,而后者恰恰构成左宗棠爱国主义思想的政治基础。
① 《与孝威》,《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93 页。
② 《与孝威等》,《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147 页。
③ 《奏调吕耀斗吴大徵等来营片》,《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 册,第 781 页。
④ 《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 册,第 191 页。
⑤ 《复陈交收伊犁事宜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五五,页三五。
⑥ 《与孝同》,《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236 页。
① 《筹办海防会商布置机宜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六○,页三八。
二、忠君与爱国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忠君与爱国是两个性质不同而又有密切关联的 概念。
忠君,是指在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中处理君臣关系的最高道德规范。
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②,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③, 强调按礼制的规定,贵贱有等,主张以礼、忠、信等道德来维系君臣关系,归结点为臣须忠君。
宋代司马光更强调臣之事君,有死无贰④,把忠君的 观念推向极致。
历代统治者更是将忠君与爱国相提并论,以使其臣民在忠君爱国的政治道德追求中稳固统治者自己的地位。
清朝康熙皇帝说:读《离 骚》,当识其大意所在。
屈原以忠君爱国之心,原本山川,极命草木,微文见志,一篇之中三致意焉,遂为千古风骚之祖。
①在中国封建社会,忠君与 爱国又浑然一体。
本书传主的忠君思想自然离不开传统思想的薰陶,而其由一个三试礼部 不第的举人被清廷破格任用为封疆大吏并能入值军机,更使得他感到是蒙皇上天恩、蒙皇上恩命,以图报答其知遇之恩。
从左宗棠的生平 来看,他先后担任的主要官职为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协办大学士、大学士、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管理兵部事 务并在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上行走、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军机大臣上行走并管理神机营事务、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等,并被清廷赏加了太子 少保衔、赐封一等伯爵、赏戴双眼花翎,赐封格靖伯、赏加太子太保衔、晋封二等侯爵等。
左宗棠几乎每次被加官、晋衔、封赏,都要向清廷呈递谢 恩折,以表达他对皇帝的感激和效忠之情。
正如他在《补授闽浙总督谢恩 折》中所说:臣湘水庸才,草茅下士。
读书未通世务,徒窃虚声;学战谬厕戎行,鲜裨大局。
乃荷先皇帝特达之知,由举人不次拔擢,洊至正卿。
皇帝御极之初,复蒙界以封疆重寄。
⋯⋯自顾何人,膺兹宠遇,敢不竭忱尽瘁,以期稍答恩知。
左宗棠的这种情感 在其家书中也随处可见,他说:我一书生,蒙朝廷特达之知,擢任巡抚,危疆重寄,义无可诿,惟有尽瘁图之,以求无负。
①我一书生乖窃至此,从枯寂至显荣不过数年,可谓速化之至。
绚烂之极正衰歇之征, 惟当尽心尽力,上报国恩。
左宗棠的忠君思想决定了他始终站在同人民反抗清政府斗争相对立的一面,他参与或主持镇压过太平天国、捻军、回民起 义等人民群众的正义斗争,在处理国内阶级矛盾中他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卫道士,他甚至把这些活动作为其平生之志相标榜,他指出:东南贼势尽聚皖南,只看数月内有转机否。
⋯⋯我此去要尽平生之心,轰烈做一场, 未知能遂其志否。
③② 《论语·颜渊》。
③ 《论语·八佾》。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九一。
① 《清圣祖实录》,页一二○。
② 《补授闽浙总督谢恩折》,《左宗棠全集》,第 1 册,第 228 页。
① 《与孝威等》,《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52 页。
② 《与孝威》,《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103 页。
③ 《与孝威》,《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14 页。
国恩高厚,报称为难。
时局方艰,未知攸济,亦惟有竭尽心力所能到者为之,期无 负平生之志。
④朝廷倚注日隆,体念亦甚至,我自当尽瘁以报。
⑤左宗棠的忠君思想又影响到他在近代反侵略斗争中所持的立场。
在左宗 棠的一生中,他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
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他常常把忠君与爱国视为一体,主张为国宣劳,强调愤出 自于义,从而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中去。
这样,尽管他的爱国思想仍然局限在地主阶级的利益之内,把抵抗侵略同忠于清王朝交织在 一起,但他把忠君思想纳入爱国的反侵略的新内容,就使得他能够在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中,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成为反侵略的民族英雄。
