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王羲之评传 > 第三章 二王书法比较及影响

第三章 二王书法比较及影响

2025-04-03 08:03:02

一、二王书法比较王献之与其父亲王羲之都是中国书法史上伟大的书法家,孙过庭在《书 谱》卷首就这样说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古往今来,许多评论家在评述王羲之时联系王献之,在评述王献之时联系王羲之,将他们父子的书法相互对比,不少人用自己的审美标准进行评鉴,往往扬此抑彼,见仁见智,褒贬下一。

唐太宗李世民认为王羲之的书法尽 善尽美,,而将王献之的书法说得简直是一败涂地,此事前面已论及,毋庸 赘述。

有人认为王献之不及王羲之。

李唐后主说:子敬俱得右军之体而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

南朝齐王僧虔(王洽的重孙)曾说:献之远不及乃父,而媚趣过之。

有人认为就某一书体来说王献之超过了王羲之,发展了王羲之的书法艺 术。

唐代李嗣真在《书后品》中道:子敬草书逸气过父,如丹穴风舞,清泉龙跃,倏忽变化,莫知所自,或跳海移山,翻 波簸岳。

虞龢在《论书表》中说:始学父书,正体乃不相似,至于绝笔章草,殊相拟类,笔迹流怿,宛转妍媚,乃欲过 之。

有人认为王献之与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各有特色,更有人认为他们两人 在书法史并驾齐驱。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子敬已下, 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岂独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悬隔者也。

张怀瓘对王羲之和王献之书法的不同艺术特色这样说:若逸气纵横,则羲谢于献;若簪据礼乐,则献不继羲。

又云: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独绝也②。

黄山谷说:余尝以右军父子草书比之文章,右军似左氏,大令似庄周也。

由晋以来,难得脱然都无风尘气似二王者。

③黄伯思在《东观余论》中说:羲之诸子,皆得家范,而大令之书特 知名。

而逸少方驾者,盖能本父之书意,所循者大故也。

明丰坊《书诀》说:右军用笔内棍,正锋居多,故法度森严而入神;子敬用笔外拓,侧锋居半,故精神散 朗而入妙。

沈尹默认为,羲之如金,沉着含蓄,即内擫笔法;献之如玉, 即外拓笔法。

他认为内撅如锥画沙,收敛意多,是古隶笔法;外拓如屋漏痕,豪放、飘逸,古质而今妍,是今草笔法。

王献之、王羲之有不少相同之处,最主要、最明显一点是与东晋其他名 士一样,清真超逸,神姿高彻,出尘脱俗,率性而行,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

一言以蔽之,潇洒。

现代作家王蒙说:潇洒也是一种心态,一种精 神,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豁达,是一副饱经沧桑而又自得其乐的欢愉⋯⋯潇洒也是一种风度,一种胸襟,一种大度,一种精神的解放,一种从必然王国 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①王献之、王羲之怀着这种心态、精神、风度去进行书法创作,必然会冲 破成规的束缚,不拘于法,使其书法作品呈现出一种潇洒之美。

王献之的书法乃是于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

王世贞曾说:大令书神情散朗,姿态超逸,有御风餮霞之气,令人作天际真人想。

① 这是人格与书格的统一,风格即人也是这个意思。

潇洒风流是二王思想面貌的写照,也是他们书法的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元、明时代很多人效法。

王世贞在《艺苑危言·附录》中评论赵盂頫的某些作品 时说:尤遒媚潇散,有王会稽父子风。

我们还可以从美学的视角,审视一下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

美分秀美 和壮美,也就是古代所说的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

三羲之、工献之的书法,都传于秀美一路,古代用媚进行品评概括。

王澍在他的《虚舟题跋·文 征明隶书千字文》中道:羲之书《兰亭》,破坏秦汉浑古风格,为后世妍媚者开前路。

① [唐]张怀瓘:《书议》。

② [唐]张怀瓘:《书议》。

③ [宋]黄庭坚:《山谷题跋》。

① 王蒙《风格散记》,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第 1 版,第 1 页。

① [明] 王世贞:《艺苑危言·附录·淳化阁帖十跋》。

对于王献之来说,其书法艺术在媚这一点上有所发展和前进。

羊欣 在《采古来能书人名》评论王献之书法时云: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

道家扬柔抑刚,崇尚阴柔之美,东晋时代大多数名士、学人信仰道教, 所以媚是很高的审美评价。

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评论丘迟诗风时,有点缀映媚之语,媚,显然是褒意。

就在这时代的张怀瓘却说:逸 少草有女郎才,无丈夫气,不足贵也。

后来有人将媚与媚俗、媚世、献媚引伸联系,甚至相提并论,媚便含有贬义了。

其实没有 阴柔的秀美也无所谓阳刚的壮美,它们是相反相成的统一体,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美都不可缺少。

对于壮美、秀美在个人爱好上人们有权选择,但厚此 薄彼,进行褒贬、扬抑,不是正确之举,清钱泳在《履园丛话·书学》中说:一人之身,情致蕴于内,姿媚见乎外,不可无也。

作书亦然,古人之书,原无所谓姿媚者。

自右军一开风气,遂至姿媚横生,为后世行草祖法。

今人有谓姿媚为大病者,非也。

姿媚、媚趣是一个美学概念,原有特定的含意,应该正名。

以媚称著的二王书法将世代相传,流芳千载,使人们得到轻松愉快的美的 享受。

王氏父子自小都是出生在显贵豪门之家,生活环境优裕,受过良好的书 法教育,有趣的是他们年幼时都们于言。

二王相比,毕竟各自的境遇、经历不同(例如王羲之仕途多舛,而王献之仕途通达),他们的艺术风格、 特色以及他们的书法给人的艺术感觉也不尽相同,结形取态也有差别。

在这方面评述不少,现分列如下。

王羲之 王献之 龙跃天门,虎卧凤阁。

惊风拨树,大力移山。

刚健中正,流美而静。

刚用柔显,华因实增。

簪据礼乐。

逸气纵横。

清韵为主,奔放次之。

奔放为主,清韵次之。

字以骨势胜。

字以媚趣胜。

笔画略短。

笔画偏长。

用笔内擫,收敛为主。

用笔外拓,放纵为主。

藏锋为多,节奏舒缓。

露锋较多,节奏较峭急。

就总体而言,书法家的艺术水准有高下之分,在一般情况下区分起来并 不困难,但有时候对某些作品来说就很难裁决。

展览筛选书画作品,最初很容易在众多的作品中剔除一些相形见绌的作品,但后来再分优劣就困难了, 有人认为这件作品是上品,有的则发表不同看法,究其原因是有些作品在一 个层次上。

