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王羲之评传 > 第一章 生平及其思想风貌

第一章 生平及其思想风貌

2025-04-03 08:03:02

王献之生于东晋建元二年(公元 344 年),卒于太元十一年(公元 386 年),享年四十三岁。

一说卒于太元十三年(公元 388 年),生年相同,享年四十五岁。

字子敬,官至中书令,故又称王大令,是王羲之第七子,他与 其父齐名,人称二王,父为大王,他为小王,唐代有人将他们父子俩合称为羲献。

王羲之曾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管辖江西,福建、湖北、湖南部分地 区,治所设在九江市(古称江州、浔阳),这便是王献之的出生地,大约在他八岁左右,随父迁居会稽。

一、少有美誉《晋书·王献之传》云:献之字子敬。

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怠,风流为一时之冠。

王献之在年幼之时就能镇静自若地处置突发事件,表现出非凡的才能①。

与其兄王徽之在屋内,突然房子失火,这时王徽之连鞋子也来不及穿就怆惶出逃了,而年幼的王献之却毫不慌张,神情恬然,徐呼左右扶出。

有一天夜 间卧于斋中,小偷潜入室内,盗物将尽,这时王献之不慌不忙地说:偷儿,青氈是我家旧物,可特置之。

吓得小偷鼠窜而逃。

有一次王献之与其兄王 徽之、王操之到谢安家,二兄多言俗事,而王献之不多言语,只是寒暄而已。

坐客问谢公王氏兄弟优劣,谢安曰:小者佳。

客问其故,谢安说:吉 人多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

②很显然谢安把讪于言作为一种美德看待的,因为孔子曾经这样认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③。

王献之熟读古籍,年 纪很小时便能准确地运用一些典故。

有一次他看到门生们摴蒱④,其中一方力量微弱,定会败北,他引用《左传》中的一句话说:南风不竞⑤,人们感 到十分惊奇,但又轻视他,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王献之怒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

①便拂衣而去。

二、工草隶善丹青王献之自幼受到良好的书法教育,有人说他五六岁开始学习书法,有的① 《晋书·王献之传》。

② 《晋书·王献之传》。

③ 《论语·里仁》。

④ 《资治通鉴》九三《晋记》注:晋人多好摴蒱,以五木掷之,其采有黑 犊,有雉,有卢,得卢者胜。

⑤ 《春秋传》曰:楚伐郑。

师旷曰:不害(不害怕,不可怕),吾骤歌 《南风》,南风不竟,多死 声,楚必无功。

杜预曰:歌者吹律以咏入风,南风音微,故曰不竞也。

说法不一。

① 《晋书·王献之传》。

《世说新语·德行》云:《刘尹别传》曰:‘惔字真长,沛国萧人也,汉氏之 后。

真长有雅栽,虽革门陋巷,晏如也。

历司徒左长史、侍中、丹阳尹。

为政务镇静信诚,风尘不能移也。

’认为学书之始,大约在七岁前后。

最初的老师是卫夫人和他的父亲王羲 之。

当时卫夫人年事已高,她写了一篇《大雅吟》给王献之以资鼓励。

他的这位表姑奶奶谢世后,王献之的书法就由王羲之亲授。

祖上留下的枕中秘——《笔论》,这时成了教科书。

王羲之还写了正楷《乐毅论》以作书法教材。

王献之从最基本的执笔方法学起,切实做到指实掌虚。

有一次,他父亲从背后掣其笔而不脱,感叹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王献之和几位长兄如王 凝之、王徽之、王涣之、王操之同时学习书法,后来都有成就,但王献之比他们高一筹。

王羲之是一位杰出的书法教育家。

他本人转益多师,所以他知 道研习书法不能只限于某一家,某一种书体,他对儿子的教育亦是如此。

王献之在向父亲学习时,特别注重学习张芝草书。

有人认为,王献之学习张芝书法是在王羲之死后,看来情况不是这样, 因为在王羲之还健在时,他就曾建议父亲将张芝变章草为今草的经验用于创制行草书。

如果他没有仔细研究过张芝草书,怎能向父亲提出很有见地的建 议呢!王献之与他父亲一样,学书不仅限于一门,也不是专攻一体,对名家之长兼收并蓄,在向传统、向别人学习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 格。

