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王羲之评传 > 第三章 哲学观点

第三章 哲学观点

2025-04-03 08:03:02

王羲之不是一个开宗列派的哲学家,他不像郭象、葛洪有系统的哲学思 想和著作,他是一位艺术家,又是一位学者,有丰富的思想,鲜明的观点,他虽没有系统的哲学著作,但他的言论、处世、爱憎等,无不遵循着一种哲 学原则,体现出一种哲学思想。

一、儒道并综 郭沫若认为王羲之的思想是儒家与道家的混合物①。

商承祚说:羲 之的思想不仅儒、道混合,还或多或少受佛家支遁思想的影响,①支遁是‘即色宗’的代表人物,羲之既然对他倾倒而与之交游,在思想感情上自有交融 相通之处,因此,可以更确切他说,羲之的思想是儒、释、道三者的混合物。

②证明王羲之受佛家支遁思想影响,主要是根据下面一段文字记载:王逸少作会稽,初至,支道林在焉。

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拨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王本自有一往隽气,殊自轻之。

后孙与支共载往王许,王都领域,不与交言。

须臾支退。

后正值王当行,车已在门,支语王曰君未可去,贫道与君小语。

因论《庄子·逍遥游》。

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

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③王羲之初到会稽,对支遁这位好谈玄理的佛家学者不以为然,后来听了 他《庄子·逍遥游》,被其才藻新奇谦恭之态所折服,所感动,此后才开始交往的。

但这里并没有王羲之崇尚他的佛学的迹象,但事物是发展的, 后来很可能受到支遁的思想影响,以致晚年信奉佛理。

《法书要录·右军书记》收了王羲之给友人的一封信,信云:省示。

知足下奉法,转到胜理,极此。

此故荡涤尘垢,研遗滞虑,可谓尽矣,无以复加。

漆园比之,殊诞漫如下言也。

吾所奉设教意正同,但为形迹小异耳。

方欲尽心此事, 所以重增辞世之笃。

今虽形系于俗,诚心终日,常在于此,足下试观其终。

王羲之认为就教义而言,佛教与道教大同小异,但佛教说理方面胜过道 教,相比之下道教的创始人、做过漆园小吏的庄周殊诞漫如下言了。

知晓佛理之后,增强了他辞世决心。

他虽然形系于俗,但心是虔诚的,直 到生命的终结。

笔者认为王羲之晚年信佛是可能的,但就整体而言,他的佛教思想并非起重要作用的思想。

用儒道并综来概括,比较符合实际。

儒玄并综①这在魏晋时期的许多名士身上体现出来,表面上看讲究任 自然,放浪形骸,是道家,而实质上往往是儒家。

鲁迅说,高喊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嵇康、阮籍等魏晋的破坏礼教者,实在是相信礼教到顽固之① 郭沫若:《兰亭序与老庄思想》,《文物》1965 年第 9 期。

① 支遁(公元 314 年—366 年)字道林,东晋佛教学者。

陈留(今河南开封市南)人,二十五岁出家。

作《即色游玄论》,宣扬即色是空,发挥性 空思想,是般若学六大家之一。

② 商承祚:《论东晋的书法风格并及〈兰亭序〉》,《中山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1966 年第 1 期。

③ 《世说新语·文学》。

① 《晋书·江统附子淳传》。

极的。

②兼容儒道两家的思想,在东晋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儒道并兼哲学思 想,在王羲之身上是不足为奇的。

王羲之弃官之前到父母墓前,跪拜告誓,在叙述他处境时说:进无忠 孝之节,退违推贤之义,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载,名教所不得容。

他还是讲究忠孝的,对名教不一概反对。

王羲之的儒家思想在他的两首《兰亭诗》中表现得很明显,他在第一首 诗中咏道:咏彼舞零,异世同流。

他们与哪个时代的人同流呢?显然指孔子。

舞雩出于《论语·先进》(曾哲)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 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这段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表现了孔子与世无争、心灰意懒的心 态,王羲之认为参加兰亭修禊宴集的名士,虽然与孔子处于两个不同的时代,但都是志趣高尚的人。