特别是左宗棠在已年逾花甲、精力不足的情况下,毅然走上收复新疆的征途,恰与这一思想的支配是密不可分的。
对此,左宗棠多有述及:我年逾六十,积劳之后,衰态日增。
腹泄自吸饮河水稍减,然常患水泄,日或数遍,盖地气高寒,亦有以致之。
腰脚则酸痛麻木,筋胳不舒,心血耗散,时患健忘,断不能生出玉门矣,惟西陲之事不能不预筹大概。
关内关外用兵虽有次第,然谋篇布局须一气为之。
以大局论,关内肃清,总督应移住肃州,调度军食以规乌鲁木齐。
乌鲁克复,总督应进驻巴里坤以规伊犁。
使我如四十许时,尚可为国宣劳,一了此局,今老矣,无能为矣。
不久当拜疏陈明病状,乞朝廷速觅替人。
如一时不得其人,或先择可者作帮办;或留衰驱在此作帮办,俟布置周妥,任用得人,乃放令归,亦无不可。
此时不求退,则 恐误国事,急于求退,不顾后患,于义有所不可,于心亦有难安也。
①现奉谕旨督办新疆军务,应预筹出关驻节。
衰病余生,何能担荷重任?惟密谕英、俄有暗约扰我西路之说,英由印度窥滇之腾越,俄窥喀什噶尔。
使我首尾不能相顾云 云。
⋯⋯此时西事无可恃之人,我断无推卸之理,不得不一力承当。
②吾年己衰暮,久怀归志,特以西事大有关系,遽尔抽身,于心未尽,于义未可。
⋯⋯吾方头白临边,岂遑分心内顾!衰年报国,心力交瘁,亦复何暇顾及!中法战争前后,年过古稀的左宗棠在忠君与爱国思想的支配下又一次担负起反对外国侵略的 重任。
光绪八年(1882 年),时任两江总督的左宗棠以力疾经营未逞,朝夕而病久不愈,肢体痿弛,耳鸣目眯,举动维艰⑤为由请求开缺回籍。
但第 二年,面对着法国侵略者对中国的步步进逼,左宗棠不顾年迈体弱,身体力行地投入抗法斗争。
他亲自到吴淞口和沿江查阅防务,并在校阅官兵时说: 此在各人自尽其心,义在则然,何分彼此?但能破彼船坚炮利诡谋,老命固无惜。
或者四十余年之恶气藉此一吐,自此凶威顿挫,不敢动辄挟制要求,乃所愿也。
左宗棠在给皇帝 的上奏中还说:总督亲履行间,所办者辖江海防务,责无旁贷,遇有寇警,应亲临前敌督战,防所 即其汛地,如敌人轮船冲过白茅沙总要隘口,则防所即是死所,当即捐躯以殉。
⋯⋯臣④ 《与孝威》,《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28 页。
① 《与威宽勋同》,《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175 页。
② 《与宽勋同》《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193 页。
③ 《与孝宽》,《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197 页。
④ 《答王若农》、《左文襄公全集》书犊,卷二三,页三九。
⑤ 《病势增剧恳恩开缺回籍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五九,页六三。
① 《与孝宽孝同》,《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241 页。
固不敢妄图一死塞责,置江防大局于不顾也。
光绪十年,身为军机大臣的左宗 棠数次向清廷上奏,请缨离京直赴抗法前线,终被清廷派为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
光绪皇帝的师傅翁同龢在记述左宗棠与他辞行的情形时说:左 侯来辞行,坐良久,意极倦倦,极言辅导圣德为第一事。
默自循省,愧汗沾衣也。
其言衷于理而气特壮。
③《申报》在报道中称:左侯相以闽事吃紧, 慷慨请行,所谓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方之古名臣,曾不多让!④可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然而,在晚清社会中,由于清王朝统治的腐败和在对外战争中常常采取 妥协退让的政策,致使近代许多以忠君爱国相砥砺的志士仁人只能抱恨叹息,左宗棠也不能例外。
他怀抱衰年报国之志,为收复新疆、索还伊犁 立下汗马功劳,看到的结局却是:庙堂意在休兵,英使威妥玛有从中调处之说,恐不免为其所误耳。
①他极言辅导圣德为第一事,甚至以老命 固无足惜、捐驱以殉的无私奉献精神和满腔爱国热忱投入抗法斗争,并藉此来一吐外国侵略中国、压迫中国这存于他心底四十余年之恶气。
而中法战争的结局更使他大夫所望,他非但不能倾吐 40 余年之恶气,却只能面对着《中法和约》这又一个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而遗恨平生了。
因 此,以忠君为前提的爱国思想在清王朝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往往是要落空的,清王朝所代表的是满清贵族狭獈的私利而非中华民族整体的 利益,只要外国侵略者不推翻其统治,只要让其统治继续维持下去,它就会以中华民族的利益换取清王朝统治的私利,在近代中国的历次对外民族战争 中,清王朝无一不施展着这一伎俩。
左宗棠爱国抗敌的政治抱负不能得以最终实现,与此是有直接关联的。
但是,不能因为左宗棠主张忠君爱国而去贬低他的爱国思想。
他作为地 主阶级中的一员,不可能要求他不存在忠君的思想。
他的忠君爱国思想,比起那些只空言忠君却又向外国侵略势力妥协退让,只倡言忠君而又提不出行 之有效的御敌方略的误国官员来说,还是应当予以充分肯定的。
左宗棠是近代中国继林则徐等人之后的一个爱国主义者,这已为史学界 经过多年的学术讨论所基本认可。
他的爱国反侵略举措与其爱国主义思想是相辅相成、完美统一的。
其爱国主义思想的底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自己的祖国怀抱着最深厚的感情。
综观近代爱国者的思想,他们都是胸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投入反侵略斗争的。
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后,曾 作《眺月》诗:蛮烟一扫海如镜,清气长此留炎州①,展示出其豪情满怀、斗志昂扬的心境,表现出他抗敌保国的气概。