王献之与王羲之的书法,他们的艺术水平都比较高,几乎是在一个层次 上。

一定要准确地分出他们的高下来,笔者认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他们各有特色,各人有各人的风格,各人有各人的成就、贡献。

有些评论家(包括 书法家)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喜好以及出于某种需要所下的结论含有不少主观因素。

正因这样,有些评述不尽相同,有不少是截然相反的结论,这也不足为怪。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不等于说王献之、王羲之在任何方面都是等量齐观的。

就现有材料看,王羲之在文化史上的贡献与影响要比王献之大,王羲之 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王献之在知名度方面也不如王羲之。

比世皆高尚于敬⋯⋯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钟繇)、于逸少亦然。

有人根据陶弘景上述的一段后断言:如果不是唐大宗为大王宣扬,并极力践踏小王,书圣的桂冠早已旁落小王了⋯⋯这种论点是值得商榷的。

笔者认为书圣的桂冠戴在王羲之头上是名副其实的,毫不过誉。

的确,王献之应 该恢复其历史地位,但没有必要矫枉过正。

王羲之获得书圣盛誉是历史的公正回报,并非唐太宗宣扬的结果。

张怀瓘在列出崔缓至王献之十九人后, 说:在千百年间得其妙者,不越此十余人。

各能声飞万里,荣耀百代,惟逸少笔迹道润,独擅一家之美,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王羲之现存的作品 已很有限了,就从这些不多的作品综合分析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看,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几乎也是后无来者。

二、二王书法之影响 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贡献巨大,影响深远。

东晋以前的楷书带有涉重的隶意,王羲之摒弃了楷书的隶意,创造了楷书的新的体段。

我们见到的《黄庭经》、《乐毅论》、《曹娥碑》、《东方 朔画像赞》等楷书与今天的楷书在形态上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王羲之为楷书的嬗变作出了划时代贡献。

王羲之创造的新体行书,历来被视为行书的法典。

《兰亭序》被称 为天下第一行书、纯正典雅的行书规范,成为人们学习的起点和目 标。

王羲之在扬弃章草和张芝今草的基础上,创造了新型的今草,形质虽不 连属,但神采贯通。

虞龢在《论书表》中道:洎乎汉魏,钟张擅美,晋未二王称英。

张 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被称为古今特绝的四贤。

王献之极能小真书,楷书劲直疏秀。

行草书,优游神骏。

他创造的破体,一笔书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王羲之善草、隶、八分、飞白、章、行。

备精诸体,自成一家之法。

①王献之隶(楷)、行、草、章草、飞白五体俱入神,八分入能。

②他们 博精诸体,成就斐然,发展全面。

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以其极高的艺术品位使人们为之析服。

右军书法万代所宗,③千百年来被人们作为范本,心摹手遁,争相临摹、仿效,可以毫不夸张他说,中国历代书法家,几 乎无一不从他们的书法艺术中汲取营养,所以说二王为发展中国书法艺术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① 马字霍辑:《书林藻鉴》引《别传》文。

② 「唐]张怀瓘《书断》。

《晋书·王羲之传》称:工草隶。

③ 《书林藻鉴》引崔希仲语。

由于王羲之、王献之精于各种书体,特别是楷书、行书单字意识极强, 非常讲究单字的形体美、结构美。

在文字使用的过程中自然形成了一种体系、权威,使汉字的字形、体态得到相对的稳定,为汉字的规范作出了贡献。

他 们创造的新体快速流便,易于普及,这对积累和传播文化知识,推动社会进步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王羲之的一些书法理论,不少人认为是伪托,不可信,笔者在《关于王 羲之的书论》一章中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这里不再重复,但有必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名人名篇中,引用右军之语一般都认为是真实的。

例如:倾寻 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存。

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张草犹当雁行。

①子敬飞白大有意。

②书弱纸,强笔;强纸,弱笔⋯⋯③游丝断而能续,皆契以天真,同于轮扁。

④每作一点画,皆悬管掉之, 令其锋开,自然劲健矣。

⑤上述大家承认的这些言论,其价值作用不可低估。

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在日本、朝鲜、越南以及东南亚各国被视为正宗的中国传统艺术加以学习与传播。