可见他把孔子作为追慕的对象。

王羲之自小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他的曾祖父王祥、王览是典型的儒家 思想。

《晋书·王祥传》云:(王祥)疾笃,著遗令训子孙曰:‘夫言行可履,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行也;兄弟怡怡, 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其子皆奉而行之,王览也强调要服仁履义。

据此,王羲之的儒家思想是有家庭渊 源的。

王羲之一方面想用世,另一方面又很想遁世,他在《十七帖》里说过这 样的话:吾为逸民之怀久矣。

在《誓墓文》中说:每仰咏老氏、周任之诫,止足之分,定之于今。

老氏之诫是指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至于周任之诫分明是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①同样都是知足的意思。

王羲之在《蜀都帖》中写道:省足下别疏,具彼山川诸奇。

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

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

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

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

想足下镇彼未有动理耳。

要欲及卿在彼,登汶岭(氓岭)、峨嵋而旋,实不朽之盛事。

但 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这是王羲之致益州刺史周抚的信札,其大意是:你信中所说的奇异的山 川,扬雄的《蜀都赋》、左思的《三都赋》都没有记述。

那雄奇的山川,只有游览观瞻后才能意足。

如可能成行,我当告知,望请迎接,如迟误这一时 机,真当以日为岁了。

你镇守巴蜀,朝廷没有调动之理。

我真想趁你在巴蜀时与你一起登汶岭、峨嵋山而还,那可是一件不朽的盛事。

王羲之不仅向往 西土山川,而且对巴蜀盐井、火井、秦汉的遗迹、名人的后代十分关心,为何如此?除了他自己所说的欲广异闻之外,与他信仰道教有关,五斗米 道是东汉张陵在四川鹄鸣山创立的,后传子张衡,张衡死后传其子张鲁。

祖孙三代均称天师,张鲁在巴蜀布五斗米道达三十余年①,巴蜀是王羲之向② 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

① 《论语·季氏》。

① 道教各派中创立较早的一派(即正一道),以东汉创始人张道陵为天师。

因入道部须交五斗米,故名。

西晋后在一部分士大夫中传播,一部分仍在农民中队事秘密活动,东晋时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起义,前 后达十余年之久。

往的一方乐土。

根据道教教义得道者,上能棘身于云霄,下能潜泳于川海①。

在山川景色的欣赏中会产生得道升仙的移情,得到神超形越 美的享受,王羲之是一位虔诚的五斗米道的信奉者,故他有崇拜山岳的观念。

所以王羲之喜好游历名山大川,热爱大自然,除了一般文人雅士共有的原因 以外,还有宗教信仰的深层次原因。

他还说: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 逼耳。

以尔,要欲一游目位领(氓岭),非复常言。

②年垂耳顺,为五十九岁了,就在这一年他仙逝了,此帖可能是他的绝笔之作,他没有料到自己已 不可能赴峨嵋游目,但他曾去过东海。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

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 远千里,遍游东中请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日:我卒当以乐死。