魏源在鸦片战争后写下《圣武 记》和《海国图志》,其中《圣武记》以宣扬清朝开国的业绩而号召人们奋勇抗击英夷的侵略,目的在于是以后圣师前圣,后王师前王,师前圣 前王,莫近于我烈祖神宗矣。
②左宗棠早在道光十二年(1833 年)作《燕台杂感》诗,对南海明珠广东受到鸦片烟毒的侵蚀和英国武力威胁颇有② 《筹办海防会商布置机宜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六○,页三九。
③ 《翁同龢日记》,第 4 册,第 1836 页。
④ 《申报》,1884 年 10 月 19 日。
① 《与孝同》,《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235 页。
① [清]林则徐:《中秋嶰筠尚书招余及关滋圃军门饮沙角炮台眺月有作》,《云左山房诗钞》,卷五。
② [清]魏源:《圣武记叙》,《圣武记》,第 2 页,中华书局 1984 年版。
感慨,强调五岭关防未要疏。
光绪元年(1875 年),他在为《海国图志》 重刊作序时以豪迈的情感,描述了祖国土宇宏廓和圣哲贤豪层出不穷的情况,并对魏源师夷制夷的发愤之作表示赞赏。
左宗棠指出:国家建立中极,土宇宏廓。
东南尽海,岛屿星错,海道攸分,内外有截。
西北山水 之根,以声教所暨为疆索,荒服而外,大隃无垠,距海辽远。
以地形言,左倚东南矣,然地体虽方,与天为圆,固无适非中也。
以天气言,分至协中,寒暑适均,则扶舆清淑所萃,帝王都焉,历代圣哲贤豪之所产也。
海上用兵,泰西诸国互市者纷至,西通于中,战事日亟,魏子忧之,于是搜辑海淡,旁摭西人著录,附以己意所欲见施行者,俟之异 日。
呜呼!其发愤而有作也。
光绪三年(1877 年),左宗棠率西征大军抵肃州(今酒泉市),在收复南八城后,他即兴作诗道: 今我访酒泉,异境重湖拓。
⋯⋯ 出关指疏勒,师行风扫箨! 强邻壁上观,弭伏一丘貉。
⋯⋯水国足鱼稻,笋蕨耐咀嚼。
⋯⋯ 丰年醉人多,仙我共此乐。
他年倘重逢,一笑仍夙诺。
诗中将左宗棠热爱祖国,怀 寄深情,坚决收复失地,维护祖国主权的愿望烘托出来。
因此,左宗棠的爱国主义思想恰是体现了那种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 厚的感情。
③前面谈到左宗棠海上事起,忧国心瘁的意境,正是其爱国主义思想的生动写照。
第二,对外国殖民主义侵略中国的行径持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鸦片战争 爆发后,左宗棠即意识到英国侵略者包藏祸心,为日已久,彼族轻我甚矣,率数十艇之众越重洋九万里而来,屡战而屡利,我屡却而屡受其侮, 于是,他亟切寻求御侮之方,指出:今日情形所急者,必在一省之力足当一省防剿之用,而后可以省兵节饷,为固守持久之谋。
其策如练渔屯,设碉 堡,简水足,练亲兵,设水寨,省调发,编泊埠之船,讥造船之厂,讲求大筏软帐之利,更造炮船火船之式,⋯⋯而海上屹然有金汤之固,以之制敌。
①左宗棠能在中国近代史上较早地指出英国侵略中国乃久已包藏祸心,这 同梁廷枬所说:英夷狡焉,恩逞志于内地久矣②,林则徐所说英国早已包藏祸心,鸦片来则以渐而致寇,原属意计中事③的观点是有共识的。
因此,自鸦片战争始,左宗棠就萌发了反侵略的爱国思想。
此后,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他针对外国侵略者挑起的一系列的侵华活动,均能坚定地 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倡导反击侵略,抵制妥协投降,站在主战派一方,力图扭转中国近代备受列强凌辱的局面。
诚如左宗棠所说:遇有寇警,应 亲临前敌,督战防所,则防所即是死所,当即捐躯以殉。
④他这种督① 《〈海国图志〉序》,《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255—256 页。
② 《秋日泛舟泉湖作》,《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464—465 页。
③ [俄]列宁:《皮梯利姆·索罗金的宝贵自供》,《列宁全集》,第 28 卷,第 168—169 页,人民出版 社 1956 年版。
① 《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一○至一三。
② [清]梁廷枬:《夷氛闻记》卷一,页一。
③ [清]林则徐:《密陈办理禁烟不能歇手片》,《林则徐集》奏稿,中册,第 884 页。
④ 《筹办海防会商布置机宜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六○,页三九。
阵誓死⑤的精神,恰是其爱国主义思想的升华。
⑤ 《与孝宽孝同》,《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241 页。
三、为政先求利民在为政与利民的关系问题上,先秦时期的许多思想家已多有述及,提出 了具有积极意义的见解。
孔子说: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
①墨子认为:国家发政,夺民之用,废民之利,若此甚众,然而何可 为之?⋯⋯为政若此,非国之务者也。
②管子主张: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③盂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故得乎 丘民而为天子。
④这些主张构成了古代政治思想的精华,对后人起到了启迪 作用。
左宗棠出身于寒素之家,他早年所经历的贫困生活使他对民众的疾 苦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进而萌发并逐步形成了以民生为务的利民思想。
在左宗棠的会试文中,他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这一问题。
左宗棠认为,为官从政者应当以为民作为己任,明安民之道。
他说:古者设官分职,凡以为民而已。