王羲之的《丧乱帖》、《二谢帖》、《得示 帖》早在中唐时代就传人日本,一说是鉴真和尚东渡时带去的。

天宝元年(公元 742 年)鉴真接受日本僧荣叡、普照大师的请求,毅然 发愿东渡日本。

前五次都失败了,第六次终于在天宝十二年(公元 753 年)和他的弟子一起东渡成功,到达日本。

日本真人元开所撰的《唐大和上东征传》,详细记载了鉴真带到日本的 物品,其中有王右军真迹行书一帖、小王真迹三帖。

日本早期著名女书法家安宿媛(光明皇后)曾经认真临写过王羲之的《乐毅论》,其笔力遒健, 被誉为日本第一小楷。

日本平安朝初期,僧人最澄来唐学禅、学法,他的字脱胎于唐代的《怀仁集王圣教序》,是日本三笔之前第一流书法家。

所谓三笔是指空海、桔逸势和嵯峨天皇,他们是奈良时期派到唐朝留学的,他们学习研究中国书法很有成绩。

据说唐宪宗曾命空海补写过宫廷屏风 上的王羲之法书缺字。

嵯峨天皇的字严整浑厚,是学欧阳询的,而欧阳询又是学王羲之的。

代入之,嵯峨是王羲之书法在日本的又一传人。

唐亡以后,从日本崛起的三迹书怯可以看出王羲之书法仍香烟不断。

所谓三迹,是对小野道风、藤原佐理、滕原行成三位书法家的誉称。

道风学王羲之书法很有成就,号称羲之再世。

佐理学王羲之书法与日本民 族书法结合起来,其作品益臻完美,被誉为当代第一名家。

日本人把三迹归纳为:道风得羲之骨、佐理得羲之皮、行成得羲之肉。

在一段很长的时期里,日本书坛许多书法家醉心于王羲 之的书法。

王羲之的书法对日本书法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

① 虞稣:《论书表》,孙过庭《书谱》也引过,文字大同小异。

② 虞稣:《论书表》,孙过庭《书谱》也引过,文字大同小异。

③ [唐]虞世南:《笔髓论》,传为王羲之《书论》。

④ [唐]虞世南:《笔髓论》,传为王羲之《用笔赋》。

⑤ 传为王羲之《书论》,《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均有类似言论。

附 录王羲之·王献之年表西晋惠帝太安二年(303 年) 王羲之一岁此年仍处于八王之乱中,河间王乂、成都王颖举兵讨太尉、长沙王义。

惠帝逃出洛阳。

陆机、陆云为成都工颖所杀,陆机有《平复帖》传世。

王羲之生于此年,有陶弘景《真诰·注》、尚杲《瀑布山展墓记》、张 怀瓘《书断》为证。

惠帝永安元年(304 年) 王羲之二岁 匈奴人刘渊称大单于, 建汉国,称汉王。

李雄称成都王。

惠帝永兴二年(305 年) 王羲之三岁王羲之父上旷,原为丹阳太守(治所在南京),在此年十二月 右将军陈 敏反晋攻秣陵时,弃官而逃。

永兴三年(306 年) 王羲之四岁 东海王越入洛阳先后杀七王,历时十六年的八王之乱结束。

十一月惠帝被毒杀,司马炽即位,为怀帝。

王雄称帝,国号大成。

怀帝永嘉元年(307 年) 王羲之五岁 王旷首建过江之策。

王导携钟繇《尚书宣示表》过江,后传羲之。

永嘉二年(308 年) 王羲之六岁刘渊称汉帝,以蒲于(今山西隰县)为都。

永嘉三年(309 年) 王羲之七岁王羲之父淮南内史王旷、将军施融、曹超与刘聪交战,超、融阵亡,而 告失败。

从此上旷行踪、史无记载,后人有多种猜测。

王羲之此年开始学习书法,卫铄为启蒙老师。

永嘉四年(310 年) 王羲之八岁 王敦奔建邺琅邪王睿处。

睿任其为安东军谘祭酒。

汉刘渊卒,于刘和继位,刘聪杀刘和,自立为帝。

永嘉五年(311 年)王羲之九岁六月汉刘曜等陷洛阳,俘怀帝并将其押迁平阳,杀晋官,掘诸陵。

中原十族南迁,十二月镇军长史周■投奔琅邪王睿,并见王导。

永嘉六年(312 年)王羲之十岁 过江士族名流王导、周■等于新亭饮宴。

王羲之伯父王庾为鄱阳内史。

永嘉七年(313 年) 王羲之十一岁晋怀帝被汉刘聪杀害。

太子司马邺在长安继位,为■帝。

任琅邪王睿为 左丞相。

为避司马邺之讳,八月改建邺为建康。

憨帝建兴二年(314 年) 王羲之十二岁传王羲之发现父亲枕中《笔论》,书大进。

卫夫人说:此儿必见用笔 决也,妾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

建兴三年(315 年) 王羲之十三岁年十三,尝谒周颌,■察而异之。

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先割啖 羲之,由是始知名。

(《晋书·王羲之传》)建兴四年(316 年) 王羲之十四岁 十一月刘曜进兵关中,陷长安,愍帝降,被解押至平阳,西晋灭亡。

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 年) 王羲之十五岁三月司马睿在建康即晋王位,改元建武,史称东晋。