人们常说名师出高徒,名师教育学生不能以自己的作品为标准,而是要超过自己,创造出新的风格。

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王轰之的教育在王献之身上达到了理想效果, 项穆曾道:书至子敬尚奇之门开矣。

①据《晋书·王献之传》记载:工草隶,善丹青⋯⋯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

关于 书壁大字,虞龢《论书表》云:见北馆新泥垩壁白净,子敬取帚沾泥汁书方丈一字,观者如市⋯⋯有一好事年少,故作精白纱裓,着诣子敬;子敬便取书之,正、草诸体悉备,两袖及褾略周。

年少觉王左右 有凌夺之色,掣裓而走。

左右果逐之,及门外,斗争分裂,少年才得袖耳。

关于王献之的学书经过,他在《论书表》中有这样的记述:臣年二十四, 隐林下有飞鸟,左手持纸、右手持笔,惠臣五百七十九字。

臣未经一周,形势仿佛。

其文章不续,难以究识。

后载周,以兵寇充斥,道路修阻,乞食扬 州市上。

一老母姓沈,名光姜,惠臣一餐,无以答其意,臣于匙面上作一夜字,令便市债,近观者三,远观者二,未经数日,遂获千金。

很显然这是虚构的故事,是王献之编造出来的神话。

孝武帝司马曜要求 王献之用小楷写出他学书的经过和秘诀,当时王献之实在不愿从命,但也不敢违命,于是他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他编造的故事写出来,这样不但 可以交差,而且可以提高自己的声望和地位。

此事迷惑了不少人,连唐代书法家虞世南也信以为真,他的《劝学篇》说:羲之于山阴写《黄庭经》, 感三台神降;其子献之于会稽山见一异人,披云而下,左手持纸,右手持笔,以遗献之。

①孙过庭却根本不相信王献之遇到神仙的事,告诫人们以斯成 学,孰愈而墙,以此求学书法,会碰壁的。

王献之与他的父亲王羲之一样,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而且是一位 出色的画家,很小的时候就学习绘画,善画畜兽一类的动物,据传曾有《渥① 马宗霍辑:《书林藻鉴》卷六,卷五九,文物出版社 1984 年第 1 版。

① [宋]陈思:《书苑菁华》。

洼马图》、《画符及神》各一卷留传后世。

曾经有这么一件事,桓温,赏 使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駮牸牛,甚妙。

②中国画的山水画泼墨、泼彩就是将墨、颜色随意倾倒在宣纸上,然后根据气势和形状进行皴染、勾画,表 现出山峦、树石、沟壑、飞瀑,泼墨写意需要很高的技艺,否则一榻糊涂。