以天下之监司寄之大吏,以天下之郡守寄之监司,以天下之牧令寄之郡守,以天下之民寄之牧令。
故牧令之职 虽卑,而其任甚巨,其选甚难。
⑤他强调以贤良之官安民,指出:贤良进而民隐闻,知人安民之道也。
①在左宗棠看来,贤良之官即循吏自《史 记》始作,后来历代称之为良吏、良政、能吏等。
他读史而有疑焉:论盛治者极于三代,其时岂必无慈惠之师、廉静之吏与其君共拊 循斯民者哉?三代之天下,封建之世也。
诸侯各君其国,各子其民。
秦兴,变封建为郡县,于是天子之权不能不分之于守令,而民生之休戚系 之。
他肯定了秦朝郡县制的设立。
他认为:司马迁踵《春秋》而作《史记》,循良之传始置专门,非通古今变而有超越寻常之识者哉!他强调物 力之丰,人民之乐,非良有司樽节爱养之力而能致此乎?他希望皇上勤求民瘼,澄叙官方,在位诸臣当何如贤良自励,以勉图报称也哉!②显然, 左宗棠的政治理想之一是切盼出现利民的良政。
左宗棠主张利民的措施主要有重农桑、兴水利、办荒政等方面的内容。
在重农桑方面,左宗棠指出:农桑者天下托命之具,大利之原,而国家无尽之藏也。
是故善养民者,不必损己以 益民,而民自益;善富国者,不必穷民以富国而国自富。
其亦于此留之意乎?⋯⋯且夫言农政者,将欲图匮于丰,为吾民开百世之利源也。
左宗棠平生以农学为 长并主张以农为本。
对此,本书关于其经济思想一章中将予以具体论述。
在兴水利方面,左宗棠首先论述了水利对于农业的命脉关系,他说: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先。
是故王道之始,必致力于农田;而岁功之成,尤资夫水利。
① 《礼记·坊记》。
② 《晏子·非攻》。
③ 《管子·牧民》。
④ 《孟子·尽心下》。
⑤ 《会试文·癸已科第三问》,《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408 页。
① 《会试文·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436 页。
② 《会试文·戊戌科第三问》,《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444—445 页。
① 《会试文·戊戌科第四问》,《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446 页。
大禹开衣食之原,先治沟恤;周文普旬宣之化,先即田功。
接着,他又阐述了如 何兴修水利同利民还是厉民的关系。
他指出对于兴修水利应当因地制宜,即因地之利而利之,否则只能厉民而不能利民。
他说: 今将与西北之民谋水利,则开其沟畎,治其陂塘,筑其堤岸,设其闸坝宜也,而孰知其地固不可以沟畎陂塘者乎?土浮沙壅,故善淤也,固不可以堤岸闸坝者乎?土松水悍,将易圮也。
今将与东南之民除水害,则决其围坑,浚其川泽,坚其堤防,捞其水草宜也。
而乌知不可以用其决与浚乎?决则失业,浚则己劳也;不必其坚与捞乎?坚既伤民财,捞 又夺民利也。
不以为利民,先以为厉民矣。
①在举办荒政方面,左宗棠鉴于救荒之政自古不一的问题,从管仲 通轻重之权,准岁之丰歉为之;李悝设贵贱之论,准谷价之贵贱为之论起,通过对中国历史上荒政的阐述,主张恢复推广常平仓、义仓、社仓以赈民。
常平仓始设于西汉年间,汉朝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令边郡筑仓贮,谷贱时增价籴以利农,谷贵时减价粜以便民。
义仓之法起于隋朝,其时有黎阳、 广通诸仓。
长孙平请因百姓及军人劝课,收获之时随其所得,劝出粟及麦,即于当社造仓贮之,每年若有饥馑,即以此谷赈济之。
由于义仓设于里社, 亦名社仓。
左宗棠认为常平仓与义仓的不同之处在于:常平粟藏于官,以官赈民者也;义仓以粟藏于民,以民赈民者也。
左宗棠批评了唐代假义 仓以济他费,既因资于民,及谷不足,则又置库蓄钱,后又兼储布帛。
不知民当积困之候,钱与布帛将安用之,是救荒而反益其荒也。
左宗棠对南宋 朱熹将社仓行之于崇安的做法表示赞赏,认为推广社仓能够起到苏艰困而济穷黎的作用。
左宗棠吁请皇上勤求民痪,恺恻旁敷,即今畿民日 犹给赈。
诚哉圣德之隆,超越千古矣!②左宗棠踏上仕途后,所到之处,无不以治民各事极意讲求,力陈为 政先求利民,民既利矣,国必与焉。
③他在担任闽浙总督时主张民之治桑,其栽培灌溉,与治水田无异。
故 自古治浙有声者,莫不以水利为重也。
海塘关系吴、越两省农田,⋯⋯欲及时修复。
①由于左宗棠在浙江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比较得力,从而得到了东 南诸省善后之政,以浙为最②的评价。
左宗棠在担任陕甘总督经营西北的过程中,不仅重视农业生产,推广区 田法,以提高产量,而且强调兴修水利,以此养民,并把丰衣足食视为治政的前提条件。
他说:水利所以养民,先务之急以此为最。
论者每谓大乱初 平,宜先休息。
不知欲先休息,必先图所以休息之方。
⋯⋯水利修则饥寒之患免,劳于前者必逸于后也。
③古圣王躬耕为治,两汉循吏莫不讲求水利 者,诚以衣食为人生所急需,必有以开利赖之源,而后民可得而治也。
④左宗棠在督办新疆军务期间,为恢复和发展新疆的农业生产,主张首② 《会试文·乙未科第四问》,《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427 页。
① 《会试文·戊戌科第四问》,《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446—447 页。
② 《会试文·癸已科第五问》,《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412 页。
① 《敬陈浙江应办善后事宜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1 册,第 584 页。
② 金粱:《道咸同光四朝佚闻》,第 18 页。
③ 《华州王牧赞襄禀遵札设局开办修筑堡寨情形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96—97 页。
④ 《札陕甘各州县试种稻谷桑棉》,《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497 页。