他与道士许迈交往甚密,为其写过传记,他们采药,服药,朝夕相处。

《晋书·郗愔传》云:会弟昙卒,益无处世意。

在郡优游,颇称简默,与姊夫王羲之、高士许询(玄度), 并有迈世之风,俱栖心绝榖,修黄老之术。

道家与道教是有性质的区别的,一个是学派,一个是宗教的组织,为道 不同,然而它们又有密切联系,作为一个学派的道家也带有宗教的色彩。

他们都是以老庄的思想为理论依据,持道家学术观点,又参加道教,在魏晋的 知识分子中相当普遍。

王羲之信奉五斗米教,晚年最为执迷。

《官奴帖》云:官奴小女玉润,病来十余日,了不令民知。

昨未忽发痼,至今转笃,又苦头痈。

头痈以溃,尚不足忧。

痼病少有差者,忧之燋心,良不可言。

顷者,艰疾来之有。

良由民为家长,不能勉己惑修,训化上下,多犯科诫,以至于此。

民唯归诚,待罪而已。

此非复常言 常辞。

想官奴辞以其,不复多白。

上负道德,下愧先生。

⋯⋯此帖不是书简信礼,它记述的是孙女官奴小女玉润遇疾和他自己的心情,文中不仅充满了焦急和忧虑,而且含有反省自责的意味。

孙女发病已有 十余天了,然而全然不知,今天她突然病情恶化,头部又发痈疽并开始溃烂,他认为是自己平时不能克己修行,训化上下,多犯科律条诫造成的。

他感到 上负于道德,下愧对先生,内疚得无话可说。

有人认为《官奴帖》很可能是道家的上章,在人们遇到灾病时由家人陈述自己的过失,奏上天曹以度难保 安。

然而事与愿违,上天并未因为王羲之的虔诚上章使孙女度厄康复,最终还是命断夭折了。

王羲之病重时不去求医问药,而去求助于道教名师社子恭,恭曰:右 军病不差,何用吾?十余日果卒。

《真诰·阐幽微》云:王逸少有事系禁中,已五年,云事已散。

① [东晋]葛洪:《抱朴子·对俗篇》。

② 王羲之:《十七帖》(墨迹本),湖南美术出版社 1980 年版。

③ 《晋书·王羲之传》。

① 《中国书法全集 19·王羲之王献之二·作品考释》。

在土氏家族中很多人都信道教,王羲之次子凝之因笃信道教而断送了性 命。

凝之仕历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孙恩之攻会稽,僚佐请为之备,凝之不从,方入靖室请祷,出语请将佐曰:‘吾以请大道,许鬼兵 相助,贼自破矣。

’既不设备,遂为孙恩所害。

①王献之病重时,有术人云:人命应终,而有生人乐代者,则死者可生。

王徽之云:吾才位不如弟, 请以余年代之。

道术者却说:代死者,以己年有余,得以足亡者耳。

今君与弟算俱尽,何代也!②家人又请道家上章自首悔过,王献之虔诚地作了 忏侮,但没过多久,就逝世了。

这是一种巧合,从中可以看出王献之与其胞兄的真挚的情感,以及五斗米教对他们一家人的思想产生的至深的影响。

王羲之的《兰亭诗》许多诗句的句意,来源于老庄的玄理:悠悠大象 运来源于《老子》四十一章大象无形一语;大矣造化功为造化功大矣的倒装句,此句出于《庄子·大宗师》: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 造化为大冶;前识非所期语出《老子》三十八章,世间的前识即所谓远见卓识是愚之始;虚室是我宅’’来源于《庄子·人间世》的虚室生白一语;相与无相与出自《庄子·大宗师》:相与于无相 与,相为于无相为;鉴明去尘垢,止则鄙吝生语出《庄子·德充符》: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玄泉有清声一句,来自五斗米道的 祖师汉代张衡的《东都赋》:阴池幽流,玄泉冽清;合散固其常,修短无定始分别来自《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 散则为死,《庄子·秋水》: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于今为神奇,信宿同尘滓语出《庄子·知北游》:万物一也, 是其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以上例子说明王羲之用老庄的道家思想去理解自然宇宙、 人的死生。

王羲之企图用玄理来排忧解难,他明确表示虚室是我宅,清心无欲是他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寄托。

二、怀向平之志殷浩致信给王羲之,要他到朝廷任职。

王羲之在向平回复中很明白地告 诉他,自己无廊庙志,早在王导丞相还健在的时候要他到朝廷做官,就没有答应,如今(表章的)手迹犹存。

为何如此呢?他说他怀向于平之志。

①向平,即向于平,东汉朝歌人。

隐居不仕,性中和,好通《老(子)》、《易(经)》。

贫无资食,好事者更馈焉,受之,取足而反其余。

①向子平 子女婚嫁已毕,即恣游名山大川,不知所终。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诗云:最喜两家婚嫁毕,一时抽得向平身。