十二月愍帝被刘聪所杀。

建武二年(318 年) 王羲之十六岁 三月晋王睿称帝,为元帝,改元大兴。

王羲之以伯父王廖为师学习书画。

大兴二年(319 年) 王羲之十七岁 六月,汉上刘曜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

冬,石勒称大将军。

赵王(史称后赵)。

大兴三年(320 年) 王羲之十八岁 祖逖胜后赵兵,收复雍丘(今河北杞县),黄河以南归晋。

谢安、孙绰,郗昙、司马里生于此年。

大兴四年(321 年) 王羲之十九岁 祖逖因北伐无望,忧郁病发,卒于雍州。

永昌元年(322 年) 王羲之二十岁正月王敦举兵于南昌,东进建康,王导率宗族二十余人,每旦诣台待罪。

王敦攻入石头城杀周■、戴渊、刁协,刘隗投奔后赵。

元帝卒,太于绍继位,为明帝。

王导辅政。

王■卒。

明帝太宁元年(323 年) 王羲之二十一岁王导为司徒,郗鉴为尚书令。

郗鉴向王导求婿,王导令前来的门生任选,当时正坦腹东厢的王羲之被选中。

太宁二年(324 年) 王羲之二十二岁 六月工敦再次反晋,王导、郗鉴等讨敦。

七月王敦病逝。

其官兵溃散。

太宁三年(325 年) 王羲之二十三岁 明帝卒,五岁太子衍继位,为成帝。

庾氏太后(庾亮妹)临朝。

王导、庾亮辅政。

王羲之起家秘书郎在此年前后。

成帝咸和元年(326 年) 王羲之二十四岁《晋书》本传云:在郡两年而苏峻作逆。

苏峻作逆在咸和二 年十一月,七推该是此年。

咸和二年(327 年) 王羲之二十五岁 十一月苏峻、祖约以讨庾亮为名反晋。

十二月徙封琅邪王昱为会稽王。

咸和三年(328 年) 王羲之二十六岁 王羲之为会稽王(昱)友。

二月苏峻陷建康。

五月苏峻迁帝于石头城。

陶侃、温峤、庾亮 等讨伐苏峻。

九月苏峻战死。

咸和四年(329 年) 王羲之二十六岁诸军破石头城,杀苏峻弟苏逸。

祖约奔石勒。

石勒取长安,前赵灭亡。

咸和五年(330 年) 王羲之二十八岁 石勒称皇帝,以祖约不忠于晋为名,杀祖约。

王坦之生。

咸和六年(331 年) 王羲之二十九岁后赵兵侵犯武进、安县(今江苏太仓),被郗鉴击退。

咸和七年(332 年) 王羲之三十岁王羲之由会稽王友,改授临川太守。

晋襄阳再次为后赵兵陷。

咸和八年(333 年) 王羲之三十一岁 七月,石勒死,子弘立,石虎自为丞相。

咸和九年(334 年) 王羲之三十二岁王羲之应征西将军庾亮召请,赴武昌,任参军,累迁长史。

石虎自立为天王。

咸帝咸康元年(335 年) 王羲之三十三岁晋大旱,会稽出现人食入现象。

咸康二年(336 年) 王羲之三十四岁王羲之叔父、尚朽仆射王彬卒。

咸康三年(337 年) 王羲之三十五岁 王羲之于吴兴为官在此年前后,慕容■称燕王,史你前燕。

咸康四年(338 年) 王羲之三十六岁王导为太傅,后为丞相,郗鉴为太尉,庾亮为司空。

庾亮与郗鉴笺,起兵废王导,郗鉴反对,事未成。

咸康五年(339 年) 王羲之三十六岁七月王导卒。

八月郗鉴卒。

咸康六年(340 年) 王羲之三十八岁正月,庾亮卒。

庾亮临终前上疏称羲之清贵有鉴裁。

迁宁远将军、江 州刺史。

咸康七年(341 年) 王羲之三十九岁 王羲之卸任江州刺史,由王允之接任。

王羲之《敬伦帖》书于此年。

王羲之从兄三彬之子王兴之《王兴之墓忐》书于此年,此墓志1965 年 1 月于南京出土,井引发了关于《兰亭序》真伪的笔战。

咸康八年(342 年)王羲之四十岁 成帝卒,康帝继位。

瘐冰、司马昱辅政。

王羲之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 就。

王允之卒。

康帝建元元年(343 年) 王羲之四十一岁 七月庾翼(稚恭)准备北伐。

王羲之有《稚恭进镇帖》,赞赏庾翼北伐主张。

帖称:伏想朝廷清和,稚恭遂进镇,东西齐举,想克定有期。

建元二年(344 年) 王羲之四十二岁王献之一岁康帝卒,子聃继位,是为穆帝,年仅两岁,褚太后临朝称制。

庾冰卒。

王献之生。

穆帝永和元年(345 年〕 王羲之四十三岁王献之二岁庾翼卒。

《颜谦妇刘氏墓志》刻于此年。

永和二年(346 年)王羲之四十四岁王献之三岁 会稽王昱辅政,殷浩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桓温出兵攻蜀。

王羲之与谢安(有人认为是谢尚)并登冶城,有一段著名的对 话。

永和三年(347 年)王羲之四十五岁王献之四岁 桓温攻克成都,李势降,成汉亡。

周抚留为益州刺史。

会稽王昱为抗衡桓温引殷浩参朝政。

王羲之为护军将军。

《答殷浩书》、《严君平帖》。

《谯周有孙 帖》书于此年。

永和四年(348 年)王羲之四十六岁王献之五岁桓温加征西大将军。

《王兴之妇墓志》即《王兴之墓志》的另一面刻于此年。

永和五年(349 年) 王羲之四十七岁王献之六岁有人认为王羲之与谢安共登冶城在此年。

后赵石虎称帝。

卫夫人卒,享年七十八岁。

王羲之《司州供给帖》、《司州疾笃帖》、《太常司州帖》书于此年。

永和六年(350 年)王羲之四十八岁王献之七岁王羲之苦求于出守宣城郡,未获朝廷准许。

永和七年(351 年) 王羲之四干九岁王献之八岁王羲之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下献之从父学习书怯,王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叹曰:此 儿后当复有大名。

王羲之《辞郡帖》、《恭命帖》、《此郡帖》等书于此年前后。

永和八年(352 年) 王羲之五十岁王献之九岁王羲之劝阻殷浩北伐,未能奏效。

有《与会稽王笺》、《遗殷浩书》。

王羲之引孙绰为右军长史。

王羲之认为自己在书法上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

王献之观门生■蒲,曰:南风不竞。

永和九年(353 年)王羲之五十一岁王献之十岁 殷浩不听王羲之劝告再次北伐,结果大败。

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郗昙、王献之等四十一人,于山阴之兰亭修祓禊,大家饮酒赋诗。