以屯田为务,他师行所至,相度形势,于总要之处安营设卡。
附近营卡 各处,战事余闲,即释刀仗,事鉏犁,树艺五谷,余种蔬菜。
农功余闲则广开沟洫,兴水利,以为水利;筑堡寨,以业遗民;给耕具种籽,以赒贫苦。
⑤他还主张使用机器从事农业生产和兴修水利。
他认为:农器为作苦所必需。
乌垣既旧有铁厂,工匠当亦易招集,应仍开厂采铸,以收地利而便民用。
①须于外洋购觅织造机器,始可节省工力,速观厥成。
⋯⋯饬沪局购器募匠 前来,正直趁此时督率原习织造匠工相从仿效,庶事半功倍。
②泰西水器有裨实用,为中土急宜仿效之事。
③对于左宗棠这种安定民心以求治的思想 和举措,《申报》以《论新疆购用耕织机器》为题发表评论指出:今观左爵相檄购机器一事,则又知爵相加意民事,而又能随地之宜,因时之利, 其意之良而法之美,盖不胜心服焉!新疆之地,荒芜本多,加以连年征伐,民无安居。
此时大难初平,疮痍未复,人民稀少,种作维艰,苟无利器以资其用,则地广人稀,荒 芜者何日能治?而且阡陌不分,田区广阔,则运用机器更觉相宜。
左宗棠在陕甘、新疆还把交通设施的建设同利民联系起来看待。
光绪二年(1876 年),他为 甘肃会宁县的一座新桥命名时,欣然命为平政桥,并为此桥写了碑记。
碑记中写道:邵阳魏君光焘备兵平庆泾固,巡视斯道,良用恻然。
请于余,率所部屯军循山凿 石,去廉利,填塞洼坎,⋯⋯尽岁俸所入以充用,率所部将士千数百人就工作,昼夜罔间。
经始今年闰月,凡五阅月而功成。
余闻而嘉之,命其桥曰平政,并为之记。
客有谓余曰:孟子平政之说,就役民言也。
会宁之治道建桥,所役者军,公以此 义当之,有说乎?余曰:惟其时耳。
凡厥庶民修桥治道,力役有征,农隙为之,其常经也。
若夫役不可已而民力不足举之,商旅俱病,又适当征调络绎,军书旁午,驿传攸经,而乃脱辐没踝,灾及行役,将若之何?会宁乱后,遗黎仅存,魏君慨民力之艰,不得已以屯军代役之,其恤民也。
⋯⋯桥修道治,会宁休息有年,丁男萎衍,足任斯役,异时缮其坍纪,补其缺坏,有不待催呼而自亟者,追维始事之功不益晓然平政之义矣哉!左 宗棠在入京辅政和总督两江期间,均把治水视为有关国计民生的要政来对待。
他于光绪七年(1881 年)指出:水利废兴,关系国计民生,禹之 治何,为肇事于冀也。
他针对顺天、直隶水患频仍的局面,充分发挥自己治水的经验,用其所长,令其所部参加永济河的治理工程,终于将 永济河制服,实现了他大流东趋,官民相庆,而十余年积患一扫而空①的愿望。
光绪九年(1883 年),左宗棠上奏描述了江淮水患的情形:淮 北运河经流漫溢,拍岸盈堤,底水更高于上年,高邮一带居民多在水中,偶值西风骤起,自忖无可趋避,倾刻间将尽成鱼鳖,号泣之声闻数百里,情 形惨切,耳不忍闻。
因此,他要求从引淮水入海工程做起,以图根治江淮水患。
他指出:熟察江南时务,有关于国计民生者,惟引淮水仍归云梯关 入海一着,足以截断众流,捍卫淮扬数州县亿万生灵,且可化灾区为腴壤,⑤ 《复陈移屯实边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五0,页二八。
① 《署镇迪周道崇傅禀乌垣等处善后事宜并金巡检劣迹及捕蝻诸事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428 页。
② 《赖镇长禀验收后路粮台解到各项机器请委刘道专司局事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441 页。
③ 《刘道璈禀省城东关外地方宽厂堪以建造机器房屋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443 页。
④ 《申报》,1878 年 12 月 14 日。
① 《会宁县平政桥碑记》,《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372 页。
① 《复陈涿州工作已可就绪情形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五八,页一九至二一。
而于江南盐、漕诸政及各省荒政均大有裨益。
⋯⋯此工告成,去水之害得水 之利,从兹江南北禾稻遍野,于漕运民食大有裨补,积久盖藏充裕,治水之费亦可渐次减少,而驱游手于陇亩,徐收经正民兴之效,将视此矣。
②左宗 棠主张治政应当以视民如伤为前提,并要有爱民之心。
他在《燕台杂感》诗中说:国无苛政贫犹赖,民有饥心抚亦难。
他于致友人书中指 出: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乱,故以丛脞为戒。
器久不用则蠹,政不常修则坏,故以累省为戒。
⋯⋯视民如伤,当铭诸心。
③他正是在利民思想的指 导下来治政的。
② 《夙恙难痊恳恩开缺回籍调治仍力疾料理海防水利盐务事宜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六一,页 四五至四六。
③ 《书赠徐讱庵》,《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276 页。
四、天下切要之政莫如讲求吏治吏治,指官吏治事的方法和成绩。
左宗棠讲求吏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两 个方面:一是对吏治务求予以整饬,并通过察吏来革庸奖循;二是主张以训吏和恤吏来提倡为官之道。
(一)整饬吏事与察吏吏治的好坏,关系到封建统治机制能否正常运行。
因此,历代统治者面 对着吏治腐败的状况,都对整顿吏治予以关注。
然而封建制度本身的局限,恰恰又使得其吏治的整饬难见成效。
清王朝自乾隆朝后期起,吏治日趋昏暗。
嘉庆初年,曾处理了乾隆宠臣和珅贪污一案,嘉庆皇帝也力图振刷纲纪,但官吏的腐败已成普遍现象,其处理胡齐伦贪污案采取大事化小的办法即表现 吏治整顿乃困难重重。
嘉庆皇帝发出了这样的哀叹:各省地方官积习因循,稍能守法奉职者,已不可多得。
①道光皇帝也曾采取一些措施整顿吏治,甚 至做出节俭的样子,时常穿着打有补钉谓之打掌的旧裤子,试图有所作为,扭转颓风,结果也未能使政务有什么起色。
道光朝所面临的不过是日 之将夕,悲风骤至②的政局,公卿大夫日以薄书期会相责成,而天下之利权,非中饱于私家,即漏卮于海表。
①对此,左宗棠有清醒的认识,他说:嘉、道以来,天下切要之政莫如讲求吏治②,主张从整饬吏事入手。