②故有向平了愿的成语。

王羲之虽然入仕做官,然而 隐居念头和想做向子平那样的人的愿望仍在内心跌宕起伏,后来他辞官退隐原因虽比较复杂,但这与他怀向子平之志是分不开的。

道本无为,① 《晋书·王羲之传》。

② 《晋书·王羲之传》。

① 向子平原作尚子平,从《后汉书》改。

① 见《后汉书》。

② 见《白居易集》。

不仕,隐居在一个独立于现实功利之外的消遥自足的无为境地,漫游山水, 寄情丘林,这不正是老庄玄学的真谛吗,王羡之曾在一帖中写道: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

婚嫁已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

过此一婚,便得至彼。

今内 外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

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

唯一小者无疑是指王献之。

献之二十岁左右与表姐郗道茂结婚,即公元 364 年前后,此帖应在此之 前。

如果小儿子结了婚,便得至彼。

子女婚嫁完毕就可以向平了愿了。

在书写此帖时,孙子、外孙已有十六人,足慰目前,可以尽享天伦 之乐。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王羲之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之志。

李长路、工玉池将王羲之的一生归纳为政学陆贾,行道学班嗣,死后效杨王孙。

④陆贾提倡儒学,主张行仁义,法先圣并辅以黄老的无为而治作 为治国之道。

他说:夫道莫大于无为,故无为也,乃无不为也。

①陆贾的行政思想是儒道并兼的思想。

班嗣,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是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 固的从伯,他是老庄的忠实信徒。

根据记载:嗣虽修儒学,然贵老(老子)严(庄子)之术。

桓生(桓谭)欲借其书,嗣报曰:‘若夫严子(庄周)者, 绝圣弃智(反儒家),修生保真,清虚澹泊,归之自然,独师友造化,而不为世俗所役者也。

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好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 其乐。

不絓圣人之罔,不嗅骄君之饵,荡然肆志,谈者不得而名焉,故可贵也。

今吾子已贯仁谊之羁绊,系名声之缰锁,伏周、孔之轨躅,驰颜、闵之 极挚,既系挛于世教矣,何用大道(老庄之道)为自眩耀?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恐似此类,故不进。

嗣 之行已持论如此。

②班嗣虽言不与其书,但他的思想还是被《汉书》记载下来。

他贵老庄之术,修生保真,清虚澹泊,归之自然,师友造化,无不 被王羲之所接受,作为自己的处世主张。

师造化是绘画创作中十分重要的理论,它对我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美术史论界认为最早提出这一 理论的书籍是南朝陈姚最《续画品》,唐代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著名论点,从此千古流传,成为画家们从事创作所遵循的准则,班嗣早在汉 代就已提出了师友造化的理论,这比他们要早得多。

师友造化是现实主义的创作理论,王羲之书法绘画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用这一理论指导自己的 创作极有可能。

他眷念、热爱会稽山水,这不仅仅是单纯的山水审美,而是为了师法造化,服务于自己的创作。

杨王孙,西汉学者,学黄老之术。

他认为生死是事物的自然变化,人死 后其尸圤然独处毫无知觉,他反对当时的厚葬风气,而提倡裸葬以身亲 土。

①王羲之常依陆贾、班嗣、杨王孙之处世②,其根本的原因是与他们的 思想相通,他们主张儒学,又兼容道学,依照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处世。

③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清]严可均:《全晋文》卷二二。

① 《新语·无为》。

② 《汉书》卷一○○《叙传》。

① 李长路、王玉池:《王羲之王献之年表与东晋大事记》。

② 《晋书·王羲之传》。

三、生死观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写道: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一死生,齐彭殇分别出于庄子的《大宗师》和《齐物论》。

《大 宗师》云: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逸)我以老,息我以死。

⋯⋯敦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敦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

《齐物论》云: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未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 为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道,后人称之为本体,是唯心主义者庄子的理论核心,他从道的观 点阐述一切概括一切。

他认为道是一,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

它是宇宙万物包括人在内的化身,它超越人的感官、时间、空间的,它似无而实有,上述 引文中的大块就是道。

一个人生前在大块里,死后也还原于大块,生死只是在大块中形式不同,这个块就像一条永恒的河流,人的一切生死存亡就 像在这条河流中的激起的小小波纹,河流奔流不息,没有任何增减的变化。