王羲之为诗集作序,这就是著 名的《兰亭序》(亦称《临河序》)。

永和十年(354 年)王羲之五十二岁王献之十一岁 东土饥荒,王羲之开仓赈贷并致书谢尚。

王述力扬州刺史。

王羲之轻视王述,耻为其下,遣使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

行人失辞,人为时贤所笑。

王羲 之书《运民帖》。

桓温以殷浩失败为由,上疏废浩为庶人。

恒温独揽大权。

永和十一年(355 年) 王羲之五十三岁王献之十二岁王羲之称病去郡,三月告誓于父母墓前。

从此归隐,尽山水之游,■钓 为娱。

与周抚《今在田里帖》、《来禽帖》、《吾前东帖》等,书于此年前后。

永和十二年(356 年) 王羲之五十四岁王献之十三岁七月桓温自江陵北伐,八月收复洛阳,修复诸陵。

王羲之书有《旧京帖》、《丧乱帖》、《破羌帖》等。

升平元年(357 年) 王羲之五十五岁王献之十四岁王羲之辞官后,与道士许迈交往甚密,共修服食,采药不远千里,游名 山,泛沧海。

王羲之书《旦夕帖》在此年。

谢尚卒。

王修卒。

钟繇《宣示表》随葬。

升平二年(358 年) 王羲之五十六岁王献之十五岁 王献之劝其父王羲之改体。

晋会稽王昱任谢万为西中郎将、豫州刺史,都督、豫、冀、并四州诸军事,王羲之书《与桓温笺》,《昨得熙书帖》、《贤室委顿帖》、《群从凋 落将尽帖》等。

王羲之《与桓温笺》指出谢万无军事才能,不堪重用。

后又致书谢万, 劝其与士卒同甘共苦,谢万未纳。

升平三年(359 年) 王羲之五十七岁王献之十六岁 谢万、郗昙攻燕,大败,谢万致书王羲之云:惭负宿愿。

王 羲之答书:此禹汤之诫。

升平四年(360 年) 王羲之五十八岁王献之十七岁 谢安从兄谢尚逝世,弟谢万破废。

谢安为谢氏家族始出仕,官 为桓温征西司马 。

王羲之《谢司马帖》书于此年。

升平五年(361 年) 王羲之五十九岁王献之十八岁 穆帝卒,成帝长子丕继位,为哀帝。

王羲之致周抚《登汶岭帖》、《年垂百顺帖》书于此年。

王羲之卒。

朝廷赠金紫光禄大夫,诸子遵父嘱不受。

东晋哀帝隆和元年(362 年) 王献之十九岁 二月燕派吕护攻洛阳,桓温派兵前救。

七月吕护阵亡,燕退兵。

哀帝兴宁元年(363 年) 王献之二十岁桓温以征西■郗超为参军。

王■为主簿。

王献之兄王徽之为桓温参军。

兴宁二年(364 年) 王献之二十一岁桓温为扬州牧。

葛洪卒。

兴宁三年(365 年) 王献之二十二岁 二月■帝卒,弟奕继位,为废帝。

王彪之为尚书仆射。

益州刺史周抚卒。

王献之与郗道茂结婚。

海西公太和元年(366 年) 王献之二十三岁著名僧人支遁(字道林)卒。

太和二年(367 年) 王献之二十四岁王献之为州主簿。

太和三年(368 年) 王献之二十五岁尚书令、卫将军王述卒 。

太和四年(369 年) 王献之二十六岁 桓温攻燕初胜,燕求救于秦,后桓温大败,秦王攻洛阳。

王献之为秘书郎,后转丞。

太和五年(370 年)王献之二十六岁 正月秦王攻入洛阳,前燕亡。

王献之弟于羊欣生。

简文帝咸安元年(371 年) 王献之二十八岁 会稽王显即位,为简文帝。

桓温杀殷涓(殷浩之子)、庾倩、庾蕴、庾柔等。

王献之与简文帝书十纸,题曰:下官此书甚合作,愿聊存之。

咸安二年(372 年) 王献之二十九岁 简文帝卒,太子曜继位,为孝武帝。

王献之选尚新安愍公主,与原配郗氏离婚。

王献之为桓温画扇,笔误落,改画乌■■牛。

王献之尝经吴郡,直驱顾辟疆名园。

孝武帝宁康元年(373 年) 王献之三十岁桓温卒。

宁康二年(374 年) 王献之三十一岁王献之《卫军帖》书于此年。

宁康三年(375 年)王献之三十二岁 五月王坦之卒,临终致书谢安,仍为国担忧。

太元元年(376 年) 王献之三十三岁 王献之被谢安请为长史。

王献之《奉对帖》书于此年。

太元二年(377) 王献之三十四岁 王彪之、孙绰、郗超皆卒于此年。

王献之《授衣帖》书于此年。

太元三年(378 年) 王献之三十五岁 七月太极殿落成,谢安请王献之题榜,遭王献之拒绝。

太元四年(379 年) 王献之三十六岁二月前秦陷襄阳,五月陷盯胎。

六月晋军收复盱眙、淮阴。

太元五年(380 年) 王献之三十七岁工肃之为膘骑府谘议。

太元六年(381 年) 王献之三十八岁王献之为建威将军、吴兴大守。

太元七年(382 年) 王献之三十九岁十月秦苻坚会众臣商讨攻晋事宜。

太元八年(383 年) 王献之四十岁八月秦苻坚率兵近百万自长安南下攻晋。

十月淝水之战,晋兵以少胜多 获大胜。

谢安临危不惧,潇洒自若,传为美谈。

太元九年(384 年〕 王献之四十一岁王献之之女王神爱生。

太元十年(385 年) 王献之四十二岁王献之为中书令。

谢安卒,对其赠礼有异议,上献之、徐邈上疏,陈述谢忠勋, 孝武帝遂加殊礼。

太元十一年(386 年) 王献之四十三岁 王献之《地黄汤帖》书于此年。

工献之卒,卒前,家人为其上章首过,问其有何得尖。

对曰:不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

王羲之家族世系简表笔阵图[晋]卫夫人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昔秦丞相斯,见周 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

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故知达其源者少,闇于理者多。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 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 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

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

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

锋 齐腰强者。

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俘津耀墨者。

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 学书字,先学执笔。

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初学光大书,不得从小。

善鉴者下写,善写者不鉴。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一从 其息而用之。

一、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陆断犀象;■、百钧弯发;■、万岁枯藤; 入、崩浪奔雷; 习、劲弯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

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 笔急者。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

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飏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然心存委 曲,每为一字,各像其形。