左宗棠意识到人民群众反抗清王朝的起义与吏治不修密切相关。
他说:惟吏治不修,故贼民四起,此时再不严治好民,慎择牧令,事更不堪 问矣。
③天下之乱,由于吏治不修;吏治不修,由于人才不出;人才不出,由于人心不正。
④因此,他主张:勘乱之道,在修军政,尤在饬吏事。
军 政者弭乱之已形,吏事者弭乱之未发也。
用人之道重才具,尤重心术。
才具者政事所由济,心术者习尚所由成也。
浙江吏事因循废弛已久,故大乱随 之。
⋯⋯深维致乱之原,于属吏之庸鄙猥诈者,实不觉恨之深而绳之峻。
⑤左宗棠从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利益出发,强调对吏治的腐败进行整饬,目的是 为了防止天下大乱。
这固然表现出左宗棠所持的阶级立场,但他认为整顿吏治为弭乱之未形,说明他对社会致乱的原因还是有比较深刻认识的, 揭露出清朝吏治的腐败成为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
左宗棠对整饬吏治尽管决心很大,但清朝吏治昏暗已成积重难返之势。
对此,左宗棠多有述及。
他说:闽省吏治、军政之坏,由于因循粉饰已久,积习相沿,骤难更易,⋯⋯一省之大,筹兵则无一卒之恃,筹饷则无一月之 储。
问守令,则朴于者难得数人;察局员,则练达者未能指数。
特别是随着捐官风气盛行,许多人一经得官,即可兼权子母。
入仕之始,即怀苟利① 《清仁宗实录》,卷二七九。
② [清]龚自珍:《尊隐》,《龚自珍全集》,第 87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
① [清]黄彰年:《林文忠公政书序》,《陶楼文钞》,卷八。
② 《〈林文忠公政书〉叙》,《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274 页。
③ 《答陶少云》,《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页八。
④ 《答王璞山》,《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三,页三七。
⑤ 《甄别道员厅县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1 册,第 164 页。
之心,取息稍丰,又可为捐升之本。
而且委署必计年限,更换多因调剂。
其 作官也,伊若经商;其视官也,一如传舍。
左宗棠深为吏治不修,官司不知教养为何事,治本之策已亡;官司不知政刑为何事,治标之策复失而 感慨,他在上奏中表示了如此心境:自入闽以来,所见所闻竟有出意想之外者,中夜以兴,罔知攸措。
①他在家书中同样说道:闽中兵事尚无他, 所苦在本地无一将一兵之助,而吏治民风竟颓敝无可下手处。
②惟吏事则贪庸者多,尚难整理,⋯⋯是为焦烦耳。
③左宗棠的可贵之处,是知难而进,主张对昏愦、贪庸之官予以革职,对 精明、廉正之官给以褒奖,并强调为治之道,兴利不如除弊,任法不如用人④,在吏治的整饬中把察吏作为如何用人的重点来对待。
左宗棠数次上奏主张将那些年力衰颓,昏鄙不职而难膺表率、貌似有才,心殊狡诈而有玷官箴、庸懦糊涂,性情乖谬而不堪造就、才庸识暗,贪利忘公而庸劣不职⑤的官吏革职。
他甄 别官吏的方法为:凡属官之贤否,政事之得失,舆论之是非,俱默为存记,时加访察。
在这些思想指导下,左宗棠不仅革去了一批贪庸之官的职位, 而且对那些为守兼优、堪膺表率、廉干朴勤、舆情爱戴、守洁才长的官声卓著、政绩昭彰者力请加以任用,以表明澄叙官 方至意。
①左宗棠寄希望于良吏任政,并亟求治事之才。
他说:良吏难 得,良吏而兼将材者更难得。
②维经武之道,丰财居一;理人之术,得才为先。
闽省吏治、军政之坏,实均因贫困而起。
则治闽之要,首在理财。
理 财之要,在于修明政事。
孟子所谓‘无政事,则财用不足’者此也。
今欲修明政事,则必先求治事之才。
③在左宗棠看来,清朝的衰败与缺乏人才有关,偌大世界,能胜督抚者竟不可多得。
④他认为东南大局,若有实心任事、 稍通方略者三数人及早经理⑤,局势将会对清政府的统治有利。
于是,他强调指出:我国家自强之道,莫要于捐文法,用贤才,任亲贤以择督抚,任 督抚以择守令。
政事克修,远人自服。
⑥他的结论是:任法不如任人,人存而斯政举;兴利不如除弊,弊尽而利自生。
⑦可见,左宗棠所遵循的是儒 学政治思想中人治的观念,把为官之人的道德品行和才干视为吏治好坏 的关键。
① 《沥陈闽省困敝情形请调员差委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2 册,第 5—7 页。
② 《与孝威》,《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96 页。
③ 《与孝威》,《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98 页。
④ 《敬陈浙江应办善后事宜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1 册,第 585 页。
⑤ 《甄别道员厅县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1 册,第 164 页:《参革庸劣知县刘荣亮等员折》,《左 宗棠全集》奏稿,第 6 册,第 468页。
① 《特保政绩卓著知府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1 册,第 537 页。
② 《答王璞山》,《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三,页三六。
③ 《沥陈闽省困敝情形请调员差委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2 册,第 7 页。
④ 《与孝威》,《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116 页。
⑤ 《复仲兄》,《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99 页。
⑥ 《复陈筹议洋务事宜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3 册,第 70 页。
