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七下西洋缔造丝绸之路 亲征漠北维护祖国统一平安南 编撰《永乐大典》 迁都北京永乐大帝朱棣是大明王朝十七个皇帝中,所作所为仅次于朱元璋的一代枭雄。
朱棣果真是个圣主贤君吗?如果是,那他为何对待铁铉、方孝儒、黄子澄等建文遗臣那么残忍呢?是因为天生的冷酷无情还是因为夺了帝位借此掩人耳目?建文帝这个好端端的承平天子为什么会被赶下台?建文帝和永乐帝之间斗争的实质又是什么呢?建文帝到底是自焚而死还是在大难来临前逃之夭夭了呢?声势浩大的郑和下西洋的真正成因是什么?朱棣迁都北京是早有预谋还是一时心血来潮?他所缔造的真的是永乐盛世吗?传说迭出,野史纷呈,永乐大帝朱棣在众口纷纭中犹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毛佩琦正说永乐大帝朱棣》为您拨开历史尘埃,还原一个最真实的朱棣。
推荐语:《细解明朝十七帝》之后百家讲坛毛佩琦教授拍案解读明朝最具争议的皇帝明成祖朱棣作者简介:毛佩琦:曾任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副社长,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理事;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副理事长及北京吴晗研究会副会长。
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明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研究,发表论文六十余篇。
主要著作有:《明成祖史论》、《永乐皇帝大传》、《郑成功评传》、《明清行政管理制度》、《中国明代政治史》(合著)、《中国明代军事史》(合著)等。
开 篇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南京城笼罩在盛夏的酷暑之中。
烈日中天,没有云,也没有风。
城外一片残破。
即使还有些整齐的房屋,也早已人去屋空了。
在沉闷的死寂中,只有那从烧残的积木中时时冒出的焦烟显示出时间还没有静止。
这些积木既没有熄灭,又没有火焰,它像城中的人们一样,在等待着什么。
等来的是狂风,它可以燃成冲天大火,等来的是暴雨,它可以就此求得解脱,而现在只能冒着令人心焦的黑烟。
这里是大明国的京师。
当今皇上和燕王之间的战争已经打了四年了。
朝廷说燕王显有不臣之心,图谋造反,早在四年前便削了他的王号;燕王说朝中奸臣当政,皇帝有难,于是起兵南下,说是要捉拿奸臣。
头几年燕王屡败屡起,并没有多大起色。
但今年却攻城不守,一直插向南京,这时已经攻破了镇江,指到了京师的咽喉。
事情大概就要有分晓了。
这年夏天,京城内外突然飞来大批蝗虫,一群一群,好像黑云蔽天,一直闹了有十几天。
这说不定是不祥之兆吧?当今皇上是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孙子,御讳允炆,是个少有的仁柔皇帝。
他将朝中的大政都交给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侍讲学士方孝孺这些人去办,没想到几年当中竟把事情弄到这个地步。
就在几天前,镇江失守的消息已经传到宫中,沿江的守军纷纷投降了燕王。
皇帝十分忧虑,在殿廷中徘徊不止。
他问方孝孺该怎么办,方孝孺说:城中尚有劲兵二十万,城高池深,粮食充足。
尽撤城外居民驱入城,城外积木,皆令民运入,彼无所据,其能久驻乎? 方孝孺所上的是个坚壁清野的计划。
但这一来百姓岂不是要受苦了?然而事已至此,只好这样办了。
城外的百姓早已惶惶不安了。
虽说这场战争已经打了四年,可战场一直远在北方数千里之外。
江南地区自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以来已经三十多年没见过军伍了。
燕王的叛军已经渡过长江,谁知道是吉是凶?他们只好听从皇帝的命令向城中躲避。