斯道妙矣,书道毕矣。

王羲之·王献之主要书迹目录王羲之 孔恃中帖 丧乱帖乐毅论 二谢帖 黄庭经 得示帖 东方朔画赞 妹至帖 兰亭序 大道帖 姨母帖 长风帖 初月帖 瞻近帖 上虞帖 龙保帖 寒切帖 旃罽胡桃帖 快雪时晴帖其书帖 七月帖 此事帖 都下帖 三月帖 远宦帖 雨后帖 平安帖 郗司马帖 何如帖 逸民帖 奉橘帖 丝布帖 行穰帖 积雪凝寒帖 游目帖 服食帖频有哀祸帖 知足下帖天鼠膏帖 奉告帖 朱处仁帖 鲤鱼帖七十帖 月半哀悼帖 邛竹杖帖 永兴帖 盐井帖 四月廿三日帖 旦夕帖 极寒帖 严君平帖 虞休帖 胡毋帖 建安帖 儿女帖 侍中帖 谯周帖 敬豫帖 汉时帖清和帖 诸从帖 追寻帖 成都帖 袁生帖 药草帖 知宝帖 来禽帖 适太常帖 胡桃帖 司州帖 清晏帖 里人帖 虞安占帖 想弟帖 奄至帖 重熙帖 日月如驰帖二谢帖 诸贤帖 谢光禄帖 秋中帖 月半帖 散势帖 知念帖衰老帖 皇象帖 咋得帖 远妇帖不快帖 阮生帖嘉兴帖 独坐帖 省飞白帖 黄甘帖太常帖 先生帖 得万书帖 此郡帖 多日帖 豹奴帖 舍于帖 破羌帖 择药帖 省书增感帖 昨见帖 官奴帖 雪候帖 圣教序 知远帖 兴福寺 碑遇信帖伏想清和帖 王献之运民帖八日帖 洛神赋 转佳帖 鸭头丸帖 大热帖 甘九日帖 吾唯帖 地黄汤帖 西问帖 中秋帖 中郎女帖 鹅群帖 发瘧帖 十二月帖 如常帖 送梨帖 狠毒帖相过帖 冬中帖 诸舍帖 丘令帖 永嘉帖 采菊帖 鹅还帖增慨帖 授衣帖奉别帖 不谓帖 承别帖 吴兴帖馀杭帖 先夜帖 节过帖 阿姨帖 夏节帖 阿姑帖 岁尽帖 月终帖 卫军帖兰亭宴集四十二人名单兰亭诗集作者(二十六人)与无诗者(十六人): 右将军王羲之 琅讶王友谢安 司徒左西属谢万 前余杭令孙统 左司马孙绰 中军参军孙嗣 散骑常侍郗昙颖川庾友 颖川庾蕴行参军 曹茂之 上虞令华茂 荣阳桓伟 陈郡袁峤之 王玄之 王凝之王肃之 王徽之 王涣之工彬之 王蕴之 行参军王丰之 郡功曹魏滂 镇郡司马虞说 郡五官谢绎 行参军徐丰之 徐州西平曹华会中十一人诗两篇成:王羲之 谢 安 谢 万 孙 统 孙 绰 袁峤之 王凝之 王肃之 工徽之 王彬之 王丰之十五人诗一篇成:孙嗣 郗昙 庾友 庾蕴 曹茂之华茂 桓伟 王玄之 王涣之 王蕴之徐丰之 魏滂 虞说 谢绎 曹华十六人诗不成各饮酒三觥:前余杭令谢藤 侍郎谢瑰 行参军邱旄 府主簿任凝 王献之 行参军杨模 府主簿后绵 任城吕系 参军孔盛 参军馏密 府功曹劳夷 前长岑令华耆 镇国大将军卞迪任城吕本 彭城曹湮 山阴令虞谷(四十二人名单录自清人韩炼《兰亭集》目录):关于《兰亭序》真伪的笔战一书法史疑案又起争议《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临河序》、《楔序》、《禊帖》,是我国书法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书法帖。

相传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3 月 3 日,名书法家王羲之与当时名士四十一人会于会稽山 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作诗,并由王羲之作序。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

法帖相传之本,共有二十八行,三 百二十四字。

《兰亭序帖》自被唐太宗李世民断定为王羲之的真迹,经过历代帝工重臣竭力推崇和士大夫的宣扬,被视作不可侵犯的神物。

但是, 历史上仍然不断有人提出疑议,谈论它的真伪。

清代学者李文田就曾指出,《兰亭序》是王羲之的真迹,不仅从书法上说来有问题,就是从文章上来讲 也有问题。

郭沫若经过考证,于 1965 年 5 月撰写了一篇文章:《由王谢墓志的出土 论到兰亭序的真伪》。

文章认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部文字,兴感无端,不符合工羹之的性格和思想感情,是在《临河序》的基础上加以删改、移 易、扩大而成的(半真半假)的作品;它的书体也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同,认为是隋唐人所伪托的赝品。

一—他在稍后几年写的《新疆新出 土的晋人写本(三国志)残卷》一文中,回顾这次讨论,概括地重述了他的看法:《兰亭序帖》虽伪,并不贬低它的价值,只是它不是王右军所书而 已。

不仅字迹不是王右军所书,序文的后半段也不是王右军所作;这样说也并不贬低王右军的价值。

一定要坚持《兰亭序》文的后半段绝非伪作,那倒 是有损于王右军的。

1965 年 6 月,郭沫若这篇《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在《光明日报》(6 月 10 日至 11 日)和《文物》杂志(第 6 期)同时发表。