王献之将笔误落染在扇子上的墨团画成一头妙趣横生的牛,可见他的绘画功 力不同一般。

绘画讲究意在笔先,应物象形,在这里全颠倒了,成了意在笔后、应形象物了,这是一个特例罢了,一切艺术规律都是 相对的,这就是艺术辩证法。

三、婚姻与仕途子女到了一定的年龄,父母总要为他们的婚姻操心。

古今一样。

不过在 婚姻是父母之命的古代,做父母尤感责任之重大。

王献之的父亲王羲之自然也不例外,他曾有《与郗家论婚书》,书云:⋯⋯献之,字子敬,少 有清誉,善隶书,咄咄逼人。

仰与公宿旧通家,光阴相接,承公贤女,淑质直亮,确懿纯美。

敢欲使子敬为门闾之宾,故具书祖宗职讳,可否之言,进 退惟命。

①经过订婚等一番过程,王献之在他二十二岁(365 年)与表姐郗道茂正式结婚。

当时王羲之已经去世,郗道茂父亲郗昙也不在人间,在王献 之母亲的主持之下,郗道茂过门到了王家。

王献之与郗道茂从小在一起长大,可谓青梅竹马,婚姻算是美满的。

王献之的这门亲事不像他的父亲带有政治 色彩,是亲上亲。

然而在封建社会里,上层人士的婚姻总与政治纠缠在一起 的。

公元371 年,王献之与郗道茂离异,诏尚简文帝女新安公主。

新安公主 又称余姚公主、新安愍公主,名司马道福。

道茂、道福仅一字之差。

新安公主很受父亲简文帝、母亲徐贵人(徐淑媛)的宠爱,后来将她许配给桓温的 儿子桓济。

作为驸马的桓济并不安分守己,他与其兄桓熙密谋杀害叔父桓冲(桓车骑)。

桓冲累迁车骑将军,都督七州诸军事②。

桓冲生性俭素、 而谦虚爱士,言不及私,以国计为重,与谢安有将相之和,对谢多有谦让,忠言嘉谋每尽心力,胸怀博大①。

桓济谋杀叔父未遂,阴谋败露后,朝野议 论纷纷,影响很大。

桓温早有谋夺君位的野心。

所以桓济谋杀叔父,实际上是反对朝廷反对皇帝之举。

有鉴于此,桓济被流放长沙服刑苦役。

这时简文 帝决定将新安公主改嫁王献之,并拔擢王献之为中书令。

王献之在《别郗氏 妻》写道: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类之畅,方欲与姊极当年之足,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屒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邪?俯仰悲咽,实无己无已,惟当绝气 耳。

王献之与郗氏离婚以后,心情极度内疚,离别自己的妻子永不得见面, 俯仰悲咽在情理之中。

王献之与妻离异成了简文帝的驸马,后人均抱谴责态② 《晋书·王献之传》。

①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② 《世说新语·夙惠》。

①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大令集》。

度,别妻一帖,俯仰悲咽,既笃伉俪,何不为宋大夫之却湖阳乎?②意思 是说王献之为何不像宋弘拒绝湖阳公主那样呢?后汉时期,帝姐湖阳公主婚后不久,丈夫亡故。

帝劝其改嫁,公主云:宋公(弘)威仪德器,群臣莫 及。

帝曰:方且图之,公主坐在屏风后,弘被帝引见,帝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 堂。

帝对公主说事不谐也。

由于宋弘态度坚决,不肯与原来的妻子离 婚,公主改嫁于他的事,只好作罢。

原来王、郗两家关系十分亲密,王献之的几 位长兄见大舅郗愔十分恭敬有礼,常蹑履问讯,甚修舅甥之礼。

王献之与郗氏离婚后,特别是郗愔之子郗超死后,情况大不一样,见郗愔皆著高 展,仪容轻慢。

命坐,皆云‘有事不暇坐’,既去。

甚至命席便迁延辞避,郗愔对此很气愤,感慨道:使嘉宾(郗超)不死,鼠辈敢尔!郗 超有盛名而且获宠于桓温,桓温掌握实权,对于郗超的父亲谁也不敢怠慢,而今郗超已经过世,情况自然就不同了。

①王献之与新安公主结婚后,双方感情并不深厚,故引出一段与侍妾的风 流韵事。

复缠绵妾侍,发其讴吟。

王献之曾为侍妾桃叶作歌词两首,在江南广为流传。

歌词是: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

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桃叶答王献之《团扇歌》三首云:七宝画团扇,粲烂明月光。

与郎却暄暑,相忆莫相忘。

青青林中竹,可作白团扇。

动摇郎玉手,因风托方便。

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障面。

憔悴无复礼,羞与郎相见。

桃叶心中很明白,王献之与她相善,是填补感情上的空虚,亦或看重她 的美貌容颜,当她岁增憔悴时,又怎样呢?会不会像石崇对待其爱婢翾风那样,被退为房老,被主人遗弃呢?所以桃叶的答歌与翾风的《怨诗》有 相似之处,有顾影自怜的意味。

诚然,王献之与桃叶的感情与石崇有不同之处,但正如《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大令集题词》所云:中书风流,上 掩季伦(石崇),但无颜对郗姊耳。

关于王献之离婚的原因古籍很少涉及。

《中兴书》云:其离婚之故不②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大令集题词》。

① 《世说新语·简傲》、《晋书·郗超传》。

②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大令集》:我自来迎接,《艺文》为我自迎接妆。

③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大令集》:独使我殷勤,《艺文》为独使我缠绵。

可知。

后人以为王献之因门无男子(妻无生育能力)①,根据不孝有 三,无后为大的名教信条与郗氏离婚的。

笔者认为这种意见缺乏说服力。

有人说王献之与郗氏离异不是出于他的主观意愿,这也有矛盾。

《晋书》云:起家州主簿、秘书郎,转丞,以选尚新安公主。

这里用了选尚一词,尚即娶帝王之女的意思,连起来便是选娶新安公主,这里看不出有什么 强迫的迹象。

郗超死后,王献之就不愿意见大舅郗翾了,其原因是郗惜有终 焉之志。

王羲之曾说吾素自无廊庙志、不乐在京师,王献之却不同,从文 献看他从未说过这类话。

他一直在京城做官,颇顺当。

但再娶前官位都比较低,因王导、王敦早已去世,王氏家族在朝廷的地位与权势也不比以前王 与马,共天下的时代,他想进一步密切与帝室的关系,为升迁作好铺垫,以便再现昔日的辉煌。