本体是超越空间的,秋毫之末,人们看来是再小不过的了,泰山在人们 的眼中是很庞大的,但它们都是本体的表相之一,无所谓谁小谁大,可以说秋毫之末大于泰山。

本体是超越时间的,殇子一生下来就夭折了,但他是本 体的表相之一,而彭祖活到八百岁,也是本体的表相之一,也是有限的,所以说他们并没有什么区别。

我的寿命是有限的,占有空间也是有限的,但从本体的意义上来说:我与天地同生,与万物一体。

故人在世界上不要管什么差别,生什么是 非,不要动感情,要像生前死后那样,浑浑沌沌地与本体合二为一。

能做到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人,真人。

王羲之在《兰亭序》中,不同意这种观点。

认为一生死是荒诞的,齐彭殇是妄作。

王羲之是崇尚老庄的,为何此文中对老庄采取批判的态 度呢?郭沫若认为这不是王羲之的思想,并将这一条作为论据之一否定《兰亭序》,《兰亭序》既不是王羲之所撰,这一书法作品也是伪托的。

《兰亭序》的真伪是一宗历史公案,历来争论很大,从分析的角度,否 认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为土羲之的思想是不能令人信服的,相反这一言论却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作为艺术家的王羲之的思 想。

晋人喜述老庄,王羲之信奉道教,骨子里是儒教,不少人都认为他 是儒道合一的思想。

王羲之反对庄子上述的观点不等于否定老庄的全部思想,反对庄子的全部学说。

庄子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生死观取消死、生、天、 寿这些对立概念,将它们合二为一归于本体,认为它们之间没有区别,这是非常荒谬的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人们不难从自己的切身体验中加以否定。

生死是有根本差别的,彭殇也不能等量齐观。

王羲之面对良辰美景 友好相聚,感受到人生乐趣,但盛事不常,生命有限,不胜感慨!由此想到古人的话,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联系生与死的问题发表对庄子生死观的看法,对一死生、齐彭殇观点开展了批判,认为是虚诞 和妄作,从文章看这是符合逻辑的,是在情理之中的。

一个坚信庄子的生死观的人应该是对死和生是无所谓的,有的甚至是厌世的;对于一个热爱 生活、热爱艺术的王羲之来说,他是确实不会信奉和接受的。

从另一个角度说一死生、齐彭殇如果真是王羲之的人生观、世界观,他又为什么 要服食养生,依托药物以求长寿呢?思想是属于意识形态的,是复杂的,某一种思想属于哪一家不是绝对的,一刀切的,有时几种思想交融在一起。

思想有继承性,在继承过程中往往有扬弃,这对王羲之来说也同样是如此,他崇尚道家的任自然的思想,反对一死生的观点,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再说一个人的思想总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延伸,客观存在起了变化,人的思想也往往发生变化,有的人在爱情等方面受到挫折以后,出家进入佛 门,佛教思想成了他的主导思想,就是在较短时间内思想也会发生变化,或者产生激烈的变化,产生的新的思想与原有的思想相悖。

情随事迁就是 这种情况的概括表述。

杜甫在《醉时歌》中云: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

杜甫一贯奉儒守官,对照他的这一诗句判若两人,可见一 个人的思想往往自相矛盾,这不足为怪。

特别是环境突变,人的喜怒哀乐感情必然随之而突变,文人和常人莫不如是,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不同 的则是文人把一刹那感情之变化,笔之于书,流传后世;常人则把一刹那感情之变化,形之于色,事过境迁而消逝。

纵观文人作品,早期、中期及晚期 之思想,往往不一,甚而至于大起大落。

有时同一时期之作品,思想内容亦有牴牾。

人为万物之灵,思想感情,随着特定环境发生而发生,变化而变化, 消失而消失,史不绝书,有目共睹,这是人类思想变化的必然规律。

一、崇尚自然和虚静无为的审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