⑦ 《沥陈闽盐试行票运情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2 册,第 326 页。
左宗棠不仅主张将庸劣之官革职和任用政绩卓著者来整顿吏治,而且强 调对那些鱼肉百姓、贪赃枉法的官吏雷厉风行地进行惩处,他在处理江苏道员杨坊因奸致富,又复为富不仁,膜视邦族奇荒,不加拯恤时指出:杨坊以市侩依附洋商致富,十数年间,拥资百万,捐纳道员。
从前在浙经 手洋务,往往从中渔利,人所共知。
⋯⋯此次因浙省奇荒,谕令捐米五万石赈恤灾民,竟敢藐抗不遵,委催罔应。
鉴于此,左宗棠上奏相应请旨, 敕下江苏抚臣将已革道员杨坊派捐京米勒限追缴,再行押解来浙捐输赈米,以杜规避。
①左宗棠主张察吏必先惩贪,他面对贪官污吏充斥的状况指 出:国家好好地方,好好百姓,尽为若辈搅坏,殊深发指。
②他强调对欺压民众的官吏应绳之以法,指出:朝廷设官,所以为民,当为地择人,不 当为人择地。
⋯⋯当留其贤者久任其职,责其成功,加以拔擢,其不肖者重法绳之。
③他主张对鱼肉缠民,假权作势者应收回魁柄,惠此一方。
④他在查处甘肃徽县知县杨国光营私一案时指出:杨令国光前在署徽县任内 一意营私,声名狼藉,业经本爵大臣阁部堂札饬撤任查办。
但在查办过程中,不仅该知县的下属们纷纷设词开脱,代为弥缝,而且作为其上 司的巩秦阶道的道台也采取阳奉阴违的手法,表面上以实事求是自任,而实际上却是随俗波靡,于应办各事并无整顿实效,此次委查杨令国光劣 迹又漫不加察。
左宗棠不无感触地说:甘肃官场恶习,惟以绚庇弥缝见好属吏为事,不复以国事民事为念,驯致上下相蒙,吏事废弛。
若再事因循, 不知伊于胡底。
兴念及此,实深叹恨。
①于是,他将包庇杨国光的县丞、道台给予记大过处分。
左宗棠在整饬吏事时,主张对陋规严加革除。
他指出:吏事之坏,大 部见得而不思义者,实阶之厉。
当官而不能持廉,则属吏得以挟持之,丁书得而朦蔽之,层累脧削,往往本官所得无多,而属吏丁书取赢之数且数倍过 之。
日久视为应得之款,名曰陋规。
踵事增加,无有纪极。
家肥国瘠,职此之由。
究竟攘夺之财,每多意外之耗,蠹国者未必即能肥家,而公家经入之 数已不可复按矣?兴言及此,良用慨然。
因此,必须裁革各项杂项,最为正本清源要图。
②他还指出:官评以操守为重。
属吏馈赠、官价派买与 衙门一切陋规不准收受,例禁綦严。
晚近以来仕风不正,道府取之州县,州县取之民间,上下交征,吏事遂不可问。
⋯⋯做官不要钱,是本分事。
③ 左宗棠对查处陋规态度严明,特别是在茶务以票代引的改革中做出了如有丁书巧立名色需索规费,查出立毙杖下④的规定。
左宗棠力主对日趋腐败的吏治加以整饬,他通过察吏即检察官吏是否遵 循封建的道德法律,是否有政绩来断定官吏的处置,这对于惩治贪官污吏和奖掖清官良吏从而整顿吏事,是有积极作用的。
他主张采用亲自考察和听取① 《请勒追革员京米捐款再行押解来浙捐输赈米片》,《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1 册,第 244 页。
② 《答徐树人中丞》,《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八,页三五。
③ 《答护陕抚谭文卿中丞》,《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二,页一四。
④ 《答张朗斋》,《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二,页一六。
① 《崇藩司保等详查前署徽县杨国光营私一案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319—320 页。
② 《福建盐法吴道大廷禀裁革陋规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41 页。
③ 《凉州府刘守思询禀到任裁革陋规及征收畜税等银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446 页。
④ 《札试办甘省茶务章程》,《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512 页。
舆论相结合的察吏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
他于文武各员性情才识,无不随 时详加考察,对各官或因公接见,询以吏治得失;或接阅禀详,考其政绩设施;凡人才藏否,舆论是非,具已默为辨别,得其梗概。
①(二)训吏、恤吏与为官之遣如果说对业已腐败的吏治严加整饬和通过察吏辨别是非有助于吏治改进 的话,那么对官吏进行教育训导和对其施以体贴亲恤更对吏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左宗棠对这一点认识得非常清楚。
他说:今日道府以上至督抚均 言察吏,而不知察吏之外尚有训吏、恤吏两端。
训之使不至为恶,恤之使可以为善。
斯其成就者众,而转移自速也。
②他还说:知府须知一府之事, 欲知民事,必先亲民;欲知吏事,亦须亲吏。
今人但言察吏而不知训吏,但言课吏而不知亲吏,故贤否混淆,而属吏亦无所观感。
所谓亲者,不在勤接 见、通声气,要有一副恳心肠与之贯注,见善则奖,见过则规,宽其不逮,体其艰苦,则中材自奋者必多,而吏治乃有蒸蒸日上之意。
①可见,左宗棠 在主张察吏(课吏)的同时,更强调训吏和恤吏(亲吏)。
在训吏方面,左宗棠主张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对官吏兴教劝学。
左宗棠说他区区于戎马倥偬之余,教稼劝学,姑启其端,以俟后之君子已耳。
他将清初名臣汪辉祖的《佐治药言》和陈宏谋的《在官法戒录》分发给官吏,俾其知所儆畏。
他引用古人一 时教人以口,百世教人以书的名言,认为有怀匡济者必取诸此。
②他还于同治十一年(1872 年)在兰州精心选编了陈氏的施政文书、汪氏的《称职 在勤》以及清朝专论吏治的文章共 18 篇,编成《学治要言》一书,颁诸寅僚,其目的是冀同志诸君子玩索是编而有得焉,因公接晤时,当即 是编相与考订往复,以求一是。
他强调:学优而仕,往训攸章,未有不学而临民者。
近世士夫竞习帖括,尚词章记诵,而经术早荒;鹜利禄功名, 而儒修罕靓。