事实也是如此,他与新安公主结婚以后就得到中书令 的官职,参与国家管理,成了掌握重要机密、决定政策的人。

所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大令集题词》说他:乌衣贵游,宠荣过盛,子敬通 婚帝胄,豪贵自喜。

然而王献之心理上也是有矛盾的,他总感到有负于结发的前妻,每当他想起此事,心里总是充满着怨恨和后悔,恨人神之道殊 兮,怨盛年之莫当。

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

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

他借书写曹植的洛神赋抒发自己对郗道茂的怀念之情。

他临终前家人为上章,道家法应首过,问其有何得失。

对曰‘不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

古代文献对于王献之的仕途,政治生涯,记载寥寥,至于政绩更没有可 靠资料。

这也许是他担任的官职多属机要,有关消息当时不能外传的缘故吧!王献之二十四岁(公元 367 年)为州主簿,相隔一年后任秘书郎,后转丞。

公元 372 年选尚新安愍公主,做了简文帝司马昱的驸马。

公元 376年,王献 之被谢安请为长史。

公元 381 年为建威将军、吴兴太守。

公元 385 年升为中书令,这可是一个拥有大权的官位,它的主要职责是掌握机要,制订政策, 发布命令。

王献之死后朝廷追赠他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以示表彰。

王献之在世时名望很高,是当时做人的楷模。

孝武帝为晋陵公主选婿时,曾将他作为参照的标准。

主婿但如刘真长、王子敬便足。

谢安也曾说:阿敬近撮王(导)、刘之标。

刘惔对自己要求很严,刘尹在郡,临终绵惙,闻阁下祠神鼓舞,正色曰:‘莫得淫祀!’外请杀车中牛祭神,真长答曰‘匠之祷久矣,勿复为烦。

’ 刘惔对人的识别很敏锐,能知人善任。

他早知桓温有野心,曾对皇帝建言:温不可使居形胜地,其位号常宜抑之。

在桓温伐蜀时,许多人认为不可 能取胜,刘惔则认为必克,结果正如他所说。

他力荐张凭,很得人心。

刘惔是王献之父辈的人物,王献之非常敬仰他,将他作为自己的榜样。

谢车骑 问谢公:‘真长性至峭,何足乃重?’答曰‘是不见耳。

阿见子敬,尚使人不能已。

’①《语林》曰:羊驎因酒醉,抚谢左军谓太傅曰:‘此家讵复 后镇西?’太傅曰‘汝阿见子敬,便沐浴为论兄辈。

’王献之有很高的声望,名重一时,连一些著名人士对他都非常敬佩,甚 至要休浴后才去见王献之,以与王献之称兄道弟而引为自豪。

①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大令集题词》。

① 《世说新语·赏誉》。

谢车骑即谢玄。

太傅即谢安,谢玄为谢安的侄儿。

四、思想风貌《晋书》说王献之风流为一时之冠。

王献之曾对谢安说:公故潇 洒,谢安回答道:身不潇洒。

君道身最得,身正自调畅。

②在东晋,名士们都是潇洒的,否则是称下上名士,在上层社会更是无立足之地。

风流、潇洒是一种思想风貌和精神品格。

追求自我价值和自我 表现,这在王献之身上充分体现出来,他蔑视礼教,率性而行,无拘无束。

王献之从会稽经过吴郡,听说那里有个名叫顾辟疆的①,有个私人名园(兼 住宅),他们素不相识,但王献之也不招呼一声,便长驱直入。

当时虽然没有像今天一样立法,有私闯民宅罪,然而总是不合情理的。

王献之游览结束 时,指手划脚,大加评论。

这时顾辟疆正在园内会见宾友,王献之却旁若无人,不加理睬。

顾辟疆以为他所见的陌生人仗势无理,胡作非为,故勃然大 怒,气愤地说:做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