当时南京市文史馆馆员高二适看了,不同意此文的观点,写了一篇《<兰亭> 的真伪驳议》,与郭沫若辩论。

文中阐述了自己的理由,还在多处讲到窃以大宗之玄鉴,欧阳信本之精模。

当时尚复有何《兰亭》真伪之可言。

高 的文稿写成后,曾先寄给章士钊看过。

经过章氏指点,加以修改后,又于 7 月 14日寄给章士钊,请他推荐给毛泽东评鉴,希能得以公表。

7 月 16 日,章士钊写信给毛泽东。

他在信中介绍了高二适的简况,同时 推荐高文,希望能够发表。

章士刽在信中写道:润公主席座右。

兹有读者江南高生二适,巍然一硕书也(按硕书字出《柳集》)。

专攻章草,颇有发明,自作草亦见功力,兴酣时并窥得我公笔意,想公将自浏览而喜。

此钊三十年前论文小友,入此岁来已白发盈颠、年逾甲子矣。

然犹笃志不渝,可望大就。

乃者郭沫若同志主帖学革命,该生翼翼著文驳之。

铡两度细核,觉论据都有来历,非同随言涂抹。

郭公扛此大旗,想乐得天下劲敌而周旋之。

(此论学也,百花齐放,知者皆应有言,郭公雅怀,定会体会国家政策。

)文中亦涉及康生同志,惺惺相惜,此于章草内为同道。

该生来书,欲得我公评鉴,得公表,自承报国之具在此,其望虽奢,求却非妄。

鄙意此人民政权下文治昌明之效,刽乃敢冒严威,遽行推荐。

我公弘奖为怀,惟(望)酌量赐于处 理,感逾身受。

耑此藉叩政绥章士钊 谨状该生致刽书附呈,不须赐还。

七月十六日毛泽东看过高二适的文章和信以及章士钊的来信,7 月 18 日曾复信给章 士刽说:各信及《指要》下部,都己收到,已经读过一遍,还想读一遍。

上部也还想再读一遍。

另有友人也想读。

大问题是唯物史观问题,即主要是 阶级斗争问题。

但此事不能求之于世界观已经固定之老先生们,故不必改动。

嗣后历史学者可能批评你这一点,请你要有精神准备,不怕人家批评。

又高 先生评郭文已读过,他的论点是地下不可能发掘出真、行、草墓石。

草书不会书碑,可以断言。

至于真、行是否曾经书碑,尚等地下发掘证实。

但争论 是应该有的,我当劝说郭老、康生、伯达诸同志赞成高二适一文公诸于世。

《柳文》上部,盼即寄来。

同日,毛泽东还把有关信函,文稿以及回复章士钊的信,一起送给郭老。

他在信中写道:郭老: 章行严先生一信,高二适先生一文均寄上,请研究酌处。

我复章先生信亦先寄你一阅。

笔墨官司,有比无好。

未知尊意如何? 敬颂安吉!并向立群同志问好。

毛译东 1965 年 7 月 18 日 章信,高文留你处。

我复章信,请阅后退回。

郭沫若接得此信,非常高兴。

他同意毛泽东的意见,发表高二适的文章, 并准备写文章同他讨论。

二争议在报纸上展开7 月 23 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高二适的文章。

8 月 12 日,郭沫若写了 同高二适进行讨论的文稿《<驳议>的商讨》送交报社。

郭沫若在文中说:他已仔细地阅读了高二适的文章。

对于学术问题,高先生肯把不同的意见提 供出来,进行讨论,这是很好的事。

《兰亭序》依托说,如果经过《驳议》,证明确实是‘站不住脚’,我愿意认错,撤销这种说法。

但在仔细阅读了《驳 议》之后,却感觉着这种说法尚未被驳倒。

因此,我要把我的意见再写些出来,作进一步的商讨。

郭沫若在反驳高二适的时候,摘引了清代名书画家 赵之谦批评唐太宗的一段话:⋯⋯要知当日太宗重二王,群臣戴太宗,摹勒之事,成于迎合。

遂令数百年书家尊为鼻祖者,先失却本来面目,而后人 千方眼孔,竟受此一片沙所眯,甚足惜也。

此论实千载万世莫敢出口者,姑妄言之。

其后郭沫若写道:与赵之谦‘妄言’相比,高先生的《驳议》 却是在绝对信仰唐太宗及其群臣。

⋯⋯既是‘玄览’,又是‘睿赏’,凡是唐太宗所过目的,便绝无真伪可言。

高先生之信仰唐太宗,似乎比唐初群臣 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高二适的文章在报纸上发表后,毛泽东一直关注这场讨论。

8 月 17 日, 毛泽东同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在北京人大会堂接见出席一次会议的部队干部时,曾向参加接见的康生问起郭老的《兰亭序》官司怎样了,能不能打赢?当天,康生写信告诉郭沫若说:今天在接见部队干部时,主席问我:‘郭 老的《兰亭序》官司怎样了,能不能打赢?’看来主席对此问题颇有兴趣。

我回答说,可以打赢。

当然这些头脑顽固的人要改变他们的宗教迷信是难的。

然后我又将您的两篇文章的大意简要的告诉了他,又将找到的孙星衍的材料也告了他。

他说如果确实,倒是有用的,最后我说等郭老文章改好,可以送 给主席看看。

看样子他是愿意看的。

(在此以前,康生看过郭沫若反驳高二适的《<驳议>的商讨》文稿清样,曾于 8 月 15 日写信给郭沫若说:大作《<驳议>的商讨》,已读过多遍,写得很好,文章的风格很高,论据充足, 很有说服力。

这种文章初看似乎是‘心平气和,而实际上是反驳对方最有力 的。

)郭沫若看过康生 8 月 17 日的信,当天就把所写《<驳议>的商讨》和《< 兰亭序>与老庄思想》两篇文章的清样送给毛泽东。

毛泽东很快看完了清样。

8 月 20 日,他在退回清样时写信给郭沫若说:8 月 17 日信及大作两篇清样,均已收读。

文章极好,特别是找出赵之谦骂皇帝一段有力。

看来,过分崇拜帝王将相者在现代还不乏其人,有所批评,即成为非圣无法, 是要准备对付的。

第一页上有一点文字上的意见,是否如此,请酌定。

8 月 21 日,郭沫若这篇《< 驳议> 的商讨》在《光明日报》上发表。

这 场关于《兰亭序帖》真伪问题的讨论,就从《光明日报》开始,逐渐在一些报刊上展开。

著名作家老舍 7 月 22 日写了一首七律诗赠郭沫若: 读郭老《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戏成一律、录呈郭老博粲: 右军乏策守兰亭,郭老奇师阵气腾。