军民商贾,撤屋运木,昼夜不停。
京师的酷热是有名的,何况又在盛夏之中,百姓们饥渴劳苦,竟然有不少人死在这酷暑之中。
一些百姓不堪运木的劳苦,干脆纵火把自己的房屋烧了,眼见着黑烟滚滚,房倒屋塌。
烈火的呼啸和百姓的哭喊响成一片。
城墙上挖土的人来人往,一阵阵沉闷的号子在杂乱的脚步喧哗中透出。
为了防止燕军攻城,朝廷下令军民加固城墙。
想不到人多手杂,西南的城墙竟给弄塌了。
朝廷又马上派军民修筑。
不料,西南的城墙还没修完,东北的城墙也弄塌了。
百姓们昼夜不得喘息,难道说皇帝的气数已经尽了?不然为什么连一段城墙也修不牢呢?燕军自镇江沿江而上,直奔京师。
乘胜之军,意气风发。
壮士们黑黝黝的面孔沾满汗水,在日光下闪闪发光。
在几年的征战中,他们风餐露宿,饱尝辛苦,如今遥遥地望见南京城楼了,真按捺不住心头的兴奋和期待。
虽然无风,但因为军队行进得很快,那绣有燕字的大旗还是呼啦呼啦地不停飘动。
前锋过后,只见中军里数十骑威武剽悍的将军,簇拥着一骑高头大马,骑马的人头戴叫做翼善冠的乌纱折角向上巾,身穿红袍,盘领窄袖,前后和两肩都绣有织金盘龙,足蹬皮靴,腰系皮带,那带上的玉饰晶莹剔透。
这想必是燕王了。
燕王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论辈分,他是当今皇帝的叔父。
说起来这场战争是自家人打来打去。
燕王名叫朱棣,素以善战闻名天下 。
他生得相貌奇伟,一缕美髯在胸前飘拂。
多年的军旅生活铸就了他特有的军人的威仪,顾盼之间显示出他的英武 ;在决断中带有一股鸷狠肃杀之气。
形势发展得真快,距他在北平(今北京)起兵才不过整整四年时间,这四年间他亲临矢石,出生入死,曾几度遭到失败,差点失去再战的信心,但他毕竟骁勇过人,绝不能甘心失败。
如今,建文帝大势已去,他将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
当胜利在握的时候,他反而感到赢得它是如此轻而易举。
燕师兵临京城,把守金川门的谷王朱■、曹国公李景隆开门迎降,燕王疾步登上城楼。
他凭栏远望,雄伟的京师便尽收眼底了。
东面钟山像盘龙一样蜿蜒环抱着京城,西面的石头山像猛虎一样雄踞在大江之滨。
浩浩的长江从金川门下向东北方向流去。
城内东南角那一片金光耀眼的楼台殿阁便是皇城了。
洪武三年,他在那里被封为燕王,到十三年就藩北平,当时他才二十一岁 。
凭他的才略,凭他的英武,仅仅能做一个镇守边关的藩王吗?现在他又登上南京城楼了!一时间,塞外的飞雪,白沟河的明月,东昌城下的伏尸,又都浮现在眼前,整整二十三年啊!然而他毕竟又登上了南京城楼了 。
这一切都不存在了,仿佛他天生就应该是个胜利者。
只是当他瞥见钟山之阳的孝陵时 ,才不免黯然神伤。
那一片短松所簇拥的明楼宝城此刻是多么寂寞。
神道两侧的文武大臣正在向高皇帝陈述些什么呢?他还依稀记得在皇宫举行的册封皇太子的盛大典礼 。
他和二哥、三哥一起在文华殿的陛上等着向成了皇太子的大哥祝贺。
二哥带领众弟献上贺词,说:小弟樉,兹遇长兄皇太子荣膺册宝,不胜欣忭之至,谨率诸兄弟诣殿下称贺。
他不明白二哥、三哥在参加典礼时为什么闷闷不乐,在说不胜欣忭之至的时候一点也没有高兴的样子。
那时他还不懂得这典礼就已经决定了他们的命运,注定他们一辈子只能到外地去做个藩王。
如今他带兵打进了南京,又登上南京的城楼了,如果高皇帝在天有灵,他将以何面目相对?忽然,城东南角的滚滚黑烟吸引了他的视线,那里是皇宫。
黑烟过后,接着是烈焰升腾。
好大的火呀,那火舌扶摇直上,上承烈日。
宫中大乱,远远地可听到人声鼎沸,看到从宫中跑出的人群。
他此刻倒异常平静,仿佛看着一出情节单调的戏,他料定一切必然如此,他从北平起兵的那一天就好像已经看到了这一幕,建文皇帝结束的这一幕。
让大火尽情地烧吧!他将在这里重新开始。
他的心随着升腾的烈焰飞上云空,神游海宇,俯视八极,从现在起他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了。
大江无声地流着,在晴空烈日下,它像一条鳞光闪闪的巨龙,舒缓地游向大海。
上篇 通往帝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