②便驱其左右出门。

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著门外,怡然不屑。

可见王献之对此毫不在意,若无其事,在他看来一切礼俗都是不必要的。

王献之清高整峻,不交非类。

有一次他到谢安家中,当时才华出众的习凿齿正巧也在坐③,按照当时的礼貌应当与习凿齿并榻,王献之徒倚不坐,公 引之与习对榻。

其原因是习凿齿出身寒士,又有足疾,故不与习井榻。

事后胡儿④曰:子敬实自清立,但为人尔,多矜咳,殊足损其自然。

①后来刘 谦之在《晋纪》中云:王献之性甚整峻,不交非类。

王献之率真任性,肆意直言。

他曾对王孝伯说:羊叔子自复佳耳,然亦何与人事?故不如台 上妓。

②羊祜(221—278),字叔子,西晋大臣,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

魏末任相国从事中郎,参与司马昭的机密,晋武帝曾与他筹划灭 吴。

他文武双全,以清德称,人称羊公。

临终时举杜预自代。

他死后南州人闻公丧,号哭罢市。

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众人见碑落泪,杜预 命名此碑为堕泪碑。

因祜与户是同音,荆州人唯恐对羊祜不敬,将户称之为门,将户曹改为辞曹。

有人认为王献之对羊祜的不满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因 为羊祜是蔡邕的外孙,即蔡文姬的姨侄,他对王献之的从祖王衍、王戎信口雌黄,不结合实际的空谈,非常反感,尝抑而制之。

所以王衍、王戎对羊祜 多诋毁,王献之受其影响,故有放诞之言。

笔者认为主要是思想观点方面的分歧。

清谈也可称空谈,是魏晋风流的主要特征,羊祜反对空谈,说明羊祜 的观点与风流为一时之冠的王献之观点相左。

他们两人虽然生活在不同② 《世说新语·赏誉》。

① 《世说新语·简傲》引《顾氏谱》曰辟疆,吴郡人,历郡功曹,平北参军。

② 伧耳:骂人的话,犹言伧夫,鄙夫,伧俗之人。

③ 《世说新语·言语》:习凿齿,字彦威,襄阳人。

少以文称,善尺牍,桓温在荆州,辟为从事。

历治 中、别驾,迁荣阳太守,④ 谢朗,小字胡儿,谢安的侄儿。

① 《世说新语·忿狷》。

② 《世说新语·言语》。

时代,但王献之也对羊祜不屑一顾,很轻视。

王献之在人际交往中,从不顾忌礼俗,情面,没有丝毫的虚伪和矫饰,一切唯求其真。

太元二年(公元 378 年)新建造的太极殿落成,谢安想请王 献之题榜,但难以直言,因为当时题榜并不像今天是一件很高雅、很荣耀的事,可能晋人将此看成是工匠之役,鄙俗的行为。

所以谢安便转弯抹角用拭探的口 气说:魏时陵云殿榜未题,而匠者误钉之,不可下,乃使韦仲将悬凳书之。

比讫,须鬓尽白,裁余气息。

还语子弟,宜绝此法。

①王献之已知谢安用意, 便严肃地说:仲将,魏之大臣,宁有此事!使其若此,有以知魏德之不长。

谢安再不勉强他了。

谢安与王献之父亲是同辈人,私交也很深,他没有因王献之不题榜而发怒、记恨。

不过在那种时刻会使任何人感到难堪的。

谢安是一位善解人意、 会灵活处理尴尬局面的人,他把活题一转,问:君书何如君家尊?王献之答道:故当不同。

谢安曰:外论不尔。

答道:人那得知。

孙 过庭在《书谱》中道: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

②安云:物论殊不尔。

子敬又答:时人那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 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

据《晋书》记载,王献之并没有说:故当胜。

退一步说王献之就是 说了他的书法胜过他父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没有什么可指责的。

当时对王献之书法评价很高,故当胜也并非徒语,夜郎自大。

谢灵运曾经说过:公(王献之)当胜右军。

李嗣真在《书品后》也曾同意这种说法。

这都 是学术上的事,问题不在于故当不同变成故当胜,关键是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