甲科之选已不古若,军兴捐例频开,保叙辈出,宦途日益猥杂。
求仕风之进于古不已难哉?③于是,他试图用《学治要言》训导官吏,使官 吏牢记官必爱民,乃为尽职④,地方官职在牧民,民之事即己之事也,一举一动,皆须从民生起见①,当官三字,曰清、曰慎、曰勤②等古训, 并希望由此形成善气所召,休祥应之,造福于民者,已必与焉③的新氛围。
第二,通过对属吏禀详的批答训导官吏。
在左宗棠的批札中,他多次在核阅 属吏享详时亲加批答,对训导部下提出了剀切的要求。
如他在批复临潼县知① 《密陈提镇司道府年终考语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1 册,第 607 页。
② 《答周受三》,《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八,页一七。
① 《凤翔府原守峰峻禀陈到任察看地方情形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270 页。
② 《翁藩司同爵禀呈〈四种遗规〉等书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247 页。
③ 《札甘藩司发〈学治要言〉》,《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505 页。
④ 〔清〕陈宏谋:《申饬官箴檄》,见左宗棠编:《学治要言》,第 1 页,光绪十五年(1889 年)陕西藩 署重刊本。
① 〔清〕陈宏谋:《通饬留心图册檄》,见左宗棠编:《学治要言》,第 8 页。
② 〔清〕汪辉祖:《称职在勤》,见左宗棠编:《学治要言》,第 45 页。
③ 《札甘藩司发〈学治要言〉》,《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505 页。
县伊允侦禀接印视事情形的批札中说:做官要认真,遇事耐烦体察,久之无不晓之事,无不通之情。
一片心肠都在百姓 身上,如慈母抚幼子,寒暖饥饱,不待幼子啼笑,般般却在慈母心中,有时自己寒暖饥饱翻不觉得。
如此用心,可谓真心矣。
有一等人,其平日作人好,居心好,一旦做官,便不见好。
甚或信任官亲幕友门丁差役,不但人说不好,即自己亦觉做得不好。
⋯⋯今以百姓之事交付官亲幕友门丁差役,若辈本非官,官既非真,心安得真耶?诗曰:弗躬弗亲,庶民弗信。
当引为大戒。
因来禀虽是到任例禀,而其中有东国迂儒及自 愧疏庸,难膺繁巨等语,预以无才自命,觉其用心非真也,姑书此箴之。
④在恤吏方面,左宗棠以恤之使可以为善为出发点,论述了官职高卑与缺 分肥瘠的关系。
他说:官职高卑,缺分肥瘠,晚近士大夫所较论者。
此不过数十年勾当,若作得数十年 好官,干得无数济民利物事业,不强于富贵庸人耶?昔人谓当官无政〔绩〕,便似宝山空回。
诚能修职业,时时存一毋负此官之想,则官成名立,位虽卑而品则高,身虽瘠而 民则肥,所得多矣;况官不必卑,禄不必薄乎。
显然,左宗棠不是主张为官者只能为苦行僧,而是强调其不要计较职位高低、傣禄厚薄,关键之处是于出 政绩,才不似宝山空回。
他还主张对官吏体贴关照以鼓励其有所治绩。
他在批复陕西绥德州知州成定康的禀文时指出:该守积劳成疾,实深挂念。
血性男子,遇事不肯放过,不肯随人,固是本色。
然当百忙之中,亦须稍存暇豫之意,庶心神和适,不致竭蹶。
古人云:‘爱其身以有待也’。
又云:‘能事不受人迫、促,乃为入粗入细经纶好手’。
愿贤者百尺竿头,再加进 步。
②他在批复甘肃甘州府知府龙锡庆的禀文时说:该署守洁己爱民,早所深悉。
当此时局艰难,非虚心观理、实心任事不可,于行己、事上、养民、 使民一切尤宜细心斟酌,务期措置咸宜,方为尽善。
黄署道于事理或体察未周,或用人欠酌,尽可随时据实婉商,和悦而诤,自可转圜。
若婞直自将, 无论于使民之义、养民之惠多有窒碍,即以该署守行己、事上言之,亦有未尽。
可深思之。
①在左宗棠讲求吏治的主张中,他多次述及为官之道,其主旨是官要以爱 民为己任,提倡为官者做事要处以公心。
他还希望于此来培养官吏的素质,以使日趋衰败的吏治有所起色。
他指出:官无论大小,总要有爱民之心,总要以民事为急,随时随处切实体贴,所欲与聚, 所恶勿施,久久官民如家人父子一般,斯循良之选矣。
勤理案牍,操守端谨者次之。
专讲应酬,不干正事,沾染官场习气者为下。
其因循粉饰,痿痺不仁,甚或倚任丁役专营 私利者,则断不可姑容也。
他还说:见事贵乎明理,处事贵乎心公,理不明则不能辨别是非,心不公则不能裁度可否。
惟理明心公,则于事无所疑惑,而处得其当矣。
忠者行法之本,信者行法之要。
在古人之后,议古人之法易;处古人之位,行古人之事难。
正以处心,廉以律己,忠以事君,恭以事长,信以接物,宽以待下,敬以处事,居官之七要也。
凡所为,当下即求合理,勿谓今日姑如此,明日改之。
一事苟,其余无不苟矣。
去弊当治其本,本未治而徒去其未,众人之所暂快,贤知之所深虑也。
李景让母郑氏曰:士不勤而禄,犹灾其身。
① 《阳曲县高令崇基禀交卸介休后即可驰赴新任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104 页。
② 《绥德州成守定康禀攻克霍家沟寨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124 页。
① 《甘州府龙守锡庆禀地方公事各情形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365 页。
② 《陕西延榆绥道禀考察官吏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414 页。
亦可为居官怠职者戒。
一命之士,苟存心爱物,于人必有所济。
天下事无非分所当为。
凡事苟可用力者,无不尽心其间,则民之受惠者多矣。
作官常忧不能尽其职,则过人远 矣。
左宗棠的这些主张,寓意深刻,发人悟醒,在今天看来,也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① 《书赠徐讱庵》,《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276—27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