丹虎从风原是女, 神龙作浪化为僧。

书家时代难颠倒, 科学精神避爱憎。

传说无权充铁证, 墓碑跃跃出金陵。

这场讨论,还在香港学术界引起反响。

6 月 13 日,香港《大公报》及时 报道了郭沫若论《兰亭序》真伪文章的内容。

接着,该报根据一一些读者来信及电话询问详细内容,还由编者在 20 日写了答读者问的短文。

6 月 22 日 开始,香港《文汇报》全文转载了郭沫若的文章。

香港《大公报》也发表了谈论《兰亭序》真伪问题的文章。

三报刊背后的议论陈叔通在报纸上读到郭沫若的文章,曾写信与书法家沈尹默、邵裴于等 交换意见,鼓励他们就此撰写文章。

沈尹默 7 月 16 日复信给陈叔通说:《兰亭》公案各方皆有言论,裴子不同意郭公臆断,足以代表一切,非私言也。

他不赞成郭沫若以字形判非右军笔,认为如照郭说,以字形判非右军 笔,则其他世传右军字迹如《十七帖》⋯⋯等等,以及《快雪》、《时晴》、《奉桔》三帖,中唐时期流入日本之《丧乱》、《孔侍中》两帖,皆陈隋人 所廓填者,皆有问题,可以一笔抹煞。

不但此也,与右军同时除三希之王譞伯远帖或者为郭公所承认,其余王导、谢安、王廖、庾亮、庾翼诸人遗迹皆 可否定,此事恐不甚合理也。

他认为郭文自相矛盾之处颇多,站不住 脚。

住在杭州的邵裴子,时已八十二岁,任浙江省文史馆副馆长。

他在 7 月30 日给陈叔通的复信中,提到陈剪寄给他的高二适文章时说:其文不旧不 新,而标点断句亦有不在句未者,均觉生疏,且文意亦有不尽清晰处。

高自称为向来留心王书者,盖亦一狭义之专家。

其论以郭为‘小姐’而以李(按 指李文田)为‘丫头,,虽止明‘羞小姐,,却还大‘打丫头’。

⋯⋯⋯⋯沈、邵都不准备撰写文章,陈叔通又将两人复信转寄给顾廷龙,劝他写 文章参加讨论。

8 月 2 日,顾廷龙复信给陈叔通说:两奉手书欣悉一一。

附示邵、沈两函,均已拜读,并已交景郑兄同阅。

渠拟遵嘱试就邵公一札加 以补充整理,惟恐平时对此问题甚少研究,恐整理不好。

一俟脱稿,即呈台教。

龙颇恩试论晋人书法兼及《兰亭》公案,倘能成文,当先呈海。

日前商 锡永君赴青岛过沪,闲谈《兰亭》,渠想作小说,《光明》收到论文想必不少。

高二适似曾在墨巢座中见过。

渠所举《兰亭》隶意,似太勉强。

沈尹默没有写文章参加讨论,但他不同意郭沫若的意见。

当时陈叔通把同沈尹默、邵裴子来往的这些信件都给郭沫若看了。

章士钊没有直接写文章参加报刊上的讨论。

但从他向毛泽东推荐高二适文章的信,可以看到他是明确支持高文、反对郭文所持意见的,当时章氏正 在编著《柳文指要》,他在书中借题发挥,特意写了《柳子厚之于兰亭》,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坚持《兰亭序帖》非伪,《兰亭序文》为真,而斥反对 说者持论诡谲,不中于实;又说:如近日例,拘执新出二墓石为职志,以一定万,以偶冒常,似于论法为大敌。

同郭沫若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

7 月 12 日,报社编辑部收到一篇寄自北京东城史家胡同二十四号、 署名王益知的来稿:《(兰亭序真伪)辩》。

这个地址是章士钊的家,经了解作者是章的秘书。

这篇文章主要从李文田跋来论辩《兰亭序》真伪,认为 李跋有很可疑之处,从而说明《兰亭序》是王羲之的笔迹。

他还认为,《兰亭序》不能同《爨宝子》、《爨龙颜》相比,因为一个书法家写的不同字体, 有时完全两样。

对《兰亭序》和《临河序》问题,作者认为,《临河序》不是《兰亭序》的缩槁,恰恰相反,《兰亭序》却是《临河序》的引申和改写。

7 月 21 日,章士钊曾对我报记者说:《兰亭序》的真伪问题,是一个大 问题,会引起大家关注的。

但是这一件事与政治无关,纯粹是学术问题,可以让大家写文章进行研究和探讨。

隔了两天,7 月 24 日,王益知一天中连给报社打了两次电话,说发现了 新材料,要进行修改和补充,要求索回他的文章原稿。

报社编辑部将其文稿寄还作者,从此没有下文。

9 月 17 日,章士刽又对我报记者说:我也有一篇文章(按:大约即指《柳 子厚之于兰亭》),但是不好拿出来,一个原因是,我同郭老常见面,不好意思伤感情。

但是这类辩论文章,难免意气用事。

另一个原因是,最近听到 一些风声,传说章某在这次讨论中,自己不出马,指使高二适试探一下,在幕后摇旗呐喊。

这使我感到此事一下又卷进了政治漩涡。

由此看来,章氏秘书抽回已经寄到报馆的文稿显非偶然,该同这里所说的风声不无关系吧! 在此期间,报社编辑、记者在采访、组稿活动中见到的许多学术界、书法界人士,都很关切这场讨论。

他们虽都没有撰写文章,却很坦率地对记者 谈到自己的意见。

他们的态度可以分作三种:许多著名的史学家赞成郭沫若的意见,如顾颌刚、翦伯赞、龙潜、郑天挺等:还有不少著名的史学家、书 法家和文学家不同意郭的意见,如魏建功、吴组缃、启功、柴德赓等,还有碑帖店的老先生们流露无限忧虑的情绪;更多的表示赞成郭沫若一方的意 见,但又感到文章有缺陷,有的认为双方文章讲述的理由都不充足,如唐兰、黎锦熙、唐长孺、周振甫、博雪斋等。

当时报社编辑、记者接触到的各方人 士,都对这场讨论表示了浓厚的兴趣。

(此文摘录于穆欣《办(光明日报)十年自述》一书)。