是《孝经》中的一段话,孙过庭用 此来说明王献之大逆不道。

这实在是硬装斧头柄,牵强捏造,艺术上的高下与孝敬父母有何相干!难怪包世臣在《艺舟双揖》中愤慨地说:姿意 污蔑,是不可以下辨。

无论在历史上或在现实社会里,儿子胜过父亲比比皆是,而且在宏观整 体上看是一个规律,否则就下会有社会的进步。

孙过庭将王献之说故当胜之类的话与《孝经》的道德伦理标准相联系,指责王献之对父亲的不孝,这 是不公正的,理应受到批评与遣责。

题榜这一事件说明了两点:献之于书颇自矜重,①这是其一,其二是谢安很赏识王献之的书法。

然而,南朝宋泰始年间书法家虞龢在《论书表》中记述了谢安批退王献 之佳书的故事。

王僧虔也曾说过,谢安得子敬书有时裂作校纸。

虞、王① 《晋书·王献之传》:太元中,新起太极殿,安欲使献之题榜,以为万代宝,而难言之,试谓曰:‘魏时陵云殿榜未题,而匠者误钉之,不可下,乃使韦仲将悬凳书之。

比讫,须鬓尽白,裁余气息。

还语子弟,宜绝此法。

’献之知揣其旨,正色曰:‘仲将,魏之大臣,宁有此事?使其若此,有以知魏簿之不长。

’ 安遂不之逼。

② 虞龢《论书表》与孙过庭《书谱》有相似文句。

① 马宗霍辑:《书林藻鉴·书林记事》,文物出版社 1984 年第 1 版。

两人离东晋时间不长,况者王僧虔的曾祖父王洽是王羲之的堂兄弟,王僧虔 与王献之出于一个士族,两人所说是比较可信的。

这与《晋书·王献之传》谢安请王献之题榜不是有矛盾吗?既然谢安看不上王献之的书法,为何又要 请他题榜?反过来请王献之题榜为何又要批退王献之佳书,有时还将王献之的作品裂作校纸呢?《晋书》作者房玄龄,是与唐太宗同时代的人,唐太宗贬低王献之,如 果没有足够的依据《晋书》是不会如此记述的。

其实上述两件事迹并不矛盾,谢安有时轻视王献之的信札,那是草书,而不是全面否定王献之书法。

而他 所欣赏王献之的书体,是真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这是不足为奇的。

王献之对于谢安的要求也不是一概拒绝的,据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记事》记述①:谢奉起庙,悉用棐材。

羲之取棐书之满床,奉收一大篑。

子敬后往,谢为说右军书甚 佳,而密已削作数十棐板,请子敬书之,亦甚合,奉并珍录。

王献之刚正仗义,从下随波逐流,事事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他能从总体 上正确公正地评价一个人的功过。

谢安死后,王廙得知这一消息,对王献之说:欲哭谢公。

王献之十分赞赏地说:所望于法护。

②谢安死后,朝 廷在赠礼问题上发生意见分歧,多有争议。

唯有王献之,徐逸力排众议,表彰申述谢安的忠勋,王献之上疏云:故太傅臣安,少振玄风,道誉洋溢。

弱冠遐栖,则契齐箕皓;应运释褐,而王猷允塞。

及至载宣威灵,强滑消殄。

功勋既融,投韨高让。

且服事先帝,眷隆布衣。

陛下践咋,阳秋尚富,尽心竭智以辅圣明。

考其潜跃始终,事情谴绻,实大晋之俊辅,义笃于曩臣矣。

伏惟陛下留心宗臣,澄神于省察。

由于王献之据理力争,孝武帝终于给这位宰相加殊礼。

服药是东晋名士的一大特征,不少人受到毒害而至死不悟。

王 献之对服寒食散、礜石,有较清醒的认识。

黄伯思《东观余论》在评王献之书一节中曰:《静息帖》云:礜石深是可疑事,兄熹患散辄发 痈。

’散者,寒食散之类。

散中盖用礜石,是性极热有毒,故云深可疑也。

刘表在荆州,与王粲登障山,见一冈不生百草,粲曰:‘此必古冢,其人在 世服生礜石,热蒸出外,故草木焦灭。

’凿看果墓,礜石满茔。

又今洛水冬月不冰,古人谓之温洛,下亦有礜石。

今取此石置瓮水中,水亦不冰。

又鹳伏卵以助暖气。

其烈酷如此,固不宜饵服。

于敬之语实然。

②① 文物出版社 1984 年版。

② 《世说新语·伤逝》:法护,珣小字。

① 《晋书·王羲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